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过程论文-何贝贝

原初过程论文-何贝贝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初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合作用,受激能量转移,环境噪声,量子退相干

原初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何贝贝[1](2018)在《紫菌光合作用原初过程的物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是植物和其他有机物把光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并且释放出供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燃料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初阶段是:光由聚光复合物吸收,然后通过受激驰豫到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简称RC),这个阶段是光合作用进行高效捕光的关键的阶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量子相干对光合作用能量转移的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光合作用原初阶段中受激能量转移效率,这个阶段的研究可以使光能最大化的利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对于未来我国及世界新能源的开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为以后研究光合作用受激能量转移(Excitation Energy Transfer,简称EET)提供一个理论参考。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量子退相干和阻尼两种作用,由于光合作用受激能量转移发生的速度快,时间短,短时间内,环境噪声引起的量子退相干对能量转移起主要作用。本文以紫菌光合作用原初过程EET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解退相干模型(可以获得这个模型的解析解,避免了因数字计算带来的错误)来计算有、无环境噪声存在时紫菌聚光复合物II(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简称LH-II)中B850环内16位点粒子中的某一激发位点到所有基态位点的受激能量转移效率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环境噪声是否存在,对比能量转移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均得出受激发位点到临近的两个基态位点的能量转移效率大于非临近的位点,这是因为受激发位点与临近的基态位点更紧密的耦合在一起。通过对有、无环境噪声存在时能量转移效率随时间变化的对比,得出环境噪声存在时,在初始阶段受激能量转移效率急剧变化,没有稳定值,而在长时间后与环境耦合达到稳定的值;而无环境噪声时,能量转移效率一直处于振动状态,不会有一个稳定值。继而得出环境噪声可以提高振动频率,使LH-II在长时间后具有稳定的能量转移效率。因此得出环境噪声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助于能量转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翁羽翔,Philip,Ball[2](2018)在《光合原初过程存在量子相干态传能途径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系统原初传能过程到底是否存在类似量子计算中的长寿命电子相干态,是近十年内极具争议的热点问题。英国自由撰稿人Philip Ball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发表了这篇调研报告,简要罗列了正反两方面的实验事实和观点。尽管做到了相对公平,但所采信的某些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些误解和偏见。在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科学界并没有作壁上观,从理论(孙昌璞院士等)和实验两方面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为此笔者有责任在此陈述个人的认识和观点:(1)量子拍频的实验结果非常可靠,分(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18年04期)

刘晓,贺俊芳,岳明[3](2011)在《荧光动力学方法研究光系统Ⅱ原初传能过程对低剂量UV-B辐射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的紫外线-B(ultraviolet-B,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效应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而低剂量的UV-B辐射是否也可像其它弱胁迫一样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运用荧光光谱技术,针对在低剂量UV-B辐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分析其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中能量吸收及传递的过程。稳态荧光激发及发射光谱显示,增强的低剂量UV-B辐射使荧光发射强度增加,并改变了各个高斯光谱组分的比例。7天的UV-B辐射,使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ight-harvesting complexⅡ,LHCⅡ)吸收的大部分能量传递到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RC),是对照组的近两倍。对照组和UV-B处理组的超快荧光动力学曲线拟合结果都得到3组时间组分:小于100 ps,几百ps及几个ns。荧光谱高斯解析及荧光动力学曲线时间拟合结果表明,低剂量的UV-B辐射加快了PSⅡ中LHCⅡ向RC的能量传递,并使传递到RC的能量增加,这将有助于植物的生长。说明低剂量UV-B辐射作为一种弱胁迫,提高了植物利用能量的效率。该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尤其是对其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翁羽翔[4](2007)在《光合作用原初过程能量和电荷超快传递过程原理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侧重于从物理的角度,介绍光合作用原初过程中能量和电荷超快传递过程的相关物理化学原理,如费米黄金规则,Frster及Dexter传能机制,Marcus电荷转移理论及激子理论.辨析相关原理的适用范围、共性及差异,并力图在上述相关原理的基础上阐述光合膜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勾画出该研究方向的基本脉络.(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07年11期)

