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古代文化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成卓[2](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传统哲学、传统文学、史学文化、传统艺术和精神理念等内容的集中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要求,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选篇内容极具特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典范价值。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教学情况的分析,实地调研得出当前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困境,以期对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反思,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第一章揭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功能与意义。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程出发阐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课程目标;从小方向出发揭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育人意义出发阐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育人价值。第二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从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系统入手,明确中学传统文化选文的物质文化教育内容,总结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精神特质,为初中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提供内容依据。第三章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整理有限、教师育人方式创新不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有待提升的结论。第四章在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从落实路径出发,立足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层面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资源进行补充,再从教师层面提出可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策略。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实际调查提出相关育人策略。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中学的不断落实与完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去了解、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王梦豪[3](2021)在《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常识。2014年文化常识作为考点在高考中出现,2017年语文高考大纲中又增加了“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要求。但目前对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文言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久远,文言文文化常识体系繁杂、内容广泛,学生对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认识不足、方法不当的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是对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的策略研究,除绪论外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重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重视高中生文化常识教学首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次是适应高考新趋势的体现;再次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主要体现在重视文化常识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可以丰富学生自身文化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学生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第二部分是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分类梳理。主要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姓氏称谓、科举官职、天文地理、宗法习俗类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示例说明,从选文、示例、常识称谓、释文四个方面对上列文化常识进行系统汇编。第三部分是对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的现状调查。学生方面,从文化常识的学习兴趣及态度、认知程度、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方面,对文化常识的重视程度、知识储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对学习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策略建议等方面进行访谈。在分析调查问卷和整理访谈结果中归纳总结出目前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一部分针对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文化常识教学的策略。首先,提高教师对文化常识的认知能力,使教师充分认识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并不断丰富文化常识的知识储备;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法,如趣味导入法、随文拓展法、活动教学法,并配以相应的教学案例;再次,顺应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实施任务群教学,并设计了古代官职及官职变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最后,从学生层面,提出引导学生对文化常识进行自主学习及高效记忆的策略。本文力求在明确重视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梳理高考试卷、人教版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分析文化常识教学现状,提出教学策略和教学实例,以期为提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质量、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略尽微薄之力。
任静茹[4](2021)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5000多年的长河中不断的经历着岁月的洗礼,有平静,有浪花,亦有波涛澎湃,其中的优秀成分被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而且内容涉及甚广,有物质层面的文物遗迹,有精神层面的民族自信,也有广为流传的工艺技术,不论哪个层面均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丹霞地貌的色彩涉及铁元素的含量、侯德榜制碱的创新精神、古代的炼铁技术。因此,化学不仅是一门研究天地万物的自然科学,更蕴含着“人文教化、探索万物之本”的传统意义。随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呈现,我国越来越重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学科中的教学与教育作用,如教育政策的倡导、教材内容的修改与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落实的呼吁、高考考察的方向与内容要求。因此,化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下的应有之义。本研究所涉及的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部分一是本研究课题的提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的结合多数集中于文学领域,理学领域较少,且研究的文献多以期刊为主,硕博士论文较少,其中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教学实践类的实验研究,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不细致。