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重庆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一、重庆市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程[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宏伟战略。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产业兴旺关键在人才,其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强则乡村强。因此,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便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迫在眉睫,这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落地生根意义重大。重庆市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有着“山城”的美誉,三峡库区的山区特色尤为突出,农村占地广、农村人口多、农业发展滞后等特点突出。本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以人力资本、准公共物品、终身教育等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状,找出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存在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完善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路径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本研究涉及的几个概念,其次对人力资本、准公共物品、终身教育等理论进行了陈述。第三章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现状与问题。首先是详细论述了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形势,其次是分析了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层面的问题,如培训评估监管、培训课程设置、培训硬件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探讨了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产生问题的制约因素。第四章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题项优化,构建影响因素量表及实证模型,并对影响因素展开回归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第五章完善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路径。首先构建了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总体框架,其次从完善运行机制、优化服务模式、加强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行了总结研究,并就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出了回应和展望。

阳华[2](2021)在《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的重心演变特征及耦合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库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区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整体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已建成库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健康发展等难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政策,成为三峡库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梳理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峡库区为例,分别运用修正过的中间物质转化法、灰色关联度法、重心计算及空间耦合分析模型,基于Arcgis10.5等分析工具,测算了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三峡库区及三峡库区不同分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不同价值所对应的重心和各经济指标重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耦合关系,并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对三峡库区库首、库腹和库尾地区分别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8年,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耕地地势平坦,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是建设用地的优选地形。另由于耕地撂荒、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的面积也比较多。经济发展使得城区大量开发土地,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发展重心由乡村转向城镇,城市扩展的内在需求导致土地利用类型转变。(2)三峡库区总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呈现西南地区低,东北部地区高的、库首库腹地区高,库尾地区低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调节服务价值相对就比较低,经济发展会破坏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经济发展,调节服务价值会逐渐降低,支持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与之类似。库首和库腹地区因为林地水域面积多,文化服务价值高于库尾地区。建设用地负价值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设用地负价值相对就越高。经济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生态服务价值重心变动的原因来源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3)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是库尾优于库腹,库腹优于库首,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重心的偏移方向大致按照西南—东北方向排列,这与不同生态服务价值重心的偏移特点相类似。初步说明经济发展会对生态服务价值造成的影响。不同经济重心的分布特点说明了库首和库腹地区经济正在增长,并且承接了一部分库尾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水平显着提高。同时库尾地区第三产业仍在向更高比重发展。(4)近13年来,三峡库区总生态服务价值与第二产业比重耦合性逐渐提高,但变动方向相反。库首地区总生态服务价值与三次产业结构的耦合性都比较高,与第一产业变动方向较相关。库腹地区总生态服务价值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耦合性较髙,二者变动方向明显相关。库尾地区与二三产业结构、城镇化率之间的耦合性差距不大,二三产业变动方向与之明显相关。根据上述结论,为了更好地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分别从库首、库腹和库尾三方面针对性地给出了建议:第一,库首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和轻工业;第二,库腹地区加快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立足良好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加强对库腹核心城市万州区的建设,以期发展带动周边地区,起到“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第三,库尾地区应当加大财政支出对于地方高校、新兴科技的支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科技水平。立足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趁势发展;第四,针对三峡库区生态保护问题,应该制定更加完备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同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到生态保护优先。

詹立坤[3](2021)在《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忠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对整个重庆市乃至长江上游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受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区域景观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安全。分析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异质性将有助于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降低生态风险的概率,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三峡库区腹地忠县为研究对象,借助3S技术,以2000年、2006年、2012年和2018年四期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的角度,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功能性、组织性和稳定性对研究区域开展景观生态安全度的评价研究,探索影响景观生态安全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寻求生态恢复途径和方法,以期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有:(1)忠县目前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用地类型是耕地,四个时期面积占比均在59%以上。耕地在区域内以大面积交互覆盖形式呈连续状分布格局,在景观中占主导地位。其他土地利用/覆被以块状格局、线状格局、点状格局,或以分散和聚集形式镶嵌在耕地景观斑块之中。在这18年里,各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呈“三增三减”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不同程度增加,分别增加了93.91 km2、83.33 km2和35.07 km2,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104.48 km2、99.15km2和8.69 km2。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速度加快。耕地和林地变化相对稳定。未利用地不断被开发,面积大幅减少。(2)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在长江中游-忠县主城区及西北区域附近。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图谱以耕地向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林草地向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为主。稳定型图谱单元在各类变化模式图谱单元中所占比例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90%,区域地形地貌、人口增长、经济水平和政策法规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主因。(3)忠县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缓和,各斑块聚集度增加,斑块间连通度上升,景观格局更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提高,受人为干扰的程度增大。近年来建设用地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着,草地零星分布在林地周围,破碎化程度最高。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布区域更小,分布更不均匀。