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建立脑浅静脉系血流动力学物理模型,探讨脑浅静脉形态特征与脑浅静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间的关系,查明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形态学因素,为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和影像学观测数据,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Fluent,通过几何建模、划分网格、施加边界条件、求解及后处理5个步骤,建立脑浅静脉系血流动力学物理模型,分析不同模型脑浅静脉系血流状态、壁面剪切力、血流速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1、建立了脑浅静脉注入硬脑膜窦不同角度、不同直径,脑浅静脉经脑膜静脉或流出口狭部注入硬脑膜窦,以及脑浅静脉系不同入口边界条件物理模型,共计5组88个。2、脑浅静脉注入硬脑膜窦不同角度物理模型:①获得了剪切力随注入角度变化曲线,根据此曲线,将物理模型按注入角度的不同分为[10°,60°]、(60°,100°)和[100°,170°] 3组。②[10°,60°]组中,注入处下游3.9±1.1 mm范围内的硬脑膜窦管腔和注入处上游4.3±4.2 mm范围内的脑浅静脉管腔内出现湍流;湍流区的注入处下游硬脑膜窦壁和注入处上游脑浅静脉管壁上剪切力显著降低,分别为0.022±0.001 Pa和0.010±0.010 Pa(均小于参考值0.040 Pa),后者显著低于前者,最低值距注入处分别为5.1±1.0 mm和3.2±4.1 mm,后者距注入处较近;硬脑膜窦入口、脑浅静脉入口和硬脑膜窦出口血流速度分别为0.0979±0.0007 m/s、0.0699±0.0022 m/s和0.1480±0.0002 m/s。③(60°,100°)组中,注入处下游1.5±0.7 mm范围内的硬脑膜窦管腔内出现湍流,湍流区的注入处下游硬脑膜窦壁上剪切力显著降低,为0.022±0.001 Pa,距注入处2.5±0.7 mm,与逆行注入相比,湍流区和剪切力降低的范围较小;硬脑膜窦入口、脑浅静脉入口和硬脑膜窦出口血流速度分别为0.0979±0.0002 m/s、0.0717±0.0003 m/s和0.1483±0.0003 m/s。④[100°,170°]中,未见湍流和剪切力的显著降低;硬脑膜窦入口、脑浅静脉入口和硬脑膜窦出口血流速度分别为0.0998±0.0008 m/s、0.0713±0.0008 m/s和0.1504±0.0013 m/s,其中硬脑膜窦入口和出口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组。3、脑浅静脉注入硬脑膜窦不同直径物理模型:①如脑浅静脉直径﹤2.0 mm,剪切力降低不显著;直径≧2.0 mm,脑浅静脉逆行、垂直注入硬脑膜窦时,剪切力显著降低。②逆行注入时,随着脑浅静脉直径的增加,剪切力最低值位置逐渐远离注入处;注入处上游脑浅静脉管壁与注入处下游硬脑膜窦壁上剪切力间差异更加显著。③脑浅静脉直径﹥4.5 mm,垂直注入时的硬脑膜窦出口血流速度较逆行和顺行注入时低,随着直径的增加,差异更加显著。4、脑浅静脉经脑膜静脉注入硬脑膜窦物理模型:①逆行注入时,脑膜静脉改变脑浅静脉血流方向,注入处下游硬脑膜窦壁上剪切力最低值大小无明显变化,但更靠近注入处;脑膜静脉直径为平均值及以下时,注入处上游脑浅静脉管壁上剪切力最低值升至参考值0.040 Pa以上。②垂直注入时,脑浅静脉经脑膜静脉注入前后,剪切力最低值均位于参考值以下。③顺行注入时,脑浅静脉经脑膜静脉注入后,剪切力最低值降至参考值以下。④逆行、垂直和顺行注入时,随着脑膜静脉直径的增加,脑浅静脉入口血流速度逐渐增大,硬脑膜窦入口血流速度逐渐下降。5、脑浅静脉经流出口狭部注入硬脑膜窦物理模型:①逆行、垂直和顺行注入时,注入处下游硬脑膜窦壁上剪切力最低值均无明显改变。②逆行注入时,流出口狭部直径为均值及以下时,注入处上游脑浅静脉管壁上剪切力最低值升至参考值以上。③逆行、垂直和顺行注入时,随着流出口狭部直径的减小,硬脑膜窦出口和脑浅静脉入口血流速度均逐渐下降。6、脑浅静脉系不同入口边界条件物理模型:①硬脑膜窦和脑浅静脉入口压力同时改变(26.7 Pa、40.0 Pa和60.0 Pa),硬脑膜窦入口压力与脑浅静脉入口压力比为1.0时,脑浅静脉系剪切力最低值无明显改变。②硬脑膜窦入口压力单独改变为60.0 Pa,硬脑膜窦入口压力与脑浅静脉入口压力比为1.5时,剪切力最低值升至参考值以上。③脑浅静脉入口压力单独改变为26.7 Pa,硬脑膜窦入口压力与脑浅静脉入口压力比为1.5时,剪切力最低值升至参考值以上。结论①成功建立了脑浅静脉系血流动力学物理模型。②脑浅静脉有害形态特征之一为脑浅静脉注入硬脑膜窦角度≦6 0°、直径≧ 2.0 mm并且未经脑膜静脉或流出口狭部注入,有害形态特征之二为脑浅静脉注入硬脑膜窦角度﹥60°、直径≧2.0 mm并且经脑膜静脉注入。此时,脑浅静脉系局部血管壁面剪切力显著降低,脑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发生。③血栓好发部位位于距注入处10 mm范围内的注入处上游脑浅静脉管壁和注入处下游硬脑膜窦壁;相对于硬脑膜窦,血栓更易发生于脑浅静脉管壁。④随着脑浅静脉直径的增大,脑浅静脉系血管壁面剪切力降低更为明显,降低的范围更大,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机率增加,血栓更易发生于注入处上游脑浅静脉管壁。⑤硬脑膜窦入口压力和脑浅静脉入口压力比值增加后,脑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机率下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儿童浅静脉血管评估量表在住院患儿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05)
