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浪底水利枢纽堆石坝体的填筑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郑克[1](2021)在《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基加固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发水能资源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区域团结稳定,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河床覆盖层深且分布不均匀,活断层多、地震频发且强度大,给水利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土石坝建设和分析方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深厚覆盖层上修筑土石坝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层存在性质差异大、变形特性复杂、动力非线性明显、可液化土层分布广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的安全。地基处理是在深厚覆盖层上修筑土石坝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振冲碎石桩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地基加固措施,但已有的工程实践和研究大多针对路堤、堆料场等低矮结构,对土石坝等大型水工建筑物的实践与研究不多。鉴于此,本文基于粗粒土改进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并联合有效应力理论和动力固结理论,对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基加固措施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介绍了碎石桩处理不良地基时常用的几种数值计算模型,总结了各模型的特点与适用情况,并简要介绍了基于粗粒土改进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2)采用简化模型进行网格敏感性分析确定合适的桩土单元网格,并利用该网格对在深厚覆盖层软弱地基和碎石桩加固地基上修建的土石坝-地基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将加固地基的坝体-地基系统有限元结果与同类工程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的结果。(3)对面板堆石坝可液化深厚覆盖层地基的碎石桩处理效果开展研究,分析了天然地基和碎石桩加固地基上的坝体-地基系统在施工和运行期的的变形,分析了地震动作用下大坝-地基系统的动力响应、砂土液化情况和震后永久变形,探讨了振冲碎石桩对可液化深厚覆盖层地基上土石坝的加固效果。
宁凡伟[2](2020)在《基于超大型三轴仪的筑坝粗粒料缩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粗粒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由于其透水性好、填筑密度大、压密性好及不易液化等优点,在大型土工构筑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人工岛、机场高填方、路基、堤坝等土工构筑物的主要建筑材料。为了满足这些工程对变形、稳定及安全评价的需求,国内外学者对粗粒料的变形与强度特性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由于振动碾压施工技术的发展,目前工程现场用于碾压的粗粒料尺寸明显大于室内试验所允许的最大值。现场碾压后粗粒料的最大颗粒粒径约为碾压厚度的2/3(碾压厚度800mm~1000mm)。因此实际工程中粗粒料只能进行大比例缩尺后的室内试验研究,缩尺后粗粒料的变形规律的改变是粗粒料试验研究面临的难题。常规大型三轴仪所允许进行试验的最大粒径仅为60mm。研究表明,采用室内最大粒径60mm试验结果计算得到的高土石坝变形与实际观测值有着较大的差距,普遍认为缩尺效应是导致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粗粒料缩尺效应是人工岛、机场高填方、路基和堤坝等工程设计和数值分析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粗粒料缩尺效应研究成果大都是基于最大粒径为60mm的试验成果得到的,由于缺乏大尺寸试验的验证,目前研究主要局限在定性分析,对缩尺前后的粗粒料变形特性的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研究所重点实验室最新研制的超大型三轴设备,进行了粗粒料的静、动力特性的缩尺效应研究,主要研究了缩尺效应对粗粒料峰值强度、模量特性、颗粒破碎特性、临界状态特性、动剪切模量及阻尼比、残余变形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缩尺效应研究成果应用于阿尔塔什砂砾石-堆石面板坝项目填筑过程的研究,通过与实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基于超大型三轴试验结果的考虑缩尺效应模型参数的合理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l)采用超大型及大型三轴仪对如美及阿尔塔什爆破料进行了静力缩尺效应研究。试验表明,爆破料的峰值强度、峰值前割线模量以及剪胀性均随最大粒径的增大而降低。通过将最大粒径引入到强度包线、初始模量方程中可以很好地模拟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峰值强度以及初始模量。(2)根据静力缩尺试验结果,整理比较了邓肯张E-μ模型、E-B模型、清华K-G模型及沈珠江模型参数,结果表明缩尺效应对如美爆破料及阿尔塔什爆破料常用静力本构模型参数的影响是一致的,通过在邓肯张E-B模型的弹性模量、体积模量、破坏比中引入最大粒径的影响,可以对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结果进行模拟。(3)采用如美、阿尔塔什爆破料及文献中Pyramid坝料进行了颗粒破碎特性的缩尺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颗粒破碎率与塑性功关系均可用双曲线表示,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颗粒破碎与塑性功的关系曲线逐渐上移,即相同的塑性功条件下,颗粒破碎率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试验成果构建了考虑最大粒径的颗粒破碎率与塑性功的关系。(4)采用如美爆破料,研究了应力路径及缩尺效应对爆破料临界状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爆破料的临界状态与应力路径无关。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临界状态在e-(p’/pa)ξ空间中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最大粒径试验的临界状态线在e-(p’/pa)ξ空间中的截距几乎相同,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e-(p’/pa)ξ空间中的临界状态线绕顺时针旋转,根据试验成果构建了考虑最大粒径的临界状态线方程。