水域景观表现为斑块个数增加,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波动上升,面积加权平均分维度总体下降,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4)2000-2018年间忠县景观生态水平有所下降,以临界安全为主,且临界安全区在不断地向低生态安全区转移,而高生态安全区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四个时期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3.40%、61.32%、28.34%、13.33%。研究区内低生态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高安全区域主要集中长江河道及其两侧和西北部等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四个时期景观生态安全的Moran’I值均大于0.5,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态势先增后减;四个时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自相关格局较为一致,以高值-高值和低值-低值区域为主,高值-高值区集聚在长江流域,低值-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西北部区域。(5)景观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由功能性转为稳定性,景观的斑块连接度、聚集度和破碎度等景观格局复杂程度阻碍了景观生态安全质量的提升。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景观生态安全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31,说明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决定了3/4左右的景观生态安全度区域。对于不同海拔、坡向、坡度景观生态安全度的三维趋势面模型分析可知,景观生态安全度较低的区域集中在丘陵地区,坡向在东北(22.5°-67.5°)、东方向(67.5°-112.5°)和海拔在100m-400m的交叉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景观生态安全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低海拔区域,坡度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影响较小。随着海拔的增大,坡度越小,景观生态安全度越大;坡度越大,景观生态安全度越小。根据研究区忠县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提出了四个生态功能分区,分别为生态重点恢复区、生态植被建设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安全保持区。探讨了每个分区的主要生态建设侧重点,从而有的放矢,为理解和规划区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从而逐步提升忠县景观生态安全水平。

谭淼[4](2020)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三峡库区重庆段建成区扩张及其植被NPP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动,城市空间出现了显着的动态变化。建成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城市空间演变动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的趋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表征碳循环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区域植被群落生产能力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然而,建成区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NPP的变化轨迹。从全球或者区域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导致的建成区变化及其对植被NPP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全球碳循环及其调节机制的了解,而且对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区域生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三峡库区重庆段作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5年的夜间灯光数据、重庆市统计年鉴作为基本数据,对建成区进行提取,运用ArcGIS软件和各类指数对建成区扩张特征加以分析,并通过MOD17A3数据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变化特征,进而深入探讨研究区内建成区发展规模与程度上的改变对植被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以2013年NPP/VIIRS数据为基础数据,将其与对应年份呢的DMSP/OLS数据进行拟合,通过获取的模拟方程得到对应时期的DMSP/OLS数据,并且通过空间分布以及各像元数据相关性、标准差的分析,认为模拟效果较好,该整合方法切实可行,研究得到了2000-2015年的连续夜间灯光数据集。(2)2000-2015年库尾区的建成区以北为扩张方向,而库腹的建成区扩展主要在北东北地区和南西南地区;建成区重心主要分布在渝北区,说明建成区发展方向逐渐向北移动;研究区紧凑度指数均不到0.1,呈现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建成区形态变化呈现出“离散-聚集-离散”的演变规律;城市边界分维数在2000-2003年期间的变化波动较大,先增后减,在2003-2013年间,建成区扩张的分维数较平稳,在2014年和2015年,建成区扩张表现出明显的外部延申式发展。(3)结合高程加以分析,建成区主要在分布在丘陵地区,面积占比在78%-83%范围浮动,其次是平原地区和低山地区,面积占比分别在15%和5%左右。从坡度角度分析,主要分布在斜坡地区,平均面积占比在43%左右,陡坡和缓坡地区占比较大,均在20%左右,紧接着是急坡地区,而急陡坡地区的占比最小,面积占比不及1%。作为山地区域,平原至微倾斜平原在整个研究区的占比很小,仅占3.5%左右,但是在建成区中的占比提高到了7%以上,最高达到9.61%。(4)2000-2015年研究区植被NPP年际均值在481.512-658.557 gC·m-2·a-1间浮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较好,但其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东南部的植被NPP明显高于西北部;以长江流域为界,植被NPP南高北低,且南部区域具有明显差异性。建成区单位面积的植被NPP明显小于研究区整体的平均值,但建成区的植被NPP总值仍然呈现出上升的态势,零值占比逐渐降低;从2000年与2015年的植被NPP差值和变化率可以看出,正向变化大于负向变化的栅格数,且变化幅度越大,栅格数占比反而越小;植被NPP出现明显负增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建成区范围内,明显正增长的区域出现在渝东北的云阳县和开县,变化幅度较缓的栅格分布比较零散,空间规律不强。(5)从夜间灯光数据的角度可以很好的解释,随着建成区的不断扩张,虽然建成区面积在不断增加,但是新增建成区范围内的开发程度比老建成区的开发程度要小得多,这也是导致建成区植被NPP均值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逐年增大的重要原因。(6)从建成区土地利用转型的角度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NPP在各地类的均值分布体现为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建成区植被NPP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是建成区土地利用转型而导致的,特别是大量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对该范围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造成显着的负面影响。2000-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弹性系数和综合变化弹性系数均为负值,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建成区植被NPP在2000-2015年间体现为抑制作用。

殷兴伟[5](2020)在《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演变与模拟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景观格局作为一定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反映,对了解区域生态过程和演变进程有着重要作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方面受到的客观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问题日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随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变化特征和空间梯度变化规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景观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一区两群”人类活动密集区域与生态环境较脆弱相结合的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对象,将在中科院获取的1995年、2005年、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精度识别和处理后,解译并分类出9个景观类型并制作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包括: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水田、旱地、高密度植被覆盖林地、中密度植被覆盖林地、低密度植被覆盖林地、未利用地,利用ArcGIS等软件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计算分析。首先,计算整理得研究区景观各年各类要素信息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分析了重庆市直辖、三峡库区建设近20年来研究区各景观要素的变化特征;同时分别在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挑选合适指标计算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差异。其次,为进一步剖析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影响和驱动力,引入夜间灯光数据并结合叠加分析和梯度分析,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基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分析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要素。最后,以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基准年,基于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阐释未来一段时间库区的景观变化趋势,提出库区生态保护需要的注意问题和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三峡库区重庆段以旱地和中密度植被覆盖林地为主要景观类型,水田、旱地以及各密度植被覆盖林地占总面积八成以上,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由1995年的304.71km2增长至2015年的1406.28 km2,涨幅超过三倍。20年间,转出面积最大的是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各密度植被覆盖林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并有“小转出、大转入”的趋势。草地破碎度明显增加,水田、高密度植被覆盖林地、低密度植被覆盖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景观趋于规则化,其余景观类型变得更复杂。景观水平上,研究区整体景观破碎度有所增加,景观斑块分布更均衡,各斑块间连通性有所增加,且在近10年景观聚集度有所提高。(2)三峡库区重庆段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差异显着。人类活动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减;人类活动强度高的区域呈集中分布,分散较细;库尾区域以渝中区为核心,呈圈层递减趋势;库腹地区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长江干线流域的人类活动强度相对周边区域更强。