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梳理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对应关系;之二是用实验验证两者相融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与文化知识的主动性、树立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之三是探索文化特色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部分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通过向学生下发问卷,了解到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化学课堂中缺乏古籍文字和工匠技术的应用,且学生学习化学和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认为两者融合后对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帮助自己崇尚科学真理和培养国家荣誉观念没有影响。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得知青年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老师表示化学能够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知识点主要集中于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章节,且融合的教学方式单一。部分三是文化资源与化学知识对应关系的整理。结合汉中市勉县武侯中学的教学现状、教师建议以及教材使用情况,按照单元主题方式梳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一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使用建议。部分四是进行教学实践。首先是设计出文化特色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结合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其次,选定实验对象,结合教学设计在实验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同时按照常规教学方式对对照班进行教学。再次,展示概念类和元素类的文化特色的教学设计。部分五是对教学效果的测评。对实验结果采用问卷评析法、试卷检测法和课堂观察量表评价的方式进行结果测评。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研究,不仅减小了一线教师认为文化资源分散且难以整理的难度,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和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发现“建构文化情景——提出相关问题——文化化学解答——联系社会生活——化学文化习题——课堂思路梳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效度。
袁叶[5](2021)在《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催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戏曲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虽历经沧桑与沉浮,但在历史长卷中绵延不绝,描绘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印迹,历久弥新,不断昭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舞台上能够表现出来的“唱念做打”外,戏曲中还蕴含着优良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的角度出发,以戏曲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戏曲中蕴含的历史教学资源,研究如何将这些资源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全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研究戏曲的历史沿革、特征以及价值来分析戏曲中蕴含的历史教学资源,说明其对历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适用于教学的戏曲进行分类整理。通过不同的标准对戏曲进行分类,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不同类型戏曲的特点,以实现有效利用。第三部分是研究不同类型的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不同题材主旨的戏曲可以运用于初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将反映不同时代的戏曲运用于初中历史常态课的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丰富,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第四部分结合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几点原则及策略。鉴于教师和学生对于戏曲的了解程度不够和兴趣不足的情况,运用戏曲进行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在最后对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进行总结,希望能够推进戏曲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白莉[6](2021)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语文版为例》文中提出语文教材是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媒介和凭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桥梁,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与基础。我国语文教材属于文选型教科书,选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传授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和培养人文情趣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挥作用。古代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又是语文教材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通过学习更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既能实现文化传承又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笔者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人教版和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版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的编选特色,为今后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文与编写提供借鉴。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结合语文课程改革的文化背景,尝试对人教版和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文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背景,以及介绍了人教版和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各自的编写理念和整体特色。第二部分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首先对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的篇目进行了统计,其次针对两版语文必修教材的数量、朝代、体裁、题材和编排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材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上的异同点。第四部分则在第三部分的分析之下对两版语文教材进行了评价,进而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的编选提出浅薄的建议。
李思琪[7](2021)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凝练雅致的语言记录着先贤哲人们的非凡智慧和心灵感悟,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有益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本研究是在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篇目进行统筹分析的基础上,从人与国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个角度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依据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结果,分析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策略,而且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人文氛围,目的是促进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高中古诗词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古诗词篇目的统筹分析,依据人文精神的概念界定,从人与国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以及人与自然四个角度出发,主要将高中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概括分成爱国情怀、仁爱之情、人生追求和山水志趣四类,继而进行详细地分析并且对部分古诗词进行解读,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为之后的研究奠定文本基础,丰富古诗词人文教育的价值。