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渤中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力振荡器,深井钻井,旋转导向系统,岩屑床
渤中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强,孙晓飞,韩雪银,陈建宏,丁国文[1](2019)在《渤中地区深井钻井配套钻具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渤海油田已逐渐向地层复杂储量丰富的深井领域进军,渤中油田群便是其中的代表区块。该区块深井以东营/沙河街组为主,地层压力体系复杂,井漏、卡钻、井壁垮塌、卡电测仪器等事故频发,钻井作业难度大,效率低。项目组从钻具组合及配套措施入手,改变思路,引进附加动力旋转导向系统、水力振荡器总成等提效钻具,优选PDC钻头,对测井方式及测井工具进行优选,配套使用岩屑床清除器、随钻堵漏短节等安全工具,以达到提高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保证井眼质量的目的。渤中某区块实践应用,合理优化钻具组合及配套措施,能有效减少井下事故,同时大幅度提高作业时效、降低作业成本,为后续该区块深井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王军,王清斌,王飞龙,黄振,陈容涛[2](2018)在《渤中地区不同热解实验条件下的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比不同类型烃源岩样品在不同的热解模拟实验条件下生油和生气的活化能,选取渤中地区多个湖相泥质烃源岩原岩和干酪根样品进行了开放体系无水热解和封闭体系加水热解实验,烃源岩样品取自不同的洼陷和烃源层位,具有不同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对比结果表明,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对烃源岩生油活化能有重要影响,平均生油活化能随有机质类型变差和成熟度增大而增大。不同的洼陷、烃源层位和样品类型对平均生油活化能无明显影响,而样品类型则影响活化能的分布,原岩活化能分布相比干酪根更加集中。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的生气活化能比处于低熟阶段烃源岩的生油活化能高11~17kJ/mol。相对于开放体系无水热解实验,封闭体系加水热解实验活化能分布集中且能够包含初次裂解和二次裂解过程。本研究应用封闭体系加水热解模拟实验,分别选择低熟烃源岩原岩样品和成熟烃源岩干酪根样品进行生油和生气活化能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军,王清斌,王飞龙,刘晓健,潘文静[3](2017)在《渤海海域渤中地区烃源岩封闭金管热解模拟生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渤海海域渤中地区沙南凹陷沙叁段、沙一段和东叁段烃源岩各1个样品,秦南凹陷沙叁段烃源岩2个样品,进行封闭金管加水热解实验。烃源岩样品为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为Ⅰ型,且处于低熟阶段。烃源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方解石、石英和长石也占有相当的比重。热解过程涵盖了主要的生油阶段,沙叁段、沙一段和东叁段烃源岩平均生烃活化能集中分布在219~222 k J/mol,同一凹陷不同层系、不同凹陷同一层系差别不大,但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和方解石含量较高的样品平均活化能略偏高。封闭热解生烃高峰C_(14+)液态烃产物碳同位素相比原岩沥青"A"碳同位素增重幅度可达11.3%,应用低熟源岩沥青"A"碳同位素进行油源对比时须谨慎。残余固体总有机碳损失可达48%,对原本有机质丰度高和类型好、现处于高演化阶段的烃源岩评价时,有必要进行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恢复。(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7年03期)
孙中恒[4](2016)在《渤中地区QHD29-2构造输导体系与优势运移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基于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资料,深入剖析了秦南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输导体系构成,刻画了油气优势运移路径,阐明了QHD29-2构造油气田油气成藏机理。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秦南凹陷沙河街组的烃源岩质量好,已普遍处于主生油阶段,可为QHD29-2构造斜坡的圈闭提供充足的油源,东营组的有效烃源岩可能主要分布于秦南凹陷中心。基于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参数的聚类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QHD29-2/2E油气田沙河街组储层的原油主要是沙一段油源,而新近系储层的原油则以沙叁段的油源贡献为主,油气源自秦南凹陷。断裂和砂体是秦南凹陷主要的油气输导体。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速率控制了油气垂向分布,砂体分布决定了油气平面分布。边界断层活动强度大的部位既垂向沟通了深部的CO2也输导了沙叁段的油至较浅部的储层中;而断层活动弱的部位,断层垂向上主要起遮挡作用;沙一段时期砂体发育,砂体侧向与成熟沙一段源岩接触,表现为近源的自生自储特征。浅层新近系的圈闭中的沙叁段原油来源于秦南凹陷,是油气在新近系砂体中侧向输导运聚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王志萍,吕丁友,王保全[5](2015)在《渤中地区火山岩特征及其与断裂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预测渤中地区火山岩分布,寻找有利火山岩储层,在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上,采用叁维地震资料进行火山岩相地质和地震特征研究,建立火山岩分布与断裂关系模式。渤中地区火山岩为中基性火山岩,以安山岩最为发育、凝灰岩次之;岩相以喷溢相为主,爆发相次之。渤中地区"H"型断裂控制了火山岩分布方式及分布范围,火山岩沿着断裂成"串珠状"分布。断裂的规模和火山喷发模式控制了火山岩的规模。中生界火山岩与断裂有不同赋存关系,火山岩沿基底或走滑断裂面呈裂隙—中心式喷发,火山机构串珠状迭置或在潜山内幕断层的上升盘呈中心式喷发,前者发育规模大于后者。靠近喷发中心,即靠近断裂带,物性较好的爆发相及喷溢相发育,将是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5年04期)
