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化学教学创新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1](2021)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YNQF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更迭,信息技术也被更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更具有活力,以及怎样与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成为了研究者更关注的问题。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能很好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能更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上,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进行“满堂灌”。中职教育由于其职业性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去解决问题,因此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将该教学模式与中职课堂有机结合,能有效帮助解决中职课堂存在的部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调查实习学校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分析应用该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等方式对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展开研究,尝试对翻转课堂在中职学校《化学》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讨论将该模式应用于中职化学课程的相关教学策略。本文阐述了开展研究的缘由及意义,分析整理了“翻转课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本研究中涉及的概念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相关理论与原则,进一步细化了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思路等。其次从昆明市某中职学校食药专业一年级基础课程《化学(通用类)》的教学情况切入,对该模式应用于本课程的价值性进行分析,在对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支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出适合笔者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然后以“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内容为例,对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之后针对教学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对本次开展翻转课堂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延琳飞[3](2019)在《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FT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社会对于林业类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大。FT学院是一家林业类高职院校,开设的10个林业类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林业类人才的任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课程,人才培养的阵地在课堂。“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作为该学院专业基础课,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会影响到林业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内针对具体课程的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甚少。因此,通过对FT学院该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挖掘影响该课程课堂教学低效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同行提供参考。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界定了4个相关概念,确定了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结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评价、教学媒体6个维度确定了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主要内容,编制了相关问卷以及访谈提纲。通过对FT学院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得出:理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以学生为中心”造成的,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大”而“空”、教学内容照搬教材等;实验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仪器设备数量的不足、陈旧老化,实验教学存在安全隐患,实验考核不完善等。随后对课堂教学低效情况进行了因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包括理论课堂策略:从学生角度制定表述清晰的教学目标、结合专业(课)所需选取“必需、够用”的教学内容、以“启发性”“完整性”为指导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加强课堂管理、改变传统的、固化的教学评价格局;实验课堂策略:保障单人单套仪器完成,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从思想到行动重视实验安全、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为制定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林伟婷[4](2021)在《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现实技术已在高职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交互性和想象性等特点有利于激发高职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和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克服建构真实工作场景的高成本与高难度。但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也存在缺乏有效教学策略指导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虚拟技术应用的有效教学策略设计与使用方法。教学策略及其不同呈现形式对虚拟学习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和教学示范等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为进一步探索以上策略在高职生虚拟学习中的有效性,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产生式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98名高职学生的虚拟学习效果展开研究,通过3个系列实验,探究在桌面式虚拟现实学习环境下,先行组织者(视频型、图片型、无)、教学解释(范例型、描述型、无)和教学示范(录像示范、现场示范、无)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学习成绩、认知负荷和学习满意度作为虚拟学习效果的观测变量。结果显示,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和教学示范等支架作用型教学策略可提高虚拟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满意度,降低认知负荷。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对迁移和保持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教学策略的具体呈现形式需适应高职生动觉型学习风格、形象性思维、注意力不稳定和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等的特点,还需考虑教学策略与知识类型和复杂程度的交互影响。此外,高职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程序性知识和复杂程度低的知识时效果更佳。基于此,研究建议高职教师需重视对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以提高学生虚拟学习效果,深入研究虚拟实践教学,重点考虑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目的和高职生学习特点寻找虚拟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虚拟环境设计者应开发适合高职生学习特点的虚拟资源以辅助教学策略设计,如基于认知负荷调节虚拟知识复杂程度,基于工作岗位情境设计虚拟程序性知识等。高职院校能够提供全方位保障,培养具有虚拟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制订虚拟教学应用效果评价标准和支撑虚拟学习内容和平台建设,以提升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