(5)采用超大型及大型三轴仪对阿尔塔什爆破料的动力变形特性进行了缩尺效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阿尔塔什爆破料的最大动剪切模量以及阻尼比均随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残余轴向应变及残余体变均随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试验成果,量化分析了颗粒尺寸对沈珠江等效线性模型参数的影响,并对常用残余变形模型进行了修正。(6)研究了如美及阿尔塔什爆破料颗粒形状的颗粒尺寸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如美爆破料及阿尔塔什爆破料的傅里叶形状指数以及棱角性指数均降低,即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颗粒的整体形状更加浑圆,棱角尖锐程度降低。颗粒形状的尺寸效应可能是爆破料缩尺效应的影响因素之一。(7)采用超大型及大型三轴仪对阿尔塔什砂砾料进行了静力缩尺效应研究,根据阿尔塔什筑坝材料试验结果进行了阿尔塔什面板坝施工期有限元分析,通过与实际监测资料的对比,研究了缩尺效应以及本构模型对面板坝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影响。主要结论有:砂砾料缩尺效应规律与爆破料相反,阿尔塔什砂砾料的峰值强度以及峰值前割线模量随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考虑缩尺效应的模型参数计算结果相比于未考虑缩尺效应的模型参数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但邓肯张E-B模型参数计算得到的坝体位移,尤其是顺河向位移相较于实测值明显偏大,考虑缩尺效应的广义塑性模型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在分布规律及量值上均吻合良好。
唐世祥,李有维[3](2020)在《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位错计和测斜管安装埋设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适合的安装埋设方法是监测仪器埋设成活率的保障。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监测仪器的安装埋设不同于其他材料的大坝。笔者介绍了某水库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施工特点,分析总结了位错计和测斜管常规安装埋设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施工情况,提出了适用于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改进安装埋设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杜丽荣[4](2020)在《粘土心墙土石坝监测资料分析及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除险加固是保障己建土石坝工程安全的主要措施,对坝体进行加高加固是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除险加固形式。有些大坝甚至经历多次坝体加高加固,不同加高填筑体之间往往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长的多次加高填筑使土石坝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土石坝的填筑特点,将对坝体的力学性状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多次加高加固土石坝进行安全评价研究,对进一步指导土石坝的除险加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经历多次加高加固的某粘土心墙土石坝开展监测资料分析,进而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坝体力学性状,从应力变形、渗流及坝坡稳定等几个方面对某粘土心墙坝开展安全评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实测资料对坝体沉降和坝体渗漏性状开展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坝水平位移和大坝沉降呈现逐步稳定趋势;测压管测值较为稳定,渗流量在6.0 L/s以内周期变化,粘土心墙及坝基高喷防渗墙起到了明显的防渗作用,大坝运行状况良好。(2)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大坝开展了三维应力变形计算,研究了坝体分期加固填筑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粘土心墙坝应力变形分布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大坝多次分期加高加固填筑后运行良好。多次加高加固填筑对变形大小影响较小,但是在不同加高填筑体之间引起一定的应力突变效应,前后两期坝体存在变形协调问题。(3)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粘士心墙坝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稳定-非稳定渗流进行了分析。所得成果表明,该工程水利枢纽的水头值低,渗流的量小,位于心墙逸出点的渗透坡降值小于渗透坡降允许值,渗透失效不会出现。多次加高加固使心墙形态与直心墙存在差异,引起一定的渗流场分布差异,但不会对整体渗流场产生显着影响。(4)考虑坝体分期加高加固填筑的分区特点,采用有限元强度中的折减法对河床坝段和岸坡坝段上下游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多次加高加固的粘土心墙坝具有较好的坝坡稳定性,挡土墙增强下游坝坡安全系数的效果很明显。
周雄雄[5](2020)在《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形控制是高土石坝在设计和运行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协调变形将引起土石坝坝体裂缝。心墙堆石坝蓄水时,上游堆石料因为浸水会产生湿化变形,使得上游侧坝体产生了明显的沉降和向上游的水平位移,极易造成坝顶和上、下游坝坡顶部的变形不协调,进而发生裂缝。如小浪底、瀑布沟等心墙堆石坝坝顶均出现了沿坝轴向分布的裂缝。因此,研究堆石料的湿化变形特性、发展土石坝变形的数值模拟及裂缝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粗粒土湿化变形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湿化应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粗粒土湿化应变模型;然后,结合堆石料湿化变形机理与过程,研究了如何在土石坝有限元分析中考虑湿化变形,提出了土石坝湿化变形的非线性弹性和弹塑性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湿化变形计算。同时,采用弥散裂缝模型对大坝蓄水过程中坝顶裂缝进行了模拟。最后,利用网格加密和并行计算等技术实现了百万单元以上量级的高土石坝填筑与蓄水过程模拟,并对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进行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前人湿化试验成果发现,湿化过程中体积应变与轴向应变满足线性关系,湿化轴向应变与湿化应力水平呈双曲线关系,湿化体积应变与湿化轴向应变的比值k、湿化时的球应力p、广义剪应力q三者满足扭面关系。