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顺差”问题研究

我国“双顺差”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格局,即呈现一种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不平衡结构。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并不利于我国长期的结构调整和稳定的增长,它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和政策决策层的热切关注。为了探索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现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学者们认为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异、资源优势、产业竞争力、经济增长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融资结构和水平等因素是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原因。此外,学者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就外经贸政策对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有显著影响达成了共识,但是对外经贸政策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具体影响却研究较少。从这点出发,在学者们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其所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立足我国国情,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程度加深的大环境中,从我国外经贸政策的角度分析引起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试图有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进行政策调整的建议。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的研究,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本文试图研究双顺差的政策原因。我们知道,各种政策必定是以某种理论作为指导的,探究这些政策的理论渊源,进而调整对理论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从这一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出现双顺差的政策原因以及政策的理论渊源,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外,双顺差的实质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状况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适应性已经表现出来,因而探悉其原因,并对调整对外经贸政策提出建议,这对实施适应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对外经贸政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的总体结构是围绕我国的外经贸政策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这条主线安排的。文章除导论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我国国际收支的反常态现象及其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反常态现象是指,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同时出现了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流出的盈余状态。1994年至今,我国保持了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这当中只有1998年因为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逆差。与此同时,伴随着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增加,外汇储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直观层面看,双顺差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自主性交易失衡;从更深的层面分析,双顺差实质上意味着宏观经济平衡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由此给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贸易摩擦不断,外汇储备激增、人民币升值、外商直接投资威胁经济安全等。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双顺差的积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了冲击。克鲁格曼(1999)提出了的开放经济面临的“三难选择”,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下述三个目标只能达到两个,不能同时实现:第一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第二是汇率的稳定性;第三是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我国已于1998年基本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正逐步开放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外汇储备为代表的国际收支余额正以显著的速度递增,货币发行量不是依据国内经济情形供给,而是被外汇占款压迫性加快发行。这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起了助推作用。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我国的外贸政策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来源。而对外贸易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一是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二是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对贸易数量扩张的作用是直接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政策的使用对贸易量有着强烈的、可预期的影响。选取我国贸易政策体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加工贸易政策、与贸易有关的引进外资政策,分析其对经常项目的影响,可以看出,在我国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张而进口发展相对滞后,其直接结果是经常项目长期、巨额的顺差。第三部分侧重于对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政策原因进行分析。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账户,而直接投资账户中对外投资额很少,外商直接投资额却连年增加,这一直接投资差额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直接原因。从这一直接原因出发,文章从我国外资政策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这个项目产生顺差的原因。分析发现,税收政策等积极的引资政策在短期内为直接投资账户带来了巨额的顺差。而对外投资政策从一开始的体制设计、运作到现在仍然是以限制资本流动和外汇流出为目标,围绕着扩大出口来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可以说,我国的外资政策是基于“引进来”的思路设计的,缺乏一整套促使企业真正“走出去”的政策、体制,“引进来”和“走出去”明显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导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失衡。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外经贸政策的理论渊源。各种贸易、投资方面的理论为我国外经贸政策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考察我国这些年来外经贸政策发展脉络及主导思想可以看出,我国的外经贸政策主要是以贸易—经济增长理论、两缺口理论以及邓宁的投资理论为指导的。传统理论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进口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约束,因此应该积极利用外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发展中国家缺乏对外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这些优势是对外投资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我国还没有进入对外投资的阶段。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过分强调出口的作用而忽视了进口,导致经常项目出现了巨额顺差;大规模的引进外资而限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导致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失衡。