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创投高科技企业,喜忧参半

面对创投高科技企业,喜忧参半

一、面对风险投资高科技企业喜忧参半(论文文献综述)

宣苏男[1](2019)在《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方式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广播电视行业的核心,广电网络运营是最具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战略产业之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广电网络行业面临三网融合的巨大契机,各省市都在全面布局和积极推进广电网络企业的改制重组、产业整合与股权融资进程,尤其是都在全力筹备和推进广电运营公司IPO公募股权融资。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必须力争在广电网络领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又必须研究和把握广电网络产业的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因此积极推进黑龙江GW公司改制重组和行业整合,拓宽私募股权融资渠道,打通直接融资渠道,壮大自有资本和实力,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十分重要,并能够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此带动龙江文化产业的繁荣,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回顾了黑龙江GW公司十余年来的改制重组和行业整合艰难历程,分析了公司股权融资现状及国内同业的股权融资特征和趋势,从公司所处的行业背景和地位、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公司对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着重分析了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难点,提出了公司存在自有资本低、对私募股权性质认知不足、股权融资渠道单一、企业IPO融资急功近利和核心竞争力弱等问题,并深刻剖析了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公司实际,给出了公司股权融资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策略,指出在股权融资中,应选择先私募后公募的最优次序,给出了公司通过引入或参与设立文化产业基金运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借助“混改”实施股权激励、实施Pre-IPO私募股权融资等具体措施;参照企业IPO准入条件及证监会监管重心,从如何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避免关联交易、如何避免同业竞争以及实现公司独立性等问题给出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对策建议。

刘成梅[2](2017)在《孵化网络影响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战略性调整人才结构,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和集聚高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已成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围绕区域内优势产业,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孵化创业。研究孵化网络影响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问题,不仅有助于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创业,培养创业型领军人才,而且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持续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本研究在梳理和总结以往创业绩效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资源理论和孵化理论,围绕孵化网络如何影响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这一核心问题,构建了孵化器资源支持、孵化网络嵌入、孵化网络资源获取和孵化企业创业绩效之间的概念模型,并利用江苏省苏南地区50家国家级孵化器378家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检验。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开发了孵化网络资源支持、网络嵌入、孵化企业资源获取及其创业绩效等因素的量表,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均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得出影响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的相关因素模型,其中孵化器资源支持和孵化企业资源获取属于网络资源研究领域;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属于网络嵌入研究领域,而孵化网络的关系嵌入又细分为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和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两个子维度,孵化网络的结构嵌入也细分为孵化内网中心度和孵化外网结构洞两个子维度。(2)从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孵化网络的资源选择概念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孵化器为高层次人才孵化创业提供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密集知识、开放网络和互动网络等五类资源支持,这五类资源支持均有利于提高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的创业绩效;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在孵化器五类资源支持与孵化企业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科技镇长团的推荐和引导能显着提高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在政策支持、开放网络与孵化企业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3)从孵化器和孵化企业双主体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双主体孵化网络的耦合概念模型。实证研究表明: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在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与孵化企业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孵化内网中心度调节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与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之间的关系;当0<内网中心度<1.4时,孵化内网中心度正向调节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与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之间的关系;当内网中心度>1.4时,孵化内网中心度负向调节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与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之间的关系。(4)从孵化网络资源获取的视角出发,构建了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的资源获取模型。实证研究表明: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的网络资源获取在其网络关系嵌入与其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孵化外网结构洞在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的网络关系嵌入与其资源获取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外网结构洞正向调节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的网络关系嵌入与其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孵化外网结构洞越多,孵化企业的网络资源获取在其网络关系嵌入与其创业绩效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越强。

王牧天[3](2017)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为三步,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道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后发国家和大国经济体等特殊国情,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必然也是没有任何前人走过的,只有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当今世界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如何,国际上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有哪些?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哪些优势,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用这些优势为中国的创新提供更强大的力量?而制约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不足又有什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不足?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还要做哪些工作?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的研究探讨。当前对于创新驱动的研究很多,中国政府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创新发展。由于创新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本文没有面面俱到的分析影响创新的各项因素,而是通过对若干问题的研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试图找出当前制约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根据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分别分析了美国、日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认为两国政府对于创新发展的规划帮助了他们保持国际竞争力,同时,两个国家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印度的制药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指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科技规划的历史,总结了当前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基本情况:科技实力强;创新相关数据快速增长并不断缩小与OECD国家的差距;外部环境不好;科学家地位高、民众科学素养低。通过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青年科研人员职业规划的意向,大多数人对科研待遇的评价相对较低。用共享单车的案例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火热,商业模式创新一枝独秀的现状。中国的特殊国情,会对创新驱动发展产生独特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大国经济体、后发国家、一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四大特性对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劣势。