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体系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

塔里木盆地的含油气性问题一直为中国石油工业界所关注。然而,塔中地区在塔里木盆地整体构造背景下,经历了“多期成盆、多期改造、多套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多期运聚散”演化特征,导致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极为复杂。为准确认识这一动态的历史过程,系统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机理和分布规律等重大理论问题不仅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突破我国和世界油气勘探领域理论研究的“瓶颈”。本文以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方法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了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等最新理论和进展,采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对塔中地区早古生代油气成藏体系的烃源体、输导体的发育和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详细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输导体系中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多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的油源对比分析以及烃源岩发育特征,印证了塔中地区现今早古生代油藏主要是中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泥灰岩、泥质灰岩烃源岩贡献的结果。塔中地区地质历史时期存在两种有效的输导体系,即油源断裂沟通不同层系的输导体系、不整合面控制的输导体系。采用多种成熟度参数及油气运移指标的综合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等方法,认为塔中地区不同区域早晚两期油气在输导体系中的运移规律存在着一定差别,即晚期油气在塔中10号构造北斜坡以垂向运移为主,聚集在志留系储层中;而塔中I号构造带(以塔中16井区为主)的晚期油气则主要沿着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部和下部储层发生侧向运移,向构造高部位聚集;单个和群体包裹体内的微量元素和元素组的特征,佐证了塔中地区早期(古油藏)油气运移方向,即早期油气主要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运移,其中塔中10号构造带包裹体中的微量元素丰度明显高于塔中I号断裂带。综合早古生代油藏的油气运聚规律,认为塔中早古生代成藏系具有两种不同的油气运聚模式,即塔中地区志留系成藏模式和中上奥陶统可动油成藏模式,从而指出塔中10号构造带北斜坡的志留系地层、塔中I号断裂带的中上奥陶统地层将是塔中地区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油气勘探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2章 塔中地区烃源体展布及油源对比
  • 2.1 有效烃源岩的确定
  • 2.1.1 晚寒武-早奥陶统源岩
  • 2.1.2 中、上奥陶统源岩
  • 2.2 油藏中地球化学特征
  • 2.2.1 不同层位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 2.2.2 成熟度参数特征
  • 2.2.3 原油族群的划分
  • 2.3 油源对比分析
  • 第3章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 3.1 前人对塔中地区成藏期次的研究现状
  • 3.2 塔中地区油气充注期次特征
  • 3.2.1 包裹体的类型及分布特征
  • 3.2.2 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特征
  • 3.3 塔中地区成藏期次的厘定
  • 3.3.1 油气充注的有机地球化学依据
  • 3.3.2 成藏期次分析
  • 第4章 塔中地区输导体静态要素特征及演化
  • 4.1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研究现状
  • 4.2 塔中地区输导体系特征
  • 4.2.1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4.2.2 主要断层发育特征及演化
  • 4.2.3 裂缝(隙)发育特征及演化
  • 4.2.4 不整合面发育特征及演化
  • 4.2.5 砂体的发育特征及演化
  • 4.3 建立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格架
  • 4.3.1 油源断裂沟通不同层系的输导格架
  • 4.3.2 不整合面控制的输导格架
  • 第5章 塔中地区输导体系格架的有效性验证
  • 5.1 流体活动的岩石学证据
  • 5.1.1 裂缝、孔洞
  • 5.1.2 层理构造
  • 5.1.3 成岩作用
  • 5.2 晚期油气在输导体系内运移的地球化学证据
  • 5.2.1 塔中11 井区
  • 5.2.2 塔中12 井区
  • 5.2.3 塔中16 井区
  • 5.2.4 塔中地区晚期油气运移方向
  • 5.3 早期烃类运移的包裹体微量元素记录
  • 5.3.1 单个和群体包裹体实验方法
  • 5.3.2 塔中地区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6章 从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体系的运聚模式看有利勘探方向
  • 6.1 志留系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
  • 6.2 中上奥陶统可动油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历史文化遗存的分类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2].塔里木盆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科学评价[J].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7(03)
    • [3].多感官并用教学法对八年级地理高效课堂的促进作用——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S1)
    • [4].“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S1)
    • [5].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知识梳理[J]. 问答与导学 2019(35)
    • [6].“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图像应用分析(人教版)[J]. 地理教育 2016(04)
    • [7].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10)
    • [8].塔里木盆地分布的藜科野生药用植物简介[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02)
    • [9].中国石化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J]. 中国纪检监察 2020(06)
    • [10].塔里木盆地某某区块沉积环境及其分布特征[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02)
    • [11].深井冲砂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应用分析[J]. 石油矿场机械 2016(11)
    • [12].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和沙漠[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S1)
    • [13].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石炭系油气探井失利原因分析[J]. 高校地质学报 2013(04)
    • [14].1961—2000年塔里木盆地夏季空中水汽的变化[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1(02)
    • [15].塔里木盆地西缘晚新生代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J]. 甘肃地质 2010(04)
    • [16].塔里木盆地腹地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 干旱区地理 2009(03)
    • [1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J]. 微生物学通报 2008(05)
    • [18].塔里木盆地顺北1井辉绿岩脉锆石U-Pb年龄与岩浆侵入活动[J]. 中国地质 2017(06)
    • [19].塔里木盆地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探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20].塔里木盆地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探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21].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为例[J]. 地理教学 2016(05)
    • [22].塔里木盆地是从哪里来的?——鱼化石会告诉你[J]. 化石 2013(03)
    • [23].塔里木盆地钾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及其找矿意义初步探讨[J]. 矿床地质 2010(S1)
    • [24].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侏罗纪沉积相特征与古环境再造[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04)
    • [25].塔里木盆地深层地震大剖面拼接处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矿业 2017(S2)
    • [26].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晚新生代钻孔岩心磁性地层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0)
    • [27].三维遥感图的制作方法分析——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 江苏科技信息 2017(28)
    • [28].“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活动设计(人教版)[J]. 地理教育 2019(04)
    • [29].试析公元9世纪之前塔里木盆地南缘种族和文化特征[J]. 贵州民族研究 2014(04)
    • [30].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有机酸盐的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成藏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