刘伟民[5](2005)在《紫细菌原初反应中外周捕光天线LH2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的有机生物吸收太阳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的重要途径。光合作用功能体中的光能收集系统-外周捕光天线系统(light-harvesting2)主要是以细菌叶绿素分子(bacteriochlorophyll)为基础的有机复合体,其中还包含了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和稳固其结构的蛋白质分子。解析紫细菌外周捕光天线LH2的晶体结构发现,在LH2中有两层环状排列的细菌叶绿素分子,根据吸收峰位置分别被称为B800和B850;LH2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子跨膜排列于B800环和B850环之间。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起始于天线系统对光能的吸收,能量通过高效、快速的传递最终陷获于反应中心,所有这些过程都仅仅发生在几百飞秒到几十皮秒时间范围内。超快激光光谱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研究原初反应中光诱导的一系列超快过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验手段。同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点突变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揭示光合作用原初反应中的光物理、光化学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学基础。本论文主要利用飞秒光谱技术对紫细菌Rb.Sphaeroides 601外周捕光天线复合体LH2超快光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从紫细菌Rb.sphaeroides 601所提取出的外周捕光天线LH2-RS601以及其不同pH值酸化样品(部分和全部去除B800分子LH2)并采用不同波长下的飞秒单色泵浦探测技术详细研究了LH2中B800→B850间和B850内部的能量传递动力学过程。通过对野生型与部分/完全去B800分子LH2的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激发波长小于820nm时,激发B800吸收带所得到的动力学过程包含着光吸收过程(photoabsorption)和光漂白过程(photobleaching),这两个过程分别源自B850上激子带和B800吸收带的直接激发;激发波长大于820nm时,激发B850吸收带时野生和酸化样品都表现出了相同的动力学过程,说明去除B800分子对B850带的能量传递过程没有明显的影响。2.通过飞秒单色和双色泵浦探测技术研究类胡萝卜素突变对外周捕光天线LH2能量传递过程的影响。野生型LH2-RS601通过化学突变将原有的包含十个共轭双键的类胡萝卜素spheroidene替换成包含九个共轭双键的neurosporene形成了一种新的绿色突变体GM309。通过实验得到如下结论:突变使LH2的类胡萝卜素吸收峰兰移20nm,导致能量给体(donor)B800和介体(bridge)类胡萝卜素之间能级间隔的加宽,使得B800向B850的能量传递速率减小,同时也导致了B850内部的激发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重新分布,但是B850单重态的寿命并未发生改变。3.利用稳态吸收谱、稳态荧光光谱以及飞秒瞬态吸收谱的光谱电化学技术(spectroelectrochemistry),我们研究了在电化学氧化的影响下LH2能量传递过程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电化学氧化使得LH2中B800和B850产生细菌叶绿素阳离子,这些阳离子导致了LH2的稳态吸收峰发生变化,同时B850的自发辐射荧光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淬灭现象;飞秒泵浦探测结果显示了在氧化过程中B850环内的细菌叶绿素阳离子与未氧化的细菌叶绿素分子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能量传递通道并快速地弛豫B850环内的激发能量,但是氧化并未影响到B800向B850的能量传递速率。总之,本课题利用超快光谱技术研究了紫细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中外周捕光天线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所获得的部分结果对于人们深入理解原初反应中的超快光物理和光化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12-10)