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研究区景观格局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而发生着梯度变化。景观水平上,随着库区人类活动强度的递增,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与中度干扰假说一致,适度干扰有助于景观优化;景观斑块数大幅减少,斑块数越接近人类活动高强度区域数值越低;景观斑块的聚集程度先减小后增大,总体上斑块分布趋于集中;景观整体的连通性较好但有所下降;斑块密度先增加后减少,总体略有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大,而在2015年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景观破碎程度有所下降。在类型水平上,选取变化最大的建设用地、水域、草地、低密度植被覆盖林地四种景观,各景观特征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各景观类型面积百分比、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越接近于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其变化越剧烈,除草地外其他三者都更加破碎化,三种指标的变化也说明了不同景观类型在不同强度带存在着空间变化的差异性;景观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只有建设用地的平均斑块分维数值略有小幅上升。总体来说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化、简单化,而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导致景观形状复杂化。近20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变化驱动力呈现出空间地域的稳定性和时间序列的动态性,驱动机制逐渐由经济、生活、人口和交通等要素的“生计经济”型主导驱动,演变为如今的多要素协同驱动。库尾重庆主城区、长寿、江津等地以及库腹区域的万州附近景观变化驱动力较强,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驱动型;而渝东北的库首各区县景观变化驱动力较弱,主要是林草地和水体驱动型。其他地区相对复杂,表现为多种类型景观变化驱动并存格局。(3)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模拟预测研究。应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5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数量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草地、水田、旱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各林地景观面积稳中有升;景观指数上,研究区景观破碎程度有所改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所提高,整体趋于均衡化,优势景观有弱化趋势。通过所得模拟结果,进一步提出库区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制定保护政策防止草地进一步减少;水域面积增加的同时,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水体质量,做到数量质量并重;科学编制库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界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土地整治工程实效,保障耕地数量,改善人地矛盾关系;保持林地面积,充分利用未利用地,提高库区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

李想[6](2020)在《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文中认为三峡水库消落带不仅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还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更是生态系统的脆弱过度地带,为人类提供着特殊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开州区位于长江支流小江的上游,特殊的地势条件使其成为了三峡水库消落带面积最大的区县,境内生态系统承载力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解决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新城区下游修建了水利嵌套工程——水位调节坝,正常蓄水位170.28 m,有效降低了消落深度和面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妥善治理和显着改善。在双重水库水位运行和库区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下,其生态过程相对于三峡库区的其他区县而言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以开州区水利嵌套工程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在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土壤、气象、DEM、社会经济数据以及野外采样调查数据,通过In VEST模型探究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两项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在水利嵌套工程修建前后其服务和价值的时空分异规律。从自然、社会、经济多方面对水利嵌套工程的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估,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进行综合划分,以期为消落带的生态保护修护以及相关水利嵌套工程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消落带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开州区消落带水利嵌套工程修建后新增了果园和水工建筑两种生态系统类型,沼泽草地、河流、滩涂的增加趋势较大,旱地、乔木林地、水田减少趋势较明显,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不大。生态系统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旱地、乔木林地、沼泽草地、河流和滩涂之间。(2)研究区1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由87.42亿元增加至112.95亿元。高值区分布在调节坝上下游附近,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最明显的为区域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最低的分别为区域1和区域3。从水源涵养服务来看,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在建坝后呈下降趋势,减少了60.72 m3,平均水源涵养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区域3和4,区域1和2的水源涵养量减少比较明显。水源涵养价值增加了25.29亿元,区域2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价值增加程度最大。从土壤保持服务来看,调节坝修建后研究区土壤保持量增加了2.48万t,除区域4外其他三个区域均呈下降趋势,区域4土壤保持量增加了4.27万t。研究区土壤保持价值增加了0.01亿元,区域1是土壤保持价值的高值区。(3)水利嵌套工程对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同时各项生态修复工程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需注重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指数来看,水利嵌套工程建成运行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各等级地形位上均呈增加趋势,且随地形位等级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态势,第2级地形位为最优分布区,河流、沼泽草地、滩涂面积大量增加是低地形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生态经济协调度来看,2005~2015年开州区消落带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034,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水利嵌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应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增加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潜在风险性;区域1的生态经济协调度最高,东河、南河、汉丰湖的交汇处为高度冲突区,消落带生态系统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严重。从人口—经济不匹配度来看,研究区生态经济和人口的不匹配程度呈增加趋势,生态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程度有所扩大;区域1是研究区的生态经济高度发达区,区域2和3属于生态经济欠发达区,区域4的人口—生态经济匹配程度趋近于研究区的整体水平。从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来看,一般、中度、高度和极其重要功能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4.89%、25.98%、26.47%、22.65%,重点生态功能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木本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

郝斌飞[7](2020)在《基于GEE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关键陆表参数变化分析》文中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也与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高度相关。三峡工程自1994年正式宣布开工,于2009年全部竣工,在2010年库区水位达到175 m,在库区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强烈的人为因素影响致使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强烈,而土地利用变化会对植被覆盖、地表温度和反照率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对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趋势及相关的陆表参数变化对深入理解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以三峡库区为研究范围,利用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提供的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研究三峡库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变化情况,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中归档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e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反照率的时间序列数据产品,研究三峡库区2000-2015年的植被覆盖、地表温度和反照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然后又从年际尺度和季节尺度对库区植被覆盖、地表温度和反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此外,对于植被覆盖增加年内月尺度分析。