导读:本文包含了感知控制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用户界面设计,感知控制理论,可用性,用户任务分析
感知控制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桥[1](2017)在《基于感知控制论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普适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系统服务(如商务、政务、医疗保健、银行业务等)被普通用户使用。作为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媒介,高可用性的界面有助于普通用户快速掌握系统功能。然而,传统的界面设计方法所设计出的交互系统有以下两个缺点:一方面,用户须有被使用系统的领域知识和经验,与系统的交互须在该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传统用户界面从内部办公人员的角度进行设计,仅强调了内部办公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忽略了普通用户对界面上所呈现的信息缺乏理解这一事实。上述缺点由传统设计方法所依据的任务模型决定,因此,由该任务模型设计出的用户界面并不适用于普通用户(非专业领域用户),需要设计新的任务模型以提高用户界面的普适可用性。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技术的界面设计方法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和建模方法在用户意图层次上,按照用户的概念刻画他们的目标与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而并非如何使用专业领域概念来操作系统服务。因此,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和建模方法为非专业领域用户建模和开发方便易用的交互式应用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感知控制论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法(Perceptual-Control-Theory Based for User Interface,PCTBUI)。旨在给用户提供容易理解、易于操作、在意图层次上可以完成任务的用户界面。此方法结合了工业界广泛应用的层次任务分析方法(旨在总体上把握任务的完整性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和感知控制论,从而拉近用户和界面之间的距离,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普适可用性。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和评估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萍[2](2016)在《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为交互式系统开发有效、易于使用的用户界面—直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需要有各种模型来帮助开发者设计和实现。今天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旨在对用户的任务提供支持,因此理解并建模用户的任务,并以此来指导和实现用户界面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任务分析模型和方法不仅难以刻画用户目标,而且也难以刻画动态开放环境中用户的行为性质,因此影响了用户界面的可用性,这类用户界面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任务。软件系统的使用环境具有多样性特征,这使得用户在使用系统的时候是处于动态开放环境中的。当前用于用户界面设计的任务分析模型与方法,大多采用易于系统实现的观点,使用技术环境的概念来描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任务。这些模型将任务看成是一个确定的操作序列,它们认为用户使用系统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是一成不变、不受外界影响的。其中,结构化任务分析模型主要考虑如何达到目标,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功能性任务分析模型考虑了用户的行为,却忽略了用户目标,这使得设计出来的用户界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感知控制理论对外界环境影响进行建模,从心理学的角度刻画动态开放环境,并且采用用户的观点,考虑了用户目标。本文针对移动时代中移动设备的使用环境的多样性和缺乏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模型并详细描述其建模过程,旨在探索一种增强用户界面可用性的任务建模方法。与现有的任务分析模型相比,该模型引入感知控制理论,不仅建模了外部动态的使用环境,而且还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观点,引入用户目标,提高系统可用性。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根据方法对天气预报系统进行任务分析建模,并设计一个初步的天气预报用户界面,并对该界面进行必要的评估。(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王东[3](2009)在《感知控制论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感知控制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关键环节--学习动机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内在兴趣是最理想的学习动机,但不具备可操作性;成绩动机和学习情境动机是较差且持续较短的动机;而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动机既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保持强烈、持久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也具可操作性,这才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刘甲玉[4](2009)在《感知控制论及其哲学意义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知控制论使我们对生命复杂系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一切生命都是层级地组织起来的负反馈控制系统,一切生命行为在所有时间里都是按特定目的对某种变量的控制,控制机制是生命的本质。感知控制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鲍威斯提出了基准信号、基准条件的新概念;在认识论上,发展了一种温和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积极地逐层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本身不仅有先验性,而且有其自身的客观性。(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09年05期)
张珍[5](2007)在《复杂性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2006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7月17至7月21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美国控制系统研究会(CSG)、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复杂性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国际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顺利召开。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国际系统运动分析、复杂系(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6](2006)在《“复杂系统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国际研讨会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美国控制论系统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拟于2006年7月17-20日在中国广州联合主办“复杂系统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国际研讨会。