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造影结果分析目的:现认为TIA和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原因是颅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本研究通过对TIA和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了解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学资料,为更好的认识和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法: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注册数据库中,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自2004年11月—2008年8月符合研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54例,TIA组患者114例,脑梗死组患者440例,所有患者均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每一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经有经验的专家诊断供脑的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单发或者多发狭窄病变、血管狭窄病变位于颅内或颅外、狭窄病变血管的多少、侧枝循环情况等,并比较TIA和脑梗死患者血管学的异同等。结果:TIA组共114例患者,其中前循环TIA组60例,后循环TIA组54例,前循环TIA组存在责任血管病变的患者有38(63.3%)例,后循环TIA组有32(59.3%)例;2组间责任和非责任血管病变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循环组38例患者存在颅内责任血管病变的27例占71.1%,后循环组32例的颅内责任血管病变15例占46.9%,2组狭窄部位前后循环分布部位的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循环TIA组单侧和双侧病变对比分析、单发和多发病变对比分析,狭窄程度对比分析、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后循环组的双侧病变、多发狭窄病变均多于单发狭窄病变,单发病变等。前循环TIA组共有血管狭窄病变111处,其中左右2侧颈动脉窦部狭窄病变26处,其中颈动脉颅内段和2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闭塞病变55处。后循环TIA组共有血管狭窄病变103处,左右2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病变占27处,左右2侧颅内后循环狭窄病变占13处。完全前循环脑梗死组有责任血管病变者22(75.9%)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组151(63.7%)例、腔隙性脑梗死组42(63.6%)例、后循环脑梗死组58(53.7%)例,各型脑梗死患者共440例,共有责任血管病变的患者273(62.0%)例:其中各组存在颅内责任病灶的患者共164(60.1%)例,各型脑梗死组责任和非责任血管病变、颅内外血管责任病灶分布情况、单双侧狭窄病灶、狭窄病变颅内外分布情况、单发多发病变分布、狭窄病变严重程度,经对比分析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狭窄病变前后循环分布情况、有闭塞病变的患者侧枝循环存在情况分析、伴有无侧枝循环情况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循环脑梗死组存在颅内责任血管病变的患者38(65.5%)例占比例最大,高于部分前循环脑梗死组92(60.9%)例。就狭窄病变严重程度对比分析显示完全前循环脑梗死组存在闭塞病变比例最高,14(37.8%)处。以部分前循环脑梗死组患者最多73(25.1%)处存在闭塞病变;部分前循环脑梗组狭窄闭塞病变以左右颈动脉窦部89处最多,其中左侧54处多于右侧的35处,其次以大脑中动脉86处多见。后循环梗死以左右椎动脉狭窄病变最多38处,左右人脑后动脉10处,基底动脉9处。TIA组和脑梗死组共纳入患者554例,TIA组(共114例)存在责任病灶的患者70(61.4%)例和脑梗死组(共440例)存在责任血管病变的患者273(62.0%)例、责任血管病变中存在颅内病变的对比分析TIA组42(51.9)例和脑梗死组164(60.1)例、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狭窄病变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以脑梗死组闭塞病变148(28.2%)处和重度狭窄170(32.4%)处和TIA组相比有较重的狭窄。结论:1.本组资料提示前循环TIA和后循环组TIA间存在的责任血管病变患者人数方面无明显的差别,但以前循环组颅内责任血管病变多于后循环组的颅内责任病灶发生率;前后循环TIA的多发狭窄病变均多于单发狭窄病变。前循环TIA单纯颅内狭窄闭塞患者多于后循环TIA。前循环TIA责任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窦部和MCA的M1为多;后循环TIA狭窄闭塞病变则以椎动脉开口、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较多。2.本组资料提示完全前循环脑梗死、部分前循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后循环脑梗死各型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多少和颅内责任血管病变的多少均无明显的不同,各型脑梗死均表现颅内责任血管病变较多、双侧和多发的病变较多。部分前循环脑梗死的责任血管病变主要分布在颅内前循环,以大脑中动脉M1段为多,后循环脑梗死的责任血管病变主要分布后循环动脉,主要分布在椎动脉颅内段、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3.本组资料TIA和脑梗死存在的责任血管病变情况和责任血管病变的颅内外分布情况无明显的差别。脑梗死患者颅内外联合病灶、闭塞病变和重度狭窄病变均多于TIA患者,脑梗死患者血管存在的狭窄程度相对重于TIA组,狭窄病变位于颅内的也多于TIA患者。第二部分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与脑梗死部位关系研究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循环动脉狭窄闭塞病变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取2005年10月-2008年11月我院就诊的经DSA证实动脉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在脑梗死的182例患者。分析患者脑梗死相关责任血管病变的狭窄程度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闭塞组(88例)和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组(64例)共纳入病例152例,颈动脉狭窄组区域梗死4(4.5%)例,皮层下梗死63(71.6%)例;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组区域梗死13(20.3%)例,皮层下梗死39(60.9%)例,2组狭窄病变和脑梗死部位经x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均以皮层下梗死病例最多,又以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梗死最多;边缘叶梗死病例比例最少。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和闭塞与脑梗死部位的对比分析有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闭塞组、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组和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组3组共37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经统计学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19例,梗死部位主要分布在桥脑7(36.8%)例,枕叶(6例,31.6%),其他在小脑也可存在梗死;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9例,存在多部位梗死者5(55.6%)例、其他在脑桥、枕叶、小脑等也可存在脑梗死;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组纳入9例患者,梗死部位丰要分布在枕叶6(66.7%)。结论:颈动脉狭窄闭塞和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后均以皮层下梗死病例最多,又以基底节区和半卵圆中心梗死最多,边缘叶梗死病例比例最少。椎动脉狭窄闭塞后的梗死部位主要分布在桥脑;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较易存在多部位梗死,枕叶、脑桥、基底节区、小脑脑梗死等也可存在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组: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易发枕叶梗死;后循环狭窄病变引起的脑梗死部位表现较为弥散。