- [2].浅静脉血管分级在内分泌病房的应用价值[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07)
- [3].浅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 北方药学 2014(10)
- [4].康惠尔透明贴在预防浅静脉留置相关性静脉炎中的应用[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6)
- [5].老年冠心病患者浅静脉留置的方法和护理体会[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4(08)
- [6].中药散瘀止痛酊在浅静脉化疗患者中的运用研究[J]. 四川中医 2009(03)
- [7].浅静脉留置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6)
- [8].门诊小儿浅静脉留置维护680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02)
- [9].老年患者手背下1/3区域浅静脉分散式输液的体会[J]. 武警医学 2011(04)
- [10].1000例活体成年人腕掌浅静脉基本情况[J]. 广西医学 2008(10)
- [11].用氢氧化钾腐蚀法制作肢体浅静脉透明和剥制标本[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9(06)
- [12].移植自体浅静脉网桥接修复手部掌深浅弓损伤[J].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03)
- [13].外周浅静脉化疗药物渗漏的安全管理[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03)
- [14].PICC与浅静脉头皮针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中的效果比较[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03)
- [15].新生儿不同部位外周浅静脉采血成功率的探讨[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11)
- [16].浅静脉血管评级在静脉输液穿刺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12(11)
- [17].灯光显示浅静脉模拟穿刺装置的制作与应用[J]. 解剖学杂志 2016(06)
- [18].头皮浅静脉留置法在重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 福建医药杂志 2012(03)
- [19].远端带蒂皮瓣结扎与吻合浅静脉的临床比较[J]. 中外医疗 2009(26)
- [20].弹性网状绷带在小儿浅静脉留置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8(09)
- [21].头皮针在婴幼儿外周浅静脉血采集中的应用[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
- [22].浅静脉评级管理在儿科静脉穿刺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10)
- [23].ICU患者颈外浅静脉留置的临床护理[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08)
- [24].双侧颈外静脉走行变异1例[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03)
- [25].自体浅静脉移植修复四肢主干血管缺损28例[J]. 微创医学 2010(06)
- [26].股外侧浅静脉根部注入方向的变异研究[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05)
- [27].拇指处静脉行浅静脉留置在神经内科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16)
- [28].浅静脉干不同处理方法对远端带蒂皮瓣影响的临床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2)
- [29].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02)
- [30].老年患者手背远端浅静脉2种穿刺法的比较[J]. 中外医疗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