刘红岐,刘建新,代春明,张雅茹[6](2015)在《渤中地区EWR–Phase4随钻测井异常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井眼环境下随钻测井电磁场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中浅电阻率和相位移深中浅电阻率这两大类随钻电阻率曲线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产生的原因。并以中海油渤中地区哈里伯顿公司EWR–Phase 4随钻测井仪器所测量的这两类电阻率曲线为例进行详细阐述。选取了3口典型井的随钻幅度衰减和相位移电阻率曲线,通过对地层岩性、渗透性、泥浆侵入,机械钻速、井眼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对极浅、浅、中和深电阻率曲线的变化范围和变化趋势等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电阻率曲线异常主要表现为佐罗效应、"窗帘花边"效应和极化角突变等几种主要类型,而引起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既有井眼或地层倾斜的影响,也有薄互层、非均质性、螺纹井眼以及钻铤侧向震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黄小刚[7](2014)在《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与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的分布比较广,主要分布在上第叁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和下第叁系的东营组、沙河街组也广泛存在。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而且与储层埋藏深度以及沉积环境有关。其中,明化镇组储层泥质含量高,厚度薄,岩性粒度细,低阻形成机理主要与储层高束缚水含量,粘土附加导电性以及测井仪器纵向分辨率的限制有关;馆陶组和东营组储层泥质含量较低,厚度较薄,岩性粒度较细,低阻形成机理主要与储层粘土附加导电性以及测井仪器纵向分辨率的限制有关;沙河街组储层泥质含量中等,厚度较大,岩性粒度较细,低阻形成机理主要与储层高束缚水含量,粘土附加导电性有关。本文在总结前人录井资料应用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以FLAIR实时流体录井和地化录井等新技术为依托,确立了录井资料解释两步走的新思路,即先识别储层孔隙中烃类流体类型,然后对储层孔隙中含烃流体饱和度进行评价。建立了组分相对含量趋势线模型,组分—荧光模型,重组分—甲基环己烷模型,皮克斯勒—叁角图板模型、Gadkari气体比率模型和地化油质图板6个烃类流体识别模型以及不同组分异常幅度参数模型,全烃—流体类型指数模型,组合组分比值模型,单位岩石气体体积模型,特征组分峰型模型和地化热解特征色谱谱图模型6个储层评价模型。规范了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识别和评价评价原则及标准。另外,本文通过两个应用实例,验证了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良好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4-03-20)
王建勇[8](2014)在《流体录井气体解释在渤中地区的研究和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录井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气体色谱在分析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气体色谱技术分析烃类组分包括C1、C2、C3、iC4、nC4、iC5和nC5,流体录井系统检测组分范围不仅包含了以上的组分,并且扩展到了 nC6、nC7、nC8、C6H6,C7H8、C7H14以及非烃类CO2和H2S等组分,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扩展的组分更好的为气体解释和油田的勘探开发服务成为了流体录井技术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研究对象为渤中地区以往所钻12 口井的181层储集层的资料,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整理。从流体录井设备的特点出发,结合气体组分各个参数的特点,对组分较全的层,提出了皮克斯勒图版-王氏拓展,全烃-流体类型法、组分趋势线法和流体指数法对油气层快速识别,对浅层受到生物降解影响的层提出“轻组分-谱图”模型进行识别。使用流体指数法和轻组分-谱图法对渤中地区的181层储集层重新进行评价,与电测对比符合率达到84.6%,其中10层储集层试油,1层不符合率,与试油符合率达到90%,。证明了新的方法在此地区的可行性以及通用性。(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4-02-20)
