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的“留白”及其审美研究

声乐演唱中的“留白”及其审美研究

论文摘要

“留白”的美学理论基础可以溯源到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也就是说完美的艺术境界不仅仅是实的,更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留白”手法的美学理论可追溯到老子“大音稀声”的音乐思想,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实践与运用,最早却用于中国画中,同时迅速被其他艺术门类所借鉴运用。尤其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运用最多,而且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中国画中的“留白”是指构图的方法与技巧,具体是指在构图时,作者预留部分空间不着笔墨而保留纸面的本色。而后这种形式上的预留则演变、发展成为思想上的表达,成为意境,他通过预先设计的画面构图,用黑白与空虚、确定与未知的对比来引导观众去领略、想象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目的所在。“留白”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哲学思想的体现。“留白”是意境主要的表现手法,“留白”并非空洞无物,“留白”之处并不白,这种虚实相间的布局形式给人留下许多遐想空间,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即“无笔墨处之妙境”,是“虚”与“实”的统一。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留白”被分为叙述上的“留白”、情感上的“留白”、形象上的“留白”以及哲理上的“留白”等多种表现形式。音乐是以“音响”的形式构成艺术形象、传达给观众的艺术形式,古谱因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而不能长期保存至今等原因,导致“留白”艺术虽然源自于音乐,但在表现上却远不及绘画与文学艺术表现得那么丰富多彩。但我们仍可以从大量的古籍文献中,发现有关音乐“留白”的记载。关于“留白”,我们应该纠正对“留白”的错误理解,那就是经常有人只是简单地把“留白”看作是绘画作品中留下的空白、雕塑作品中的残缺、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甚至说是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和短暂的停顿等等之错误理解。“留白”手法中“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学说,深深影响支配着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戏曲及音乐,成为中、西方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标志,这是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个性特色和最具民族个性代表的艺术精神显现。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我们也借鉴想象与“留白”、意境与“留白”、意象“留白”、统一与“留白”、钢琴伴奏与“留白”来丰富声乐作品的演唱效果,使声乐作品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不是仅仅唱出了简单的歌曲中的音符和休止,而是更加声情并茂的演绎词作家、作曲家声乐作品的创意,这样就能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听觉与视觉效果。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应该是歌曲的一种三度创作的艺术,上好的歌词、优美的曲调、精湛的演唱技术,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留白"的溯源
  • 1.1 什么是"留白"
  • 1.2 "留白"的溯源
  • 1.3 "留白"的移植与运用
  • 第二章 歌词"留白"的美学基础
  • 2.1 歌词叙述的"留白"
  • 2.2 歌词情感的"留白"
  • 2.3 歌词形象的"留白"
  • 2.4 歌词哲理的"留白"
  • 第三章 歌曲创作的"留白"
  • 3.1 歌曲前奏的"留白"
  • 3.2 歌曲引子的"留白"
  • 3.3 歌曲间奏的"留白"
  • 3.4 歌曲尾声的"留白"
  • 第四章 声乐演唱"留白"的美学意义
  • 4.1 声乐演唱的想象与"留白"
  • 4.2 声乐演唱的意境与"留白"
  • 4.3 声乐演唱的意象与"留白"
  • 4.4 声乐演唱的统一与"留白"
  • 第五章 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留白"的美学意义
  • 5.1 悲情性歌曲钢琴伴奏的"留白"
  • 5.2 欢快性歌曲钢琴伴奏的"留白"
  • 5.3 抒情性歌曲钢琴伴奏的"留白"
  • 第六章 声乐演唱中"留白"的完善与思索
  • 6.1 "留白"的完善
  • 6.1.1 声乐教学中"留白"的运用
  • 6.1.2 "留白"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 6.2 "留白"留下的思索
  • 6.2.1 生活需要"留白"
  • 6.2.2 教育需要"留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声乐演唱中的“留白”及其审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