第二章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养成的需求。本研究结合高中古诗词的教学实际,以人格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论为理论依据,以“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和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为现实依据。通过对一线教学基地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记录,深入分析目前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第三章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养成的策略。通过对一线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本章提出具体的可实施的策略和建议,关注到了教师、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四个方面,具体策略包括整合教学资源、个性延伸写作、多方共创人文环境等,以期对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地影响。第四章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养成的实践。本章以《登高》和《锦瑟》为例,分析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养成的有效途径,结合实践课例论证前一章策略的可行性,以促进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沈佳歧[8](2021)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核心素养的提出,在高中的教育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已是刻不容缓。化学这一学科蕴含着许多人文知识,且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为了将课程标准内容具体化,已经重新编写并出版。2020年,黑龙江省已经在高一年级使用新教科书,因而了解教科书人文素材,实施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有关的名词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了以“素质教育理论、STSE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对国内外人文教育的变革进行综述,了解当前教科书中人文素材运用情况;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部分的人文素材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探究教科书人文素材的编排及教育价值;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于教科书人文素材的看法以及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态度,总结访谈记录;进而探讨运用教科书的人文素材的要求及策略。通过研究可知,新版教科书上呈现的人文素材内容较多,且与时俱进,以多种方式呈现;在编制与内容选材等方面体现出人文关怀;教科书上的人文素材是开展人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且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一线化学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积极利用教科书人文素材,采用恰当的策略让化学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
姚慧贤[9](2021)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这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优质的物理教学资源。将其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本研究在查阅、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认知同化理论、多元文化整合理论等理论,以及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不高;物理教师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普遍不强”,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即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提出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归纳出有效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五大途径,即积累文本资料,分类归纳整理;考察文化古迹,实时记录归档;聚焦地方文化,注重民族传承;留心日常生活,发掘科学知识;整理文化素材,匹配中学教材。总结出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策略,即筛选素材内容,深挖物理知识;巧用传统文化,促进情境创设;构建物理模型,加强文理融合;结合自制教具,还原优秀文化;融合文化内涵,开发德育价值。根据上述理论、原则和策略,深入挖掘整理了古建筑、古诗词、传统生产工具、古籍名着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结合教学和研究需要,开发了六个“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案例一: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古代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和房屋为例,探索了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带领学生分析古建筑构造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二: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整理了系列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古诗词;以“声音的特性”“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开展了古诗词在概念教学、习题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实践。借助传统乐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诗情画意的多感官教学情境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地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案例三:传统农用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杠杆原理”教学为例,开发了手推车、挑担、火钳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其构造、构建物理模型、解读工作原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历史认同感和自豪感。案例四: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三国演义》为例,开发了“水淹七军”“草船借箭”“铁索连环”等故事情节的教学资源,完成了“功与能”的概念教学、平抛运动的习题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教学,通过建模分析、数学计算、类比实验分析故事情节,实现文理科融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案例五:传统吊桥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中的创新应用。基于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为还原“唐朝吊桥遗址”的工作原理,在“STS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简单易取、回收价值高的生活材料,带领学生进行物理模型构建、自制教具开发、科学探究实验,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案例六:应用传统文化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摩擦力教学为例,通过引入琉璃瓦建筑、古代战争车辆等优秀传统文化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通过解密“秤杆提米”破解地方迷信,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探究,剖析“冰嬉”活动背后的物理原理,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古往今来在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本论文的创新工作:基于教学和研究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精心选择素材,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开发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设计了六个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应的研究成果已在物理教学专业期刊发表(或被录用)。