寇文亮[5](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唐丽[6](2021)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国家提出建设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是必然趋势。因此,研究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丰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解决一线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养成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构建出相应的理论丰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因此,在对比质性研究中的多种研究路径后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规范,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并不是一个线性的模式,研究对象的选择、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是一个不断比较、不断循环、不断聚焦的过程。研究梳理了现有文献,在对教师教学创新素养要求、教师教学创新实践、教师教学创新成果以及教师教学创新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概念框架,并且依据概念框架进行了访谈提纲与观察提纲的设计。研究者采用理论抽样的方式接触了不同类型的高职教师,主要收集了高职教师访谈资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教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视频、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现场视频、高职学生访谈资料等。研究过程中恪守伦理道德规范、谨慎处理效度威胁。对于资料分析,研究者借助于微分析、备忘录、持续对比等分析策略,经过详细的三级编码,最终形成了本研究的核心类属: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依据编码的结果,通过四、五、六章节的详细阐述,本研究最终构建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模型。首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创新氛围以及高职教育大环境三大环境因素。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政策、高职院校的工作环境、领导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程度是影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发展的外部因素。而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上体现出的学习差异大、基础薄弱,学习心理上表现出的缺乏自信、希望得到关注、有好胜心,以及学习偏好上表现出的喜欢做中学、喜欢互动、不喜欢理论知识讲授才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第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具有阶段性。虽然各高职教师的基础不同,但一般需要经历在尝试中积累素养、在解决阻碍中修炼素养、在常规化中建立素养、成为专家后推广经验几个阶段。从尝试阶段开始,高职教师就摆脱了旁观者身份,以主体身份看待信息化教学创新,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积累素养,而后高职教师进一步发挥主体性,解决尝试阶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高职教师取得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创新成果,有教育追求的高职教师会根据高职学生学习需求进一步扩大信息化教学创新范围,实现信息化教学创新常态化,在常态化中建立素养。最终,这些经历与经验都会被成长为信息化教学创新专家的高职教师进行推广、服务同行。第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高职教学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经验;职业素养,包括专业素养和岗位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能、问题解决、信息思维;融通素养,包括课岗融通、课证融通和课技融通;学习素养,包括高职教师自主学习素养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素养;个人特质,包括交往能力、钻研精神、创新能力。结合现有文献中对“双师素养”的考量,研究发现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与之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因此研究者认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是在“双师”素养上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师首先需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在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课岗融通、课证融通和课技融通,从而改进信息化教学。第四,养成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高职教师,形成了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实践成果。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大国工匠为追求,注重发展高职学生的匠技、匠心、匠魂。教学过程上采用了理实一体的教学实施过程,通过翻转的教学流程和嵌套设计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教学资源上使用“理”、“实”、“虚”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理”的资源与教学中的设备、实物模型等“实”的资源以及微课、学习平台、虚拟仿真等“虚”的资源相互配合使用。教学评价上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追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本研究认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支持,国家或者高职院校需要给高职教师的素养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创设合适的教学创新氛围,支持、鼓励与引导高职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高职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需要摆脱自身理所当然的教学预设,根植于师生真实生成的问题调整教学,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利用信息技术加以突破创新。
朱昌慧[7](2020)在《PBL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承担一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后,进入高中化学教学部。工作中发现,高一学生对化学学习的适应能力远远不如初三学生:不知道如何思考、不愿意表达想法、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也少,再加之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导致教学课堂“静悄悄”,教师无法接收到准确的信息反馈而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寻找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来改变当前沉闷而低效的教学现状势在必行。并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一再强调: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理念也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总之,要求学校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强调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团队合作—评价反思”的实践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现有研究表明,基于PBL教学模式搭建的“师生—生生”交流平台,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PBL教学模式可以作为一种选择,解决笔者当前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但是,目前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仍然不够全面,可供参考借鉴的教学案例针对性不强。在阅读、分析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执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论文探究了PBL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乌鲁木齐市某中学2021届高一年级两个整体水平一致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实验前,深刻理解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并以分班考试成绩为前测成绩。实验中,根据教情、学情设计PBL模式教学案例,在实验班进行基于PBL模式的教学实践,而对照班仅仅以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后期,分别比较两个班的多次化学考试成绩、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实录,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模式课堂的感受和体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PBL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2)学生课堂表现、问卷与访谈作答情况显示,PBL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会有很大帮助;(3)PBL教学模式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4)PBL教学模式更适宜于化学事实型内容与化学实验型内容的教学,而对于理论概念型内容的教学,PBL教学模式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但是,理论概念型的内容只要精心设计、打磨,仍然可以很好地应用PBL教学模式,并且收效良好。本研究成果力求更好地为教授与接纳知识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并希望能够推广到其他年级的化学教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中。
