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由于它巨大的发展潜力,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近年来,利用微流控芯片制备离散化的微液滴因其具有单分散性好、大小均一且精确可控的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通过使用CFD技术,对两种尺寸的T型微通道微流控芯片中液滴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在制备微液滴的微流控芯片通道中,T型微通道是利用两相流体在T形接口处产生的交错剪切力作用而形成分散性良好的微液滴流,避免了外部驱动,减小了实验难度,从而被广泛的应用。T型微通道内微液滴的产生可根据连续相毛细准数的变化可划分为“Squeezing”、“Dripping”、“Jetting”三种不同的机制。目前,除了“Squeezing”机制下液滴的形成机理和定量关系已较清晰以外,其他机制以及各机制的过渡态下的液滴形成过程和相关体系参数的影响还没得到系统的完善。其中一个原因是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实验研究,受限于设备制造难度大、操作繁琐、实验成本较高、研究周期冗长等缺点,T-型微通道中的微液滴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缓慢。本论文采用的CFD数值模拟技术,可以针对微通道内的两相流动的情况,建立反映流动现象本质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计算机实现微液滴形成过程的仿真实验。该方法可以克服传统实验研究的局限,方便、系统地对相关系统参数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设计了两种尺寸不同的T通道构型,针对Dripping机制,建立了主副通道比大于3的宽型T通道的模型;而针对Squeezing机制,设计了主副通道比为1的窄型T通道.对于宽型T通道,模拟系统解释了通道壁的润湿性能对液滴形成的影响,CFD数值模拟实验验证了只有当通道壁疏离分散相时,才能形成微液滴的结论;并归纳出,当连续相的流速和黏度增大时,所成的液滴体积不断减小;当两相表面张力不断增大时,液滴体积不断增大;当Cac增大时,形成的微液滴体积会变小;进一步考察Cac的变化与液滴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微液滴的直径与连续相Cac值的倒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的重要结论。本论文在窄型T通道内对Squeezing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首次使用CFD方法实现了Transient机制的三维模拟;发现当连续相的Cac增大到0.025时,液滴的形成机制发生了转变,Transient机制下所形成的的液滴长度为30μm60μm;并在一定范围内对Transient机制下的液滴体积大小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对窄型T通道形成微液滴的相关条件及物性参数的研究中发现,通道壁润湿性能对液滴形成过程也存在影响,只有当通道壁疏离分散相时,才能形成微液滴,当通道壁对分散相的接触角在060°之间时,能够形成分散性良好的液滴流,且接触角的改变对液滴体积的影响不大。而后,采用了固定分散相流速,逐渐改变连续相流速的方法考察了两相流率比Qd/Qc与液滴体积的函数关系,当0<Qd/Qc<0.3时,液滴的体积符合关系式L / wc = 7.7169Qd / Qc+ 0.5161;当Qd/Qc>0.3后,符合L / wc = 2.3812Qd / Qc+ 1.9919;当增大连续相的黏度时,所成的液滴体积会不断减小,增大两相表面张力时,液滴体积会不断增大;而在考察连续相毛细准数Cac的变化与液滴体积大小的关系时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微液滴的直径与连续相Cac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函数关系: L = 8.2113C a c?0.4876,当Cac增大时,形成的微液滴体积会越小,这为预测微通道内产生微液滴的体积大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考。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分而治之——微液滴中的核酸分析化学研究[J]. 中国科学:化学 2020(10)
- [2].基于微流体脉冲驱动—控制技术的微液滴制备改进方法研究[J]. 科技视界 2020(17)
- [3].微液滴生成方法研究进展[J]. 分析化学 2019(06)
- [4].微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铺展行为研究进展[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8(08)
- [5].基于图像识别的微液滴计数与测量系统[J]. 科技视界 2018(26)
- [6].组装式微流控系统制备双重包裹微液滴的方法研究[J]. 实验力学 2017(02)
- [7].旋涡流动中微液滴颗粒的滑移效应[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7(12)
- [8].一种测量微液滴电湿效应的新方法[J]. 光电子·激光 2018(02)
- [9].感声微液滴气化的物理机制新发现[J]. 应用声学 2014(02)
- [10].中科院化学所在微液滴聚并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2013(03)
- [11].分散剂控制相变微液滴形成与粒径的研究[J]. 广东化工 2020(05)
- [12].基于声表面波油包水微液滴分裂研究[J]. 压电与声光 2016(05)
- [13].气动阀控微液滴产生系统的优化[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9(01)
- [14].微液滴撞击微结构疏水表面的实验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 2019(03)
- [15].变截面通道内流动聚焦微液滴生成数值研究[J]. 云南化工 2019(01)
- [16].压电基片上微液滴沿球形表面输运特性研究[J]. 压电与声光 2018(05)
- [17].微液滴制备技术在功能化纳米载体构建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9(02)
- [18].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液滴融合研究进展[J]. 分析化学 2015(12)
- [19].微液滴喷墨过程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9(08)
- [20].基于超疏水聚苯乙烯膜的蛋白质微液滴检测[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8(09)
- [21].基于静电力的微液滴驱动芯片[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1(02)
- [22].微乳液及微液滴领域催化剂获突破[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6(07)
- [23].光纤式微液滴光学检测与计数单元仿真分析[J]. 应用光学 2019(01)
- [24].共聚焦拉曼光谱研究ZnSO_4微液滴的风化过程[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12)
- [25].基于电液动力学方法的非连续药物传输系统微液滴形成和中和效应分析(英文)[J].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2013(04)
- [26].电场作用下微液滴变形和破裂的数值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7(07)
- [27].线板式静电设备内微液滴输运特性研究[J]. 热力发电 2019(03)
- [28].共轴流水包油型微液滴形成过程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7(02)
- [29].T-型微流控通道中微液滴形成机制的CFD模拟[J]. 重庆大学学报 2011(01)
- [30].快速化微液滴生成和高密度颗粒阵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