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园林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现实栖地。园林式居住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居住。由于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日巨,中国古典园林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了,然而人们还是对它无限向往,想出种种办法来延续它的生命力。在汗牛充栋的有关古典园林的研究中,我发现将园林与居住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的学术成果还较为少见,于是我决定对此进行探索,提出园居景观的概念。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拟将中国传统的园居景观与国外小住宅建筑的内部空间构成相结合、相转译,尝试利用现代设计语汇对传统进行转译与建构,第二章对园居景观的概念进行阐释,指出园林式居住是回归精神家园的途径;同时回顾了中国传统园居景观发展简史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注解。第三章通过模拟园宅合一的设计佳例——网师园的空间生成过程,归纳出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结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要素、结构层次上的解析。第四章指出园居景观的五个层次,在学习、吸收国外现代小住宅建筑空间语汇及句法之后,提取现代设计语汇,为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转译提供工具,从而对理想空间的界面、空间组合、路径、色彩、材料等进行转译。第五章根据上一章转译得到的成果,结合传统园居景观的核心特点,指出再创造的原则——化整为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实现化宅为园,化院为园,化区为园,最后指出传统园居景观的现代形式是园院结合体。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 研究范围1.4 研究方法的选择1.5 研究现状1.6 研究内容1.7 本章小结第二章 精神家园与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发展2.1 关于精神家园2.1.1 精神家园的释义2.1.2 园居景观的双重含义2.1.3 园居景观的诗意特征2.2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发展2.2.1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雏形2.2.2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发展简史2.2.3 园院结合——园居景观的理想形式2.3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文化内涵2.3.1 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2.3.2 出世入世的隐逸思想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形态解析3.1 空间原型3.1.1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内涵3.1.2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3.1.3 庭院空间的构成方式3.2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生成探析3.2.1 空间错位——从院到园的演变3.2.2 院落的形成——视线与路径的交错3.2.3 院落的连接——路径的形成3.2.4 以水池为中心3.2.5 小结3.3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组成3.3.1 院空间3.3.2 曲径3.3.3 中心的虚化3.4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形态构成3.4.1 院空间的形态构成3.4.2 曲径的形态构成3.4.3 中空的向心结构3.5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结构特点3.5.1 旷奥交替的空间结构3.5.2 围透结合的空间结构3.5.3 动静相隔的空间结构3.6 本章小结第四章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转译4.1 空间转译的基础4.1.1 层次分析与继承4.1.2 空间转译的理论基础4.2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与国外现代小住宅空间实现转译的可能性4.2.1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与现代建筑空间结构的关联性4.2.2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与国外现代小住宅空间进行转译的可操作性4.3 近现代国外小住宅的典型空间构成分析4.3.1 勒·柯布西耶的空间处理手法4.3.2 密斯·凡·德·罗的空间处理手法4.3.3 安藤忠雄的空间处理手法4.3.4 彼得·埃森曼的空间处理手法4.4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转译4.4.1 院空间界面的现代转译4.4.2 院空间组合的现代转译4.4.3 曲径的现代转译4.4.4 色彩、材料的现代转译4.4.5 理想空间的现代转译4.5 本章小结第五章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再创造5.1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的现实意义5.2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再创造5.2.1 化整为零的设计思想5.2.2 化宅为园5.2.3 化院为园5.2.4 化区为园5.3 园院——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形式5.3.1 院中套院5.3.2 园院——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现代形式5.4 本章小结结语致谢参考文献主要中文书籍主要期刊论文主要学位论文图片目录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园居景观论文; 理想空间论文; 现代转译论文; 界面论文; 曲径论文;
重返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园居景观之理想空间的解析与再创造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