一国经济要想由创新驱动,必须依靠该国的强大创新能力。而衡量一国的创新能力,主要的做法是选取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编制的方法来进行测度。当今知名的测度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有两个——全球创新指数和中国创新指数。本文分析了全球创新指数对中国创新能力的低估,并尝试对该指数中国的得分进行修正。此外,根据对中国创新指数的分解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了近些年中国创新成效不明显的结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创新不足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不足的原因在于作为后发国家,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因为海外“技术压制”,产品竞争力不足,利润较低,无法有力支持研发活动,进而创新不足,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加上受到技术封锁,很难实现跨越发展。同时有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因为考核机制的不合理,创新动力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我国研发投入不合理、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不够造成的。最后,根据分析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国实际,本文从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两方面提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鲁皓[4](2011)在《风险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风险资本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既要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技术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也要归功于金融市场监管方式的转变和金融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与风险资本市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相比,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却相滞后,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论迥异,将风险资本市场作为有机整体的研究亦不多见。我国近年来正在着力于风险资本市场的培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风险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风险投资机构的视角出发,研究了风险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机制。首先通过实物期权方法从估值方法和投资时机两方面分析了投资机制中风险管理方法的设计,再从筹资机制的制度沿革和风险投资网络的形成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投资机制中风险分担方法的设计,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社会网络方法剖析了风险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如下:①价值漏损是指期权合约持有者没有得到标的资产持有收益率和现金流的现象。目前的研究中实物期权价值多由动态复制方法决定,这种方法决定了在期权和复制组合之间不存在套利机会,因此价值漏损问题便无从考虑。而实际上,很多实物资产都存在价值漏损现象,比如股利分红或利息等。价值漏损的存在会改变标的实物资产价值的演化路径,从而影响到期权价值和项目价值。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CA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二叉树模型与决策树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包含价值漏损的实物期权定价方法。并通过一个应用实例,将所建立的方法与传统CA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含有价值漏损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更能反映影响期权价值的实体资产真实回报的变化情况。②就风险对投资时机的影响问题而言,现有文献中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存在较大的分岐。本文从实物期权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新兴技术项目投资为背景,建立了新兴技术项目的期权定价模型,给出了新兴技术项目最佳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的表达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风险对投资时机的影响规律,指出分岐不但源于竞争方式的考虑,还源于实物期权理论中投资机会永生和资产价格随机游走的假设。该部分研究工作以Goto和Takashima于2009所建立的期权评价模型为基础,但做了如下的创新:其一,考虑到技术分裂速度的加快和风险资本的进入会导致新兴技术的商业化周期缩短,限定了新兴技术项目的有效投资时间,在模型中引入了投资时限变量;其二,考虑到新兴技术项目以高技术风险和高市场风险并存为特征,在刻画其资产价格走势时兼顾了价格的多变性和资产的内生价值,将价格过程视作由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随机过程;其三,模型结果表明随风险增加,最优投资时机会呈现出先提前再延迟的规律,这一结果能够从实物期权理论的视角解释传统理论与实证结果所产生的分岐;其四,指出了投资时限对投资时机的影响规律。③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限于对风险资本产业的各个环节或侧面的研究,把风险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从整体市场的角度对风险资本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筹资机制所造成的展期风险随风险投资网络传染的情形,并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了风险投资网络结构对风险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该部分研究工作以Wagner两银行模型为基础。Wagner研究了各银行资产组合的相关性,指出风险分摊策略会增加系统性风险,本文在其研究基础上做了如下创新:其一,本文偏重于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分析,模型中系统由多个风险投资机构组成,根据风险管理机制形成了网络连接;其二,本文中系统性风险源于跨期风险分担机制所造成的展期风险;其三,本文设计的挤兑模式是分阶段进行的,能较好符合自促成传染效应的本义;其四,模型分析的基础是通过投资效用函数和风险投资机构利润函数展开的;其五,本文结合违约回收率分析了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李琭璐[5](2009)在《我们来自八〇后——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前言2009年的高考已经圆满结束,正当新一批入学的大学生们憧憬他们美好的未来时,2009届的高校毕业生的何去何从也成了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张济[6](2009)在《MBO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文中简称MBO)自被引入我国以来,一直争议很大。一方面,MBO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很快,MBO的案例在我国出现得也越来越频繁,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对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理顺产权关系、规范公司治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MBO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往的不少案例显示出了MBO的种种不足,以致传统观点均认为MBO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当然,我们看到在我国过去的MBO案例中,确实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许多人因此下结论,认为MBO不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同时,MBO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法律法规、政府方面、操作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其公平性遭到人们的质疑。2005年4月国资委、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采用行政手段禁止了国有大型企业实行MBO。从MBO的兴起到被财政部叫停再到国资委发文允许MBO在中小企业中实施,从中可以看出MBO在我国发展相当曲折艰辛。本文从另一个思路着重研究了MBO运用于风险投资退出的情况,试图通过对MBO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既能为MBO中国化寻找一个出路,同时也解决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问题。一方面,本文通过对MBO应用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进行适用性分析,找出MBO可用于风险投资退出的有利条件,认为其对风险投资各方都有利,且当前的一些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等给予MBO运用于风险投资退出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本文也积极寻找当前我国MBO运用到风险投资退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仔细分析总结,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同样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存在法律制约、MBO实施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金融工具严重缺乏等。其中,本文重点分析了MBO在风险投资退出应用过程中如何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解决上述问题。主要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MBO融资环境,构造健全的监管制度以及对MBO后风险企业进行整合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叙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而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关于MBO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关于国外的文献,主要从MBO是否创造财富,管理层收购企业的后期表现问题的探讨,防御剥夺说理论方面进行了综述。对国内文献,分为关于MBO后的企业绩效有无变化方面以及在中国是否应该实行的问题进行综述。除此以外,本章还综述了国内关于风险投资MBO退出的研究成果。最后,本章有目的性的提出MBO应用于风险投资退出领域的理论,为后文的写作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对MBO应用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进行适用性分析。通过分析MBO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中的应用价值,认为风险投资退出过程中,MBO方式对风险投资家、创业企业家以及风险企业各方面都有利。具体来说,风险投资采用MBO方式退出是风险投资家回避风险的一种工具,风险投资家能减小风险,其收益更加有保障。而MBO在对风险企业管理层的激励、监督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激励优势。对风险企业来说,采用MBO方式进行风险投资退出,即使是在收购前管理层也会更加注重风险企业的长期性发展,使风险企业在一个良性的环境里成长。