农修寒[10](2021)在《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放眼世界,人才一定是未来国家竞争力非常重要的资源,如何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重点之一。物理这一学科是真理、美感、科学精神的统一,但是在物理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将有限的时间利用起来,以“培养全面的人”思想武装头脑,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对论文核心概念“人文素养”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并说明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意义、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人文素养研究现状”、“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现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人文素养与物理核心素养结合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综述本论文的3个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并说明三个理论基础给本论文研究的启示。基于物理学科特点和研究重点,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六个内涵:“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审美情趣”、“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定的科学信念”、“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第三部分,挖掘物理各方面教学资源中人文素养的呈现,包括:研究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人文素养的呈现,研究2015-2020年广西南宁市物理中考题中人文素养的呈现;研究时事热点、政治新闻中人文素养在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研究广西壮族文化中人文素养在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第四部分,对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现状情况: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够凸显,没有将物理与人文联系的意识,教师也不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分析造成现状的3个原因:社会环境不够重视物理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没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识、学生自身没有形成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的观念。第五部分,基于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素养呈现研究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调查,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4个原则: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原则、多样性和创新性统一原则、自然融合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并提出3个培养策略:挖掘多方面的教学素材,巧设物理情境;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精神。第六部分,探索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途径,尝试人文素养和物理核心素养结合的教学片段研究。实行分要素研究,尝试研究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分别与人文素养结合的教学片段,包含《重心》、《透镜实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设计意图。第七部分,基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原则及策略,在物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导向下,进行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的教学设计——《光的色散》,实践后利用访谈法向学生和教师调查教学效果,得出结论:学生和教师对于“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的教学设计反响比较好,说明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第八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说明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的未来展望。
二、在古代文化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古代文化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功能与意义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 |
一、涵养君子人格 |
二、提升道德修养 |
三、践行知行一体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
一、修身正己的德育功能 |
二、格物明理的智育功能 |
三、怡情养性的美育功能 |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意义 |
一、践行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三、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取向要求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系统 |
一、传统文化选文系统 |
二、传统文化助读系统 |
三、传统文化知识系统 |
四、传统文化实践系统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内容 |
一、儒家经学与诸子百家 |
二、史学论着与古典文学 |
三、汉字文化与民俗文化 |
四、传统艺术与科技文化 |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精神特质 |
一、万物有情的生命观照 |
二、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
三、天下大同的民本思想 |
四、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 |
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
一、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问题分析 |
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有限 |
二、传统文化教学育人方式创新不足 |
三、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有待提升 |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路径及育人策略 |
第一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路径 |
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
二、因文明道,文道统一 |
三、披文入情,因势利导 |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整合建议 |
一、跨文本开发校本课程 |
二、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 |
三、跨媒介整合课程资源 |
第三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
一、核心素养为本,挖掘教材底蕴 |
二、启智明理为要,创新教学方式 |
三、整散分合为纲,联系课外活动 |
四、情感熏习为用,激发古典情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有关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研究 |
(二)研究高考中文化常识的备考策略 |
(三)研究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策略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观察法 |
(三)调查法 |
(四)归纳法 |
第一章 重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 |
1.1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1.2 是适应高考新趋势的体现 |
1.2.1 高考文化常识题的回顾 |
1.2.2 高考文言文中文化常识的试题特点 |
1.3 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
1.3.1 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