赵莉莉[9](2013)在《环渤中地区地层压力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渤中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是渤海海域内最大的富生烃凹陷,其中深层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普遍发育超压,同时也是整个渤海湾盆地超压发育范围和幅度比较大的区域。本文以实测地层压力为基础,利用Bowers方法、平衡深度法和Eaton方法对研究区的地层压力进行计算,分析叁种方法在不同超压机制和超压发育区域的适用性,作出单井地层压力剖面图,同时结合岩性、沉降速率及有机质成熟度等资料,分析其单井超压成因机制,分析地层压力的横向和平面分布特征。结合研究区的油气分布特征,探讨环渤中地区地层压力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本文取得的认识如下:(1)Bowers方法及Eaton方法对研究区地层压力预测效果较好,而平衡深度法比较适合浅层地层压力的计算,该方法对中深层地层压力的计算精度较低。压力计算结果分析认为Eaton指数为2.3-2.6时比较适合环渤中地区的实际情况。(2)研究区各井垂向压力分布特征基本表现为正常压力带→微超压带→超压带的变化特征:从明化镇组开始到东二下亚段底部3000m左右基本为正常压力,出现几米到几十米的过渡后(微超压带),东叁段及以下地层普遍发育超压。(3)研究区超压形成机制主要以欠压实、有机质生烃、流体传导或是其中两种成因迭加为主;浅部东二东叁段泥岩段的超压主要是欠压实成因,沙一段的超压主要有是机质生烃+欠压实,沙二段的超压主要为流体传导,沙叁段的超压主要是有机质生烃+欠压实。(4)环渤中地区含油气层系分布主要以明化镇组下段、馆陶组、东营组为主,沙河街组较少,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油气层基本以正常压力为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油气层部分发育超压。渤中凹陷目前的油气藏主要集中于周边凸起区及凸起与凹陷之间的斜坡带,油气分布较为零散。(5)研究区中深层至少发育3种类型的含油气层,封闭微超压型油气层(ⅠB型)、封闭常压型油气层(ⅠC型)和封闭微超压型油气层(ⅠA型)。封闭常压型和封闭微超压型主要分布在凹陷与凸起之间的斜坡带。(6)研究区各凸起中央部位基本发育常压,凹陷及其周围斜坡带是超压发育的主要区域,压力系数自凹陷中心向边缘逐渐变小,最后变为正常静水压力,凹陷与凸起之间的斜坡带压力系数变化比较快。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分布态势决定了油气具有从超压发育的中央凹陷向边缘微超压区及常压区运移的趋势,该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也是油气从生烃凹陷向周围构造高部位及浅层运移的表现。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庄新兵,邹华耀,滕长宇[10](2012)在《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以渤中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构造运动调整和控制了渤中地区油气的成藏和最终分布.本文将定性评价与半定量刻画相结合,系统分析了渤中地区的断裂系统特征和62条Ⅰ,Ⅱ级断裂活动速率(FAR)的差异,探讨了晚期断裂活动对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强烈活动(FAR>25m/Ma)断裂对油气主要起输导作用,微弱活动(FAR<10m/Ma)断裂主要起封闭作用,中等活动(10m/Ma<FAR<25m/Ma)断裂则对油气起封闭与输导共同作用;断层沿走向对油气的输导与封闭呈现"分段式"特点,"分段式"断裂活动控制了多层系油气富集;远源凸起的缓坡带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的圈闭,凸起末端烃源岩发育、断裂活动中-弱的古近系的圈闭,以及断裂活动中-强的断裂与"活跃"烃源岩最佳组合区域的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渤中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对比不同类型烃源岩样品在不同的热解模拟实验条件下生油和生气的活化能,选取渤中地区多个湖相泥质烃源岩原岩和干酪根样品进行了开放体系无水热解和封闭体系加水热解实验,烃源岩样品取自不同的洼陷和烃源层位,具有不同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对比结果表明,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对烃源岩生油活化能有重要影响,平均生油活化能随有机质类型变差和成熟度增大而增大。不同的洼陷、烃源层位和样品类型对平均生油活化能无明显影响,而样品类型则影响活化能的分布,原岩活化能分布相比干酪根更加集中。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的生气活化能比处于低熟阶段烃源岩的生油活化能高11~17kJ/mol。相对于开放体系无水热解实验,封闭体系加水热解实验活化能分布集中且能够包含初次裂解和二次裂解过程。本研究应用封闭体系加水热解模拟实验,分别选择低熟烃源岩原岩样品和成熟烃源岩干酪根样品进行生油和生气活化能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渤中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强,孙晓飞,韩雪银,陈建宏,丁国文.渤中地区深井钻井配套钻具技术[J].内江科技.2019
[2].王军,王清斌,王飞龙,黄振,陈容涛.渤中地区不同热解实验条件下的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8
[3].王军,王清斌,王飞龙,刘晓健,潘文静.渤海海域渤中地区烃源岩封闭金管热解模拟生烃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7
[4].孙中恒.渤中地区QHD29-2构造输导体系与优势运移路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5].王志萍,吕丁友,王保全.渤中地区火山岩特征及其与断裂关系[J].特种油气藏.2015
[6].刘红岐,刘建新,代春明,张雅茹.渤中地区EWR–Phase4随钻测井异常响应特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黄小刚.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与评价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4
[8].王建勇.流体录井气体解释在渤中地区的研究和运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4
[9].赵莉莉.环渤中地区地层压力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D].成都理工大学.2013
[10].庄新兵,邹华耀,滕长宇.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以渤中地区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