而后,通过对风险投资MBO退出的政策、法律、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分析,逐步剖析风险投资MBO退出的有利因素以及阻碍因素,寻找MBO在风险投资退出过程中的适用性。从政策上来看,《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中已透露出MBO可以在中小型国有企业中先行开展的思路,这为MBO应用于国有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了政策支持,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风险企业MBO的具体实施创造条件,同时私募基金为MBO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在同IPO、并购和清算方式的对比分析中,分析各种方式的优缺点,研究各种退出方式的不同适用情况,比较得出MBO是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较优方式。最后通过加入烯王生物管理层收购华工创投风险资本的案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性。第四部分:对我国风险投资现状进行描述,找出当前我国MBO运用到风险投资退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构成大部分是政府资金,因此在风险投资退出过程中采用MBO方式依然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除此以外,对MBO的法律制约也是阻碍MBO运用于风险投资退出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从同业竞争问题、内幕交易问题以及与融资有关的法律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认为,MBO不能顺利运用于风险投资退出的另一制约因素是由于MBO融资渠道狭窄、缺少金融工具、专业的MBO融资中介机构严重缺乏以及MBO融资偿还渠道单一等原因造成的。最后,对MBO后风险企业的整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MBO会对目标企业的中小股东造成利益侵害、MBO后的高派现现象以及风险企业管理层人员职业能力不够等问题。第五部分:在阐述问题的基础上,逐一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最终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和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建议。主要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应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把风险企业置于公开、竞争的产权交易市场中,脱离一切可能的关联关系,引入机构投资者等进行公开竞价,在买卖双方相互博弈过程中形成最终的公平市场价格。加快建立科学的股权定价体系,形成公开的竞价机制,消除市场之间的人为分割,改变风险企业退出过程中管理层收购更加特殊化的单一交易格局。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引入新的机制,规范管理层收购操作过程,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是管理层收购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MBO融资环境,包括深化金融制度改革,推进金融业发展以及培养机构投资者,拓展风险企业MBO融资渠道,主要发展以下两种机构投资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专项管理层收购基金公司。第四,构造健全的监管制度,又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对管理层收购风险企业的监督和加强政府在MBO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多部门监管格局。第五,对MBO后风险企业进行整合的建议,主要是人力资源整合,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经营发展整合。本文的创新点是:第一,本文系统的研究了MBO运用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领域的情况,分别从风险企业家、创业企业家、风险企业的角度分析风险投资退出过程中采用MBO方式的价值以及可行性。第二,在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加入了烯王生物管理层收购华工创投风险资本的案例,以增强说服性。第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所在,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在问题提出部分,笔者认为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构成大部分是政府资金,因此在风险投资退出过程中采用MBO方式依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此外,笔者认为将MBO运用于风险投资退出在风险企业后来的整合问题中存在管理层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以上这些都加大了MBO运用于风险投资退出的障碍。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或者解决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以及个人能力及见识短浅,本文在提出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方面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在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地去完善去创新,以加快MBO在风险投资退出过程中应用的脚步。

言斌[7](2008)在《银行主导下的日本高科技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一国经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因而各国都在积极地推动和发展本国的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它的发展速度受制于该国金融体系对其的资本支持程度,因此研究何种金融体系更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化融资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从日本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出发,分析了日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银行中介和证券市场两个方面,分析了金融改革前日本高科技产业融资结构。进而文章分析了金融改革后金融体系的演进对日本高科技产业化融资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日本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在向混合型金融体系演进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向日本高科技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最后,受日本金融体系的演进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化融资的启发,从金融体系角度考虑,对我国如何改善高科技产业化融资效率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杨国辉[8](2008)在《中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围绕金融如何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生影响以及金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究竟如何这一主题,运用产业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投资理论、资本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借鉴国外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金融支持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现状,深入研究了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制,并分别从不同的金融形式分析了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实证检验了我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金融活动主要通过资本的形成机制、导向机制、信用催化机制、产融结合机制、信息揭示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机制,改变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的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进而影响生产要素的分配,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即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和存量变化→影响生产要素的分配→影响产业资本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商业银行由于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最大,其主要通过信贷活动筹集和分配资金、收集与生产对产业结构变动有关的信息、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融资支持等机制来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实施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得出商业银行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较东部发达地区的影响大。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主要通过证券市场的一级市场增量调节和二级市场存量调节来实施,具体通过核心企业的培养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来实现。由于资本市场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规模偏小,所以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是喜忧参半:一方面,资本市场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影响较大,有力地支持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中间生产部门的发展,提升了第二产业的高级化程度;通过兼并重组等存量调整方式,扩大了第二产业内部的机械设备、石油化工和电子行业等制造业的规模,提升了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现有资本市场总体规模太小,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要;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分布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太一致。政策性金融通过对商业性金融进行诱导和补充,对一些影响产业结构顺利升级调整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重点产业等关键性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这种金融形式对实施经济赶超战略的国家意义较大。我国政策性金融在总体上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起着积极的支持作用,二者之间在经验上也表现出长期的稳定关系,但是实证检验却得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是政策性金融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表现为一种“需求带动型”模式,缺乏主动性。高技术产业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意义重大,其主要通过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利用技术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产业发展来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生影响。