接着分别对库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与对应年份的陆表参数结果进行叠加统计分析,以得到不同土地类型对应的陆表参数和同一土地类型不同陆表参数的变化规律;同时还分别对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和反照率进行相关分析,以得到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显着的区域,并对变化区域的陆表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发现,2000-2015年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和灌木地的减少,分别减少了1514.79 km2,32.4 km2和391.5 km2;林地、水体和人造地表的增加,增加面积分别为1247.04 km2,22.95 km2和668.7 km2。耕地主要分布于库尾和库腹西北部,林地主要分布于库首和库腹东北部,人造地表主要分布于库首宜昌市、库尾重庆主城区及其周围区县和库腹的万州区等区域,草地和灌木地零星分布于库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表现为2000-2005年降低,2005-2015年升高,说明库区近年的土地资源开发程度在逐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以耕地、林地、灌木地和人造地表为主,人造地表的增加主要源于耕地的转入,林地的增加源于耕地和灌木地的转入;耕地、林地和草地向水体发生了转入;草地由于总量较少,发生变化较为不明显。在2000-2015年,季节性合成植被指数(Seasonally Integr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SINDVI)总体上呈现为上升趋势,在研究区平均增加了2.89。在季节尺度上,SINDVI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表现为增加趋势,但增加的量级和趋势不同,最大值均出现在2015年。在年内月尺度上SINDVI变化呈现出单峰状的曲线,月均SINDVI在1月和2月处于最小值,在7月呈现出最大值。SINDVI在库区绝大多数区域表现为增加趋势,增加区域面积占库区面积的93.23%,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库腹东北部区域,而在库首、库尾和库腹的城镇分布区域植被退化明显。地表温度从2000到2015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平均降低0.224℃,库区地表温度的年际变化趋势与西南地区在2006年、2009-2013年的干旱事件吻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地表温度都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下降的趋势和程度不同。在2010年库区水位达到175m之后,从年际和季节尺度方面分析得到2010-2015年地表温度平均值低于2000-2010年的平均值,表明库区水位提升对库区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地表温度在库区大部分区域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区域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88.76%,主要分布与库腹东北部区域;而地表温度增加区域则位于库区城镇区域,主要在库首宜昌市和库尾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区县。反照率从2000到2015年表现为下降趋势,平均降低了0.002。反照率在库区大多数区域都表现出下降趋势,下降区域面积占库区面积的52.4%,主要分布在库腹东部的区县;而反照率增加的区域则主要在库首和库尾的城镇区域。季节尺度上的反照率呈现出“春冬下降,夏秋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到2015年,三峡库区地表温度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人造地表,其次分别为耕地和水体;SINDVI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其次分别为耕地、水体和人造地表;反照率最高的是人造地表,其次分别是耕地、林地和水体。在研究期间,人造地表的地表温度呈现出增加趋势,增加了1.37℃;林地的地表温度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减少了0.16℃;水体的地表温度总体上呈现出增加趋势,增加了0.15℃;耕地的地表温度变化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SINDVI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耕地、水体和人造地表,研究期间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反照率最高的地类为人造地表,其次分别为耕地、林地和水体。研究期内人造地表反照率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余地类表现为下降趋势。上述变化与2000年到2015年三峡库区的人造地表、林地、水体不断增加和耕地减少相关,同时也受到MODIS产品在一些区域的精度和各地类的理化性质影响。2000-2015年三峡库区SINDVI与地表温度主要呈现为负相关关系,主要分布在库腹东部;SINDVI与反照率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这些区域分布在库腹东部。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显着区域的陆表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庆市主城区,地表温度呈现为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城市快速建设导致地表温度的升高;SINDVI增加与城市建设过程中逐渐注重绿化相关;反照率表现为下降趋势,是因为植被的增加导致反照率的下降,也与该区域反照率产品精度有关。重庆市主城区的具体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城市区域,植被的增加不一定能有效的降低地表温度。在三峡库区东北部的奉节县林地面积增加明显,因此SINDVI增加显着,16年内增加了3.39;而地表温度和反照率呈现为下降趋势,分别降低了0.42℃和0.008,植被的增加是导致地表温度和反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张倩[8](2020)在《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因素,在水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水资源供给一方面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的日益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加深了地区水资源问题,使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以及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发展水平。重庆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加上重庆市岩溶地貌发育广泛,大大降低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缺口大。水资源压力作为表征地区水资源短缺情况的重要指标,常用于分析地区水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利用情况,因此本文在水资源压力理论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和生态三个系统构建水资源综合压力模型,对2003-2016年重庆市水资源压力情况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分析,并在水资源压力基础上,从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了降水量、城市用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等12个指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得到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提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建议,得出了以下结论:(1)2003-2016年,重庆市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受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差异的影响,呈现“M”型发展趋势,人口压力指数大于生态压力指数,且均不存在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历年均值分别为-0.82和-1.98;水资源经济压力指数呈逐年降低趋势,而且在2009年之后重庆市也不存在水资源经济压力;由于水资源经济压力指数的持续降低及长期没有生态压力,使得重庆市水资源综合压力指数呈现降低趋势,受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的影响,重庆市历年来也不存在水资源综合压力。(2)从水资源压力子系统的分布特点来看,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经济压力的空间分布相反,表现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地理位置好,地形较平坦的都市发达经济圈水资源人口压力高,经济压力相对较低,渝西经济走廊次之;而人口稀疏,经济发展落后,地势较高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经济压力较大,但人口压力小。水资源生态压力和综合压力变化特征与人口压力相似。整体来说,都市发达经济圈仍存在较高的水资源人口压力,渝西经济走廊也存在人口压力隐患;水资源经济压力呈现下降趋势,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后均不存在水资源经济压力,而且各区域多数年份不存在水资源生态压力和综合压力。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压力结构的地区分异明显,表现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的水资源人口压力问题和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经济压力问题。(3)典型相关分析将水资源经济压力从水资源压力系统中单独划出来,认为影响重庆市水资源经济压力的主要因素有万元GDP用水量、第三产业GDP占比、城市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用水率,其中万元GDP用水量与水资源经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其他因素呈负相关关系。影响重庆市水资源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降水量,载荷值达-0.64,呈负相关,相对于人口的增长,降水量对水资源人口压力的影响更大。(4)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水资源压力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的利用地区资源,提出相对应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建议: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渝西经济走廊可在水资源总量和人口数量两方面进行调节和控制,比如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合理利用过境水,建设海绵城市,政府的人口政策导向等;渝西经济走廊还要重视地区经济的发展,可增大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地区城市化水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要在保持不存在人口压力的情况下,增加地区劳动力,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吸引外来人口和资金,政府出面进行投资、扶贫,发展旅游业等,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

