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不同季节沉积物中不同菌群和不同形态砷的分布规律研究

沱江不同季节沉积物中不同菌群和不同形态砷的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水体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天然水环境中,细菌对水体及其沉积物系统中的污染物的迁移、循环和生物转化及其生物矿化作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重金属而言,沉积物既是蓄积库又是潜在的污染源,针对沉积物中细菌菌属、菌群、数量、分布规律以及重金属砷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沱江是长江流域在四川境内的一级支流,2004年遭受了特大污染事故,导致流域内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本论针文对沱江上游金堂地区冬夏两季采集的沉积物及其间隙水系统分析,揭示了各种菌群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形态的痕量砷在沉积物水界面中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力求为沱江的环境评价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沱江上游地区金堂段冬夏两季沉积物中各种菌群的垂向分布规律。2.研究沱江上游地区金堂段冬夏两季沉积物以及间隙水中痕量砷的垂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其他各种因子的相关性。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1.受沉积物中含氧量及水量的影响,沱江上游金堂段采样点沉积物中各菌群数量分布都是沉积物间隙水界面处大于底层;沉积物中冬季大部分菌群的数量大于夏季。2.沱江上游金堂段采样点间隙水中痕量砷的分布情况:As(Ⅲ)的含量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冬夏两季的As(Ⅴ)平均含量相差不大;有机砷的含量冬季稍大于夏季;总砷含量则是冬季远远大于夏季,沉积物中冬夏两季砷的平均含量几乎相当。3.沱江上游金堂段采样点间隙水中铁、锰的垂向分布剖面非常相似,呈显著正相关;沉积物中硫的主要形态有ES、AVS和PS,冬夏两季的平均含量为ES<AVS<PS。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1.1 水环境中氮、磷、硫的污染状况
  • 1.1.2 水生细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1.3 水环境中砷的污染状况
  • 1.1.4 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 水环境中水生细菌的研究进展
  • 1.3 水环境中砷的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 1.6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主要特色
  • 第2章 沱江的资源状况
  • 2.1 沱江的自然资源
  • 2.2 沱江的环境污染状况
  • 2.3 实验研究采样点的布设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主要仪器设备
  • 3.2 主要药品试剂及其配制
  • 3.2.1 主要药品试剂
  • 3.2.2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 3.3 研究区域内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 3.3.1 间隙水的采集与处理
  • 3.3.2 沉积物的采集与处理
  • 3.4 沉积物中含水率及TOC的测定方法
  • 2-的测定方法'>3.5 沉积物间隙水中pH值以及S2-的测定方法
  • 3.6 沉积物间隙水中铁、锰的分析方法
  • 3.6.1 铁、锰的测定方法
  • 3.6.2 铁、锰的测定条件
  • 3.6.3 间隙水中铁、锰的标准工作曲线
  • 3.7 沉积物中各种菌群的测定方法
  • 3.7.1 各种菌群的测定
  • 3.7.2 培养过程的操作方法
  • 3.7.3 检测及结果的记录方法
  • 3.7.4 各菌群数量的统计
  • 3.8 沉积物中总菌的测定方法
  • 3.8.1 总菌的测定
  • 3.8.2 实验步骤
  • 3.8.3 总菌的结果计算
  • 3.9 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砷的形态分析方法
  • 3.9.1 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砷的形态分析测定条件
  • 3.9.2 间隙水中砷的形态分析方法
  • 3.9.3 沉积物中砷的分析方法
  • 3.9.3.1 沉积物中砷的标准工作曲线
  • 第4章 沱江流域上游地区不同菌群的分布规律
  • 4.1 不同季节各菌群的分布规律
  • 4.1.1 不同季节亚硝化菌的分布规律
  • 4.1.2 不同季节硝化菌的分布规律
  • 4.1.3 不同季节氨化菌的分布规律
  • 4.1.4 不同季节反硝化菌的分布规律
  • 4.1.5 不同季节磷细菌的分布规律
  • 4.1.6 不同季节硫细菌的分布规律
  • 4.2 不同季节总菌的分布规律
  • 4.3 沱江流域上游地区不同季节不同菌群的分布规律比较
  • 第5章 沱江流域上游地区痕量砷的形态分布规律
  • 5.1 间隙水中砷的形态分布规律
  • 2-的垂向分布特'>5.1.1 冬季间隙水中各种形态砷以及Fe、Mn、S2-的垂向分布特
  • 2-的垂向分布特征'>5.1.2 夏季间隙水中各种形态砷以及Fe、Mn、S2-的垂向分布特征
  • 5.1.3 不同季节间隙水中痕量砷的形态分析比较
  • 5.2 沉积物中砷的垂向分布规律
  • 5.2.1 沉积物中硫的形态
  • 5.2.2 冬季沉积物中砷的垂向分布规律
  • 5.2.3 夏季沉积物中砷的垂向分布规律