由于高技术产业在不同成长期的融资需求特点和不同金融形式对其融资供给的特性不同,需要金融体系的全面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缺乏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更多地还是依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来完成。从金融的供给角度看,我国的银行系统客观具有充足的资金供给能力,但需要通过融资机制的改革才能把潜在的资金存量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有效供给。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资金的贡献来看,高技术产业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贷款来实现,资本市场的融资不仅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没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具有负向的阻碍作用;长期中,只有银行贷款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本文通过研究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制,评价了我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作用及存在的不足,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角度来理解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李素梅[9](2007)在《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经济现实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融资问题为切入点,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借鉴并引用了西方相关理论及实际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特色产业投资基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构建了“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及发展战略”的研究体系。该体系表明,对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中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原因,即必要性研究。二是中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要达到的综合绩效,即目标研究。三是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即路径选择研究。沿着上述逻辑分析思路,本文创新性提出“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的概念,并赋予其客观真实内涵,以实现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效结合,并突破了“产业投资基金”绩效考察的指标视觉范围,走出就“基金”论“基金”的藩篱。本文重点分析了产业投资基金“微观绩效”,“中观绩效”及“宏观绩效”的特定内涵及机理功效,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实现“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的战略选择及在发展中应明确和注意的问题,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地无效运作,避免加大机会成本。全文始终沿着“提出问题,构建研究体系,阐述研究观点”的技术分析思路,并以此搭建研究框架。采用实证分析,计量模型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全文呈现先铺垫,再展开,然后收尾的“橄榄型”状。本论文的研究体系设计如下:全文从逻辑上分为三大部分,各部分既自成体系,独立成体,又和其它部分相互呼应。第一部分:第1-2章,为导论及概念诠释部分,从中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原因及概念的界定入手,引出全文。第二部分:第3-6章,为文章的核心部分。即中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要达到和可能达到的绩效,即“综合绩效”研究。该部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自下而上”,逐层展开。第三部分:(第7章)实现综合绩效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为了达到实现“综合绩效”的目的,本文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操作性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模式。该文通过研究,明确了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制度应有的特殊功效,并且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了有特色的“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的理论研究体系,为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向纵深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发根[10](2007)在《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分析》文中指出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体制转型中保持了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0多个,遍布全国。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呈现东、中、西的梯次结构。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形成了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带,探讨的是如何加入国际分工,参与世界竞争的问题;西部地区则在奠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态势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总量却很小,产业结构也非常单一,特色经济、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都还不明显。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长远战略,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江西省也不例外。南昌市作为全省经济的“排头兵”,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寻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道路。南昌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办法,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但也应该看到,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规模、质量和效益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依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一国或地区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不顾实际,盲目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但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能对地区经济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即使同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其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也是不同的。那么,南昌市当前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否适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果要实现快速发展,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思路与模式?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的不完善,南昌市政府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措施?这是本文力图阐述清楚的几个主要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基本结构安排。第二章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界定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和特点,然后简要阐述高新技术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总结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条件。第三章是关于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深入分析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关于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用SWOT分析法对南昌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南昌市已初步具备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条件,但实现快速发展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第五章为对策建议部分。从政策和措施层面上探讨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下如何推动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文章提出了政府适当规制和激励市场行为、构建积极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引进和激励制度体系和加强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即总括论文的观点,并展望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

二、面对风险投资高科技企业喜忧参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风险投资高科技企业喜忧参半(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方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 股权融资基本理论
        1.3.1 私募股权融资渠道
        1.3.2 公募股权融资模式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结构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黑龙江GW公司融资现状与行业分析
    2.1 黑龙江GW公司沿革
        2.1.1 公司基本情况
        2.1.2 公司历史沿革
        2.1.3 公司重组与产业整合
    2.2 黑龙江GW公司融资现状
        2.2.1 间接融资成本高企业负担沉重
        2.2.2 自有资金匮乏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2.3 国内广电行业股权融资模式分析
        2.3.1 国内广电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3.2 国内广电行业股权融资特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必要性分析
