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 ——基于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思考

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 ——基于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思考

论文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理性分析、经验总结、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反思新中国体育课程整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整体性体育课程,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若干基本主张,对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升体育课程的整体性,具有积极意义。回顾新中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总体看,不同时期体育课程的许多环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整体性缺失的问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二元对立,主要表现为:在课程思想或理念上,或重视科学性、社会性、手段论,或重视人文性、个体性、目的论;在课程目标上,重视体能、技能而不够重视审美和道德,重视普遍性目标而忽视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外);在课程形态上,重视正规课程、学科课程、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非正规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或强调“配给”,或强调“自选”;在课程实施取向上,或强调忠实取向,或强调创生取向;在学习方式上,或重视接受式学习,或重视发现式学习;在课堂管理上,或采用专制型管理,或采用放任型管理;在学习评价上,传统体育课程重视甄别性评价、他人评价、量化评价、绝对评价、终极评价、技能与体能的评价而忽视了或不够重视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质性评价、相对评价、过程评价、情意的评价,新课程文本在这些方面较为完善,然而具体实施中的分离现象依然存在。看来,我国体育课程的整体性问题至今仍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我们应该关注体育课程的整体性,并努力提升体育课程的整体性。为此,我们提倡:(1)在体育课程的理念上,坚持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树立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坚持学科发展需要与个人需要、社会需要的统一,树立“学科·儿童·社会”课程观;坚持手段论与目的论的统一,树立“手段·目的论”课程观。(2)在体育课程的目标上,坚持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统一,坚持身体目标与心理目标、物质目标与精神目标、多域目标与重点目标的统一。(3)在体育课程的形态上,坚持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体能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整体把握体育课程形态的立体结构。(4)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坚持“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统一,尝试应用“主项选修,配项必修”模式和“配项主修,选项辅修”模式。(5)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上,坚持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的统一;坚持(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统一;坚持协商型的课堂管理模式;坚持发展与甄别兼顾,侧重于发展的学习评价导向;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学习评价内容体系;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终极评价与过程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法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的界定(或解释)
  • (一) 课程
  • (二) 整体
  • (三) 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
  •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三、研究概况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六、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第一节 新中国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一、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有关回顾
  • (一) 引进和改造阶段(1949年-1956年) 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 (二) 变革与发展阶段(1957年-1965年) 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 (三) 十年挫折阶段(1966年-1976年) 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 (四) 恢复和调整阶段(1977年-1985年) 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 (五) 改革与探索阶段(1986年-1999年) 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 (六) 深化改革阶段(2000年起) 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 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有关反思
  • 第二节 新中国体育课程目标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有关回顾
  • (一)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前的体育课程目标
  • (二) 文革期间的体育课程目标
  • (三) 文革后至上世纪末的体育课程目标
  • (四) 新世纪初的体育课程目标
  • 二、体育课程目标的有关反思
  • 第三节 新中国体育课程形态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一、体育课程形态的有关回顾
  • (一) 体育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
  • (二) 体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体能课程
  • (三) 体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 二、体育课程形态的有关反思
  • 第四节 新中国体育课程内容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一、体育课程内容的有关回顾
  • (一)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 (二) 中学体育课程内容
  • (三)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
  • 二、体育课程内容的有关反思
  • 第五节 新中国体育课程实施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一、体育课程实施取向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二、体育课程学习方式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三、体育课堂管理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四、体育学习评价的有关回顾与反思
  • (一) 体育学习评价的有关回顾
  • (二) 体育学习评价的有关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整体性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
  • 二、怀特海的有机论