李涛[8](2020)在《以问题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文中提出药理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和药学的桥梁学科。学生通过药理学实验进行实践性环节的学习,了解获得药理学理论知识的科学途径,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逐渐培养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创新型的工作打下基础。本研究对目前省内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固守“以验证理论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现状,提出了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概述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和该教学模式的涵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对我省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和内容,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结论,分析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设想。
裴帅[9](2020)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项目化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化学工艺专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之一,每年通过对口升学考试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优质的对口专业生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专业的冲击,为适应化工行业新趋势,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本研究从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出发,在充分论证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以项目化教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对项目化教学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具体包括《化工分析》课程特点、学生自身实际情况、项目内容的选定、项目的准备、项目的实施、项目的评价、项目的教学效果和本研究的结论。为了检验项目化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化工分析》课程的理论成果,本课题研究的项目教学实践部分采用实验研究法,以河南省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2017级化工1班和化工2班为例,以项目的评价标准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另外对实验进行调查分析,检验了本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化教学应用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技能操作的熟练性。本文对项目化教学应用于中职《化工分析》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简述了项目化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定义以及项目化教学法的特点,深度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中职《化工分析》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设计了两个有关中职《化工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案例,在中职《化工分析》课程教学中进行项目化的实践部分提供了“混合碱中NaOH、Na2CO3含量的测定”和“酱油中NaCl含量的的测定”两个项目化教学案例。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参与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明确了任务目标,并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论证了项目化教学法的优势,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了研究的结论。对研究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对项目化教学法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在项目化教学中,学习过程需要人人参与,学生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积累项目管理与指导经验。项目化教学法注重学生项目的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和后期评价与总结。学生只有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自主探究的艰辛与乐趣,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项目的直接参与者,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从项目前期的调查分析和探究研讨、项目设计与开发、直至最终项目的实施与评价,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李豆豆[10](2020)在《多元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武汉市H高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职业教育的前身要追溯到清末的实业教育,长达百年探索的历程中,中国职业教育规模与影响不可小觑。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我国得到极大的重视与快速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职业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要求理论研究不断更新、引领实践,但目前职业教育的现实却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甚至滞后于实践,职业教育理论指导高职人才培养乏力。在高职学生学业评价领域,已有的研究大多是抽象性的思辨和实践性的经验总结,无法为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提供基于理论的实证研究和基于循证的典型个案。因此,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需要不断丰富与完善。本研究基于多元化视角,研究高职学生学业评价实际,根据目的性抽样策略选择武汉市H高职进行点对点的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研究发现当前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现实困境,并构建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相对应的多元优化策略,推动高职学生学业评价发展。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及研究创新进行了介绍,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第一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发现当前高职学业评价更需要注重过程性、发展性,需要从多种角度展开研究,明确多元化视角是评价中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引入多元化视角,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第二章主要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一一界定和辨析,并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三元交互学习理论、职业能力开发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综合使用这些理论基础的相关内容来拓展研究依据。第三章首先对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问卷信度做出分析。随后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H高等职业学校在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及学生实施访谈,了解目前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现实困境,发现学业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类型单调、方法传统、内容片面、结果微瑕等问题。第四章使用多元化视角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实践指标进行构建,对实践指标构建原则、具体环节、指标内容、需要注意的问题做进一步解释说明,以此完善高职学业评价过程。第五章对多元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路径进行优化,提出学业评价主体、方法、内容、类型、结果应按照政策导向、课程实际等客观标准进行优化的策略。第六章对研究进行总结,说明文章存在的不足并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二、高职化学教学创新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化学教学创新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YNQF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研究 |
三、翻转课堂的国内研究现状 |
四、翻转课堂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掌握学习理论 |
三、混合式学习理论 |
四、自主学习理论 |
五、先学后教理论 |
第二节 中职化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一、系统性原则 |
二、程序性原则 |
三、反馈性原则 |
四、可行性原则 |
第三章 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化学》课程现状分析 |
一、课程分析 |
二、《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化学》课程的价值性分析 |