论文在拟合试验结果给出了 q/p与k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一个粗粒土新的湿化应变模型。(2)在非线性弹性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提出的湿化应变模型及湿化过程中轴向应变与体积应变的线性关系,考虑堆石料在湿化过程中模量软化等,推导了湿化割线模量与泊松比的表达式;据此建立了堆石坝湿化变形的非线性模拟方法;计算了观音岩心墙堆石坝的湿化变形。(3)在弹塑性理论框架下,结合堆石料的湿化试验,修正了双屈服面模型的湿化塑性势函数;构建了通过改变力学参数模拟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方法;开发了弹塑性方法模拟土石坝的有限元程序,模拟了观音岩大坝的填筑和蓄水过程。(4)采用应力分析法和变形倾度法对大坝竣工和蓄水后坝顶处裂缝进行了分析;开发了利用弥散裂缝模型模拟裂缝扩展的程序,并将其嵌入土石坝静力计算程序中,模拟了观音岩大坝蓄水过程中坝顶裂缝的扩展。(5)发展了高土石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方法。利用编程语言开发了土石坝数值模拟中对应的网格剖分、刚度矩阵的存储与计算、方程求解等模块;实现了高土石坝百万单元量级以上的精细化模拟,并将其应用于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的填筑和蓄水过程计算分析中。
迟健[6](2019)在《深厚覆盖层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变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厚覆盖层结构不均匀且成因复杂,是一种地质条件差且复杂的地基,这就使得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水利工程难度增大,工程建设时需重点考虑工程变形和深厚覆盖层防渗措施。本文以弄利措水库上坝址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为例,主要开展了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垂直防渗体系渗流数值模拟、坝体及覆盖层材料参数敏感性分析、坝体填筑方案优化、坝体及防渗体系应力应变模拟等研究工作,旨在揭示坝体及覆盖层渗流、应力应变特性,为同类工程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Geo Studio软件,对坝体及覆盖层垂直防渗体系进行了2维渗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心墙上游坝体内部浸润线随上游水位变化而升降,下游坝体内部浸润线受水位影响较小,且均低于下游排水层;采用全封闭防渗墙方案后,坝体及坝基渗流量大幅降低,渗流得到有效控制;坝体心墙及坝基防渗墙处水头差较大,渗透比降大,且小于规范允许值,即满足渗透稳定要求。(2)基于邓肯E-B本构模型,充分考虑坝体填筑材料及覆盖层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开展了坝体及覆盖层材料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材料参数降低时,坝体及覆盖层沉降量增大,而坝体及覆盖层材料参数在建议值上下浮动10%时,坝体及覆盖层沉降量均小于坝高的1%,可选用参数建议值进行后续章节计算;坝体最大沉降量出现在心墙基座下游附近,坝体顺河向位移基本以坝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上下游最大位移出现在心墙与上下游坝坡坡脚中间部位;覆盖层最大沉降出现在覆盖层与坝体交界处,覆盖层顺河向位移基本以坝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上下游最大位移均出现在坝坡坡脚底部。(3)建立ADINA二维模型,计算分析不同分层填筑方式下竣工期坝体和覆盖层的变形和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填筑层数越多,填筑时间越长,相应坝体的沉降和应力值越小;当填筑过超16层后,填筑层数对坝体的应力影响不显着。采用24个填筑步,每一步填筑对应的沉降量比较均匀,总的沉降量增长未出现过大或过小的情况。比较而言,在第19层填筑之前的沉降量相对较大,占总沉降的91.02%,此阶段相应的坝体填筑高度的0~30.4m,为总坝高的78.4%。(4)建立ADINA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静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坝体、心墙和防渗墙沿坝轴线的变形不对称,左岸一侧的变形明显大于右岸一侧的变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坝基深厚覆盖层较软,而且左岸一侧深,右岸一侧相对较浅,差异明显,在坝体自重及水荷载作用下,坝体、心墙和防渗墙会整体出现略微左倾变形趋势。心墙和防渗墙由于基岩的顶托作用,变形较小,尤其是在接触边缘位置。
胡球[7](2019)在《基于广义塑性模型的高心墙坝变形计算》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将新建一大批高坝,高心墙坝因其良好的工程性能及地址适应性而受到极大的推广应用。然而很多心墙坝监测资料表明初期蓄水和后期运行中存在较大沉降。蓄水初期,由于浮托力作用和湿化的影响,使得上游坝壳产生较大沉降;填筑、蓄水期间堆石体一直存在流变,这种现象在大坝建成几年内还会持续发生。由于堆石体与心墙料的流变特性不同,所引起的不均匀沉降易导致坝顶开裂甚至导致防渗心墙防渗失效。另一方面,可研阶段的本构模型参数是由室内土工试验整理所得,然而由于堆石料缩尺效应的存在,这使得计算值与实测值有一定差距,基于室内试验的计算结果在大坝建成后也只能作为参考。西部地区地震频发,实际的大坝应力应变状态是合理的动力分析基础。因此需考虑湿化、流变对大坝变形的影响,根据监测资料反演出堆石料的本构模型参数,之后进行动力分析,进而合理地评价大坝抗震性能。工程界中广泛应用的堆石料本构模型存在静动分析不统一的现象,而大工改进的广义塑性模型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同一组参数即可完成静动力计算。根据大坝监测资料,本文利用大工改进的广义塑性模型、李国英流变模型和沈珠江湿化模型进行联合反演分析,获得对应的本构模型参数。考虑到室内试验用料与现场堆石料的差异及湿化、流变对大坝变形的影响,设计三种不同工况,进行静动力计算。主要内容和结论有:(1)根据测点的沉降时程曲线,运用三种本构模型对大坝进行了联合反演分析。测点沉降的反演值与实测值在各时段均拟合较好,表明联合反演分析能很好地模拟大坝的填筑与蓄水。(2)比较大工改进广义塑性模型的反演曲线和试验曲线,同时以湿化和流变作为控制变量,设计不同工况并进行静力计算。在同一围压下,反演所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明显高于模拟曲线,而体变应变曲线则低于模拟曲线;相较于模拟曲线,反演曲线有着明显的软化及剪胀特性。静力计算结果表明:不计湿化和流变的反演参数计算的变形小于利用试验参数计算的变形,但考虑了湿化和流变的联合反演分析计算的变形则要大于利用试验参数计算的变形。(3)基于联合反演的静力计算结果,利用同一组大工改进的广义塑性模型参数进行动力分析。坝顶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达到较高数值,属于典型的“鞭稍效应”;水平永久变形和竖向永久变形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下游坝体坝顶处。坝体抗震安全在可控范围之内。