郭立俊,刘秀莲,郭俊华[6](2004)在《紫细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中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Ⅱ)——紫细菌光合反应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综述了紫细菌光合反应中心中所涉及的超快能量传递、电荷分离及电子传递等动力学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反应中心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郭立俊,刘秀莲,郭俊华,顾玉宗[7](2004)在《紫细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中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研究(Ⅰ)——紫细菌捕光天线系统LH2》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综述了紫细菌捕光天线系统LH2中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及相关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潘景喜,林维真,韩镇辉,苗金玲,王文锋[8](2003)在《ADE光诱导原初过程的时间分辨研究:II.生物分子复合物中的光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光解结合稳态吸收光谱技术,对放线菌素D的模型化合物ADE与DNA和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ADE与ssDNA、dsDNA以及BSA都能发生非共价结合,并能发生光诱导的电子转移反应。结果表明,放线菌素类化合物有可能被用作I型的光敏治疗药物,并将为这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潘景喜,林维真,韩镇辉,李荣群,王文锋[9](2002)在《ADE光诱导原初过程的时间分辨研究:I.合成及溶液中的光物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纳秒级激光光解和脉冲辐解技术对放线菌素D(AMD)的模型化合物 2 -氨基 -4,6 -二甲基 - 3-吩嗪酮 - 1,9-二甲酸甲酯 (ADE)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 ,确认了ADE光解时产生的瞬态物种 ,并测得了其激发叁重态的自猝灭速率常数、摩尔消光系数和量子产额等重要光物理参数。这些结果将为详细了解ADE以及放线菌素D的光动力作用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向伟,赵渭江,颜莎,戴晶怡,魏可惠[10](2002)在《阴极爆炸发射电子电离气体原初过程的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阴极爆炸发射电子和电子对气体的碰撞电离模型 ,用胞中粒子 (PIC)模拟方法对单间隙冷阴极气体放电过程中阴极爆炸发射产生的电子和电子碰撞电离产生质子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出了在 1.33× 10 - 2 Pa氢气压和 10kV间隙电压下 ,气体放电过程中电子和质子的空间和相空间分布、速度统计分布以及轴线上电荷密度分布 ,分析了阴极爆炸发射电子电离过程。模拟结果表明 ,间隙中电子的最大速度达 5 .8× 10 7m/s ,而只有少数的气体电离产生的质子最大速度达到 1.3× 10 6 m/s。(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02年09期)

原初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合系统原初传能过程到底是否存在类似量子计算中的长寿命电子相干态,是近十年内极具争议的热点问题。英国自由撰稿人Philip Ball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发表了这篇调研报告,简要罗列了正反两方面的实验事实和观点。尽管做到了相对公平,但所采信的某些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些误解和偏见。在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科学界并没有作壁上观,从理论(孙昌璞院士等)和实验两方面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尽管起步较晚。为此笔者有责任在此陈述个人的认识和观点:(1)量子拍频的实验结果非常可靠,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初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何贝贝.紫菌光合作用原初过程的物理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翁羽翔,Philip,Ball.光合原初过程存在量子相干态传能途径吗?[J].物理.2018

[3].刘晓,贺俊芳,岳明.荧光动力学方法研究光系统Ⅱ原初传能过程对低剂量UV-B辐射的响应[J].生物物理学报.2011

[4].翁羽翔.光合作用原初过程能量和电荷超快传递过程原理浅析[J].物理.2007

[5].刘伟民.紫细菌原初反应中外周捕光天线LH2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5

[6].郭立俊,刘秀莲,郭俊华.紫细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中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Ⅱ)——紫细菌光合反应中心[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7].郭立俊,刘秀莲,郭俊华,顾玉宗.紫细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中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研究(Ⅰ)——紫细菌捕光天线系统LH2[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8].潘景喜,林维真,韩镇辉,苗金玲,王文锋.ADE光诱导原初过程的时间分辨研究:II.生物分子复合物中的光化学[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3

[9].潘景喜,林维真,韩镇辉,李荣群,王文锋.ADE光诱导原初过程的时间分辨研究:I.合成及溶液中的光物理[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2

[10].向伟,赵渭江,颜莎,戴晶怡,魏可惠.阴极爆炸发射电子电离气体原初过程的动力学模拟[J].核技术.2002

标签:;  ;  ;  ;  

原初过程论文-何贝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