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特性研究

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迫切需要发展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的模式。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在固碳减排的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本文在有机农场定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模拟培养试验,对比有机、常规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特性动态变化的差异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着重分析了有机种植过程中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微生物动态变化的关系。有机农场定位研究表明,与研究初期相比,多年的有机种植可以显著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常规种植系统中的土壤特性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11年,常规种植方式下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31.87t·hm-2,两种不同有机种植系统中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达到了41.92t·hm-2和49.46t·hm-2,并且有机与常规系统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经过多年有机种植的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常规系统。与常规相比,有机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生物学特性之间呈现出了更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的显著性达到了0.05的水平。不同种植方式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也不同,有机种植方式下可培养真菌、放线菌菌落数显著高于常规种植方式;采用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得到的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细菌生物量分别为12.64nmol·g-1、7.29nmol·g-1,并且差异显著(p<0.05)。同时,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于不同种植系统中的多个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显示细菌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对于特征值的提取贡献最大;有机种植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特性的PCA综合评分高于常规。通过实验室培养实验,本文重点分析了有机种植方式下不同的肥料处理对与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微生物特性变化的影响。培养试验结合有机农场施肥管理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低、中、高三种用量不同的有机肥处理组,以及有机肥配施光合细菌菌液以及有机肥配施生物肥的处理组,并且根据需要设置了对照组。结果表明,低、中用量的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土壤碳的矿化,促进土壤碳固定,而高用量的有机肥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有机肥的添加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且随着有机肥投入量的加大,这种效果越显著。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分离出的细菌的菌落数;有机肥处理同时提高了放线菌的菌落数并对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并不显著。土壤中分离出的三类微生物的菌落数均随着有机肥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类型肥料中有机肥配施光合细菌菌液、有机肥配施生物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消耗量;这两种肥料处理都能提高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生物肥能够促进真菌的生长,而光合细菌起抑制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有机农业概述
  • 2.2 发展有机农业的低碳潜力分析
  • 2.3 土壤有机碳
  • 2.4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碳
  • 2.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2.5.1 研究内容
  • 2.5.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有机农场土壤有机碳与生物学特性的定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基地简介
  • 3.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有机、常规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 3.2.2 有机、常规种植方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3 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生物活性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关性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机与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土壤基本性质
  • 4.1.2 土壤特性的测定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有机、常规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2.2 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
  • 4.2.3 土壤微生物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机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特性变化(培养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土壤状况
  • 5.1.2 供试肥料
  • 5.1.3 试验设计
  • 5.1.4 试验方法
  • 5.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肥料处理对培养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5.2.2 不同肥料处理对培养土壤矿化碳含量的影响
  • 5.2.3 不同肥料处理对培养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影响
  • 5.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培养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种植方式下玄参产量和品质的比较探究[J]. 农家参谋 2018(22)
    • [2].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J]. 种子科技 2019(01)
    • [3].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8(16)
    • [4].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 北京农业 2016(03)
    • [5].不同种植方式对太子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 农技服务 2014(10)
    • [6].论作物种植方式——由一道高考题想到的[J]. 中学生理科应试 2020(09)
    • [7].利用碎枝机变废为宝[J]. 农业知识 2017(14)
    • [8].浅谈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 种子科技 2016(06)
    • [9].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概念与标准——基于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影响分析[J]. 当代经济 2013(02)
    • [10].玉米新品种“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简报[J]. 上海农业科技 2009(02)
    • [11].不同种植方式对益嘉丰13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20(16)
    • [12].三种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初报[J]. 南方农业 2019(10)
    • [13].油菜不同种植方式成本及效益比较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12)
    • [14].双行交错种植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8)
    • [15].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农业 2012(21)
    • [16].盛花期湿害胁迫对芝麻2种种植方式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3)
    • [17].不同种植方式对玄参产量及质量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1)
    • [18].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9)
    • [19].国内外玉米种植方式的比较及展望[J]. 养殖技术顾问 2014(08)
    • [20].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01)
    • [21].煤矿复垦区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2].种植方式及施氮量对水稻灌浆初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9)
    • [23].崇明杂交粳稻花优14不同种植方式产量及经济效益比较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8)
    • [24].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 农民致富之友 2015(09)
    • [25].机采棉不同种植方式产量对比分析[J]. 新疆农垦科技 2014(05)
    • [26].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比较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4)
    • [27].粳性糜子品种及种植模式示范[J]. 农技服务 2016(17)
    • [28].热带兰室外种植方式及景观营造探讨[J]. 广东园林 2017(03)
    • [29].紫苏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02)
    • [30].滇池湖盆区露地蔬菜种植方式对农田水土流失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6)

    标签:;  ;  ;  ;  ;  

    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