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人源性排放已成为环境锌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不但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更经食物链富集,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部根际土壤筛选到了3株抗Zn细菌编号分别为2-69、2-43和2-21,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2-69和菌株2-43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并研究了菌株2-69的最大Zn2+抑制浓度及Zn2+浓度、温度、pH对细菌吸附性的影响。确定了最大抑制浓度为14mmol/L,最适吸附条件:Zn2+浓度比较低,温度36℃,pH值6.6左右。铜绿假单胞菌是锌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主要代表性菌株,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对重金属离子也具有很高的抗性水平。其抗锌基因编码蛋白与R. eutropha中czc基因编码的蛋白很相似。本实验就从该菌中克隆到czc基因并力图导入大肠杆菌TOP10中表达进行功能验证,以期最后为能顺利导入杨树中进行植物治理环境污染作好铺垫。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锌污染概况1.2 锌污染治理的研究进展1.3 耐锌微生物的研究目的及意义1.4 微生物富锌的机理1.4.1 耐锌菌株的锌抗性机制1.4.2 锌抗性基因的结构和表达1.4.2.1 位于质粒上的锌抗性基因结构和表达1.4.2.2 位于染色体上的锌抗性基因结构和表达1.5 富Zn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6 抗重金属基因的功能分析1.7 展望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1.9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 高效富集重金属Zn的细菌菌株筛选2.1 材料与方法2.1.1 材料2.1.1.1 样品采集2.1.1.2 培养基2.1.1.3 实验仪器2.1.2 方法(抗性菌株筛选)2.1.2.1 富集2.1.2.2 抗性菌株筛选2.2 实验结果与分析2.2.1 实验结果2.2.2 结果分析2.3 小结与讨论第三章 理化性质测定3.1 实验材料3.1.1 实验仪器3.1.2 菌株3.1.3 培养基3.2 菌株2-69、2-43和2-21的生长曲线3.3 菌株2-69、2-43和2-21耐受性实验3.3.1 不同pH对筛选菌株生长影响的实验3.3.2 不同温度对筛选菌株生长影响的实验2+浓度、pH、温度对筛选菌株生长影响的实验'>3.3.3 不同Zn2+浓度、pH、温度对筛选菌株生长影响的实验3.4 菌株2-69、2-43和2-21的吸附性实验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3.4.2 吸附曲线2+浓度、pH、温度对筛选菌株吸附性影响的实验'>3.4.3 不同Zn2+浓度、pH、温度对筛选菌株吸附性影响的实验3.5 实验结果及分析3.5.1 菌株2-69、2-43和2-21的生长曲线3.5.2 菌株2-69、2-43和2-21耐受性实验3.5.2.1 不同pH对筛选菌株生长影响的实验3.5.2.2 不同温度对筛选菌株生长影响的实验2+、温度、pH对筛选菌株生长影响的实验'>3.5.2.3 不同Zn2+、温度、pH对筛选菌株生长影响的实验3.5.3 菌株2-69、2-43和2-21的吸附性实验3.5.3.1 标准曲线的绘制3.5.3.2 吸附曲线2+浓度、pH、温度对筛选菌株吸附性影响的实验'>3.5.3.3 不同Zn2+浓度、pH、温度对筛选菌株吸附性影响的实验3.6 小结与讨论第四章 高效富集重金属Zn的细菌菌种鉴定4.1 实验材料4.1.1 实验仪器4.1.2 菌株4.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4.1.4 培养基4.1.4.1 LB液体培养基4.1.4.2 LB固体培养基4.1.5 试剂及溶液4.2 实验方法4.2.1 菌种生理生化鉴定4.2.1.1 革兰氏染色4.2.2 菌种分子鉴定4.2.2.1 菌株2-69和2-43总DNA提取4.2.2.2 菌株2-69和2-43 16s rDNA扩增4.2.2.3 菌株2-69和2-43扩增产物的纯化4.2.2.4 菌株2-69和2-43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4.2.2.5 菌株2-69和2-43 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4.3 实验结果与分析4.3.1 形态观察和细胞大小鉴定4.3.2 菌种分子鉴定4.3.2.1 菌株2-69和2-43总DNA提取4.3.2.2 菌株2-69和2-43 16s rDNA扩增4.3.2.3 菌株2-69和2-43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4.3.2.4 菌株2-69和2-43 16s rDNA序列测定与分析4.4 小结与讨论第五章 czc基因克隆5.1 实验材料5.1.1 实验仪器5.1.2 菌株5.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5.1.4 培养基5.1.4.1 LB液体培养基5.1.4.2 LB固体培养基5.1.5 试剂及溶液5.2 实验方法5.2.1 铜绿假单胞菌的总DNA提取5.2.2 czc基因的引物设计5.2.3 czc基因的扩增5.2.4 czc基因扩增产物的纯化5.2.5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5.2.6 czc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5.2.7 酶切重组T载体5.3 实验结果与分析5.3.1 总DNA提取5.3.2 czcCB、czcA基因扩增结果5.3.3 重组质粒验证5.3.4 czc基因测序结果5.4 小结与讨论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6.3 建议参考文献附录A:表达载体pUC-18图谱附录B:菌株2-43的16s rDNA基因片段测序报告(SP6)附录C:菌株2-69的czc基因片段测序报告(SP6)附录D:GenBank中登录czc基因的网页附录E:缩略词表附录F: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论文; 基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