        3.1.1 有利于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优化
        3.1.2 有利于公司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
        3.1.3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1.4 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
    3.2 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可行性分析
        3.2.1 国企背景与政策扶持
        3.2.2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3.2.3 资本市场持续向好
    3.3 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中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股权资本不足债务资本沉重
        3.3.2 股权融资渠道单一创新不足
        3.3.3 对私募股权融资关注不够金融人才短缺
        3.3.4 对IPO公募融资急功近利短期效应明显
        3.3.5 核心竞争力递减IPO融资底气越发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方式及对策建议
    4.1 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原则及策略
        4.1.1 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原则
        4.1.2 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策略
    4.2 开放视野拓宽私募股权融资渠道
        4.2.1 参与文化产业基金的设立
        4.2.2 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融资
        4.2.3 把握混改模式下的股权融资
        4.2.4 拓宽Pre-IPO私募股权融资
    4.3 夯实基础对接IPO公募融资准入条件
        4.3.1 培育核心竞争力
        4.3.2 避免同业竞争
        4.3.3 减少关联交易
        4.3.4 确保公司独立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后记
个人简历

(2)孵化网络影响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创业绩效研究综述
        1.3.1 国外创业绩效研究综述
        1.3.2 国内创业绩效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创业绩效研究比较分析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网络理论文献综述
        2.1.1 国外社会网络理论文献综述
        2.1.2 国内社会网络理论文献综述
    2.2 资源理论文献综述
        2.2.1 国外资源理论文献综述
        2.2.2 国内资源理论文献综述
    2.3 孵化理论文献综述
        2.3.1 国外孵化理论文献综述
        2.3.2 国内孵化理论文献综述
    2.4 已有文献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模型的构建
    3.1 研究目的与方法
    3.2 问卷设计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3.4 预试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3.4.1 预试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预试样本的信度检验
        3.4.3 预试样本的效度检验
    3.5 大样本验证性因子分析
        3.5.1 大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5.2 大样本信度检验
        3.5.3 孵化器资源支持量表大样本验证性因子分析
        3.5.4 孵化网络嵌入量表大样本验证性因子分析
        3.5.5 孵化网络资源获取量表大样本验证性因子分析
        3.5.6 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量表大样本验证性因子分析
    3.6 研究模型构建
    3.7 本章小结
4 子研究一:孵化网络资源选择机理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模型与假设
        4.2.1 孵化器资源支持与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的关系
        4.2.2 孵化器资源支持与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的关系
        4.2.3 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与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的关系
        4.2.4 科技镇长团的推荐和引导的调节效应
    4.3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4.4 实证分析及结果
        4.4.1 初始模型构建
        4.4.2 接受科技镇长团推荐和引导的群体结构模型分析
        4.4.3 未接受科技镇长团推荐和引导的群体结构模型分析
        4.4.4 科技镇长团的调节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子研究二:孵化网络双主体耦合机理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模型与假设
        5.2.1 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与孵化企业创业绩效的关系
        5.2.2 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与其创业绩效的关系
        5.2.3 孵化器网络关系嵌入与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的关系
        5.2.4 内网中心度的调节效应
    5.3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
        5.4.1 初始模型构建
        5.4.2 潜变量交互项的计算
        5.4.3 数据分析与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子研究三:孵化网络资源获取机理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模型与假设
        6.2.1 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与网络资源获取的关系
        6.2.2 网络资源获取与孵化企业创业绩效的关系
        6.2.3 孵化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与创业绩效的关系
        6.2.4 孵化网络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
        6.2.5 外网结构洞的调节效应
    6.3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6.4 实证分析与结果
        6.4.1 初始模型构建
        6.4.2 潜变量交互项的计算
        6.4.3 数据分析与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果讨论
    7.1 子研究与总模型的关系
    7.2 对总模型研究结果的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3)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论文框架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三、论文框架
        四、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熊彼特创新理论
        一、创新的概念
        二、企业家职能与资源配置
        三、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节 制度创新理论
        一、凡勃仑和埃尔斯的“技术决定论”
        二、诺思的“制度决定论”
    第四节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第五节 中国学者对于创新驱动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二、关于创新驱动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
        三、关于创新驱动产业与区域层面的中观研究
        四、关于创新驱动企业层面的微观研究
第三章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
        一、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制定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并且重视军民融合
        四、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缺陷
    第二节 日本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
        一、政府对于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高度重视教育且科学家地位崇高
        三、有利于创新的人文精神
    第三节 印度制药业创新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印度仿制药发展的基础
        二、面对国际压力印度坚持本国产业优先的原则
        三、仿制药行业在宽松的政策中繁荣发展
        四、印度仿制药行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及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历史
        一、向科学进军
        二、从“面向、依靠”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节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一、科技实力不断提升
        二、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数据的国际比较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环境
        四、科学家地位高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五、青年科研人员职业规划调查
        六、案例分析:从共享单车看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
第五章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劣势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第二节 作为大国经济体在创新发展中的优劣势
        一、大国经济体创新发展的优势
        二、大国经济体创新发展的劣势
    第三节 作为后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劣势
        一、后发国家创新发展的优势
        二、后发国家创新发展的劣势
    第四节 一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劣势
        一、一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
        二、一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劣势
第六章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创新指数与中国创新能力不足
        一、全球创新指数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对全球创新指数的修正