第三部分颅内支架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的临床研究目的:严重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虽经药物规范治疗仍然是引起中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颅内支架术治疗颅内动脉硬化性严重狭窄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42位存在颅内动脉硬化严重狭窄(≥70%)的TIA或脑梗死患者,被行颅内支架植入治疗,治疗前后行mRS和BI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颅内支架术的技术成功率是95%(40/42),9例被植入Wingspan支架的患者支架植入前颅内动脉狭窄率80.6%±7.8%,和被植入球扩支架的31例患者植入支架前的动脉狭窄率79.4%±10.3%相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9例患者植入Wingspan支架后残余狭窄率3.8%±7.4%,和31例患者植入球扩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率1.8%±6.4%相比,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例并发症发生(4.7%),其中1例发生颅内出血,1例并发脑梗死。12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8例DSA随访的患者2例发生>50%的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11.1%,随访期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2.5%,1/40)。结论:颅内支架术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颅内支架术可以减少患者的中风发生率。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造影结果分析
  • 一、 对象与方法
  • 二、 结果、讨论和结论
  • (一) TIA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讨论和结论
  • (二) 脑梗死患者的造影结果、讨论和结论
  • (三) TIA组和脑梗死组患者的造影结果、讨论和结论
  • 第二部分 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与脑梗死部位关系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第三部分 颅内支架术治疗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病变的临床研究
  • 一、 对象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附录(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老年中高危TIA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7)
    • [2].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29)
    • [3].阿托伐他汀钙对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01)
    • [4].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06)
    • [5].低分子肝素对TIA患者黏附分子及血小板指标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8)
    • [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后循环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08)
    • [7].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TIA后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04)
    • [8].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治疗TIA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22)
    • [9].逐瘀通脉胶囊对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 2013(10)
    • [10].颈部血管彩超对诊断TIA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表达[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07)
    • [11].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含量及与凝血功能、炎症反应的相关性[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7(15)
    • [12].静脉溶栓治疗以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0)
    • [13].不同年龄TIA患者的发病因素及颅内动脉狭窄特点[J]. 山东医药 2015(31)
    • [14].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28)
    • [15].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TIA后脑梗死发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36)
    • [16].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TIA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03)
    • [17].奥扎格雷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TIA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10)
    • [18].川芎嗪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TIA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20)
    • [19].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09)
    • [20].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07)
    • [21].SPECT追踪观察TIA患者巴曲酶治疗的临床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08)
    • [22].连续小剂量尿激酶静滴治疗频发TIA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09)
    • [23].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针治疗TIA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29)
    • [2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预防及预后[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02)
    • [25].天麻素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03)
    • [26].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克林澳治疗频发TIA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11)
    • [27].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TIA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10)
    • [28].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频发TIA患者36例疗效分析[J]. 光明中医 2009(08)
    • [29].脑心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10)
    • [30].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频繁发作40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22)

    标签:;  ;  ;  ;  ;  ;  ;  ;  ;  ;  ;  ;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