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化硅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功能化硅表面,自组装,纳米机械性能
功能化硅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施波[1](2008)在《硅表面功能化结构制造技术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纳米技术在信息、材料、生物、微电子和微制造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前景,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科技前沿之一。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和构筑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质的纳米结构成为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电子器件越来越小型化,人们对纳米结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自组装技术,以纳米材料为单元,能有效地构筑纳米或微米尺度上的功能结构。本文利用机械与化学结合的方法在四类溶液中用金刚石刀具刻划硅片,使得有机分子和硅之间以共价键连接,实现了对硅片的“成形并功能化”的一步完成,为纳米尺度功能化结构的构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1)首先分析了硅在芳香烃重氮盐、烯烃、卤代烃和醇四类材料中可控自组装的反应机理,比较各种材料的成膜难易度及膜的稳定性。(2)利用可控自组装微加工系统,在溶液中对硅表面进行可控自组装实验,初步研究了切削刀具、切削力大小等五种因素对切削处生成自组装膜(SAMs)质量的影响,总结出较适合膜生长的参数。(3)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对自组装膜进行了检测,用接触角仪测量了六种自组装膜的接触角,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自组装膜的纳米机械性能进行了检测,证明机械-化学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硅表面的改性。(4)在硅表面通过刻划组装形成苯甲酸重氮盐单层膜,在膜上进行了共价连接单链DNA(ssDNA)的初步研究,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到了DNA的存在,实现了DNA在硅表面的有效固定,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单链DNA探针的浓度对其固定效果的影响,为构建DNA生物传感器和DNA芯片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王风[2](2007)在《基于机械—化学方法的硅表面功能化结构制造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科技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以来,在信息、材料、生物、微电子、微制造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前景,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科技前沿之一。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和构筑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性的纳米结构成为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电子器件越来越小型化,人们对纳米结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对之进行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自组装技术,以纳米材料为单元,能有效地构筑纳米或微米尺度上的功能结构。本文利用机械与化学结合的方法在芳烃重氮盐溶液中用金刚石刀具切削硅片,使得芳香烃分子和硅之间以共价键连接,实现了对硅片的“成形并功能化”的一步完成,为纳米尺度功能化结构的构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1)本文首先研究在大气环境如何利用金刚石刀具在硅表面加工出表面质量较好的微结构,为下一步在溶液中“成形并功能化”硅提供好的基底。(2)在溶液中对硅表面进行可控自组装实验,初步研究了切削速度和组装时间对切削处生成自组装膜(SAMs)质量的影响,总结出较适合膜生长的参数。(3)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技术对自组装膜进行了检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自组装膜的纳米机械性能进行了检测,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硅基底上的可控自组装。(4)在组装上的分子膜上尝试性的进行了碳纳米管的连接,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对之进行了表征,为进一步研究利用分子自组装膜功能化硅表面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周红军[3](2007)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功能化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由基聚合接枝法,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表面处理纳米二氧化硅,在其表面引入反应性环氧基团,对影响接枝反应的各种因素,包括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单体浓度可有效调控纳米二氧化硅的接枝率.采用红外(FT-IR)、热重分析(TGA)、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镜(TEM)等对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王宁,史岩眉,朱军,孙勤枢[4](2003)在《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功能化硅表面的诱导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一种形成高分子自组装膜的新方法。方法 先使硅表面硅烷化 ,再通过化学方法定向聚合形成高分子自组装膜。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 ,接触角测定 ,X -射线光电子光谱 (XPS)技术研究了该膜的表面形态。结果 该方法可以在功能化的硅表面形成结构均一的高分子自组装膜。结论 可以通过控制聚合过程而得到纳米厚度的聚合物膜 ,消除了吸附方法所带来的膜不均匀性 ,膜厚度的不可控制性。(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功能化硅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科技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以来,在信息、材料、生物、微电子、微制造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前景,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科技前沿之一。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和构筑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性的纳米结构成为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电子器件越来越小型化,人们对纳米结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对之进行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自组装技术,以纳米材料为单元,能有效地构筑纳米或微米尺度上的功能结构。本文利用机械与化学结合的方法在芳烃重氮盐溶液中用金刚石刀具切削硅片,使得芳香烃分子和硅之间以共价键连接,实现了对硅片的“成形并功能化”的一步完成,为纳米尺度功能化结构的构筑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1)本文首先研究在大气环境如何利用金刚石刀具在硅表面加工出表面质量较好的微结构,为下一步在溶液中“成形并功能化”硅提供好的基底。(2)在溶液中对硅表面进行可控自组装实验,初步研究了切削速度和组装时间对切削处生成自组装膜(SAMs)质量的影响,总结出较适合膜生长的参数。(3)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技术对自组装膜进行了检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自组装膜的纳米机械性能进行了检测,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硅基底上的可控自组装。(4)在组装上的分子膜上尝试性的进行了碳纳米管的连接,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对之进行了表征,为进一步研究利用分子自组装膜功能化硅表面提供了实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化硅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施波.硅表面功能化结构制造技术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王风.基于机械—化学方法的硅表面功能化结构制造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周红军.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功能化及其表征[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王宁,史岩眉,朱军,孙勤枢.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功能化硅表面的诱导聚合[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