温彦锋,邓刚,王玉杰[8](2018)在《岩土工程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建所60年的科研工作情况,重点介绍了近10年来的主要科研进展及主要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土的工程性质研究、土石坝工程技术研究、土工离心模拟技术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技术研究、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贮放技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同时对今后岩土工程研究所的重点科研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辉[9](2018)在《考虑实际施工质量的高土石坝结构性态精细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在或准备建设一批超高土石坝,其建设规模和难度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工程安全问题也越发突出。土石坝坝体结构性态(应力变形、不均匀沉降、拱效应及水力劈裂等)直接关系到大坝的服役安全,而实际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坝料特性等是影响高土石坝结构性态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难以充分地获取实际大坝施工过程中的详细质量信息。故现有相关研究中,大多假设大坝同分区坝料特性同质,即在空间上采用一致的材料属性参数,从而忽略了实际施工质量及坝料特性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与随机性。施工质量的空间差异性会对坝料强度和变形参数带来重要影响,这就导致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故不易对大坝结构性态做出准确的评价。因此,如何充分考虑大坝实际施工质量对坝体结构性态的影响,如何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实现大坝结构性态的精细模拟,是保证高土石坝又快又好建设和安全服役所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高土石坝坝体结构性态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三轴试验和数值分析手段,详细分析了坝料压实质量对本构模型参数的影响,系统研究了考虑压实质量与本构模型参数相关性,以及实际试坑压实质量约束作用下的随机模拟方法,并深入探究了能客观反映实际施工质量情况的高土石坝结构性态精细数值模拟方法,为高土石坝结构性态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土石坝坝料压实质量与邓肯-张本构模型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大型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压实质量下的坝料应力-应变、体积-应变试验曲线,从力学机理上深入分析坝料压实质量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坝料压实质量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回归关系;从而可利用实际坝料压实质量,快速估计本构模型参数,为高土石坝结构性态精细数值模拟提供了前提条件。(2)提出了改进的土石坝本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即基于全域有限元计算节点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和基于双判别方式的正交试验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解决传统单因素分析方法样本缺乏代表性的弊端,同时可以定量给出参数敏感性的显着性水平,并解决常用敏感性分析结论不统一的问题,可提高敏感性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也为土石坝结构性态数值模拟中精细赋值的模型参数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3)提出了考虑压实质量与本构模型参数相关性以及实际试坑压实质量约束作用下的土石坝施工期应力变形预测的随机有限元法,用以分析施工质量空间差异对土石坝结构性态响应的影响规律。利用实测试坑数据,采用乔列斯基分解法,构建坝料压实质量的空间约束随机场,进而利用建立的压实质量与本构模型参数的回归关系,构建了本构模型参数的随机场。开发了Abaqus软件的接口程序,用于模型参数约束随机场的快速生成和参数批量赋值。进而采用随机有限元法,分析了由于不同的施工质量分布情况带来的坝料参数的空间差异性对坝体结构性态(应力变形等)的影响。本文方法可考虑坝料本构模型参数的空间差异性与随机性,可为待建的高土石坝设计中坝体分区设置及分区模型参数设定等提供理论指导。(4)提出了数字化施工下高土石坝应力应变精细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数字化施工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实时获取大坝空间任意位置处实际压实质量;利用建立的坝料压实质量与本构模型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可给出反映实际压实质量的模型参数空间估计,并实现了反映空间实际压实质量的任意有限元单元模型参数的精细赋值。本文方法考虑了土石坝实际施工质量的空间差异性而带来的坝料模型参数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可避免通常同一分区采用相同坝料力学参数导致的计算精度不足的弊端,为土石坝结构性态分析提供了更精细的方法。(5)提出了数字化施工下高土石坝水力劈裂精细扩展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为了快速获取水力劈裂断裂模型参数,建立了坝料压实质量与水力劈裂断裂模型参数之间关系;利用数字化施工下高土石坝断裂本构模型参数空间估计方法,实现了能反映实际压实质量的每个计算单元断裂本构模型参数的精细赋值,进而实现了心墙水力劈裂的扩展有限元数值模拟,可以计算分析实际施工质量影响下的水力劈裂发生的可能性与安全裕度。该方法可解决以连续介质假定为基础的传统有限元法在处理非连续变形问题(水力劈裂)时的精度不足,以及大坝施工中压实质量空间差异性带来的计算误差过大的问题,为高土石坝水力劈裂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王佳玉[10](2016)在《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清洁低碳能源战略的大力发展,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我国水电站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型电站不断投产,坝高超过100m的高坝不断兴建。