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的“新世纪”想象

文学审美的“新世纪”想象

论文摘要

文学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符号表意领域的重要门类之一,承担着以语言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使命。尽管中西方文论对于文学的审美属性还存在不同见解,但文学作为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则已成共识。从中国魏晋时期文论家们对于文学审美的自觉,到1980年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及论证;从1844年马克思提出文学艺术应当通过“美的规律”来创造,到1994年哈罗德?布鲁姆面对当今各种新潮文化批评的泛滥状态,依然高扬文学的审美精神,这一切都表明文学理论对文学审美品格/价值的探讨,是文艺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旨归。19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中国文学有着激动人心的“文学自觉”的追求,直面具体境遇中的“历史”质询,表现出“沉重、紧张”的时势关切和责任承担,以及“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与“新时期”这种文学审美精神相映照的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至新世纪十年,文学审美则不断面临新时代的浸染熏陶,呈现出大量新的质素。在新世纪由高科技、网络造就的“趋零距离”、图像/“拟像”以及社会生活的整体消费文化语境中,作家创作的审美精神、读者接受的审美追求、文学批评的审美坚守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实利化、平面化的困境;而当下社会生活所显现的日益膨胀的拜物主义正在形成压倒我们精神根基的态势!作为“人学”的文学,应当更加自觉地以其追求真、善、美、爱为内涵的审美超越精神肩负起对社会、人心的人文关怀这一神圣使命。作为一种尝试,本文以文学审美为研究对象,从探讨文学审美的本质内涵出发,考察文学审美在我国新世纪“趋零距离”、图像“拟像”及大众文学语境中的命运、图景,从作家创作、读者接受以及新世纪“文学场”的建构三个层面来探讨在新世纪坚守文学审美精神的有效途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学审美的本原探讨
  • 第一节 作为艺术本质特性的文学审美
  • 一 文学审美之语言创造
  • 二 文学审美之意境创造
  • 三 文学审美之情感评价
  • 第二节 作为本真生存方式的文学审美
  • 一 人生的悲剧性
  • 二“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 第三节 作为社会批判的文学审美
  • 一 文学审美:“社会的对立面 ”
  • 二 文学审美:自律性
  • 三 文学审美:“新感性”改变世界
  • 第二章 文学审美的“新世纪”图景
  • 第一节 二十世纪文学审美嬗变
  • 第二节 文学审美与“趋零距离”
  • 一、 新世纪的“趋零距离”
  • 二 、“趋零距离”塑造的主体
  • 三、“趋零距离”:文学审美“对自身的取消”
  • 第三节 文学审美与图像/“拟像”
  • 一、新世纪文化新景观:图像/“拟像”
  • 二 、图像/“拟像”创造的主体
  • 三、文学审美与图像/“拟像”之博弈
  • 第四节 文学审美与“大众文学”
  • 一 大众文学:曾经的文化图景
  • 二 新世纪“大众文学”:消费时代的文学“语法”
  • 三 消费语境中“大众文学”的审美救赎
  • 第三章 文学审美的“新世纪”想象
  • 第一节 文学审美:占据作家内心的古老真理
  • 一 作家的天性
  • 二 新世纪作家的困境
  • 三 新世纪作家:守卫人类内心古老的真理
  • 第二节 文学审美:读者永恒的心灵渴求
  • 一 文学阅读:“油然地通向着安静”
  • 二 读者:并非“沉默的大多数”
  • 三 培植崇尚审美精神的读者
  • 第三节 文学审美:新世纪文学场的合力建构
  • 一 文学批评家的审美坚守
  • 二 文学传媒的审美坚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幼儿文学审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讨[J]. 知识文库 2019(23)
    • [2].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建构[J]. 中华辞赋 2019(09)
    • [3].日常梦境体验对于文学审美的意义[J]. 北方文学 2019(32)
    • [4].审美教育是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J]. 中国教师 2016(S2)
    • [5].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审美的价值及其实施策略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8)
    • [6].孙犁小说的“荷花淀风韵”[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01)
    • [7].文学AB角[J]. 安徽文学 2017(02)
    • [8].鲧的文学形象嬗变及原因探寻[J]. 北方文学 2016(17)
    • [9].文学AB角[J]. 安徽文学 2017(01)
    • [10].文学AB角[J]. 安徽文学 2017(09)
    • [11].神经美学视野下的文学审美机制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2].中日文学审美差异性比较研究[J]. 才智 2015(26)
    • [1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学审美教育[J]. 文学教育(上) 2011(07)
    • [14].文学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存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
    • [15].网络文学审美影响研究[J]. 语文建设 2015(23)
    • [16].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审美赏析模型的构建[J]. 山西青年 2019(22)
    • [17].图像时代文学审美空间的转变[J]. 艺苑 2014(04)
    • [18].文学审美的心理支持[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5)
    • [19].以“儒”为思想根基的曹植文学审美意识面面观[J]. 才智 2017(27)
    • [20].当代文学教学如何实现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0)
    • [21].关于提高幼师专业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尝试[J]. 考试周刊 2010(40)
    • [22].数字文学审美理论及其新趋势[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3].网络文学审美问题研究[J]. 大众文艺 2013(01)
    • [24].意象与语言:文学审美的两个节点[J]. 湖南教育(中) 2010(03)
    • [25].略论文学审美作用的全心灵性特征[J]. 理论导刊 2010(04)
    • [26].历史的转折与文学审美[J]. 上海文学 2016(03)
    • [27].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09(09)
    • [28].异样国度 异样情怀——从《源氏物语》中探寻中日文学审美传统[J]. 作家 2008(12)
    • [29].传媒文化与中国文学审美思潮的流变[J]. 中外企业家 2014(06)
    • [30].论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审美素质的培养[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标签:;  ;  ;  ;  ;  

    文学审美的“新世纪”想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