沙立娜[9](2019)在《基于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后丰都风景旅游发展战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重庆市丰都县是长江上游黄金线路的起点,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90年代已成为全国旅游大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三峡库区的移民建设,丰都的风景旅游发生极大的改变,随着全域旅游的全面发展,丰都风景旅游发展打破原有空间布局、重新融合、统一规划是必然趋势。本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风景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客源、游客数量、游览线路、旅游要素、旅游市场竞争力、旅游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研究出一套合理的规划建议,使其丰都旅游产品更多元化、旅游发展更具特色、旅游开发更合理、旅游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结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等内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的分析揭示了丰都风景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必要性,文献综述阐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技术路线指出了全文的研究结构。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本文分别研究了日本八场大坝、浙江千岛湖风景区、湖北秭归县、重庆武隆四个受水利移民建设影响的区域,分析项目的概况及发展特色,与丰都的风景旅游发展情况做比较,从而得出借鉴之处,为后面部分的发展方向战略探讨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后丰都旅游的发展现状,大部分学者针对丰都三峡库区移民建设以来的县域经济与生态发展的研究较多,但比较集中于三峡库区移民初建及初完成时期,内容多针对于县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发展影响因素,本文对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后对丰都风景资源及旅游业态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第四部分是三峡库区移民建设丰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探讨,是本文的重点。根据《丰都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规划内容,提出针对丰都风景旅游的发展战略,总结归纳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发展策,为丰都风景资源整合、风景旅游规划以及县域的整体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

庞文东[10](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空间-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研究 ——以奉节、巫山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后三峡时代的来临,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进入崭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三峡库区旅游建设也进入一个关键性时期。而高速城镇化给库区城市旅游服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城市空间建设与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与挑战;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空间的建设和旅游服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库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显得格外重要。论文紧扣地域特色影响下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现状特征,厘清时代背景下库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引导价值。论文针对库区城市“生态-空间-旅游”三个主要方面,通过对三峡库区代表性的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型城市奉节与巫山的实地调查,总结出目前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面临的三大典型特征问题:第一、生态环境——具山环水绕之势,但生态及其敏感脆弱;第二、城市空间——拥多元立体之形,但土地空间紧缺受限;第三、旅游服务——占丰富多姿之景,但旅游文化开发滞后。并通过“质-量结合”、“主-客结合”的研究手段,在真实的现状特征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分别对两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展开综合评价研究,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尝试给出“三补、三活、三显”的改进策略与发展建议。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提出问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后三峡时期”、为什么要落脚于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型城市、为什么要选择“生态-空间-旅游”三个评价方面,通过对研究核心对象的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研究综述等的详细研究,梳理出论文的主要评价研究思路,为之后的评价分析研做好基础铺垫。第二部分(第2、3章):现状调查。主要分别针对后三峡时期奉节与巫山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现状调查。梳理俩城市不同时期阶段的城市建设进程,从生态安全与环境、城市空间规划建设、文化旅游资源三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并以客观角度归纳出时代背景与人居环境语境下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型城市对于城市的空间建设发展,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具体诉求。第三部分(第4章):评价体系建立。在现状调查问题反思的基础上,以联合国际人居署指标体系、水利风景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宜居城市指标体系为参照依据,建立一套针对后三峡时期(时代性)三峡库区(地域性)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第三部分(第5、6、7章):评价分析及策略建议与总结。分别从“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对奉节巫山两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评价,并根据三大系统各自的特征性,通过“客观数据对比”、“主题观察评判”和“问卷调查统计”来作为评价打分的判断方式为各个指标赋值。根据评价结论给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补”——生态修护与补偿策略;“活”——空间活化与利用策略;“显”——资源整合与开发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结论性研究总结。

二、重庆市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国外农村人力资本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国外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实践研究
        (一)国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二)国内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培训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实证分析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可能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村振兴
        二、农村劳动力
        (一)农村劳动力内涵
        (二)农村劳动力分类
        (三)农村劳动力特点
        三、技能培训
        (一)技能培训内涵
        (二)技能培训形式
        四、三峡库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准公共物品理论
        三、终身教育理论
        四、合作主义理论
第三章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形势
        一、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现状
        (一)开设专题培训班点
        (二)开发平台培训服务
        (三)开展合作培训模式
        二、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面临的形势
        (一)农村经济由一产向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二)农业技术由传统手工艺向职业技能转变
        (三)农村发展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变
    第二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调研情况
        一、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状况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访谈范围及过程
    第三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调研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一)缺乏培训激励政策
        (二)缺乏培训评估政策
        (三)缺乏培训监管政策
        (四)缺乏培训分级政策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缺乏严谨的培训计划,教学教材不时新
        (二)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合理
        (三)缺乏规范的实训锻炼,教学方法不实用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基础保障不到位
        (一)培训教师数量质量不高
        (二)培训教师准入机制不全
        (三)培训机构设施设备不足
    第四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保障性经费不充足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专业性机构不健全
        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参与性意识不强烈
第四章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的抽样分析
    第一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访谈
        一、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
        二、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确定
    第二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量表设计及测试
        一、量表确定与数据收集
        (一)量表的确定
        (二)数据收集
        二、项目分析
        三、预测试分析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三节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正式量表确定及检验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排序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技能培训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二)培训满意度与技能培训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节 实证结论分析
第五章 完善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路径
    第一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路径构建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路径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按需科学培训
        (二)坚持针对适用培训
        (三)坚持全员全面培训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路径构建的逻辑框架