而大坝是水电站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建筑物,大坝施工不仅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且其施工和运行期的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对于水电站的大坝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历来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本文作者运用所学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出硗碛砾石土心墙堆石坝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全面论述了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填筑质量控制主要内容,质量管理流程、方法等。并从砾石土试验、监测方面的质量管理及质量评价对堆石坝质量进行论证,旨在提高砾石土心墙堆石坝质量管理水平,并为同类型水电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二、小浪底水利枢纽堆石坝体的填筑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浪底水利枢纽堆石坝体的填筑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基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碎石桩加固地基研究现状 |
1.2.2 地基液化的机理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任务 |
2 碎石桩数值模拟方法及本构模型 |
2.1 几种常用的碎石桩模型 |
2.2 广义塑性模型 |
2.3 广义塑性模型改进 |
3 土石坝深厚覆盖层软土地基碎石桩处理 |
3.1 引言 |
3.2 桩土单元网格尺寸的选用 |
3.2.1 桩土单元网格划分 |
3.2.2 桩土单元网格选取 |
3.3 有限元网格及材料参数 |
3.4 土石坝深厚覆盖层软弱地基碎石桩加固分析 |
3.4.1 土石坝-地基系统竣工期应力和变形 |
3.4.2 碎石桩处理坝基效果分析 |
3.4.3 加固地基满蓄期结果分析 |
3.4.4 加固地基数值结果与同类工程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面板堆石坝深厚覆盖层可液化地基碎石桩加固处理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分析信息 |
4.2.1 工程地质概况 |
4.2.2 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
4.2.3 抗震设计标准及设计地震波 |
4.3 天然地基与加固地基面板坝-地基系统数值分析 |
4.3.1 面板坝-地基系统静力分析 |
4.3.2 面板坝-地基系统的动力、液化及永久变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2)基于超大型三轴仪的筑坝粗粒料缩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粗粒料缩尺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大型三轴试验研究现状 |
1.2.2 超大型三轴试验研究现状 |
1.3 粗粒料的颗粒破碎、颗粒形状及临界状态试验研究现状 |
1.3.1 颗粒破碎试验研究 |
1.3.2 颗粒形状试验研究 |
1.3.3 临界状态试验研究 |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超大型三轴仪的研制及试验方法开发 |
2.1 超大型三轴仪介绍 |
2.1.1 大连理工大学超大型三轴仪研制背景 |
2.1.2 大连理工大学超大型三轴仪介绍 |
2.2 超大型三轴试验试验方法 |
2.2.1 径-径比及缩尺方法的选择 |
2.2.2 超大型三轴试验的制样步骤 |
2.2.3 超大型三轴试验的试验过程 |
2.3 超大型三轴仪的校准试验 |
2.3.1 国际上超大型三轴仪的校准 |
2.3.2 静动校准试验方案 |
2.3.3 静动校准试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筑坝爆破料静力基本特性的缩尺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内容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方案 |
3.3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强度及模量的影响 |
3.3.1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3.3.2 缩尺效应对爆破料强度特性的影响 |
3.3.3 缩尺效应对爆破料模量特性的影响 |
3.4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静力分析模型参数的影响 |
3.4.1 邓肯-张模型 |
3.4.2 清华K-G模型 |
3.4.3 沈珠江“南水”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筑坝爆破料颗粒破碎、临界状态及颗粒形状的缩尺效应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筑坝爆破料颗粒破碎试验研究 |
4.2.1 颗粒破碎量化指标 |
4.2.2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颗粒破碎的影响分析 |
4.3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临界状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
4.3.1 爆破料临界状态的应力路径无关性 |
4.3.2 缩尺效应对爆破料临界状态线的影响分析 |
4.4 筑坝爆破料颗粒形状的缩尺效应研究 |
4.4.1 颗粒形状量化指标 |
4.4.2 筑坝爆破料颗粒形状的缩尺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筑坝爆破料动力基本特性的缩尺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内容 |
5.3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动力特性的影响 |
5.3.1 动剪切模量试验规律 |
5.3.2 动阻尼比试验规律 |
5.3.3 缩尺效应对沈珠江等效线性模型参数的影响 |
5.4 缩尺效应对筑坝爆破料残余变形的影响 |
5.4.1 残余变形试验规律 |
5.4.2 缩尺效应对永久变形模型参数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筑坝砂砾料与爆破料缩尺效应的差异性及工程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筑坝砂砾料静力缩尺效应试验研究 |
6.2.1 试验内容 |
6.2.2 试验结果 |
6.3 阿尔塔什大坝工程概况及有限元分析信息 |
6.3.1 大坝轮廓及材料分区 |
6.3.2 碾压指标及填筑密度 |
6.3.3 大坝有限元网格及填筑过程 |
6.3.4 大坝变形监测 |
6.4 缩尺效应及本构模型对阿尔塔什面板坝变形及应力影响分析 |
6.4.1 邓肯张E-B模型 |
6.4.2 广义塑性模型 |
6.4.3 同类工程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位错计和测斜管安装埋设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及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要求 |
2 位错计的安装方法及改进 |
2.1 位错计简介 |
2.2 位错计常规安装埋设方法 |
2.2.1 埋设部位挖槽 |
2.2.2 位错计的安装 |
2.3 位错计常规安装埋设存在问题及改进 |