  • 第二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 二、佐哈和马歇尔的灵商理论
  • 第三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 一、卢梭的整体性教育观
  • (一) 整体的教育目标
  • (二) 整体的教育策略
  • (三) 整体的教育内容
  • (四) 对卢梭整体性教育观的基本认识
  • 二、马克思的整体性教育观
  • (一) 整体的教育目的
  • (二) 整体的教育方法
  • 三、杜威的整体性教育观
  • (一) 整体的儿童
  • (二) 儿童与课程的有机联系
  • (三) 整体的教学方法
  • (四) 对杜威整体性教育观的基本认识
  • 四、约翰·米勒的整体性教育(课程) 观
  • 第四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的体育学基础
  • 一、古茨穆斯的整体性体育观
  • 二、裴斯泰洛齐的整体性体育观
  • 三、阿诺德的整体性体育观
  • (一) 整体的体育目标
  • (二) 整体的体育组织管理
  • 第三章 整体性体育课程的基本主张
  • 第一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理念的基本主张
  • 一、科学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
  • (一) 科学主义体育课程观
  • (二) (现代) 人本主义体育课程观
  • (三) 科学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
  • 二、"手段·目的论"体育课程观
  • 三、"学科·儿童·社会"体育课程观
  • (一) 学科中心课程观
  • (二) 儿童中心课程观
  • (三) 社会中心课程观
  • (四) 三种课程观的整合
  • 第二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主张
  • 一、整体性体育课程目标取向
  • (一) "普遍性目标"取向
  • (二) "行为目标"取向
  • (三) "生成性目标"取向
  • (四) "表现性目标"取向
  • (五) 四种目标取向的整合
  • 二、整体性体育课程目标领域
  • (一) 体育课程的功能
  • (二) 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 (三) 整体的体育课程目标领域
  • 第三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形态的基本主张
  • 一、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
  • 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体能课程
  • (一) 学科课程
  • (二) 活动课程
  • (三) 体能课程
  •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四、体育课程形态的立体结构及整合
  • (一) 体育课程形态的立体结构
  • (二) 体育课程形态的整合
  • 第四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主张
  • 一、两种典型的课程内容开发模式
  • (一) 目标模式
  • (二) 过程模式
  • 二、"过程—目标"融合模式
  • 三、"主项选修,配项必修"与"配项主修,选项辅修"模式
  • (一) "主项选修,配项必修"模式
  • (二) "配项主修,选项辅修"模式
  • 第五节 整体性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主张
  • 一、整体性体育课程实施取向
  • (一) 忠实取向
  • (二) 相互适应取向
  • (三) 创生取向
  • (四) 整体观照三种课程实施取向
  • 二、整体性体育学习方式
  • (一) 接受式学习
  • (二) 发现式学习
  • (三) 整体观照两类学习方式
  • 三、整体性体育课堂管理
  • (一) 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课堂管理方式
  • (二) 协商型体育课堂管理
  • 四、整体性体育学习评价
  • (一) 在体育学习评价的功能上,坚持发展与甄别的统一
  • (二) 在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上,坚持全面与重点的统一
  • (三) 在体育学习评价的形式上,坚持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统一
  • (四) 在体育学习评价的标准上,坚持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的统一
  • (五) 在体育学习评价的时空上,坚持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的统一
  • (六) 在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上,坚持自评价与他评价的统一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J].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9(05)
    • [2].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J]. 电影评介 2019(19)
    • [3].新中国的第一[J]. 宁夏画报 2019(10)
    • [4].《为新中国塑像》[J]. 美术 2019(11)
    • [5].新中国70年发展的财政逻辑[J]. 中国财政 2019(22)
    • [6].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J]. 林业与生态 2019(10)
    • [7].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8].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新发展 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J]. 前线 2019(01)
    • [9].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03)
    • [10].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一代教育家学术脸谱之王越[J]. 重庆高教研究 2019(05)
    • [11].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J]. 人才资源开发 2019(17)
    • [12].新中国七秩感怀[J]. 源流 2019(10)
    • [13].新中国七秩欢歌[J]. 源流 2019(10)
    • [14].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J]. 中国穆斯林 2019(05)
    • [15].礼赞新中国[J]. 河北金融 2019(10)
    • [16].新中国:中国老百姓的福祉[J]. 钟山风雨 2019(05)
    • [17].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形象的建构[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8].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05)
    • [19].歌儿向着北京唱——献给新中国70华诞[J]. 民族音乐 2019(05)
    • [20].《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J]. 创意与设计 2019(04)
    • [21].与新中国同生共长[J]. 中国社会工作 2019(26)
    • [22].献给新中国七十华诞的精美礼品——《政策》杂志第10期读者来信摘登[J]. 政策 2019(11)
    • [23].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12)
    • [24].新中国当年那些报喜队[J]. 文史博览 2016(12)
    • [25].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治国理政韬略[J]. 党史文苑 2017(14)
    • [2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研究评述[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J]. 当代贵州 2015(28)
    • [28].新中国的证明[J]. 时代报告(奔流) 2019(11)
    • [29].七律·新中国七十年感怀[J]. 中国老年 2019(23)
    • [30].七律·庆新中国华诞七十年[J]. 中国老年 2019(23)

    标签:;  ;  ;  ;  ;  

    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 ——基于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