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文-生忠军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文-生忠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生忠军[1](2019)在《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对维护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时代主题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既为国家安全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规划纲领,又采取了多项切实有效的行动举措,积极探索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路径。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国家安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本文立足邓小平所处时代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客观分析了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与时代条件,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了其思想的理论内容、实践进路等基本问题,力图廓清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全貌。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安全思想是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本质的深刻洞察,及其所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构建起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列宁、毛泽东等人维护国家安全的生动实践,为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安全环境的新变化、世界格局的新发展紧密相连,是对中国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的积极应答。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是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产生的主要时代条件。第二,凝练了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实践进路。邓小平以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为重点,积极探索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统一,汇聚实现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二是着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筑牢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叁是加强国家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安全的法制和思想保障。四是坚持军事反击与和平解决的双重推进。在解决边界争端问题上,中国对越南等国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必要的军事还击,维护了我国的主权与领土安全。与此同时,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和平共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放”和“一揽子解决”等主张,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争端。第叁,归纳了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特征与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深刻洞察的基础上,揭示其思想所蕴含的鲜明特色,深刻总结其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主要特征方面,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安全综合性与重点性原则的统一,着眼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统一,致力于实现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在重要意义方面,一方面,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另一方面,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外交实践活动的开展,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起爱好和平的良好形象。第四,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结合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刻总结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规律。从对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着重阐释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新的国家安全理论。从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到胡锦涛提出的综合安全观,再到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思想得到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线、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以维护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为主阵地和主战场。习近平在维护国家安全的伟大实践中,还提出了具有世界性指导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光辉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国家安全事业的发展和人类普遍安全的早日实现。(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董前程[2](2018)在《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及今,文化一直是统治者最为倚重的维护阶级利益的手段,也是支撑一个国家大国地位最深厚的战略资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彰显。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探索中,首次提出文化安全这一完整的学术概念和命题。邓小平是位形成较为系统完整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基本思路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始终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这一历史性课题;在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中,对之进行了建设性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理论体系,为新时期国家文化安全建设规划了科学的蓝图。本文共分叁章。第一章由叁方面内容构成,主要包括基本问题概述、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本文首先概述了关涉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从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两个维度展现了其思想形成的科学依据。论文的第二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涉及文化安全建设的领导权、文化安全建设的方向、文化安全建设的手段、文化开放以及思想特点,本文从这五个方面详细分析并揭示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科学内涵。该章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系统梳理和挖掘邓小平关于加强党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领导、科学处理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的思想。第叁章是本文的难点所在,由两部分构成。理论价值部分主要解决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文化安全理论的贡献问题,即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叁位经典作家的文化安全思想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价值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其思想对新时期文化安全建设的指导意义,分别涉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价值观认同、传统文化创新以及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廖生智[3](2015)在《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对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综合国家安全思想与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源流关系。邓小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国家安全战略思想,顺应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趋势提出综合国家安全战略思想,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科学的国家安全战略,科学处理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推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对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04期)