        三、从“中国创新指数”看我国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节 企业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后发国家特殊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二、国有企业在我国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研发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二、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
        三、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
        四、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投入不足
第七章 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创新体制机制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更要从国情出发
        二、健全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市场机制
        三、建立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的政府管理体制
        四、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财政体制
        五、构建能够发挥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作用的企业管理体制
        六、有重点的深化改革科技体制
    第二节 推进科技创新
        一、推进“大科学”工程建设
        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后记

(4)风险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际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投资决策理论的发展历程
2.2 实物期权理论
    2.2.1 实物期权理论的起源和确立
    2.2.2 风险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2.2.3 不确定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
2.3 风险投资辛迪加研究
    2.3.1 辛迪加的成因
    2.3.2 辛迪加的风险分担功能
    2.3.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风险投资辛迪加研究
2.4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2.4.1 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2.4.2 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2.4.3 风险的传导机制研究 3 考虑价值漏损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3.1 投资评估对象
3.2 投资评估的目的和要求
3.3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投资评估方法
    3.3.1 风险投资的实物期权特征
    3.3.2 期权定价的基本模型
    3.3.3 未考虑价值漏损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3.3.4 考虑价值漏损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3.4 数值算例
3.5 结语 4 风险对投资时机的影响研究
4.1 风险企业的风险特征分析
    4.1.1 风险类型
    4.1.2 风险的阶段性特征
4.2 项目的最优投资时机
    4.2.1 最优投资时机概述
    4.2.2 投资无时限情形下投资时机的随机最优化模型
    4.2.3 投资有时限情形下投资时机的随机最优化模型
    4.2.4 投资有时限和可变规模情形下投资时机的随机最优化模型
4.3 风险对投资时机的影响分析
    4.3.1 投资无时限情形下风险对投资时机的影响分析
    4.3.2 投资有时限情形下风险对投资时机的影响分析
    4.3.3 投资有时限和可变规模情形下风险对投资时机的影响规律
    4.3.4 投资时限对最优投资时机的影响分析
4.4 美中两国
    4.4.1 美国风险投资者的介入时机分析
    4.4.2 中国风险投资者的介入时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风险资本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5.1 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5.2 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分析
    5.2.1 筹资机制分析
    5.2.2 风险投资网络
    5.2.3 筹资机制、风险投资网络与系统性风险
5.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5.3.1 基本模型
    5.3.2 风险投资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
    5.3.3 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公式(4.34)-(4.37)的推导
B 公式(4.38)-(4.41)的推导过程
C 不等式(4.42)的推导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

(5)我们来自八〇后——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来自主创业灵感?
二、淘宝网, 谁的天下?
三、放眼世界
四、金融危机下, 自主创业何去何从?
五、大学生自主创业瓶颈
六、究竟, 何处是栖所?
七、创业, 究竟需要何样土壤

(6)MBO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管理层收购
        1.3.2 风险投资
        1.3.3 风险投资家
        1.3.4 风险企业家
        1.3.5 风险投资退出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本章小结
2.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关于MBO 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关于MBO 的文献综述
        2.1.2 国内关于MBO 的文献综述
    2.2 国内外关于风险投资MBO 退出的研究综述
    2.3 MBO 应用于风险投资退出领域的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人力资本理论
        2.3.3 敌意收购抗拒说
    本章小结
3. MBO 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中的适用性分析
    3.1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3.2 MBO 方式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中的应用价值
        3.2.1 对风险投资家的应用价值
        3.2.2 对风险企业管理层的应用价值
        3.2.3 对风险企业的应用价值
    3.3 影响我国风险投资MBO 退出的外部条件
        3.3.1 政策支持
        3.3.2 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风险企业MBO 的具体实施创造条件
        3.3.3 私募基金为MBO 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3.4 MBO 与风险投资退出其他方式的比较分析
    3.5 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4. 我国风险投资MBO 退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同样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4.2 相关的法律限制
        4.2.1 同业竞争的问题
        4.2.2 与融资有关的法律问题
    4.3 MBO 的融资困境
        4.3.1 MBO 缺乏金融工具,融资渠道相当狭窄
        4.3.2 缺乏专业的MBO 融资中介机构
        4.3.3 MBO 融资偿还渠道单一
    4.4 MBO 后风险企业的整合问题
        4.4.1 对国家及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
        4.4.2 高派现的问题
        4.4.3 风险企业管理层人员素质问题
    本章小结
5. 将MBO 运用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产权交易市场
    5.2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5.3 进一步完善我国MBO 融资环境
        5.3.1 深化金融制度改革
        5.3.2 培养机构投资者,拓展风险企业MBO 融资渠道
    5.4 构造健全的监管制度
        5.4.1 风险投资机构对管理层收购风险企业的监督
        5.4.2 加强政府在风险企业MBO 中的监管
    5.5 改善MBO 后企业的整合
        5.5.1 人力资源整合
        5.5.2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
        5.5.3 经营发展整合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7)银行主导下的日本高科技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二章 理论评述
    第一节 金融功能观
    第二节 现代融资理论
        一、企业融资的MM 理论
        二、企业融资的平衡理论
        三、企业融资的新优序理论
        四、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理论
    第三节 高科技产业主体论
        一、大企业主体论
        二、小企业主体论
第三章 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融资结构分析
    第一节 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第二节 日本高科技产业化融资结构分析
        一、银行中介与高科技产业化融资
        二、证券市场与高科技产业化融资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日本金融体系的演进与高科技产业化融资分析
    第一节 日本银行中介的演进与高科技产业化融资
        一、组织结构创新——银行重组与金融持股公司
        二、融资工具创新——银行贷款证券化
        三、融资制度创新——知识产权担保融资
    第二节 日本证券市场的演进与高科技产业化融资
    第三节 日本风险投资的发展与高科技产业化融资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两种金融体系的比较
    第二节 日本高科技产业化融资的小结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详细摘要

(8)中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1.2.1 国外早期的研究
        1.2.2 国外的近代研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简评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影响的一般分析
    2.1 产业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
        2.1.1 产业的金融需求特性
        2.1.2 金融的供给特性
        2.1.3 产业的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相互适应性
    2.2 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理
        2.2.1 金融活动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原理
        2.2.2 金融活动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制
    2.3 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关系的模型推导