1.3.2 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 |
1.3.3 传承古代优秀文化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内容梳理 |
2.1 高中文言文中涉及文化常识的选篇统计 |
2.2 高中文言文中文化常识内容梳理 |
2.2.1 姓氏称谓类的文化常识 |
2.2.2 科举官职类的文化常识 |
2.2.3 天文历法类的文化常识 |
2.2.4 山川地理类的文化常识 |
2.2.5 宗法礼俗类的文化常识 |
2.3 高中文言文中文化常识内容的特点 |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3.3 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
3.3.1 学生方面 |
3.3.2 教师方面 |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教学策略 |
4.1 提高教师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认知能力 |
4.1.1 参标解纲,提高认识 |
4.1.2 终身学习,储“水”固“源” |
4.2 运用多元教学法促进学生掌握文化常识 |
4.2.1 趣味导入法 |
4.2.2 随文拓展法 |
4.2.3 活动教学法 |
4.3 推进文化常识教学改革,实施任务群教学 |
4.3.1 深入研究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
4.3.2 坚持任务驱动,实施任务群教学 |
4.3.3 古代官职及官职变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
4.4 引导学生对文化常识进行自主学习及高效记忆 |
4.4.1 结合教材,分类串记 |
4.4.2 举一反三,联想记忆 |
4.4.3 汇总类别,表格记忆 |
4.4.4 诗化知识,口诀记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B 关于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问题提纲 |
致谢 |
(4)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课题的确定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政策的指引 |
1.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对接的需要 |
1.1.3 化学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用的缺失 |
1.1.4 学生核心素养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状分析之结果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可行性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2.1.2 化学教学 |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 |
2.2 相关理论 |
2.2.1 STEAM教育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2.4 文化理解与传承 |
2.3 可行性分析 |
2.3.1 基于新旧课程标准变化 |
2.3.2 基于新旧化学教材变化 |
2.3.3 基于高考导向 |
第3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一化学教学融合的现状调查 |
3.1 学生问卷调研 |
3.1.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2 问卷效度分析 |
3.1.3 问卷信度分析 |
3.1.4 问卷数据分析 |
3.1.5 问卷结论 |
3.2 教师访谈调研 |
3.2.1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3.2.2 教师访谈结果 |
第4章 高一化学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对应关系的梳理 |
4.1 高中化学必修1 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 |
4.1.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
4.1.2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4.1.3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
4.1.4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4.2 高中化学必修2 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 |
4.2.1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与元素周期律 |
4.2.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4.2.3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4.2.4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5章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
5.1 确定实验目的、对象与时间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时间 |
5.2 实验变量与结果假设 |
5.2.1 控制变量 |
5.2.2 实验结果假设 |
5.3 实验步骤与工具 |
5.3.1 实验的前期准备 |
5.3.2 实验的理论与实践调研 |
5.3.3 实验方式与测评方式 |
5.4 教学实践 |
5.4.1 文化特色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 |
5.4.2 教学设计案例 |
5.4.3 教学实践课时 |
第6章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结果评析 |
6.1 教学成果试卷评价分析 |
6.1.1 后测试卷编制 |
6.1.2 试卷结果分析 |
6.1.3 试卷中蕴含的关键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分析 |
6.2 教学成果问卷评价分析 |
6.2.1 化学学习主动性变化分析 |
6.2.2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变化 |
6.2.3 化学信息处理能力的变化分析 |
6.2.4 教学环节(策略)的接受度变化 |
6.3 教学成果课堂观察量表评价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以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5)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
(三)丰富课堂教学的需要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戏曲具有教育意义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初中历史戏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点 |
四、概念界定 |
(一)戏曲概念界定 |
(二)戏曲与戏剧的区分 |
第一章 戏曲的历史沿革、特征和价值 |
一、戏曲的历史沿革 |
(一)古代戏曲的出现和发展 |
(二)近现代戏曲的发展 |
二、戏曲的特征 |
(一)虚拟性 |
(二)纪实性 |
(三)多样性 |
三、戏曲的价值 |
(一)教育价值 |
(二)精神价值 |
(三)审美价值 |
第二章 戏曲的主要类型 |
一、戏曲分类的标准 |
(一)戏曲题材的主旨 |
(二)戏曲题材反映的时代 |
二、按题材的主旨划分 |
(一)公案戏 |
(二)英雄侠义戏 |
(三)女性戏 |
(四)革命历史戏 |
三、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划分 |
(一)传统戏 |
(二)现代戏 |
第三章 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一、不同题材主旨的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一)公案戏 |
(二)英雄侠义戏 |
(三)女性戏 |
(四)革命历史戏 |
二、反映不同时代的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一)传统戏 |
(二)现代戏 |
第四章 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及策略 |
一、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
(一)适用性 |
(二)严谨性 |
(三)针对性 |
二、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一)注重能力的提升 |
(二)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
(三)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语文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语文教材编审制度流变及特点分析 |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语文教材编审制度流变分析 |
1.一纲一本时期 |
2.一纲多本时期 |
3.回归一纲一本时期 |
(二)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特点 |
2.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特点 |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理论依据 |
(一)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
