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学中的流浪主题自古就已产生,从西方文学世界里的奥德赛、堂吉诃德以及20世纪出现的一片“荒原”,再到我们东方的陶渊明、李白和乐山好水的“隐逸世界”,直至五四时期郁达夫笔下的诸多知识分子“零余者”形象,流浪意识和出走文学从没有终止过。时间到了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也就是八九十年代,这样的一股文学风潮再度涌现,而且姿态和面貌更加丰富、繁盛。中国文学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与流浪意识相关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构成了流浪主题在这一时期的主体表现。本文主要以张承志、张炜、王朔、朱文、巴桥、三毛以及一大批反映华人境外生活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和阐释其内在的精神和文学意义。虽然这一批作家有属浪漫主义一派的,也有现实主义类作家,文学作品体裁也是从小说到散文不等,题材广泛,视角各异,书写的主题和方向不尽相同。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具有一种相同的气质和精神内核,那就是流浪主义意识。无论是四海为家的“英雄式”人物,还是隐匿在市井小城中的小痞子,抑或是孤身漂泊在异域城邦的同胞们,在他们的身上,都散发着一股相同的流浪主义气息和味道。本论文除了摘要、绪论和结束语之外,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流浪主题的起源着手,从对东西方古典文学中流浪主题的简单梳理和分析中,总结出新时期流浪主题的创作源头所在。第二章主要描写新时期流浪文学中,流浪者们所追寻和向往的“远方”在哪里。只要提及流浪,那必然就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目的地存在。在这一批作家的笔下,“远方”涵盖广泛,既有实体的地理空间据点,又有虚幻的精神之境地。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是充满了浓郁民族风情之地还是精神回归的乌托邦,流浪者们为了心中的远方而决绝出走,不疲不倦。第三章主要分析新时期流浪文学中的流浪者形象。这样的一群流浪者们构成了流浪意识的主体,是作家们表达自己想法意志的对象和实施者。他们主要包括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者、沉痛过往的坚守者和浮世中彷徨的游离者。第四章主要从意义指向方面着手,分析流浪意识产生和出现的意义、以及不可回避的局限与缺失。对人性的自由和解放的描写是流浪主题最大的意义,同时又带给我们许多对于现世与社会存在的反思和追问;在缺陷方面,流浪意识的空乏和失真亦十分明显。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三毛的流浪文学风格[J]. 中华少年 2018(03)
- [2].浅析三毛梦的浪漫与纯粹[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02)
- [3].星光未必迟[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7(01)
- [4].刍议沙漠装饰雕塑对三毛流浪文学的创作启示[J]. 芒种 2013(03)
- [5].沙漠里的人生悲欢[J]. 黄金时代(学生族) 2020(08)
- [6].台湾新一代流浪文学代表作品《伤心咖啡店之歌》人物性格命运的追寻[J]. 北方文学 2016(16)
- [7].“流浪”为底色的审美人生——浅谈苏曼殊诗文创作的思想意蕴[J]. 当代小说(下) 2011(02)
- [8].论《俄狄普斯王》的流浪主题——从“脚”的意象说起[J]. 黑龙江史志 2008(24)
- [9].中西文学流浪主题之探究[J]. 山东文学 2008(05)
- [10].苦涩中的幽默与风趣——从《在茅草地》谈艾芜流浪小说的特点[J]. 名作欣赏 2019(14)
- [11].浅析三毛作品中的浪漫情怀[J]. 中国文艺家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