第二节 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课程中应用的基础分析 |
一、教学条件基础 |
二、学生支持度分析 |
三、学生学习偏好分析 |
第三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
一、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二、构建中职《化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任务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教学资源制作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教案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实施 |
一、课前自学环节 |
二、课中活动环节 |
三、课后巩固环节 |
第四节 教学效果 |
一、教学目标达成效果 |
二、学习体验效果 |
第五节 教学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任务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教学资源制作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教案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实施 |
一、课前自学环节 |
二、课中活动环节 |
三、课后巩固环节 |
第四节 教学效果 |
一、教学目标达成效果 |
二、学习体验效果 |
第五节 教学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适用范围 |
二、开展条件 |
三、实施过程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FT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高职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
二、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学术研究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三、FT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
四、产业对高素质林业人才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教学有效性研究概况 |
二、国内教学有效性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职 |
二、课堂教学 |
三、教学有效性 |
四、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三章 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 |
第一节 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依据 |
一、国内外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
二、专业培养目标 |
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目标 |
第二节 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的主要内容 |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
四、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
六、教学媒体的有效性 |
第四章 FT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因素分析 |
第一节 FT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说明 |
二、理论课堂调查结果 |
三、实验课堂调查结果 |
四、调查总结 |
第二节 FT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学校因素 |
第五章 提高FT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
第一节 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
一、从学生角度制定表述清晰的教学目标 |
二、结合专业(课)所需,选取“必需、够用”的教学内容 |
三、以“启发性”“完整性”为指导,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
四、完善加强课堂管理 |
五、改变传统的、固化的教学评价格局 |
第二节 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
一、保障单人单套仪器完成,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
二、从思想到行动重视实验安全 |
三、健全实验考核制度 |
第三节 策略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体系 |
附录B 专业实践构成框架图 |
附录C 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图 |
附录D 关于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E 关于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F FT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对照表 |
附录G 策略、问题、标准对应关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学策略相关研究 |
二、高职生虚拟学习相关研究 |
三、教学策略对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影响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学策略 |
二、虚拟学习 |
三、学习效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产生式理论 |
第三节 影响虚拟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分析 |
一、先行组织者 |
二、教学解释 |
三、教学示范 |
四、选择先行组织者、教学解释与教学示范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先行组织者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先行组织者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先行组织者有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视频型比图片型先行组织者更有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三、先行组织者对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受到知识类型的调节 |
第四节 先行组织者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先行组织者设计要具有可利用性、可辨性与巩固性 |
二、多运用动态型先行组织者 |
三、先行组织者呈现形式的选择考虑动静结合原则 |
第四章 教学解释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教学解释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学解释可以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范例型比描述型教学解释更有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三、范例型教学解释对虚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陈述性知识中更明显 |
第四节 教学解释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教学解释设计要挖掘知识的共同要素 |
二、教学解释要用案例和故事等形式加以情景化 |
三、范例型教学解释重点在陈述性知识中使用 |
第五章 教学示范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过程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二、教学示范对虚拟认知负荷的影响 |
三、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讨论 |
一、教学示范有助于提高虚拟学习效果 |
二、录像示范的虚拟学习效果优于现场示范 |
三、教学示范对虚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在复杂知识中更为明显 |
第四节 教学示范在虚拟学习中的应用建议 |
一、教学示范的设计需要考虑示范者的水平 |
二、善于采用录像示范的形式 |
三、教学示范可重点在复杂的知识中使用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教育启示 |
第一节 综合讨论 |
一、具有支架作用的教学策略可促进虚拟学习效果 |
二、不同类型教学策略对学习迁移和保持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 |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需适应高职生学习特点 |
四、教学策略的使用需考虑与知识类型和复杂程度的交互影响 |
第二节 教育启示 |
一、教师重视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以优化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 |
二、设计者开发适合高职生学习特点的虚拟资源以辅助教学策略设计 |
三、学校提供全方位保障以提升虚拟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先前知识测试 |
附录二 学习成绩测试 |
附录三 认知负荷测试 |
附录四 学习满意度测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
(三)幼儿教育实验 |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设计 |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迫切性 |
二、现实的境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素养不足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素养 |
二、创新 |
三、教学创新 |
四、信息化教学创新 |
五、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 |
六、养成 |