廖生智[4](2014)在《邓小平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观即对时代内涵、时代特征、时代主题的认识、判断,是最高层次的战略问题,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内外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发展时期。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奠基人,列宁是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者,斯大林肯定和否定方面参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自194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认为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同时并存,但此后直到改革开放前,认为战争与革命仍是时代主题,产生了判断上的偏差。应全面、辩证、历史地评价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时代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时代观的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唯物辩证地认识1980年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邓小平的时代观以对世界战争趋势和世界和平前景的准确把握以及发展对全人类的高度重要性为科学依据。邓小平以严谨的态度对美苏竞争态势进行跟踪观察,不断地调整、更新战争观:从战争不可避免,但五年内打不起来,到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可能争取延缓发生,再到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由此,邓小平驱走了笼罩在人们头顶的战争阴霾,为我们指明了和平的光明前景。邓小平从全人类的高度认识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发达国家的再发展要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前提,发达国家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支持、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责任。邓小平在与外宾的多次会谈中深刻揭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内涵。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时,思想理论战线陷入迷茫困惑之际,邓小平仍然坚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仍有前途。邓小平这些观点,坚定了人们对时代主题的认识。邓小平新的时代主题观的提出,在理论上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实践上,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变及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推动了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战略向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调整转变,促进了传统国际竞争方式和国家安全观的更新,以追求军事优势为目标的传统国际竞争向以增强经济、科技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转变;相应地,由追求政治、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观向包括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观转变,形成了邓小平国家综合安全思想体系。邓小平从世界和平和中国国家安全、发展大局高度重视发展中美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二十多年里,中美关系紧张敌对,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客观上要求中美关系健康发展,促使邓小平努力推动中美建交。邓小平领导中国与美国进行安全合作的重要行动之一就是双方就中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达成默契,美国警告苏联不要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教训了苏联、越南两个大、小霸权主义国家,巩固了中美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了两国高层军事交流。中美合作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存在着国家利益冲突,突出地体现在美国利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上。邓小平坚持把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同美国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美国在中美关系上对中国实行既拉又压的两面政策,邓小平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以两手策略对付美国的两面政策,适度灵活处理中美两国分歧,使中美关系斗而不破,争而不裂。白1950年代末期起开始恶化对抗的中苏关系,在1980年代初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中苏两国互相谋求改善关系,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这种变化是苏、中、美叁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被动,在阿富汗战争中陷入泥潭,国内经济长期处于畸形发展和低速增长状态。内外交困的现实迫使苏联谋求缓解同中国关系。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上存在的根本利益冲突而起伏动荡,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保障,美苏之间爆发世界大战和苏联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都较1970年代降低。国际上的不利和有利因素以及国内发展的要求促使中国对美拉开距离,对苏松动关系。在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邓小平倾力促使苏联消除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叁大障碍”,打消苏联回避国际责任的种种企图。鉴于国际形势进一步变化和中国南部周边安全环境趋于严峻的状况,邓小平调整了渐进式、分步骤消除“叁大障碍”的思路,将坚持苏联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作为“叁大障碍”中优先解决的热点问题,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性突破。邓小平总结、吸取中苏关系结盟和意识形态争论留下的教训,以史为鉴,为新型中苏关系准确定位: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叁国、睦邻友好的正常的国家关系;立足国家利益,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对中苏关系科学、合理的再定位,为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平稳过渡奠定了牢实基础。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一条线”战略向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必要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产物。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后国内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1970年代初以来实行的“一条线”战略的局限性亟待克服,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跌宕起伏,彼此都在审视对方并准备调整对对方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需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保持国际战略力量平衡。在调整中国对外政策必要性凸显的过程中,实现这种转变的条件也基本具备:1980年代初美苏争霸开始呈现互有攻守、僵持不下的态势,世界战争的危险下降,长期紧张对抗的中苏关系出现松动迹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经过了酝酿、提出和成熟叁个阶段。在十二大之前的酝酿阶段,邓小平勤于观察,深入思考,大胆预见,同时广聚战友和外交、战略研究领域有识之士的智慧,考虑对美拉开距离、不结盟、不打牌,对苏松动关系。1982年9月十二大开幕词和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十二大后到1990年代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走向成熟阶段。不仅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概念不断明晰、具体化,而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得到全面、深入阐发,形成完整体系。由“一条线”战略向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转变成效显着,意义深远。由于转型的成功,中国为避免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经济稳步增长;促进了全方位外交,拓展了中国的国际空间: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幅度得到提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使中国成功应对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形势的动荡,迅速适应冷战结束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安[5](2013)在《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安全,从根本上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安全有着积极有益的思考与探索。邓小平在其着作和讲话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文化安全”这一概念,但是却一直在深入地思考文化安全这一紧迫而长期的历史性课题,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安全,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和国际政治风波的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当前研究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的现状以及它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基本框架。其次,分析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是从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出发,揭示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理论渊源;二是从近代中国遭受的深层文化危机与教训以及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践总结出发,揭示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叁是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背景出发,分析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产生的现实要求。再次,归纳总结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要确保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必须重视文化安全的经济基础,叁是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优越性;五是确保党对文化工作的正确引导;六是建立平等合作的文化新秩序。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际,探究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叁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努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钟赟[6](2013)在《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而且使“非传统安全”日益凸显出来。国家文化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国家文化安全思想。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家文化安全理论的基本内容。着重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国家文化安全的特征、国家文化安全的地位以及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是在面对世界不同文化激荡带来挑战以及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被弱化,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质疑的国内背景下,在对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在对其他国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启示的条件下形成起来的。第叁部分:揭示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总体要求,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调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第二,大力发展经济,构筑国家文化安全的经济基础。主要包括增强经济实力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坚实后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根本的经济手段。第叁,齐抓共管,运用多种手段共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加强教育和法制建设,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第四部分:分析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特点。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具有科学性、战略性、民族性和开放性。第五部分:揭示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为发展了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理论,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实践意义体现为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地处理好文化的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冷舜安,张安[7](2013)在《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叁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对国家文化安全有着大量的思考和实践,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方向、价值、实践叁个维度,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叁个维度体现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基础、价值标准和实践途径叁者的有机统一。(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13年02期)