1.最近发展区理论 |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三)语文学科性质 |
(四)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 |
1.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2.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3.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
三、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比较分析 |
(一)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篇目统计 |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篇目统计 |
2.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篇目统计 |
(二)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具体比较分析 |
1.古代文学作品数量和比重比较与分析 |
2.古代文学作品朝代分布比较与分析 |
3.古代文学作品体裁分布比较与分析 |
4.古代文学作品题材分布比较与分析 |
5.古代文学作品编排方式比较与分析 |
四、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评价和改进建议 |
(一)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评价 |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优点 |
2.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优点 |
3.两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不足之处 |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建议 |
1.选文应彰显时代气息 |
2.选文应注重题材与体裁的多样性 |
3.选文编排应平衡选文难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7)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高中古诗词蕴含的人文精神 |
(一)家国情怀的直接体现 |
(二)仁爱之情的鲜明展现 |
(三)追求自由的婉约再现 |
(四)山水志情的生动呈现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的必要性 |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的依据 |
1.理论依据 |
2.现实依据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的问题 |
1.学生迁移能力不足 |
2.师生情感共鸣的缺失 |
3.教师的同质化教学方法 |
4.资源和环境尚不完善 |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的策略 |
(一)整体感知文本内涵 |
1.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
2.诗词文本的先行诵读 |
3.记录初次阅读的感受 |
4.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 |
(二)深入理解文本内蕴 |
1.精细解读文本的语言 |
2.领会诗词文本的深意 |
3.学生个性写作的延伸 |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 |
(三)多方共创人文氛围 |
1.增强家庭人文氛围 |
2.完善校园人文环境 |
3.开放社会人文资源 |
四、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的实践 |
(一)名师案例举隅 |
1. 《登高》教学案例分析 |
2. 《永遇乐》教学案例分析 |
(二)自身课例实践 |
1. 《插秧歌》课例实践 |
2. 《短歌行》课例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人文主义变革 |
(二)国内人文主义变革 |
(三)关于人文教育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人文 |
(二)人文教育 |
(三)教科书 |
(四)人文素材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育理论基础 |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
三、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作用 |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分析与整合 |
一、人文素材素在教科书中的内容分析 |
(一)化学与生活 |
(二)化学史内容 |
(三)化学技术与职业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呈现方式 |
(一)以正文方式呈现 |
(二)以栏目形式呈现 |
(三)以插图方式呈现 |
(四)以习题方式呈现 |
三、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编排分析 |
(一)人文素材平均分布 |
(二)人文素材选材与时俱进 |
(三)人文素材以多种方式呈现 |
(四)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
第四章 对高中化学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内容 |
四、访谈结果 |
五、访谈结果分析 |
(一)教师人文知识储备不足 |
(二)学校与家庭不支持 |
(三)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
(四)对人文教育定位不准确 |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使用要求及策略 |
一、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使用要求 |
(一)正确认识人文教育 |
(二)遵循适度性原则 |
(三)积极储备人文知识 |
(四)注重挖掘素材趣味 |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使用策略 |
(一)教师注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
(二)注重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有机融合 |
(三)将人文素材适当跨学科融合 |
(四)以人文素材创设情境 |
(五)挖掘对应化学史内容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2.3 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2.4 传统生产工具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应用 |
2.5 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第3章 理论依据 |
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 建构主义理论 |
3.3 认知同化理论 |
3.4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
3.5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4.1 学生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选取 |
4.1.2 问卷有效性检验 |
4.1.3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4.2 教师访谈 |
4.2.1 访谈思路 |
4.2.2 访谈对象的选取和访谈实施 |
4.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第5章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原则、途径和策略 |
5.1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 |
5.1.1 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观念 |
5.1.2 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 |
5.1.3 有利于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
5.1.4 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 |
5.2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 |
5.2.1 科学性原则 |
5.2.2 价值性原则 |
5.2.3 创新性原则 |
5.2.4 趣味性原则 |
5.3 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途径 |
5.3.1 积累文本资料,分类归纳整理 |
5.3.2 考察文化古迹,实时记录归档 |
5.3.3 聚焦地方文化,注重民族传承 |
5.3.4 留心日常生活,发掘科学知识 |
5.3.5 整理文化素材,匹配中学教材 |
5.4 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策略 |
5.4.1 筛选素材来源,深挖物理知识 |
5.4.2 巧用传统文化,促进情境创设 |
5.4.3 构建物理模型,加强文理融合 |
5.4.4 结合自制教具,还原优秀文化 |
5.4.5 融合文化内涵,开发德育价值 |
第6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6.1 案例一: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1.1 古代道路——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例 |