    2.4 中国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关系的实证分析
        2.4.1 数据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2.4.2 现状描述
        2.4.3 实证分析
    2.5 小结
3 商业银行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
    3.1 商业银行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制
        3.1.1 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服务积蓄和分配资金
        3.1.2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可以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3.1.3 通过完善的中介服务为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提供信息支持
    3.2 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3.3 商业银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影响的经验分析
        3.3.1 信贷资金构成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长期资金支持
        3.3.2 银行信贷取代财政拨款成为产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3.3.3 银行信贷在我国产业融资体系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3.3.4 信贷资金过于偏向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
    3.4 我国商业银行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3.4.1 变量及数据的选取
        3.4.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设计及GMM 估计
    3.5 对策建议
    3.6 小结
4 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
    4.1 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制
        4.1.1 资本市场对产业资本的增量和存量调整
        4.1.2 资本市场通过促进核心企业的成长,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4.1.3 资本市场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4.2 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
        4.2.1 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过程
        4.2.2 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的特点: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角度
    4.3 资本市场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股票市场未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资金需要
        4.3.2 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分布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存在矛盾
        4.3.3 对制造业总体形成支持的同时,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存在着不一致性
        4.3.4 上市公司的盈利方向不能反映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方向
        4.3.5 股票市场对主导产业表现出积极的支持作用
        4.3.6 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存量调整作用
    4.4 对策建议
    4.5 小结
5 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
    5.1 政策性金融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制
        5.1.1 政策性金融的定义
        5.1.2 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机制
    5.2 日本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经验总结
        5.2.1 完善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5.2.2 日本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
        5.2.3 启示
    5.3 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影响的经验分析
        5.3.1 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形成与发展
        5.3.2 国家开发银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
    5.4 我国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数据的选择
        5.4.2 相关检验
    5.5 对策建议
    5.6 小结
6 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6.1 高技术产业及其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关系
        6.1.1 高技术产业
        6.1.2 高技术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关系
    6.2 高技术产业的融资特点
        6.2.1 高技术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
        6.2.2 不同金融机构对高技术产业中的金融供给特点
    6.3 我国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供给分析
        6.3.1 银行巨大的资金供给能力与现实的供给状况不一致
        6.3.2 资本市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不够
        6.3.3 国家财政构成了对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支持
        6.3.4 风险投资供给方式发展缓慢
    6.4 我国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模型的设定及数据说明
        6.4.2 实证分析
    6.5 对策建议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及研究展望
        7.2.1 本文的创新点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9)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原因
        1.1.1 选题原因之一:源于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
        1.1.2 选题原因之二:源于理论研究问题的思考
        1.1.3 国外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有关产业投资基金的文献
        1.2.2 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理论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结构
        1.3.1 技术思路
        1.3.2 内容结构
    第四节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1.4.1 研究结论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投资基金诠释及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产业投资基金特征分析
        2.1.1 产业投资基金属于专家管理型金融资本
        2.1.2 产业投资基金是定位于实业的金融资本
        2.1.3 产业投资基金为私募股权基金
        2.1.4 产业投资基金的市场化运作特征
    第二节 产业投资基金与其它投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2.2.1 产业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较分析
        2.2.2 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比较
        2.2.3 产业基金与创业基金的关系
    第三节 产业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
        2.3.1 中国现有产业投资基金概况
        2.3.2 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基本格局
第三章 产业投资基金微观绩效研究
    第一节 产业投资基金与公司融资、控制和管理
        3.1.1 关于公司融资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3.1.2 融资结构和公司治理的关系
        3.1.3 产业投资基金是投资和融资的新渠道
        3.1.4 产业投资基金对公司治理、控制和管理的影响
    第二节 产业投资基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功效分析
        3.2.1 美国退休金与共同基金关联效应分析
        3.2.2 养老基金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产业投资基金与资本市场
        3.3.1 中国现代资本市场发展实践与状况分析
        3.3.2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和健全资本市场结构体系
第四章 产业投资基金的中观绩效研究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经济学原理
        4.1.1 产业结构的经济学内涵
        4.1.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演化历程
    第二节 产业投资基金集合投资优势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功效
        4.2.1 产业投资基金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性考察
        4.2.2 产业投资基金优化产业结构的路径阐释
    第三节 产业投资基金开辟中国基础产业投资新途径
        4.3.1 中国基础设施产业现状--喜忧参半
        4.3.2 产业投资基金引领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产业
        4.3.3 案例分析产业投资基金提高基础设施产业效率的现实可行性---基于对澳大利亚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的借鉴
第五章 产业投资基金宏观绩效研究
    第一节 产业投资基金的宏观政策效应—基于金融对产业政策支持的思考
        5.1.1 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的背景分析
        5.1.2 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5.1.3 构建产业投资基金配合产业政策的有效框架
    第二节 金融系统发展与工业化过程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5.2.1 产业投资基金宏观绩效体现在金融系统的功能与产业发展
        5.2.2 产业投资基金是金融系统发展配合产业政策的契合模式
    第三节 产业投资基金与经济增长
