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血清抗肾小管抗体的检测

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血清抗肾小管抗体的检测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由于近端及(或)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而肾小球功能正常或损害轻微。本征主要特征有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失衡,临床上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肾性佝偻病或骨软化症、肾钙化症等。目前大都将RTA分为4型:即Ⅰ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Ⅱ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proxim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pRTA)、Ⅲ型(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Ⅳ型(高血钾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既往肾小管酸中毒曾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隐性遗传性疾病。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肾小管酸中毒常伴发着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提示RTA的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某些内在联系。其中以Ⅰ型RTA常见。Ⅰ型RTA在成人往往表现为散在发病,在儿童多为家族发病。散在发病可以是原发的(几乎都发生在女性)也可以是继发性,如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的肾损害较常见,不同的研究结果报告有所差异,但是多数认为其发生率为40%-50%,而肾损害主要累及远端肾小管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罗丹明(RB200)等荧光色素标记物与已知的抗原或抗体结合,然后测定未知抗原或抗体的技术。荧光素与抗体的结合物称为荧光抗体,荧光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不同程度的荧光,由此可对抗原进行定性、定量或定位的检测。本实验即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以FITC标记的抗人IgG定性检测肾小管酸中毒病人血清抗肾小管抗体的存在,从免疫学角度初步探讨其发病的自身免疫性。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确诊为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血清11份,诊断依据为①临床上有代谢性酸中毒,而尿PH值在6.0以上;②低血钠、低血钾及低钙血症,血氯明显增高;③骨痛及骨软化症。④辅助检查发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或尿路结石等。健康对照者空腹血血清10份,采血前3月内均无感冒、服药史,性别、年龄与RTA患者匹配。干燥综合症患者血清10份,干燥综合症患者确诊依据为①干燥性角膜炎;②口干燥症;③血清中有下列一种抗体阳性: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核抗体(ANA)>1:20、类风湿因子(RF)>1:20,具备以上3条并除外其它结缔组织病、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淋巴瘤等疾病者可以确诊。空白对照使用PBS缓冲液代替血清反应。2.研究方法:①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的检测:采用欧蒙公司提供的猴肾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试剂盒。第一次温育时,已稀释的血清与固定在载片反应区中生物薄片上的猴肾冰冻切片反应。如果标本阳性,特异性IgG、IgA、IgM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在第二次温育时,结合的抗体与荧光素标记的抗人抗体反应,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特异的荧光模型。②抗肾小管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采用人体肾组织石腊切片,利用传统的湿盒,使用10%山羊血清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起始采用血清原液。均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采集图像。③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血清均测空腹血生化、血清蛋白电泳、血沉、ANA、ENA系列、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部分检测甲状腺功能,行肾脏B超、骨密度检查。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数据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t’检验(方差齐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检验水平α=0.05。结果: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血清抗肾小管抗体阳性率为6/11,明显高于干燥综合症患者组(1/10)和健康对照患者组。结论:肾小管酸中毒患者体内存在抗肾小管抗体,主要为抗肾小管细胞胞浆抗体,提示肾小管酸中毒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意义:关于肾小管酸中毒免疫学发病机制有不少的研究报道,但是尚无充分的实验室证据。该病在治疗上也是一直沿用传统的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补钾补钙等对症治疗。本实验说明肾小管酸中毒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提示该病具有自身免疫性,这为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语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目的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肾小管重塑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机制[J]. 临床儿科杂志 2014(09)
    • [2].肾小管标记物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价值[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6(06)
    • [3].肾小管形态发生的研究进展[J]. 解剖科学进展 2015(01)
    • [4].失盐性肾小管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8(11)
    • [5].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用于评价肾小管早期损伤的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3)
    • [6].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8(04)
    • [7].腺苷在肾小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 2018(05)
    • [8].肾小管标志蛋白与肾病综合征疗效的关系[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09)
    • [9].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环孢素致人肾小管上皮损伤保护作用[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11)
    • [10].儿童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研究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 2011(06)
    • [11].48例早期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肾小管检测指标的变化[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14)
    • [12].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J]. 医学研究杂志 2015(12)
    • [13].XNA平台下的肾小管骨架3D可视化[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07)
    • [14].Minu3D培养系统中醛固酮诱导肾小管发生的意义(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2)
    • [15].五种常见病原体感染与紫癜性肾炎患儿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4(03)
    • [16].低钾失盐性肾小管病患者WNK基因突变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11)
    • [17].肾小管胆固醇结晶对IgA肾病预后的影响[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20(04)
    • [18].β-连环蛋白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05)
    • [19].肾小管标志物测定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前后的意义[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1(03)
    • [20].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Prohibitin的表达[J]. 四川医学 2009(05)
    • [21].全反式维甲酸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J]. 重庆医学 2009(15)
    • [22].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丛修复影响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02)
    • [23].VEGF、TGF-β1在糖尿病肾小管表达的实验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8(02)
    • [24].药物相关的肾小管—间质损伤[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6(04)
    • [25].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四种肾小管标记物的变化及意义[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09)
    • [26].检测肾小球源性和肾小管源性蛋白尿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01)
    • [27].白芍总苷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8(03)
    • [28].豚鼠肾小管上皮原代细胞的培养[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3(01)
    • [29].水盐平衡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导学与例析[J]. 新高考(高三理化生) 2012(01)
    • [30].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肾小管的发育及各节段标志物的表达[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04)

    标签:;  ;  ;  

    肾小管酸中毒患者血清抗肾小管抗体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