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耳为宗脉之所聚,六阳经都直接或间接地上耳前或耳中,六阴经则通过与阳经的络属关系,间接地与耳发生联系。脏腑的生理或病理活动均可通过经络反映于耳。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下合穴,“合治内府”,是治疗胃腑病的常用首选穴位,具有和胃健脾,降逆调中之功。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均证实针刺“耳胃”穴及“足三里”穴对胃溃疡有明显疗效。但其治疗的作用机理至今尚未甚明,以致影响防治效果。目的:研究电针“耳胃”及“足三里”穴治疗实验性胃溃疡过程中,穴区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和腹腔MCs(Peritoneal MCs,PMCs)的功能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实验均采用清洁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①形态学及电生理学实验:将40只大鼠(体重150—220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模型测导电量组(简称导电量组)。后3组首先采用1ml注射器在胃窦前壁肌层与浆膜层之间注入0.05ml 20%冰醋酸的方法制作胃溃疡模型。电针组动物在手术后4h电针(2/15HZ,1mA,30min)双侧“耳胃”穴和“足三里”穴,电针前用HB-EDT-A穴位诊断治疗仪(河北威海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测定1次“耳胃”穴导电量,然后隔2h再测定1次。以后每天电针前测定1次,至造模后7d。导电量组大鼠在胃溃疡造模术后不进行电针,但耳穴测定与电针组同时进行。7天后分别取4组大鼠“耳胃”及“足三里”穴区组织恒冷箱切片,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组化染色并用甲苯胺兰(toluidine blue,TB)复染,显示穴区真皮至皮下组织MCs的分布、数量和脱颗粒情况。取胃窦前壁含溃疡胃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motoxylin-eosin,HE)染色。②PMCs的收集和培养及流式细胞仪检测:a PMCs的收集及离心:40只大鼠(体重约200g)经麻醉,腹部去毛,消毒后,切开腹部,在无菌条件下收集腹腔冲洗液,并离心(1000r/min,4℃)10min,弃上清液,取其细胞悬液,沿管壁缓慢加入盛有PMCs分离液的离心管中,使两液形成界面,然后离心(2500r/min,4℃)15min,弃上清液,取底部PMCs,用冷的无Ca2+、Mg2+的PBS离心清洗2次(1000r/min 4℃)共20min,弃上清液。b PMCs的培养和血清的制备:取底部PMCs,TB染色,光镜下计数,调PMCs浓度至106个/ml,PMCs纯度大于95%以上,台盼蓝染色,活力大于95%,并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孵育液中悬浮备用将30只大鼠(体重约200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3组大鼠的相应处理均按照形态学实验中的方法,但电针组不再测耳穴导电量),7天后分别在3组大鼠的颈动脉取血,将血液移入离心管中,37℃下静置2h,在常温下离心(2500r/min)10min,用吸管小心吸取血清,将同组血清混合,过滤除菌,分装后—20℃冻存备用。c PMCs脱颗粒率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在PMCs悬液中,分别加入3组大鼠的血清(PMCs悬液与血清之比为1:1),置37℃、5%CO2培养箱内共孵育2h,4℃终止反应,用冷的无Ca2+、MG2+的PBS离心清洗2次(1000r/min 4℃)共10min,弃上清液,取底部PMCs,用100μl Annexin-V荧光标记液(1ml孵育缓冲液+20μlAnnexin-V荧光标记素+20μl Propidium碘化液)悬浮,并在15-25℃孵育10-15min,采用ELITE-型流式细胞仪计数Annexin V荧光阳性细胞数(即为PMCs的脱颗粒率)。结果:①形态学实验:对4组大鼠的穴区真皮至皮下组织MCs进行对比观察,其中模型组MCs总数量均明显多于导电量组、电针组和对照组,导电量组MCs总数量又明显多于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又多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4组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1)。通过对各组穴区内MCs脱颗粒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模型组MCs脱颗粒率明显高于导电量组、电针组和对照组,导电量组细胞脱颗粒率也明显高于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高于对照组,且4组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胃窦前壁粘膜面完整无缺损;而模型组胃窦前壁粘膜面有很明显的溃疡缺损,已明显超过粘膜肌层;电针组胃窦前壁粘膜面稍有缺损,尚未达粘膜肌层;导电量组胃窦前壁粘膜面的溃疡缺损介于模型组与电针组之间。②电生理学实验:导电量组及电针组大鼠术后“耳胃”穴导电量皆较手术前显著升高,电阻值降低。但电针组于第1次电针后导电量即不再升高,维持在术后第1次测定的水平;导电量组大鼠术后耳穴导电量却继续升高,并持续3~5天,第6天后开始下降;两组的耳穴导电量升高从第1次电针后即表现出组间显著性差异,第7天后才逐渐接近。③PMCs脱颗粒率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模型血清组PMCs的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电针血清组和对照血清组,电针血清组PMCs的脱颗粒率明显高于对照血清组,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3组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1)。结论:①在穴区MCs较多,并多沿神经和血管分布,特别在小血管周围较密集,说明MCs确实与穴位反应和针刺效应相关。②相关穴区MCs数量及脱颗粒率的变化与实验性胃溃疡的发生呈正相关性,这为体表脏腑相关的理论提供实验依据。③电针治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与穴区MCs的数量减少和脱颗粒率的降低密切相关,针刺血清对PMCs脱颗粒有直接抑制作用,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免疫和体液等多种因素有关。④MCs与穴位低电阻有一定相关性,为临床应用耳穴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了可参考的科学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肺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的影响[J]. 中成药 2020(02)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0(02)
- [3].国内外大鼠和小鼠微生物、寄生虫检测标准的比较[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0(02)
- [4].武夷岩茶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护肝作用[J]. 武夷学院学报 2020(03)
- [5].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0(06)
- [6].口服蛋氨酸饲料致大鼠心室重塑的研究[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0(03)
- [7].腹部推拿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的治疗效果[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4)
- [8].基于UHPLC-Q-Exactive MS分析鉴定隐丹参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J]. 质谱学报 2020(04)
- [9].针刺对慢性温和刺激大鼠粪便代谢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7)
- [10].两种不同方法制造简易大鼠挤压伤模型的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08)
- [11].酸枣仁水提物对焦虑大鼠症状的改善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 现代食品科技 2019(11)
- [12].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肺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1)
- [13].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临床医学工程 2017(02)
- [14].滨蒿内酯对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机制[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01)
- [15].黄连解毒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毒性研究[J]. 光明中医 2017(10)
- [16].三七总皂甙对骨折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51)
- [17].小花棘豆中毒对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α-甘露糖苷酶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8].法舒地尔对百草枯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J]. 浙江实用医学 2016(01)
- [19].富血小板血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5)
- [20].白虎汤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15(01)
- [21].长期饮用淡化海水对大鼠血脂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7)
- [22].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5(10)
- [23].猫捉大鼠[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0(07)
- [24].西维来司钠对大鼠脑出血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 现代养生 2017(10)
- [25].药对藿香-陈皮配伍前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初步药效学研究[J]. 健康之路 2017(07)
- [26].VND3207药物对中子辐照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6(00)
- [27].韭菜洋葱有助睡眠[J]. 益寿宝典 2017(14)
- [28].毒瘾也“世袭”?雄性大鼠毒瘾遗传给后代[J]. 创新时代 2017(08)
- [29].脉冲射频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自噬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12)
- [30].麝香保心丸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