会议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会议议题:①国际(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刘甲玉[7](2004)在《感知控制论及其哲学意义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心理学研究中,行为主义因单纯的还原分析方法的局限而无法从有机体内部科学地阐释行为产生的原因。控制论的出现使人们对行为的解释由有机体外部转向有机体内部。美国学者威廉·鲍威斯在继承维纳和艾什比的控制论基础上,吸收了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研究的新成果,并将工程控制论和理论生物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了一个以系统与环境不对称相互作用为出发点的,强调系统目的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控制论新模型,并且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些新规律,例如,不是感知控制行为,而是行为控制感知。在此基础上,他又建立了关于感知与行为的层次控制原理,将行为控制划分为十一个层次:强度、感觉、构型、转换,事件、关系、范畴、序列、程序、原则、系统概念。这些理论给行为的各个层面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完备的解释。 感知控制论使我们对生命复杂系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一切生命都是层级地组织起来的负反馈控制系统,一切生命行为在所有时间里都是按特定目的对某种变量的控制,控制机制是生命的本质。感知控制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鲍威斯提出了基准信号、基准条件的新概念;在认识论上,发展了一种温和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积极地逐层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本身不仅有先验性,而且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在方法论上,他很好地分析和运用了模型科学方法论,为科学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6-01)
张华夏,颜泽贤,范冬萍[8](2004)在《认知控制论——对Powers的感知控制论的拓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知控制理论(PCT),是美国系统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W·鲍威斯的首创,它从下列叁个方面推进了N·维纳控制论:(1)它将控制论与理论生物学结合起来,认为控制机制是生命的本质,提出了更加完整的生命控制模型。(2)它发展了控制系统中目的性的概念,创立基准信号或基准信息的科学概念,建立了控制论的目的论公式。使古老的目的论概念转变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的概念。(3)它提出多层次控制理论模型,建立了控制论心理学的新学科,它既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又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正因为这样,本文作者首先对这个新理论作综合性的介绍。然后运用这个理论,对某些价值学问题、认识论问题以及技术哲学问题作某种扩展性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二)》期刊2004-06-01)
张华夏,颜泽贤,范冬萍[9](2003)在《价值系统控制论——从感知控制到生态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深层生态伦理的理论困难提出一个解决途径,这就是在W.T.Powers感知控制论的基础上,建立我们的价值系统控制论。它解构了笛卡儿的主客二分传统教条,从系统与环境的不对称关系上重构了我们的新的价值视野,从而为深层生态文明建立了较好的价值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E·拉兹洛,闵家胤[10](1989)在《感知和认识的控制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感知和认识问题与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它是认识论的首要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议论过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到达我们眼睛、耳朵和其他感觉器官的感觉信息在不停变换,但我们却能感知到稳固的物体、人物和经常发生的可辨认的事件。古希腊人谈论感觉世界的“嘈杂混乱”,并且几乎用尽了可能有的所有理论,去尝试解释我们对观察到的这个世界的(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1989年01期)
感知控制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久以来,为交互式系统开发有效、易于使用的用户界面—直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需要有各种模型来帮助开发者设计和实现。今天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旨在对用户的任务提供支持,因此理解并建模用户的任务,并以此来指导和实现用户界面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任务分析模型和方法不仅难以刻画用户目标,而且也难以刻画动态开放环境中用户的行为性质,因此影响了用户界面的可用性,这类用户界面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任务。软件系统的使用环境具有多样性特征,这使得用户在使用系统的时候是处于动态开放环境中的。当前用于用户界面设计的任务分析模型与方法,大多采用易于系统实现的观点,使用技术环境的概念来描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任务。这些模型将任务看成是一个确定的操作序列,它们认为用户使用系统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是一成不变、不受外界影响的。其中,结构化任务分析模型主要考虑如何达到目标,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功能性任务分析模型考虑了用户的行为,却忽略了用户目标,这使得设计出来的用户界面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感知控制理论对外界环境影响进行建模,从心理学的角度刻画动态开放环境,并且采用用户的观点,考虑了用户目标。本文针对移动时代中移动设备的使用环境的多样性和缺乏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模型并详细描述其建模过程,旨在探索一种增强用户界面可用性的任务建模方法。与现有的任务分析模型相比,该模型引入感知控制理论,不仅建模了外部动态的使用环境,而且还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观点,引入用户目标,提高系统可用性。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根据方法对天气预报系统进行任务分析建模,并设计一个初步的天气预报用户界面,并对该界面进行必要的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知控制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桥.基于感知控制论的用户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7
[2].王萍.基于感知控制论的任务分析模型研究[D].西北大学.2016
[3].王东.感知控制论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9
[4].刘甲玉.感知控制论及其哲学意义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5].张珍.复杂性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2006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6]..“复杂系统科学哲学与感知控制论”国际研讨会通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
[7].刘甲玉.感知控制论及其哲学意义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4
[8].张华夏,颜泽贤,范冬萍.认知控制论——对Powers的感知控制论的拓展研究[C].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二).2004
[9].张华夏,颜泽贤,范冬萍.价值系统控制论——从感知控制到生态伦理[J].广东社会科学.2003
[10].E·拉兹洛,闵家胤.感知和认识的控制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