七、高职教师 |
第二节 教学创新素养研究 |
一、教师教学创新的个人素养 |
二、教师教学创新的实践 |
三、教师教学创新的成果 |
四、教师教学创新的环境 |
第三节 教学创新素养的研究方法 |
一、素养体系的主要建构方式 |
二、教学创新实践的主要研究方式 |
三、教学创新成果的主要建构方式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 |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 |
第一节 扎根理论的研究路径 |
一、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
二、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
三、选择扎根理论的原因 |
第二节 研究的概念框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抽样 |
一、确定被研究者 |
二、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的途径 |
三、抽样方法 |
四、抽样示例与抽样信息 |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 |
一、访谈资料收集 |
二、实物资料收集 |
三、观察资料收集 |
第五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策略 |
一、微分析 |
二、不断比较 |
三、备忘录辅助分析 |
四、图表辅助分析 |
五、NVivo11 软件分析 |
第六节 研究资料的三级编码 |
一、开放编码 |
二、主轴编码 |
三、选择编码 |
第七节 研究质量的检测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信度 |
三、研究的推广度 |
四、研究的伦理道德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过程 |
第一节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环境 |
一、高职学生学习需求 |
二、高职院校创新氛围 |
三、高职教育大环境 |
第二节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阶段 |
一、起点差异 |
二、在尝试中积累素养 |
三、在解决阻碍中修炼素养 |
四、在常规化中建立素养 |
五、成为专家后推广经验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构成要素 |
第一节 高职教学素养 |
一、教育理论知识 |
二、教学设计能力 |
三、教学实践经验 |
第二节 职业素养 |
一、专业素养 |
二、岗位素养 |
第三节 信息素养 |
一、信息技能 |
二、问题解决 |
三、信息思维 |
第四节 融通素养 |
一、课岗融通 |
二、课证融通 |
三、课技融通 |
第五节 学习素养 |
一、高职教师自身学习 |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
第六节 个人特质 |
一、交往能力 |
二、钻研精神 |
三、创新能力 |
第七节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要素模型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实践表征 |
第一节 形成大国工匠的教学目标 |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匠技 |
二、培养高职学生的匠心 |
三、培养高职学生的匠魂 |
第二节 形成理实一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
一、翻转的教学实施流程 |
二、嵌套设计的教学模式 |
第三节 形成理、实、虚相结合的教学资源 |
一、教学资源中的“理” |
二、教学资源中的“实” |
三、教学资源中的“虚” |
第四节 形成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 |
一、教学评价方式 |
二、教学评价内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过程 |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构成要素 |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实践表征 |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模型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一、关于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养成的启示 |
二、关于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创新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附录 |
附录一 高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课堂观察提纲 |
附录四 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五 接触摘要单(示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PBL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社会背景 |
1.1.2 个人工作感悟 |
1.1.3 源于PBL教学模式的启示 |
1.2 PBL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
1.2.1 PBL教学模式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
1.2.2 PBL教学模式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
1.2.3 PBL教学模式符合化学学科的发展需要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3.2 国内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3.3 PBL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实施步骤 |
2 PBL教学模式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PBL教学模式的定义 |
2.1.1 国外研究者对PBL教学模式的定义 |
2.1.2 国内研究者对PBL教学模式的定义 |
2.1.3 笔者观点 |
2.2 PBL教学模式的特征 |
2.3 PBL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2.3.1 问题 |
2.3.2 师生角色 |
2.3.3 内容 |
2.4 PBL教学模式的一般环节 |
2.4.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2.4.2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
2.4.3 问题驱动促进引导 |
2.4.4 成果展示互评自评 |
2.4.5 总结归纳反思升华 |
2.5 PBL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 |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5.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5.3 情景教学理论 |
2.5.4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 |
2.5.5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3 PBL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实施效果评价 |
3.1 教学实践的总体设计与分析 |
3.1.1 学校概况 |
3.1.2 实践对象的选择 |
3.1.3 学习小组的划分 |
3.1.4 教材分析 |
3.1.5 学情分析 |
3.2 PBL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
3.2.1 教学实例一:物质的量 |
3.2.2 教学实例二:氧化还原反应 |
3.2.3 教学实例三:铁盐的相互转化 |
3.2.4 教学实例四:数字化手持传感器教学实例钠盐的相互转化 |
3.3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3.3.1 学生成绩分析 |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3 访谈结果分析 |
3.3.4 教师课堂跟踪评价 |
3.4 结论 |
4 PBL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反思与展望 |
4.1 反思 |
4.1.1 PBL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4.1.2 可采取的改善措施 |
4.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前测考试试卷 |
附录三 物质的量随堂测验试卷 |
附录四 氧化还原反应随堂测验试卷 |
附录五 铁盐与亚铁盐相互转化随堂测验试卷 |
附录六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随堂测验试卷 |
致谢 |
(8)以问题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实用主义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四、合作学习理论 |
五、情境学习理论 |
第二节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涵义 |
一、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定义 |
二、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
三、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
四、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三章 药理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药理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药理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第三节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 |
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学生层面 |
五、课程层面 |
第四章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
一、遵循问题导向 |
二、坚持学生中心 |
三、倡导小组学习 |
四、加强组织引导 |
第二节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设计 |
