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间融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腰椎椎间融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论文题目: 腰椎椎间融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骨科学

作者: 张亚峰

导师: 杨惠林

关键词: 腰椎融合,椎间融合器,腰椎不稳,生物力学,骨密度,终板骨替代物,骨传导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腰椎不稳症是引起下腰痛的重要原因,腰椎融合术在腰椎稳定性的重建中占有重要地位。椎间融合术以其融和率高,术后即刻稳定性良好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腰椎不稳症的治疗,而椎间融合器及界面融合技术的发展,使腰椎椎间融合的内容不断丰富,但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本研究首先对应用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其远期疗效并就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我们使用了一种新型的解剖型表面微孔钛涂层融合器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针对腰椎不稳多发生在骨密度有不同程度降低的中老年人并容易发生术后融合器松动,沉降的特点,我们就骨密度及终板的处理对融合节段术后初始稳定性及融合界面抗压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生物力学的测试;同时,我们还将一种新型的羟基磷灰石-蚕丝蛋白复合材料作为自体骨移植的替代物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能力以及临床应用的前景。第一部分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远期疗效随访目地: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996 至2003 年间因腰椎不稳症而在我院行椎间融合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66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内容包括:(1)影像学评估:测量项目包括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率以及过伸过屈应力位片椎体间角度活动域并观察其融合情况;(2)临床疗效评估:分别采用JOA 评分法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对手术的远期疗效进行评定。结果:随访时间18 个月~70 个月,平均26 个月。融合成功者49 例,融合率74.3%。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得到恢复,过伸过屈位片椎体间活动域减小,但腰椎前凸角及融合节段前凸角未有明显恢复。疗效评定结果恢复率(JOA)为70.6%(ALIF 组)及72.9%(PLIF 组),ODI 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末次随访时,部分病例出现融合器的沉降,椎间隙高度再次丢失,同时出现神经症状。11例发生了融合器的下沉(16.6%),融合器向后脱入椎管并再次手术治疗3 例(4.5%)。结论:(1)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段;(2)以上病例中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远期疗效随访

第二部分 解剖型表面微孔钛涂层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骨密度与终板处理对融合节段初始稳定性及融合界面强度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 应用于椎间融合的骨移植替代物的实验研究

结论

综述 腰椎椎间融合术

缩略词

附录一 照片

附录二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3-24

参考文献

  • [1].腰骶部融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申才良.苏州大学2001
  • [2].可降解纯镁椎间融合器的相关实验研究及胸锁关节脱位的影像和临床研究[D]. 李明.河北医科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相关研究[D]. 张桦.第二军医大学2009
  • [2].新型组合式多用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D]. 丁金勇.第三军医大学2009
  • [3].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后路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相关研究[D]. 张绍东.苏州大学2004
  • [4].腰椎椎弓根钉充分加压固定术—促进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骨折脱位及腰椎滑脱症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王欢.中国医科大学2005
  • [5].三种脊柱融合术在下腰椎不稳中的应用研究[D]. 聂林.山东大学2004
  • [6].退行性相关脊柱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阮狄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7].椎弓根螺钉系统翻修手术的临床研究及其应力有限元分析[D]. 宋富立.第一军医大学2005
  • [8].腰脊柱椎间界面融合技术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王文军.中南大学2002
  • [9].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滕海军.第三军医大学2006
  • [10].腰椎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 成俊.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  ;  ;  

腰椎椎间融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