2.3.1 监测部位挖槽 |
2.3.2 位错计安装埋设 |
3 测斜管的安装埋设方法及改进 |
3.1 测斜仪简介 |
3.2 测斜管常规安装埋设方法 |
3.3 测斜管常规安装埋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4 监测结果 |
5 结语 |
(4)粘土心墙土石坝监测资料分析及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粘土心墙坝应力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
1.3 粘土心墙坝渗流分析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某粘土心墙坝监测资料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安全监测布置 |
2.3 安全监测资料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粘土心墙坝稳定-非稳定渗流分析 |
3.1 渗流计算原理 |
3.2 渗流计算模型及工况 |
3.3 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粘土心墙坝应力变形分析 |
4.1 坝体应力变形计算理论 |
4.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4.3 坝体应力变形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粘土心墙坝坝坡稳定分析 |
5.1 坝坡稳定计算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5.2 坝坡稳定计算模型及工况 |
5.3 坝坡稳定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粗粒土湿化变形的研究进展 |
1.2.1 湿化变形的试验研究 |
1.2.2 湿化变形的数值模拟 |
1.3 土石坝裂缝的研究进展 |
1.3.1 土石坝裂缝分析 |
1.3.2 土石坝裂缝扩展模拟 |
1.4 土石坝的数值模拟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湿化应变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
2.1 前言 |
2.2 湿化应变规律及模型 |
2.2.1 三轴湿化试验 |
2.2.2 湿化轴向应变 |
2.2.3 湿化体积应变与湿化轴向应变的关系 |
2.2.4 湿化应变模型 |
2.3 观音岩大坝湿化变形模拟 |
2.3.1 工程概况 |
2.3.2 模型与参数 |
2.3.3 模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湿化变形的非线性弹性模拟方法 |
3.1 引言 |
3.2 湿化应变模型的推导 |
3.2.1 增量湿化应变 |
3.2.2 全量湿化应变 |
3.2.3 湿化应变模型 |
3.3 三轴湿化应变模拟 |
3.3.1 模型验证与对比 |
3.3.2 流动法则计算湿化应变的影响分析 |
3.4 考虑湿化过程特性的湿化变形模拟 |
3.4.1 湿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
3.4.2 湿化变形模拟流程 |
3.5 观音岩大坝的湿化变形模拟 |
3.5.1 模型及参数 |
3.5.2 模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方法 |
4.1 引言 |
4.2 本构模型介绍 |
4.2.1 弹性部分 |
4.2.2 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塑性模型 |
4.2.3 参数确定 |
4.3 常规三轴试验的弹塑性模拟及堆石料风干、饱和状态的参数对比 |
4.3.1 试验数据及模型参数 |
4.3.2 常规三轴试验的弹塑性模拟 |
4.3.3 堆石料风干、饱和状态的参数对比 |
4.4 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 |
4.4.1 湿化应变的组成 |
4.4.2 湿化塑性势函数的修正和三轴湿化试验模拟 |
4.4.3 湿化变形的弹塑性模拟 |
4.5 观音岩大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弹塑性模拟 |
4.5.1 模型参数 |
4.5.2 模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初次蓄水坝体裂缝分析与模拟 |
5.1 前言 |
5.2 变形倾度法判别观音岩大坝裂缝 |
5.2.1 变形倾度法 |
5.2.2 观音岩大坝坝顶接头部位裂缝分析 |
5.3 裂缝扩展模拟及弥散裂缝模型 |
5.3.1 有限元法中裂缝的模拟方法 |
5.3.2 弥散裂缝模型 |
5.3.3 弥散裂缝单元的本构关系 |
5.3.4 弥散裂缝模型模拟裂缝开展的流程 |
5.4 观音岩坝顶裂缝扩展模拟与分析 |
5.4.1 大坝坝顶裂缝模拟 |
5.4.2 初次蓄水坝顶裂缝发生与扩展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高土石坝填筑和蓄水过程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 |
6.1 前言 |
6.2 网格剖分与数据准备 |
6.2.1 网格剖分 |
6.2.2 300 m级土石坝的网格剖分 |
6.2.3 数据准备 |
6.3 刚度矩阵的存储与计算 |
6.3.1 总刚存储方法 |
6.3.2 总刚指示矩阵的并行计算 |
6.3.3 单元刚度矩阵计算 |
6.4 有限元方程求解 |
6.4.1 矩阵分解 |
6.4.2 求解器的调用 |
6.5 填筑与蓄水过程模拟 |
6.6 瀑布沟高心墙堆石坝的精细化模拟 |
6.6.1 工程概况 |
6.6.2 模型及参数 |
6.6.3 模拟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深厚覆盖层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3 垂直防渗体系渗流数值模拟 |
3.1 渗流计算理论 |
3.2 计算参数与工况选取 |
3.3 计算模型 |
3.4 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坝体和覆盖层材料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 邓肯E-B模型 |
4.2 坝体和覆盖层材料参数建议值 |
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坝体填筑方案优化研究 |
5.1 坝体填筑方案 |
5.2 计算结果分析 |
5.3 填筑方案计算分析 |
5.4 填筑过程中沉降变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坝体三维有限元静力计算分析 |
6.1 计算模型及工况选取 |
6.2 变形及应力计算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广义塑性模型的高心墙坝变形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堆石料湿化研究现状 |
1.2.2 堆石料流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工作 |
2 堆石料本构模型 |
2.1 引言 |
2.2 广义塑性模型 |
2.2.1 P-Z模型简介 |
2.2.2 大工改进的广义塑性模型 |
2.2.3 相关模型参数确定 |
2.3 堆石料湿化模型 |
2.4 堆石料流变模型 |
2.5 小结 |
3 沥青混凝土心墙坝联合反演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2.1 工程概况 |