一、教学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评价 |
第三节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课时 |
四、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
五、教学案例 |
第四节 教学效果分析 |
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
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
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
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
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与改进 |
一、研究的条件限制 |
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三、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
四、问题的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 2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 3 高职高专学生药理学实验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 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课题研究 |
致谢 |
(9)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项目化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中职教育现状 |
1.1.2 研究背景 |
1.2 项目化教学研究现状 |
1.2.1 项目化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项目化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整理法 |
1.4.2 问卷调查 |
1.4.3 实验研究法 |
1.4.4 访谈法 |
第二章 项目化教学法理论研究 |
2.1 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实用主义理论 |
2.1.3 人本主义理论 |
2.2 项目化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 |
2.2.1 项目的定义 |
2.2.2 项目化教学法的定义 |
2.2.3 项目化教学法的特点 |
第三章 项目化教学法下中职《化工分析》课程分析 |
3.1 中职学生特点分析 |
3.2 中职《化工分析》课程的概念与内容 |
3.3 中职《化工分析》课程的特点分析 |
3.3.1 中职《化工分析》课程内容广泛 |
3.3.2 中职《化工分析》课程应用分析 |
3.4 项目化教学应用于中职《化工分析》课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
3.4.1 项目化教学应用于中职《化工分析》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3.4.2 项目化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化工分析》课程的适用性分析 |
第四章 项目化教学法下中职《化工分析》课程设计 |
4.1 项目制定的依据 |
4.1.1 项目来源于教材 |
4.1.2 项目来自于生活 |
4.1.3 项目来源于论文数据库 |
4.2 项目制定的要求 |
4.2.1 项目制定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
4.2.2 项目制定要符合实际需求 |
4.2.3 项目制定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
4.2.4 项目制定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
4.2.5 项目制定需要考虑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
4.3 项目化教学的一般过程 |
4.3.1 选定项目 |
4.3.2 制定计划 |
4.3.3 活动探究 |
4.3.4 实施操作 |
4.3.5 项目报告 |
4.3.6 活动评价 |
4.4 混合碱中NaOH、Na_2CO_3 含量测定的教学设计 |
4.5 酱油中NaCl的含量测定的教学设计 |
第五章 项目化教学法应用于《化工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 |
5.1 项目教学法实施前的调研 |
5.1.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5.1.2 调查分析 |
5.1.3 调查结论 |
5.2 项目化教学应用于《化工分析》课程的案例 |
5.2.1 混合碱中NaOH、Na_2CO_3 含量的测定项目教学案例 |
5.2.2 酱油中NaCl的含量测定教学案例 |
5.3 项目化教学应用于《化工分析》课程后的教学效果 |
5.3.1 学生对《化工分析》课程的认知 |
5.3.2 教师对《化工分析》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法的认知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化工分析》课程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2017 级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化工分析》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2017 级化学工艺专业教师《化工分析》课程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中职项目化教学法实验班访谈提纲 |
附录 D:中职项目化教学法应用于《化工分析》情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多元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武汉市H高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研究问题及创新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 |
(一) 学业评价研究现状 |
(二) 多元化视角下评价的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 |
(一) 学业评价研究现状 |
(二) 多元化视角下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学业 |
(二) 学业评价 |
(三) 高职学生学业评价 |
二、理论基础 |
(一) 多元智能理论 |
(二) 三元交互学习论 |
(三) 职业能力开发理论 |
第三章 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现实困境 |
一、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
(一) 问卷设计 |
(二) 样本选择 |
(三) 问卷信度分析 |
二、调查样本描述 |
三、H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现实困境分析 |
(一) 学业评价主体单一 |
(二) 学业评价类型单调 |
(三) 学业评价方法传统 |
(四) 学业评价内容片面 |
(五) 学业评价结果微瑕 |
第四章 多元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指标构建 |
一、学业评价实践指标构建的原则 |
二、学业评价实践指标构建的环节 |
(一) 明确学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
(二) 选择评价主体及评价类型 |
(三) 设计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 |
(四) 收集反映学业评价结果的资料并进行反馈 |
(五) 明确促进学生学业不断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
三、学业评价实践指标构建的内容 |
四、学业评价实践指标构建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多元化视角下商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优化策略 |
一、评价主体多元 |
二、评价类型多元 |
三、评价方法多元 |
四、评价内容多元 |
五、评价结果优化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
(一) 研究不足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一) 关于评价主体的学生访谈提纲 |
(二) 关于评价主体的教师访谈提纲 |
(三) 关于评价方法的访谈提纲 |
(四) 关于评价内容的访谈提纲 |
(五) 关于评价类型的访谈提纲 |
(六) 关于评价结果的访谈提纲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高职化学教学创新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YNQF职业学校为例[D]. 陈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高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FT学院为例[D]. 延琳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教学策略对高职生虚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 林伟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5]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6]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素养的养成研究[D]. 唐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PBL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朱昌慧. 西南大学, 2020(05)
- [8]以问题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D]. 李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9]中职《化工分析》课程中项目化教学的研究[D]. 裴帅.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0)
- [10]多元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武汉市H高职为例[D]. 李豆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