李洪芳[8](2012)在《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和制度烙印的文化(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不受外来文化和思想威胁的状态。在全球化时代,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备受推崇,抵御外来文化渗透、维护本国文化特性和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正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议程。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深,中国面临的文化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也日益紧迫。因此,学界需要加强对文化安全的研究,以解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从国家决策的层面来说,领导人不仅多次强调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而且还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问题提升到关系全局的战略层次,足见文化安全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提出了中国总体道路的战略性设计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还论述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形势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思路等,为维护当今的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战略指导和现实启示。不过,邓小平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虽然较为丰富,但他本人并没有提出“国家文化安全”概念,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也是分散在他的诸多论述当中,并非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所以,需要对邓小平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梳理和挖掘邓小平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表述,总结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渊源、特征、内容及其发展,提炼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现实启示。而本文所要论证和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导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及其直接的思想来源”、“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特征”、“邓小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思路”、“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发展”和“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现实启示”。在“导论”部分,文章将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与本选题相关的文献综述、本研究的理论工具及方法、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逻辑结构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等进行详细描述,以为本文研究作出前期理论铺垫和总体框架设计。在“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及其直接的思想来源”部分,文章将首先界定“国家文化安全”的涵义,视之为“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这两个维度上的国家个性文化的安全;接着论述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认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主要体现为“防”和“建”这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都分别表现在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文化安全的维度上;然后论述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直接的思想来源,认为邓小平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直接源于毛泽东关于高度重视中国新文化建设、新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文化建设要采取教育等方式、对待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等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理念。在“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特征”这一部分,文章将根据邓小平的相关表述及预先设定的逻辑体系,归纳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5个主要特征,分别是:坚定的原则性、长远的战略性、明确的针对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归纳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本质精神。“邓小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思路”这一部分是本文的中心内容,文章将遵循前文设计的逻辑体系,从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这两个维度论述邓小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思路,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组织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方针是“双百”方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是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基本前提是维护国家主权;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战略基础是发展经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章同时对这些思路所表现出来的“防”或“建”的基本内容作出概括。在“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发展”这一部分,文章将着重描述党的第叁代和第四代领导人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认为他们对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从战略角度看待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坚持“双百”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发展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文章将侧重于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创新与发展的分析。在最后一个部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现实启示”中,文章将概括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对维护当今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启示,主要有: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高度重视文化安全的物质基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将文化安全当作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过程中尽量凸显“防”和“建”这两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文化安全这两个维度。综合来看,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对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思想来源、内容、特征和发展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炼,力求通过线性的历史主义论述方式,逻辑性地展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这四代领导人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之间依次的思想继承关系,并有意识地突出党的四代领导人在国家文化安全思想方面的一脉相承性。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逻辑结构的安排、对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系统描述以及将“实事求是”精神贯穿于领导人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分析这一做法上。本文的不足主要是资料性的描述过多,而理论性阐述不够;同时对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其它渊源(如传统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渊源)的“有意”忽视,也是本文的一个不足。学界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方兴未艾,对邓小平思想的研究也持久不衰。本文将“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既深化了邓小平理论的学术研究,也是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的细化。本文的作者将继续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希冀能够提炼出更多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理念与思想,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作出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2-03-01)

郝良华[9](2011)在《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是我国必须高度注意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要放在第一位、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文化实力等丰富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这些思想在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11年12期)

唐金权[10](2011)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国家安全思想,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营造有利的国家安全环境,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安全得到了切实有力的保障。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思想是理性和务实的,适应了当时国内发展任务的需要,对中国的安全战略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也为后来的国家安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古及今,文化一直是统治者最为倚重的维护阶级利益的手段,也是支撑一个国家大国地位最深厚的战略资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彰显。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探索中,首次提出文化安全这一完整的学术概念和命题。邓小平是位形成较为系统完整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基本思路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始终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这一历史性课题;在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中,对之进行了建设性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理论体系,为新时期国家文化安全建设规划了科学的蓝图。本文共分叁章。第一章由叁方面内容构成,主要包括基本问题概述、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本文首先概述了关涉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从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两个维度展现了其思想形成的科学依据。论文的第二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涉及文化安全建设的领导权、文化安全建设的方向、文化安全建设的手段、文化开放以及思想特点,本文从这五个方面详细分析并揭示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科学内涵。该章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系统梳理和挖掘邓小平关于加强党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领导、科学处理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的思想。第叁章是本文的难点所在,由两部分构成。理论价值部分主要解决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文化安全理论的贡献问题,即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叁位经典作家的文化安全思想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价值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其思想对新时期文化安全建设的指导意义,分别涉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价值观认同、传统文化创新以及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生忠军.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9

[2].董前程.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3].廖生智.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对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启示[J].学理论.2015

[4].廖生智.邓小平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4

[5].张安.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6].钟赟.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3

[7].冷舜安,张安.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叁个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

[8].李洪芳.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9].郝良华.论邓小平国家文化安全思想[J].理论学刊.2011

[10].唐金权.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标签:;  ;  ;  ;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文-生忠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