3.2.2 填筑及蓄水 |
3.2.3 监测内容 |
3.3 联合反演计算 |
3.3.1 计算模型 |
3.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3 参数取值范围 |
3.4 反演结果 |
3.5 小结 |
4 静力分析对比及基于反演的动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不同工况下的静力分析 |
4.2.1 计算方案 |
4.2.2 计算结果分析 |
4.3 基于联合反演的心墙坝动力分析 |
4.3.1 计算模型及地震动输入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岩土工程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岩土工程研究回顾 |
2.1 土的工程性质研究 |
2.2 土石坝计算分析技术 |
2.3 心墙堆石坝渗流控制与水力破坏问题研究 |
2.4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研究 |
2.5 土石坝风险定量化分析技术 |
2.6 灰坝、尾矿坝及堰塞坝研究 |
2.7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 |
2.8 岩石力学及工程 |
2.9 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化技术 |
2.1 0 工程爆破安全控制及防护技术研究 |
2.1 1 大坝工程安全评价与安全鉴定 |
2.1 2 土工合成材料质量检测与工程应用 |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9)考虑实际施工质量的高土石坝结构性态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土石坝应力变形数值模拟 |
1.2.2 土石坝心墙水力劈裂研究 |
1.2.3 土石坝施工过程实时控制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总体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土石坝料压实质量与本构模型参数关系研究 |
2.1 引言 |
2.2 土石坝料三轴试验及其分析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步骤 |
2.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 土石坝料本构模型模型参数计算 |
2.4 土石坝料压实质量与模型参数之间关系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进的土石坝本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于全域有限元计算节点的单因素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 基于双判别方式的正交试验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 工程实例分析 |
3.4.1 单因素参数敏感性分析与结果 |
3.4.2 正交试验参数敏感性分析与结果 |
3.5 结论的普适性论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施工质量空间差异对土石坝结构性态的影响规律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总体思路 |
4.3 坝料压实质量约束随机场理论 |
4.3.1 随机场的基本概念 |
4.3.2 方差折减函数与相关函数 |
4.3.3 波动范围 |
4.3.4 参数随机场的常用离散方法 |
4.3.5 坝料压实质量约束随机场的产生方法 |
4.4 随机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
4.4.1 模型参数的约束随机场构建 |
4.4.2 与Abaqus软件接口程序开发 |
4.5 基于随机有限元的土石坝结构性态响应规律分析 |
4.5.1 随机有限元模型计算步骤 |
4.5.2 影响规律的分析方法 |
4.6 工程实例分析 |
4.6.1 压实质量约束随机场产生 |
4.6.2 土石坝随机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
4.6.3 施工质量空间差异对结构性态的影响规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化施工下高土石坝应力变形精细有限元模拟研究 |
5.1 引言 |
5.2 高土石坝数字化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 |
5.3 数字化施工下土石坝坝料压实质量空间估计方法 |
5.4 数字化施工下土石坝料本构模型参数空间估计方法 |
5.4.1 有限元模型的精细建模 |
5.4.2 有限元模型参数空间估计与赋值 |
5.5 考虑实际施工进度及压实质量的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5.6 工程实例分析 |
5.6.1 大坝压实质量空间估计 |
5.6.2 精细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土石坝心墙水力劈裂精细扩展有限元模拟研究 |
6.1 引言 |
6.2 水力劈裂裂纹开裂的扩展有限元原理 |
6.2.1 单位分解法 |
6.2.2 位移模式 |
6.2.3 支配方程 |
6.2.4 积分方案 |
6.3 裂纹开裂扩展有限元模型验证 |
6.4 坝料压实质量与心墙水力劈裂本构模型参数的关系构建 |
6.5 考虑压实质量的高心墙堆石坝水力劈裂精细模拟方法 |
6.5.1 断裂模型参数的空间估计 |
6.5.2 Abaqus断裂模型参数的空间赋值程序开发 |
6.5.3 心墙土石坝水力劈裂精细模拟的步骤 |
6.6 工程实例分析 |
6.6.1 大坝实际压实质量空间估计 |
6.6.2 大坝压实质量与模型参数的关系建立 |
6.6.3 模型参数空间估计及赋值 |
6.6.4 计算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土石坝施工现状 |
1.3 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存在的质量管理难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项目管理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1.1 项目管理概念和内容 |
2.1.2 项目管理的发展 |
2.2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 |
2.2.1 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2 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 |
2.2.3 工程项目管理参建方项目管理目标 |
2.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理论 |
2.3.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 |
2.3.2 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 |
2.3.3 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项目介绍 |
3.1 工程概况 |
3.2 项目干系人介绍 |