    第二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路径体系
        一、开展多形式的综合技能培训体系建设
        二、实施跨区域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
        三、构建高效率的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建设
    第三节 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运行机制
        (一)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监督考核机制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三)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供给需求机制
        二、优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服务模式
        (一)创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办学模式
        (二)健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服务网点
        (三)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管理服务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支持保障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组织领导
        (二)夯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基础保障
        (三)优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社会环境
第六章 研究主要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主要结论
        一、创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模式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
        三、夯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队伍
        四、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管理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进一步扩大样本调查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调查深度
        三、进一步增大研究变量数量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的重心演变特征及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内涵及其分类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2.3 重心及耦合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1.2.4 三峡库区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1.2.5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思路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6.1 研究区域概况
        1.6.2 研究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理论
        2.1.1 生态价值理论
        2.1.2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2.1.3 耦合相关理论
    2.2 理论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重心时空演变特征
    3.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1 土地利用总体现状及变化特征
        3.1.2 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及评估方法
        3.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类
        3.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2.3 重心研究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空变化分析
        3.3.2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迁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特征及重心演变分析
    4.1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分析
        4.1.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4.1.2 产业结构分析
        4.1.3 城镇化率分析
        4.1.4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经济重心演变特征
        4.2.1 经济重心指标选取
        4.2.2 经济重心研究方法
        4.2.3 三峡库区经济重心演变特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与经济重心
    5.1 研究方法
        5.1.1 灰色关联度测算
        5.1.2 重心耦合分析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重心变动的重叠性分析
        5.2.2 重心变动的一致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及建议
        6.1.1 主要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展望
        6.2.1 可能创新点
        6.2.2 不足之处
        6.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所获成果

(3)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忠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格局研究
        1.2.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2 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数据获取及处理
        2.2.1 遥感数据获取
        2.2.2 其他数据源
    2.3 遥感数据处理
    2.4 遥感影像分类与解译
        2.4.1 地物类型分类体系
        2.4.2 监督分类之最大似然分类
        2.4.3 分类后处理
        2.4.4 精度评价
    2.5 研究方法
        2.5.1 土地利用扩展程度综合指数测算
        2.5.2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测算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
        3.2.3 土壤条件
        3.2.4 植被概况
        3.2.5 水文状况
    3.3 社会经济状况
    3.4 研究区选择依据
4 三峡库区忠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4.1 三峡库区忠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空间特征
    4.2 土地覆盖面积及比例变化
    4.3 土地利用时空分异指数分析
    4.4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分析
        4.4.1 分析单元
        4.4.2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时空分异特征
    4.5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信息图谱分析
    4.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4.6.1 自然驱动力
        4.6.2 人为驱动力
    4.7 小结
5 三峡库区忠县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5.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依据及计算公式
        5.1.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依据
        5.1.2 景观格局指数含义及计算公式
    5.2 斑块水平景观指数分析
        5.2.1 林地景观分析
        5.2.2 草地景观分析
        5.2.3 耕地景观分析
        5.2.4 建设用地景观分析
        5.2.5 水域景观分析
        5.2.6 未利用地景观分析
    5.3 景观水平景观指数分析
    5.4 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过程响应
    5.5 景观指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6 小结
6 三峡库区忠县景观生态安全分析
    6.1 基于“功能性-组织性-稳定性”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6.1.1 综合指数法
        6.1.2 评价体系内容
        6.1.3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6.1.4 指标归一化处理
        6.1.5 评价指标权重
        6.1.6 景观生态安全度指数
    6.2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统计特征
    6.3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时空异质性分析
        6.3.1 景观生态安全时间分析
        6.3.2 景观生态安全空间变化
        6.3.3 景观生态安全空间自相关分析
    6.4 景观生态安全障碍度因素分析
        6.4.1 景观生态安全障碍度计算方法
        6.4.2 景观生态安全障碍因素分析
    6.5 景观生态安全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
    6.6 景观生态安全与研究区地形的关系分析
        6.6.1 景观生态安全沿海拔和坡度梯度的空间分布趋势
        6.6.2 景观生态安全沿海拔和坡向梯度的空间分布趋势
    6.7 忠县生态安全建设措施和建议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2.1 讨论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4)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三峡库区重庆段建成区扩张及其植被NPP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建成区变化研究进展
        1.2.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1.2.3 建成区扩张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社会经济发展
        2.1.3 生态环境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2.1 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
        2.2.2 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
        2.2.3 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
        2.2.4 SRTM数据
        2.2.5 其他数据
第3章 夜间灯光数据整合及建成区提取
    3.1 DMSP/OLS数据的校正处理
        3.1.1 DMSP/OLS原始影像数据分析
        3.1.2 DMSP/OLS数据校正模型构建
        3.1.3 数据校正结果