  • 5.2.4 不同季节沉积物中痕量砷的分布规律比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强震过程滑带超间隙水压力效应研究:大光包滑坡启动机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03)
    • [2].半透膜微萃取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测定土壤间隙水中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应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04)
    • [3].恒定和波动盐度增加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间隙水溶解性甲烷和间隙水化学特征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2)
    • [4].不同水体分层对沉积物间隙水氮素垂向分布影响:以三峡水库和小湾水库为例[J]. 环境科学 2020(08)
    • [5].台风“杜鹃”对闽江河口区沼泽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影响[J]. 湿地科学 2017(06)
    • [6].滇池沉水植物生长过程对间隙水氮、磷时空变化的影响[J]. 湖泊科学 2018(02)
    • [7].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洋沉积物间隙水中五项营养盐[J]. 分析仪器 2017(06)
    • [8].间隙水输运管流体运动分析[J]. 流体传动与控制 2017(06)
    • [9].珠江广州河段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特性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3)
    • [10].蘑菇湖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性有机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9(06)
    • [11].水位波动下的呼伦湖上覆水体与沉积物间隙水之间溶质的运移特征[J]. 湖泊科学 2017(06)
    • [12].山东省南四湖夏冬季沉积物及间隙水中磷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6)
    • [13].珠江广州河段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的形态分布研究[J]. 广州环境科学 2008(04)
    • [14].贵州东风水库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态汞及甲基汞的分布特征及界面交换[J]. 地球与环境 2015(05)
    • [15].三亚周边海域泰来草形态、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营养元素含量的关系[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0(02)
    • [16].湘江霞湾港段底泥的铅含量与分布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06)
    • [17].潏河冬季潜流带水交换对沉积物间隙水水质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5)
    • [18].周村水库主库区水体热分层形成过程中沉积物间隙水DOM的光谱演变特征[J]. 环境科学 2018(12)
    • [19].长江口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早期成岩过程[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01)
    • [20].滇池草海间隙水与上覆水氮磷时空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 2017(06)
    • [21].山仔水库间隙水不同分子质量CDOM来源及分布规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2].使用含铁基质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间隙水亚铁离子及理化环境的动态变化[J]. 环境科学学报 2014(12)
    • [23].网络版论文摘要[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04)
    • [24].大亚湾表层沉积物和间隙水及上覆水中N、P分布特征[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4)
    • [25].铜锈环棱螺生物扰动对“蓝藻水华”水体底泥及其间隙水中碳、氮、磷含量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0(06)
    • [26].澜沧江流域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营养盐特征与交换通量分析[J]. 环境科学 2018(05)
    • [27].厦门湾沉积物间隙水中CDOM的荧光特性及其分布研究[J]. 台湾海峡 2008(01)
    • [28].基于镭同位素示踪的青海湖金沙湾沿岸地下水排放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9(03)
    • [29].滇池福保湾间隙水氮磷分布及其与底泥微生物和磷酸酶相互关系[J]. 湖泊科学 2008(04)
    • [30].我国典型潮间带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分布特征[J]. 海洋环境科学 2016(05)

    标签:;  ;  ;  ;  ;  

    沱江不同季节沉积物中不同菌群和不同形态砷的分布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