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进入21世纪后,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引领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低碳城市成为可持续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转变发展方式以应对气候变化正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苏州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其经济总量、开放经济、城镇化推进均面临转型发展的关口,必须确立通过低碳城市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从被动的环境保护转向主动的环境建设,形成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良性互动的格局。本论文在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方法以及国际先进低碳城市的案例总结的基础上,首次在国内城市应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Urban-RAM模型,对苏州的能耗和碳排进行定量分析。Urban—RAM模型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城市能耗快速评估工具,其核心思想是将城市能耗和碳排放分为间接能耗、直接能耗以及间接碳排和直接碳排。通过对苏州和深圳两个典型城市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苏州总体能耗和碳排分析的重要结论:碳足迹分布不均,内涵排放比例很大;受建筑寿命和建材质量的影响,建筑领域的碳排比例最高,城市交通领域占三分之一,居第二位;垃圾处理效率较低,二次碳排被忽视。基于Urban-RAM模型的苏州低碳城市建设战略提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以低碳生命周期战略破解间接排放过高的难题;以绿色交通导向战略破解城市交通排放过高的难题;以节能建筑推进战略破解建筑排放过高的难题。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概念辨析1.2.1 低碳城市1.2.2 生态城市1.2.3 绿色城市1.2.4 可持续城市1.3 研究框架1.3.1 研究方法1.3.2 研究框架第二章 低碳城市研究综述2.1 理论研究综述2.1.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2.1.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2.1.3 总体评价2.2 方法研究综述2.2.1 碳排放量评估方法2.2.2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五步法2.2.3 基于DPSIR 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2.2.4 低碳城市系统模型2.2.5 研究方法总体评价2.3 低碳城市典型案例2.3.1 伦敦:全球低碳城市的领跑者2.3.2 斯德哥尔摩:环境保护经验震撼世界2.3.3 哥本哈根:全球首个零碳城市2.3.4 纽约: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2.3.5 波特兰:气候变迁下的都市计划2.3.6 案例小结第三章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3.1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3.1.1 低碳城市是环境承载压力的形势所迫3.1.2 低碳城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3.1.3 低碳城市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3.2 苏州城市发展的碳足迹回顾3.2.1 碳排放增长处于剧烈波动时期3.2.2 碳排放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化互动3.2.3 城市化快速发展加剧了碳排放3.3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优势3.3.1 低碳之路起步较早3.3.2 低碳产业基础较好3.3.3 低碳行动效果明显3.4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障碍3.4.1 制造业碳脱钩的难度很大3.4.2 失衡的能源结构加剧碳排放3.4.3 碳排放的相对指标依然偏高第四章 基于 URBAN-RAM 模型的苏州市能耗和碳排分析4.1 Urban-RAM 模型功能简介4.1.1 Urban-RAM 模型应用背景4.1.2 Urban-RAM 模型分析框架4.1.3 Urban-RAM 模型应用原理4.2 Urban-RAM 模型数据输入4.2.1 城市总体描述4.2.2 居民收入和支出4.2.3 公共和居住建筑4.2.4 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4.3 Urban-RAM 模型输出与结果分析4.3.1 Urban-RAM 模型总体结果分析4.3.2 总体能耗和碳排分析4.3.3 居民消费能耗和碳排分析4.3.4 建筑能耗和碳排分析4.3.5 基础设施能耗和碳排分析4.3.6 城市交通能耗和碳排分析4.4 苏州与深圳的对比4.4.1 总体能耗和碳排4.4.2 居民消费能耗和碳排4.4.3 建筑能耗和碳排4.4.4 基础设施能耗和碳排4.4.5 城市交通能耗和碳排4.5 苏州市能耗和碳排分析的主要结论4.5.1 碳足迹分布不均,内涵排放比例很大4.5.2 建筑平均使用寿命过短,建筑节能技术尚未推广4.5.3 消费结构不合理,不耐耗品消费占比过高4.5.4 城市交通排放形势严峻,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4.5.5 垃圾处理效率较低,二次碳排被忽视第五章 苏州市低碳城市建设战略5.1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原则与目标5.1.1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5.1.2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5.2 低碳生命周期战略5.2.1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5.2.2 转变产业结构,引导产品低碳发展5.2.3 转变生活方式,倡导低碳消费模式5.2.4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垃圾低碳处置5.2.5 保护生态资源,不断增强碳汇潜力5.3 绿色交通导向战略5.3.1 建设低碳轨道交通系统5.3.2 改善常规公共交通系统5.3.3 打造城市慢行交通系统5.3.4 开通水上公共交通系统5.4 节能建筑推进战略5.4.1 进一步提高建筑使用寿命5.4.2 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5.4.3 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5.4.4 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创新5.4.5 完善建筑节能市场政策机制5.5 保障措施5.5.1 强化组织领导5.5.2 强化规划引导5.5.3 强化政策支撑5.5.4 强化金融扶持5.5.5 强化低碳研究5.5.6 强化宣传教育第六章 结论6.1 主要研究的结论6.2 进一步的思考和展望参考文献致谢图表附录作者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模型论文; 生命周期论文; 苏州市论文; 低碳城市论文;
基于Urban-RAM模型的苏州低碳城市建设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