6.1.2 古代桥梁——以“力的三要素”为例 |
6.1.3 古代水利工程——以“连通器原理”为例 |
6.1.4 古代房屋——以“力的分解”为例 |
6.1.5 反思与小结 |
6.2 案例二: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2.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2.2 基于古诗词的概念教学——以“声音的特性”为例 |
6.2.3 基于古诗词的习题教学——以“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 |
6.2.4 基于古诗词的实验教学——以“探究声音的特性”为例 |
6.2.5 反思与小结 |
6.3 案例三:传统农用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3.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3.2 省力杠杆——以手推车为例 |
6.3.3 等臂杠杆——以挑担为例 |
6.3.4 费力杠杆——以火钳为例 |
6.3.5 反思与小结 |
6.4 案例四: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4.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4.2 概念教学——以“水淹七军”为例 |
6.4.3 习题教学——以“草船借箭”为例 |
6.4.4 实验教学——以“铁索连环”为例 |
6.4.5 反思与小结 |
6.5 案例五:传统吊桥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中的创新应用 |
6.5.1 “吊桥模型”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
6.5.2 “吊桥模型”教具在杠杆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
6.5.3 “吊桥模型”教具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
6.5.4 反思与小结 |
6.6 案例六:应用传统文化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
6.6.1 渗透传统文化,融入物理观念 |
6.6.2 对接传统文化,培养科学思维 |
6.6.3 剖析传统文化,探究科学真理 |
6.6.4 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
6.6.5 反思与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传统文化引入物理课堂可行性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国家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 |
1.1.2 从学科特点的角度来看 |
1.1.3 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看 |
1.2 概念界定与辨析 |
1.2.1 素养和素质 |
1.2.2 人文素养 |
1.2.3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现实意义 |
1.4.2 理论意义 |
1.5 创新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2.3 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 |
2.3 基于物理教学剖析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相关内涵 |
2.3.1 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 |
2.3.2 社会责任感,关心人类命运 |
2.3.3 审美情趣 |
2.3.4 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定的科学信念 |
2.3.5 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 |
2.3.6 团结协作精神 |
3.人文素养在初中物理各类教学资源中的呈现 |
3.1 初中物理教材中人文素养的呈现 |
3.1.1 判定标准的说明 |
3.1.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内涵呈现次数的统计 |
3.1.3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内涵呈现的具体分析 |
3.1.4 小结 |
3.2 2015-2020 年广西南宁市物理中考题中人文素养的呈现 |
3.2.1 判定标准的说明 |
3.2.2 2015-2020 年广西南宁市物理中考题中人文素养内涵呈现的统计 |
3.2.3 2015-2020 年广西南宁市物理中考题中人文素养内涵呈现的具体分析 |
3.2.4 小结 |
3.3 时事热点、政治新闻中人文素养在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 |
3.4 广西壮族文化中人文素养在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 |
4.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状调查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内容 |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 调查结果的成因分析 |
4.4.1 社会环境不够重视物理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
4.4.2 教师没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识 |
4.4.3 学生自身没有形成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的观念 |
5.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原则及策略 |
5.1 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原则 |
5.1.1 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原则 |
5.1.2 多样性和创新性统一原则 |
5.1.3 自然融合原则 |
5.1.4 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 |
5.2 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的策略 |
5.2.1 挖掘多方面的教学素材,巧设物理情境 |
5.2.2 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
5.2.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精神 |
6.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培养途径的探索 |
6.1 初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素养和物理核心素养结合的教学片段研究初探 |
6.1.1 人文素养和物理观念结合的初中物理教学片段研究 |
6.1.2 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结合的初中物理教学片段研究 |
6.1.3 人文素养和实验探究结合的初中物理教学片段研究 |
6.1.4 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结合的初中物理教学片段研究 |
7.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应用 |
7.1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
7.2 实施过程 |
7.3 访谈法调查教学效果 |
7.3.1 访谈对象及问题设计 |
7.3.2 访谈的结果 |
7.3.3 访谈得出的结论 |
8.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四、在古代文化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篇特色及育人策略研究[D]. 成卓.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教学策略研究[D]. 王梦豪.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4]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 任静茹.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戏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袁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编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和语文版为例[D]. 白莉. 延安大学, 2021(11)
- [7]高中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养成研究[D]. 李思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D]. 沈佳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9]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姚慧贤.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10]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D]. 农修寒. 南宁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