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诱导时间下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差异

不同诱导时间下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差异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诱导时机的不同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来源于SD大鼠,雌雄不分,体重在150-200g(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取其腹股沟处脂肪垫,分离、纯化、培养,传至第三代,将细胞分为诱导组和非诱导组。诱导组又分为,在细胞接种同时(A组),50%-60%融合时(B组),85%-95%融合时(C组)分别加入同一浓度的由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组成的等量诱导剂诱导。非诱导组的A、B、C组由普通培养基培养不加入诱导剂。在诱导后的7,14,21,28 d进行钙钴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检测来判断各组细胞的成骨能力,并且定期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结果:1.相同初始接种密度,诱导组细胞生长速度略慢于同期非诱导组。2.经钙钴染色后,诱导组大部分染色的细胞呈阳性反应,细胞胞浆中可见浅棕色至棕黑色的细胞颗粒。相同初始接种密度,同期比较,干预时融合度越高阳性细胞越多,以细胞达85%-95%融合时诱导组出现结节数量最多、体积最大;非诱导组未见片状强阳性细胞及明显结节形成。3.茜素红染色后,诱导组从第7d开始可见少量散在红色结节,到28d呈现大片红色致密结节。同期相比,以诱导组细胞达85%-95%融合时形成结节早,且结节数量多、体积大,非诱导组未见明显阳性结节形成。4.细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表明:诱导组与同期非诱导组相比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P<0.05),表现细胞成骨分化特点。诱导组组内比较,第7天A组与B组无明显差别(P>0.05),与C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C组高;第14与21天A、B、C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1),C组>B组>A组;第28天A组与B、C组比较有差异(P<0.05),A组低,B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非诱导组内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ADSCs在体外一定条件下经过诱导剂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2.初始接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细胞间相互接触程度越高,成骨能力越强。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讨论与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不同诱导时间下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