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丰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研究

江苏大丰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研究

论文题目: 江苏大丰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理学

作者: 李占海

导师: 沈焕庭

关键词: 流速剖面,悬沙浓度剖面,悬沙级配,沉积物输运,潮沟,沉积动力,大丰潮滩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根据现场观测资料,本文从底质粒径组成、潮流边界层、悬沙剖面、悬沙级配特征、沉积物输运等方面探讨了江苏大丰潮滩的沉积动力特征。 大丰潮滩的底质粒径组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由海向陆底质的砂含量减小、粉砂含量和粘土含量增加。盐蒿滩和互花米草滩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悬沙沉降,悬沙粒径组成和沉降特点决定了表层底质的粒径组成。在泥砂混合滩、粉砂细砂滩和细砂滩上,推移质物质是影响表层底质粒径组成的重要因素。 低潮位附近的细砂滩滩面的涨潮流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落潮流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涨潮流的流向范围和潮流旋转幅度均大于落潮。落潮历时一般大于涨潮历时,而落潮流速明显大于涨潮;落潮单宽净输水量明显大于涨潮,涨潮净输水方向以平行海岸为主,落潮以垂直海岸向海为主,全潮单宽净输水量主要受落潮流控制。这种水文特征是潮沟和/或平面环流(涨、落潮流路不一致)的影响所造成的。在低潮位附近,涨、落潮周期中只出现一个明显的流速高峰,出现在落潮中期,高水位时不存在明显的憩流。 一个潮周期内,符合对数分布的流速剖面一般占总数的42-96%,各潮周期差别较大。影响流速剖面非对数分布的因素主要有风、波浪、流速的非恒定性、悬沙浓度等。受悬沙浓度和流速垂向变化的影响,水体密度层化参数R_f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和垂向变化。悬沙浓度能够减弱水体垂向上的动能量交换,使摩阻流速或剪切力减小。根据对摩阻流速与推移质输运率关系的分析,Hardisty(1983)的推移质输运率公式可导致较大的误差。 悬沙浓度在潮周期内的变化很大,涨潮平均悬沙浓度大于落潮,悬沙浓度及其垂向梯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从流速与悬沙浓度的关系以及悬沙粒径组成来看,位于细砂滩的测站处没有发生明显的再悬浮和悬沙沉降,悬沙浓度的变化主要与悬沙平流输运和悬沙浓度的空间梯度有关。在有明显再悬浮和沉降的情况下,悬沙粒径组成在潮周期内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和垂向变化,再悬浮量越大,悬沙粒径越粗,悬沙沉降量越大,悬沙粒径越细,底层悬沙粒径明显粗于上层悬沙粒径。在没有明显再悬浮和沉降的情况下,悬沙粒径组成在潮周期内的时间变化和垂向变化都很小,随潮周期的变化也很小。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潮滩研究概况

1.2.2 国内潮滩研究概况

1.2.3 潮流边界层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底质地貌

2.2 气候

2.3 水文

2.4 大丰潮滩

第三章 大丰潮滩底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2 潮滩各部位的底质粒度参数

3.3 底质空间分布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大丰潮滩流速剖面及底部边界层参数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2 流速在潮周期内的变化

4.3 流速剖面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4.4 水体分层特征

4.5 底质边界层参数

4.6 悬沙浓度对底部边界层过程的影响

4.7 摩阻流速与悬沙浓度和推移质输运率的关系

4.8 小结

第五章 大丰潮滩悬沙浓度剖面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2 悬沙浓度的标定

5.3 悬沙浓度在潮周期内的变化

5.4 悬沙浓度的剖面分布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大丰潮滩悬沙级配特征及其动力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2 悬沙级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3 悬沙级配对再悬浮和沉降的响应

6.4 悬沙级配对流速的响应

6.5 悬沙级配在潮周期内的变化模式

6.6 大丰潮滩的背景悬沙级配

6.7 小结

第七章 大丰潮滩的输水输沙特征

7.1 材料与方法

7.2 滩面输水特征

7.3 悬沙输运特征

7.4 推移质输运特征

7.5 悬沙输运量与推移质输运量的比较

7.6 滩面底质的活动性

7.7 小结

第八章 大丰盐蒿滩潮沟及滩面的沉积动力特征

8.1 野外观测和计算方法

8.2 潮沟及滩面的输水输沙特征

8.3 盐蒿滩上悬沙与底质的关系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发布时间: 2006-09-11

参考文献

  • [1].江苏辐射沙洲水道潮流及悬沙动力研究[D]. 吴德安.南京师范大学2004
  • [2].海岸、河口区波—流联合作用下三维悬沙数值模拟及其在黄河三角洲的应用[D]. 梁丙臣.中国海洋大学2005
  • [3].ADP和OBS观测支持下的长江口悬沙动力过程研究[D]. 张文祥.华东师范大学2006
  • [4].长江口门附近海域悬沙时空变化和输运研究[D]. 刘建华.华东师范大学2014
  • [5].潮汐河口河槽悬沙侧向捕集机制研究[D]. 杨忠勇.华东师范大学2014
  • [6].波—流共同作用下长江口二维悬沙数值模拟[D]. 胡克林.华东师范大学2003
  • [7].长江口平面二维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D]. 曹振轶.华东师范大学2002

相关论文

  • [1].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光滩过渡带沉积动力过程研究[D]. 史本伟.华东师范大学2012
  • [2].潮间带盐沼植物的沉积动力学效应研究[D]. 李华.华东师范大学2009
  • [3].胶州湾及邻近海区沉积动力学[D]. 汪亚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
  • [4].小型潮汐汊道系统的沉积动力过程与演化[D]. 贾建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
  • [5].长江河口涨潮槽的形成机理与动力沉积特征[D]. 王永红.华东师范大学2003
  • [6].江苏辐射沙洲水道潮流及悬沙动力研究[D]. 吴德安.南京师范大学2004
  • [7].长江口潮滩水动力过程、泥沙输移与冲淤变化[D]. 贺宝根.华东师范大学2004
  • [8].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区悬沙及沙洲演变的遥感研究[D]. 宋召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
  • [9].长江口淤泥质潮滩高程遥感定量反演及冲淤演变分析[D]. 郑宗生.华东师范大学2007
  • [10].淤泥质潮滩地貌的遥感研究[D]. 王珍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标签:;  ;  ;  ;  ;  ;  ;  

江苏大丰潮滩沉积动力过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