    3.2 DMSP/OLS与 NPP/VIIRS数据整合
        3.2.1 夜间灯光数据整合
        3.2.2 夜间灯光数据整合评价
    3.3 三峡库区重庆段建成区提取
        3.3.1 建成区提取方法及结果
        3.3.2 建成区提取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重庆段建成区扩张变化分析
    4.1 建成区规模特征分析
        4.1.1 建成区扩张速度与强度
        4.1.2 建成区扩张方向
        4.1.3 建成区扩张重心
    4.2 建成区形态特征分析
        4.2.1 建成区紧凑度指数
        4.2.2 建成区分维数
    4.3 建成区地形变化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析
    5.1 MOD17A3 数据验证
    5.2 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NPP时序变化特征
    5.3 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NPP空间分布特征
    5.4 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NPP变化趋势分析
        5.4.1 植被NPP变化研究方法
        5.4.2 植被NPP变化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成区扩张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6.1 建成区开发程度对植被NPP的影响分析
        6.1.1 三峡库区重庆段夜间灯光相关性分析
        6.1.2 建成区开发程度对植被NPP的影响分析
    6.2 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分析
        6.2.1 植被NPP冷热点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构成分析
        6.2.2 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下植被NPP变化分析
        6.2.3 建成区植被NPP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情况

(5)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演变与模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人类活动及其定量化研究
    1.2 人类活动与景观梯度分析研究
    1.3 人类活动与三峡库区景观格局研究
    1.4 景观格局模拟模型研究
    1.5 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4 数据处理软件
    2.5 技术路线
    2.6 研究区概况
第3章 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 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分类
        3.1.1 景观分类的原则
        3.1.2 库区景观分类建立
    3.2 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的整体展现
        3.2.1 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的空间构型展示
        3.2.2 景观要素统计分析
    3.3 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动态变化特征
        3.3.1 景观类型转化分析
        3.3.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梯度响应及驱动力分析
    4.1 人类活动强度的构建和空间分布
        4.1.1 人类活动强度指标选择和模型构建
        4.1.2 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
    4.2 人类活动强度下的库区景观梯度响应
        4.2.1 基于景观水平的库区景观梯度响应
        4.2.2 基于类型水平的库区景观梯度响应
    4.3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4.3.1 景观变化驱动力综合评价
        4.3.2 景观变化驱动力机制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预测分析
    5.1 CA-Markov模型概述
        5.1.1 CA模型原理
        5.1.2 Markov模型原理
        5.1.3 CA-Markov模型原理
    5.2 CA-Markov模型构建
        5.2.1 元胞自动机构成
        5.2.2 预测间隔年份确定
        5.2.3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
        5.2.4 景观适宜性图集制作
    5.3 预测精度验证
    5.4 研究区2025年景观格局模拟
        5.4.1 研究区2015-2025年景观转移分析
        5.4.2 研究区2025年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6.3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6)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消落带研究进展
        1.3.2 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1.3.3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3.4 InVEST模型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
        2.1.5 动植物和矿产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开州区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概况
        2.3.1 水利嵌套工程
        2.3.2 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工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数据需求及来源
    3.2 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研究方法
        3.2.1 开州区消落带生态系统分类标准
        3.2.2 生态系统动态度
        3.2.3 生态系统转移矩阵
    3.3 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方法
        3.3.1 InVEST模型原理
        3.3.2 模型所需参数处理
        3.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方法
        3.4.1 分区统计
        3.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指数
        3.4.3 生态经济协调度
        3.4.4 人口-生态经济不匹配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4.1 生态系统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4.1.1 生态系统动态度
        4.1.2 生态系统转移矩阵
    4.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4.2.1 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4.2.2 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3.1 水源涵养价值评估
        4.3.2 土壤保持价值评估
    4.4 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估
        4.4.1 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4.2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利嵌套工程对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分析
    5.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指数分析
    5.2 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5.3 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5.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分
        5.4.1 水源涵养功能区划分
        5.4.2 土壤保持功能区划分
        5.4.3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
致谢

(7)基于GEE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关键陆表参数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与处理
    2.3 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3.2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3.3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分析
    3.4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3.5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陆表参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1 植被SINDVI变化时空特征
    4.2 地表温度变化时空特征
    4.3 反照率变化时空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表参数关系分析
    5.1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表参数分析
    5.2 陆表参数变化相关分析
    5.3 土地利用变化显着区域陆表参数时空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内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8)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核算方法
        2.1.1 水资源压力指数
        2.1.2 典型相关分析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地协调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自然条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和河流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人口概况
        3.2.2 经济概况
    3.3 水资源概况及利用情况
        3.3.1 水资源现状
        3.3.2 供水量和用水量
        3.3.3 废污水排放量
        3.3.4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 数据来源
第4章 重庆市水资源压力及时空演变分析
    4.1 重庆市水资源压力分析
        4.1.1 水资源人口压力指数分析
        4.1.2 水资源经济压力指数分析
        4.1.3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4.1.4 水资源综合压力指数分析
    4.2 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4.2.1 三大经济区水资源压力的时间演变分析
        4.2.2 三大经济区水资源压力的空间演变分析
第5章 重庆市水资源压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5.1 水资源压力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5.1.1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5.1.2 结果分析