3.2.1 华能宝兴河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3.2.2 四川二滩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3.2.3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 |
3.3 项目组织机构 |
3.4 本工程项目WBS |
3.5 本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 |
3.5.1 本工程项目合同主要控制性进度计划 |
3.5.2 施工期进度计划安排 |
3.5.3 施工期进度计划安排与合同控制计划的比较和分析 |
3.5.3.1 施工期进度计划安排与合同控制计划比较 |
3.5.3.2 主要施工期进度计划安排具体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
4.1 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计划 |
4.1.1 质量计划的编制依据 |
4.1.2 质量计划的内容 |
4.1.2.1 质量目标 |
4.1.2.2 质量控制流程 |
4.1.2.3 质量控制流程中各职能部门职责 |
4.1.2.4 建立的质量控制性文件和执行部门 |
4.1.2.5 为达到质量目标所采取技术类措施 |
4.2 质量保证措施 |
4.2.1 质量控制目的 |
4.2.2 质量控制依据 |
4.2.3 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和职责划分 |
4.2.4 施工质量措施内容 |
4.3 项目五大因素质量控制 |
4.3.1 人的因素控制 |
4.3.1.1 技术管理人员的控制 |
4.3.1.2 施工作业层人员的控制 |
4.3.2 机械设备的因素控制 |
4.3.3 材料的因素控制 |
4.3.3.1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控制程序 |
4.3.3.2 坝体填筑料的质量控制程序 |
4.3.3.3 坝体填筑料的质量控制内容 |
4.3.4 施工方法控制 |
4.3.4.1 技术管理人员的控制三检制和跟班检查制 |
4.3.4.2 技术交底制和工艺现场核查制度 |
4.3.4.3 质量会议制度 |
4.3.4.4 建立对施工技术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制度 |
4.3.4.5 样板施工制度 |
4.3.5 环境的控制 |
4.3.5.1 冬季施工措施 |
4.3.5.2 雨季施工措施防洪度汛措施 |
4.4 施工质量控制程序 |
4.4.1 施工前的控制 |
4.4.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4.4.3 检查和验收控制 |
4.5 质量管理工具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
4.5.1 统计表和控制图法在大坝填筑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4.5.2 鱼骨法在大坝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4.5.3 三类质量管理工具运用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硗碛堆石坝工艺质量过程控制 |
5.1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控制流程 |
5.1.1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控制流程图 |
5.1.2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控制流程的实施过程 |
5.1.2.1 高塑性粘土料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1.2.2 砾石土料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1.2.3 反滤料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1.2.4 过渡层填筑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1.3 坝体堆石料填筑主要质量控制环节简介 |
5.2 硗碛大坝施工的碾压试验设计 |
5.2.1 硗碛大坝施工碾压试验设计依据 |
5.2.2 硗碛大坝施工碾压试验设计方法 |
5.2.3 硗碛大坝施工碾压试验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
5.2.4 硗碛大坝施工碾压试验设计的成果 |
5.3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的提高 |
5.3.1 硗碛大坝施工前期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
5.3.2 所采取的整改处理措施 |
5.3.3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提高的体现 |
5.3.3.1 项目质量管理团队对质量管理评价考核 |
5.3.3.2 项目质量提高的具体表现 |
5.4 硗碛大坝施工质量信息管理 |
5.4.1 公文管理 |
5.4.1.1 本工程公文种类 |
5.4.1.2 本工程公文收发程序 |
5.4.1.3 本工程公文管理制度 |
5.4.2 图片、影像资料的管理办法 |
5.4.3 竣工资料和验评资料的管理办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小浪底水利枢纽堆石坝体的填筑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基加固措施研究[D]. 郑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超大型三轴仪的筑坝粗粒料缩尺效应研究[D]. 宁凡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3]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位错计和测斜管安装埋设方法的探讨[J]. 唐世祥,李有维. 大坝与安全, 2020(05)
- [4]粘土心墙土石坝监测资料分析及安全评价研究[D]. 杜丽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高心墙堆石坝湿化变形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 周雄雄.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6]深厚覆盖层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坝变形研究[D]. 迟健. 三峡大学, 2019(06)
- [7]基于广义塑性模型的高心墙坝变形计算[D]. 胡球.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岩土工程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J]. 温彦锋,邓刚,王玉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8(05)
- [9]考虑实际施工质量的高土石坝结构性态精细数值模拟研究[D]. 陈辉. 天津大学, 2018(06)
- [10]硗碛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 王佳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