        5.3.1 产业投资基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基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5.3.2 产业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及功能途径
第六章 产业投资基金开辟中国资本流动与民间投资发展的新途径
    第一节 资本流动与投资理论回顾与评析
        6.1.1 资本的纵向流动理论
        6.1.2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对资本流动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融资方式对中国民间投资发展的制约分析
        6.2.1 间接融资方式严重制约民间投资发展
        6.2.2 中国资本市场对民间投资发展的制约分析
        6.2.3 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其他因素分析
    第三节 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民间投资效应分析
        6.3.1 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流动和民间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6.3.2 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预测分析------基于民间金融促进民间投资的实证考察
第七章 实现综合绩效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产业投资基金宏观发展战略之一---投资方向的确立
        7.1.1 基于不同投资主体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7.1.2 不同投资主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
        7.1.3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选择---国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向借鉴及启示
    第二节 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选择之二---发展路径的选择
        7.2.1 原则和策略
        7.2.2 产业投资基金组织形态及类型的选择
        7.2.3 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发起设立方式的选择
        7.2.4 构建多层次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流通市场
    第三节 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战略选择之三---制度建设的加强
        7.3.1 有效法规的确立及执行监督的协调配合
        7.3.2 惠及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的构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10)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3.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与特点
        2.1.1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
        2.1.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2.2 高新技术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3 国内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与借鉴
        2.3.1 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
        2.3.2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
        2.3.3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的借鉴
第三章 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变迁
        3.1.1 计划控制型
        3.1.2 协调体制型
    3.2 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绩和特点
        3.2.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支柱产业强势增长
        3.2.2 大中型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主力军
        3.2.3 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且明显高于一般产业
        3.2.4 产业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3.2.5 内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仍占绝对优势
    3.3 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较弱
        3.3.2 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特征尚未显现
        3.3.3 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科研人才缺乏
        3.3.4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3.3.5 高新技术产品外向化程度依然不高
第四章 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4.1 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1 SWOT模型概述
        4.1.2 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3 南昌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行性小结
    4.2 新时期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4.2.1 新时期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
        4.2.2 新时期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4.2.3 新时期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第五章 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适当规制和激励市场行为
        5.1.1 对高新技术产业垄断的规制
        5.1.2 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信息不对称的调节
        5.1.3 对高新技术产业外部性的作为
    5.2 构建积极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
        5.2.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政府直接资助的科研开发项目的投入
        5.2.2 制定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2.3 建立科技贷款担保基金
        5.2.4 实行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政府采购制度
        5.2.5 政府设立科技奖励基金
    5.3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5.3.1 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明确界定
        5.3.2 建立风险投资的政府激励机制
        5.3.3 设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基金,拓宽风险投资渠道
        5.3.4 商业银行向风险投资业提供贷款性融资
        5.3.5 创造市场环境,畅通风险资本退出通道
        5.3.6 建立为风险投资发展的相关市场
        5.3.7 鼓励金融机构对风险投资予以支持
        5.3.8 建立发展风险投资所必备的中介机构
    5.4 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引进和激励制度体系
        5.4.1 制定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和规划
        5.4.2 坚持以高科技企业为载体,推动高科技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
        5.4.3 把高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纳入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划,突出重点,抢占人才制高点
        5.4.4 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5.4.5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推动科技人才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变
    5.5 加强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5.5.1 进一步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
        5.5.2 加快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
        5.5.3 加快培育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
        5.5.4 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面对风险投资高科技企业喜忧参半(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GW公司股权融资方式及对策研究[D]. 宣苏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孵化网络影响高层次人才孵化企业创业绩效的机理研究[D]. 刘成梅.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 [3]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 王牧天.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4]风险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机制研究[D]. 鲁皓. 重庆大学, 2011(12)
  • [5]我们来自八〇后——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纪实[J]. 李琭璐. 报告文学, 2009(11)
  • [6]MBO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中的应用研究[D]. 张济.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7]银行主导下的日本高科技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D]. 言斌. 苏州大学, 2008(11)
  • [8]中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研究[D]. 杨国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9]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及发展战略研究[D]. 李素梅. 天津财经大学, 2007(09)
  • [10]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分析[D]. 张发根. 南昌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面对创投高科技企业,喜忧参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