    5.2 重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5.2.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5.2.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9)基于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后丰都风景旅游发展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政府对丰都旅游业十三五规划战略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案例分析
    2.1 日本八场大坝
        2.1.1 项目概况
        2.1.2 发展分析
        2.1.3 相似之处
        2.1.4 借鉴之处
    2.2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风景区
        2.2.1 项目概况
        2.2.2 发展分析
        2.2.3 相似之处
        2.2.4 借鉴之处
    2.3 湖北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旅游
        2.3.1 项目概况
        2.3.2 发展分析
        2.3.3 相似之处
        2.3.4 借鉴之处
    2.4 重庆武隆区世界自然遗产景区
        2.4.1 项目概况
        2.4.2 发展分析
        2.4.3 相似之处
        2.4.4 借鉴之处
    2.5 总结
3 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后丰都风景旅游的现状分析
    3.1 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后丰都基本发展概况
        3.1.1 三峡库区移民建设概况
        3.1.2 丰都区位交通概况
        3.1.3 丰都人文内涵概况
    3.2 丰都风景资源分析
        3.2.1 风景资源概况
        3.2.2 水资源概况
        3.2.3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3 旅游业态概况分析
        3.3.1 旅游客源分析
        3.3.2 游客数量、游览线路分析
        3.3.3 旅游配套设施分析
        3.3.4 旅游市场竞争力分析
        3.3.5 旅游经济分析
    3.4 总结
4 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后丰都旅游发展战略
    4.1 战略发展依据
        4.1.1 丰都县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4.1.2 丰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发展战略
        4.2.1 发展目标战略
        4.2.2 发展定位战略
        4.2.3 空间布局战略
        4.2.4 旅游产品发展战略
        4.2.5 旅游线路发展战略
        4.2.6 丰都旅游营销拓展战略
        4.2.7 丰都旅游保护措施战略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空间-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研究 ——以奉节、巫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多维层面为库区城市带来时代发展重要机遇
        1.1.2 规划背景——国家生态功能与保护的重任对工业建设的限制
        1.1.3 现实背景——文化旅游发展与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1.4.2 研究内容的聚焦定位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5.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2 后三峡时期奉节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调查研究
    2.1 “后三峡时期”城镇化进程(2009-2017)
    2.2 生态安全环境情况
        2.2.1 水土流失与石漠化
        2.2.2 地质灾害现状
        2.2.3 水资源特征
        2.2.4 气候气象特征
        2.2.5 绿地公园现状
    2.3 城市空间规划建设
        2.3.1 功能组团概况
        2.3.2 城市形态演变
        2.3.3 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2.3.4 重要节点空间建设现状
    2.4 文化与旅游资源
        2.4.1 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2.4.2 重要景点资源概况
        2.4.3 旅游发展趋势及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后三峡时期巫山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调查研究
    3.1 “后三峡时期”城镇化进程(2009-2017)
    3.2 生态安全环境情况
        3.2.1 水土流失与石漠化
        3.2.2 地质灾害现状
        3.2.3 水资源特征
        3.2.4 气候气象特征
        3.2.5 公园绿地现状
    3.3 城市空间规划建设
        3.3.1 城市空间概况
        3.3.2 城市空间演变
        3.3.3 城市山水格局现状
        3.3.4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
    3.4 文化与旅游资源
        3.4.1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概况
        3.4.2 人文条件概况
        3.4.3 特色旅游资源
        3.4.4 周边风景名胜区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4.1 后三峡时期人居环境三大关键性问题
        4.1.1 生态环境:具山环水绕之势,但生态及其敏感脆弱
        4.1.2 城市空间:拥多元立体之形,但土地空间紧缺受限
        4.1.3 旅游服务:占丰富多姿之景,但旅游文化开发滞后
    4.2 评价指标选取参考
    4.3 评价的方法与原则
        4.3.1 评价方法
        4.3.2 评价指标原则
        4.3.3 评价模型的建立
    4.4 评价指标设置及释义
        4.4.1 指标层级之间的关联性
        4.4.2 A1.生态环境系统
        4.4.3 A2.城市空间系统
        4.4.4 A3.旅游服务系统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1 指标权重确定的基本情况
        4.5.2 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
        4.5.3 一致性检验
        4.5.4 指标权重分布汇总
    4.6 等级评判
    4.7 本章小结
5 奉节县、巫山县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价
    5.1 奉节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
        5.1.1 奉节县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环境系统
        5.1.2 奉节县城市人居环境的城市空间系统
        5.1.3 奉节县城市人居环境的旅游资源系统
    5.2 奉节县人居环境评价结果
    5.3 奉节县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5.3.1 生态功能区划与本底条件制约城市发展
        5.3.2 空间拓展受限,城市建设面临新窘境
        5.3.3 资源保护与人文旅游发展的矛盾依旧突出
    5.4 巫山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
        5.4.1 巫山县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环境系统
        5.4.2 巫山县城市人居环境的城市空间系统
        5.4.3 巫山县城市人居环境的旅游服务系统
    5.5 巫山县人居环境评价结果
    5.6 巫山县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5.6.1 纵向生态联系不足,环境保护堪忧
        5.6.2 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缺失
        5.6.3 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亟待加强
    5.7 本章小结
6 奉节县、巫山县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优化建议
    6.1 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优化建议技术路线
    6.2 生态修护与补偿策略
        6.2.1 补体系:绿化廊道系统的建立
        6.2.2 补自然:近自然城市空间设计
        6.2.3 补节点:生态景观节点的控制
    6.3 空间活化与利用策略
        6.3.1 活空间:空间立体生态设计
        6.3.2 活步行:建立优良步道空间
        6.3.3 活场地:引导场地混合使用
    6.4 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
        6.4.1 显文脉:整合文化空间肌理
        6.4.2 显功能:平衡“旧”与“新”文化空间
        6.4.3 显创新:旅游文化拓展与机制管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论文研究成果
    7.2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B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旅游概况
        B1 奉节城市现状资料补充
        B2 巫山城市现状资料补充
    C 评价模型原理计算过程及问卷设计
    D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调查表(专家)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重庆市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重庆市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路径研究[D]. 王鹏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的重心演变特征及耦合研究[D]. 阳华.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以忠县为例[D]. 詹立坤.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4]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三峡库区重庆段建成区扩张及其植被NPP影响研究[D]. 谭淼.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5]三峡库区重庆段景观格局演变与模拟预测研究[D]. 殷兴伟. 西南大学, 2020
  • [6]水利工程嵌套区消落带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D]. 李想. 重庆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GEE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关键陆表参数变化分析[D]. 郝斌飞. 西南大学, 2020(01)
  • [8]重庆市水资源压力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倩. 西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后丰都风景旅游发展战略探讨[D]. 沙立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10]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空间-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研究 ——以奉节、巫山为例[D]. 庞文东.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重庆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