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4月阳江M_L4.7级地震的异常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吉平[1](2013)在《广东省数字化地磁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范围在东经107°~120°、北纬18°~26.1°,地域上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湖南、及江西南部,这是我国华南地震活动相对频繁的地带。广东省在全国范围来说不属于地震多发和强震活跃地区,但就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范围而言,又是一个中强地震较为多发的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7级以上强地震,新中国成立后在省内陆地还发生过1962年新丰江6.1级地震和1969年阳江6.4级地震,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前兆资料分析是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而地磁资料已经成为地震前兆的一项重要内容,地震的磁效应已经得到了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的支持,地震地磁关系的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并且发展出了很多方法。广东省从1957年开始进行地磁观测,于2001年在肇庆地磁台开始数字化的地磁资料记录,2007年在新丰江地震台和韶关地震台增加了数字化的地磁测项。从广东省建立数字化地磁观测台站以来至今省内陆地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分别为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2012年2月16日东源4.8级、2012年8月31日河源源城区4.2级、2013年2月22日东源4.8级。本文选取了肇庆地磁台2003年1月-2013年4月、韶关地震台2008年1月-2013年4月、新丰江地震台2009年1月-2013年4月数字化地磁资料的分钟值数据,采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期找出这几次地震和地磁变化的关系,从中发现在广东地区地磁预报地震的某些经验认识,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计算结果显示,转换函数法的参量在有震时期存在异常变化,但在所研究的区域里面,这些异常信息和地震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台站、不同周期成份、不同参量对地震的表现形式不同,难以提取到共同的的特征;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前有异常信息,表现为在震前1-10个月超阈值的变化,容易判断和操作,但具体工作中对阈值的选取难以确定,如何选取比较合理需要进一步确认。在2013年度会商时(2012年10月份召开),曾提到在8月份有加卸载响应比超阈值异常,之后于2013年2月22日在距离台站约30km的东源县锡场镇发生4.8级地震。
王继,俞言祥[2](2008)在《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收集了1990—2006年间,我国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地区25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再配合1918—1989年间。9次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图,重新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震级下限从5级扩展到3.5级,地震烈度主要增加了Ⅳ度—Ⅵ度之间的样本量。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小地震时计算烈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反映出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烈度相对高的特点。
秦乃岗,刘特培[3](2005)在《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序列的一些特征》文中提出2004年9月17日阳江M4.9级地震是1969年阳江M6.4级地震发生后至今震级最大的余震之一,该震中区及附近1970年以来至2004年底的九千余次ML1级以上的地震月频次的统计结果显示,本地4.5级以上地震震前短临时段内,ML 1.0级以上小震活动水平增强不明显,但2004年与1986年的地震临震前,ML0.1级以上的微震次数却异常升高;本地4.5级以上地震前3个月至1年左右,b值均处于0.55左右的低值状态。衰减系数H值的计算均大于1,显示本地4.5级以上地震的余震衰减都很快,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出孤立型较强的特点。本次4.9级地震作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与1969年主震的情况较为类似。
叶秀薇,杨马陵,叶东华,康英,秦乃刚,刘特培,万永芳,廖桂金,华卫[4](2005)在《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概述》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发生了4.9级地震,从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及等震线分布判断本次4.9级地震仍属1969年阳江6.4级地震“老”震区的晚期地震活动,与该区已发生的4~5级地震序列活动类似,具有前期余震频度、强度衰减快的特点。宏观调查及震源机制证实平冈断裂是此次4.9级地震的主要控震和发震构造。震前曾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前兆异常,但地震学异常不显着,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未出现异常活跃或异常平静。
杨马陵,叶秀薇,叶东华[5](2003)在《2001年4月阳江ML4.7级地震的异常与分析》文中提出分析了2001年4月阳江ML4 7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和前兆异常,并对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和未来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
二、2001年4月阳江M_L4.7级地震的异常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4月阳江M_L4.7级地震的异常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数字化地磁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震地磁学概述 |
1.2 地震磁现象的观测发展 |
1.3 震磁效应的物理基础 |
1.4 地震地磁前兆信息的提取 |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思路 |
第二章 地震地磁研究方法 |
2.1 转换函数法 |
2.2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 |
2.3 其他方法简介 |
第三章 广东省陆区2003年以来的中等地震 |
3.1 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 |
3.2 2012年2月16日东源4.8级地震 |
3.3 2013年2月22日东源4.8级地震 |
第四章 数据资料及处理 |
4.1 台站基本情况 |
4.2 数据处理 |
第五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
5.1 阳江地震和地磁变化的关系 |
5.2 河源地震和地磁变化的关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3)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序列的一些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地震序列活动特征 |
1.1 频度及应变释放 |
1.2 序列b值 |
1.3 地震衰减系数H值 |
2 震源机制解及地震主破裂面 |
3 讨论 |
(5)2001年4月阳江ML4.7级地震的异常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地震基本参数 (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广东地震台网) |
2 发震构造 |
3 地震序列 |
4 地震学和前兆异常 |
4.1 地震活动性分析 |
4.2 前兆异常 |
5 阳江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和未来趋势估计 |
6 结束语 |
四、2001年4月阳江M_L4.7级地震的异常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数字化地磁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 刘吉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02)
- [2]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J]. 王继,俞言祥. 震灾防御技术, 2008(01)
- [3]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序列的一些特征[J]. 秦乃岗,刘特培. 华南地震, 2005(04)
- [4]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概述[J]. 叶秀薇,杨马陵,叶东华,康英,秦乃刚,刘特培,万永芳,廖桂金,华卫. 华南地震, 2005(03)
- [5]2001年4月阳江ML4.7级地震的异常与分析[J]. 杨马陵,叶秀薇,叶东华. 华南地震,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