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区位于华南陆块中段,地跨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两个板块会聚的过渡带;下寒武统发育良好,湘西北区和湘中区主要发育一套从黑色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湘南区为一套以杂砂岩和炭质板岩不等厚韵律层为主的地层序列。本文在系统收集和整理研究区有关下寒武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沉积学、化学地层学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剖面详细观察和研究,以沉积相分析—层序地层划分—地球化学分析—海平面变化研究—岩相古地理图绘制为线索,对湖南下寒武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通过对研究区内大量野外剖面的观察研究和对比分析,详细描述了湖南下寒武统的岩石学特征,阐明了各分区的地层特征,并提出全区对比方案。进一步理清了下寒武统的岩性组合特征、地层序列以及各组地层之间的界线及接触关系。2.初步进行了对寒武系底界年代学的探索性研究,对牛蹄塘组底界之上约2m处的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测年,得出凝灰岩就位层的可参考年龄值为524±10Ma,该年龄值代表了介于三叶虫首现与寒武系底界之间的地层的年龄,对寒武系底界的年龄有一定的限定意义。3.对各区进行了沉积相研究,结合研究区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微量、稀土、C-O同位素)等相标志总结了研究区下寒武统的沉积相类型,以此为基础,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湖南下寒武统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二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对应6个有海进-海退旋回序列,共同组成一个从海侵到海退的二级层序,时限约32Ma,海侵发育在梅树村期和第竹寺期,海退发育在沧浪铺期和龙王庙期,具有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对比意义。其中三级层序的沉积体系域受沉积古环境的影响由“凝缩段(CS)+高位体系域(HST)”和“海进体系域(TST)+凝缩段(CS)+高位体系域(HST)”两种垂向叠加形式组成,识别出16种副层序组合,6种露头层序界面,划分出3种层序界面类型,并对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4.对区内各剖面沉积组合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化学地层特征,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各层序发育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初步分析了研究区内下寒武统沉积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下寒武统进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牛蹄塘组和小烟溪组下部不仅发育较好的烃源岩,也有利于磷块岩、重晶石、及多元素富集层的形成;杷榔组和小烟溪组中部为较好的储集层;清虚洞组为良好的盖层及重要的铅锌矿控矿层。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华南李家沱剖面寒武纪纽芬兰世海水氧化还原性质演化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7)
- [2].湘西北叶溪育含钒石煤矿地质特征及稀土元素分析[J]. 中国煤炭地质 2010(S1)
- [3].湖南会同寒武纪早期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