第五部分是在认真审视有关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适用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首先,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受到学者们的质疑,或者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是有条件的,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优化产业结构、带动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创新等)一直为人们所忽略。其次,从目前宏观资本供给层面来看,“两缺口”理论并不足以解释我国大量引进外资的现实。再次,现阶段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并不具有独占性的技术优势,但他们不仅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还向发达国家投资。他们对外投资的动机正是为了直接地从某些国家和地区吸收包括技术在内的多种资源优势。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寻找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也可以构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从这个方面来说,生产折衷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对经典理论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调整我国的外经贸政策,是化解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关键。具体来说,应该从调整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两方面消化经常项目顺差,从改善引进外资政策和对外投资政策两方面平衡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的背景
  • 0.2 国内外研究观点评述
  • 0.2.1 国外的相关研究评述
  • 0.2.2 国内对于双顺差问题的主要观点评述
  • 0.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0.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3.2 研究对象说明
  • 0.3.3 文章的结构安排
  • 0.3.4 研究方法
  • 0.3.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 我国国际收支反常态现象及其影响
  • 1.1 我国国际收支反常态现象
  • 1.1.1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 1.1.2 双顺差的实质
  • 1.2 双顺差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 1.2.1 贸易摩擦不断
  • 1.2.2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攀升
  • 1.2.3 顺差的积累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 1.2.4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冲击
  • 1.2.5 直接投资账户顺差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 2 我国持续性经常项目顺差的政策原因
  • 2.1 政府政策干预的动因及外经贸政策的基本影响
  • 2.1.1 政府政策干预的动因
  • 2.1.2 我国外贸政策对经常项目的基本影响
  • 2.2 加工贸易政策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 2.2.1 发展中国家对加工贸易的政策激励
  • 2.2.2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其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 2.2.3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动态调整
  • 2.3 吸引外资与出口促进
  • 2.3.1 对FDI 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探索及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鼓励出口倾向
  • 2.3.2 外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3 我国持续性金融和资本项目顺差的政策原因
  • 3.1 我国持续性金融和资本项目顺差的直接原因
  • 3.2 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及其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
  • 3.2.1 外资政策的含义及其对FDI 的一般作用
  • 3.2.2 我国外资政策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3.3 对外投资政策及其对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
  • 3.3.1 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政策的演变过程
  • 3.3.2 我国对对外投资的政策忽视
  • 4 我国外经贸政策的理论渊源
  • 4.1 贸易—经济增长理论与我国外经贸政策
  • 4.1.1 关于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认识
  • 4.1.2 关于进口限制经济增长的理论认识
  • 4.1.3 贸易—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外经贸政策的影响
  • 4.2 “两缺口”理论、生产折衷理论与我国的外资政策
  • 4.2.1 “两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
  • 4.2.2 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
  • 4.2.3 “两缺口”理论和生产折衷理论对我国外资政策的影响
  • 5 政策建议
  • 5.1 认真审视有关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适用性
  • 5.1.1 出口—经济增长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 5.1.2 “两缺口”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 5.1.3 生产折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 5.2 调整我国外经贸政策
  • 5.2.1 调整进口政策
  • 5.2.2 调整出口政策
  • 5.2.3 调整引资政策
  • 5.2.4 积极促进对外投资
  • 5.2.5 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相协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涉外收支[J]. 中国外汇 2015(03)
    • [2].涉外收支[J]. 中国外汇 2015(11)
    • [3].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将常态化[J]. 中国外汇 2012(17)
    • [4].资本和金融项目开放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05)
    • [5].从资本和金融项目浅析我国对外投资状况[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6].时政要闻[J].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3(03)
    • [7].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影响检验[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20)
    • [8].财经要闻[J]. 中国农村金融 2013(06)
    • [9].“热钱”流入对房地产调控的影响[J]. 中国国情国力 2011(02)
    • [10].数字[J].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14(01)
    • [11].2016年福建省外汇收支报告[J]. 福建金融 2017(06)
    • [12].“热钱”流入脚步放缓[J]. 证券导刊 2010(32)
    • [13].市场扫描[J]. 金融博览(财富) 2013(11)
    • [14].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外流?[J]. 沪港经济 2015(04)
    • [15].浅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J]. 世界经济情况 2008(03)
    • [16].基于古典经济学角度探讨我国国际收支问题与对策[J]. 市场论坛 2009(02)
    • [17].从“行为”角度看我国的“双顺差”现象[J]. 现代商业 2008(24)
    • [18].经济大事记[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12)
    • [19].动向[J]. 中国货币市场 2008(05)
    • [20].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J]. 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告 2009(01)
    • [21].是“潜伏”还是“潜能”——短期国际资本在中国引发热议[J]. 中国金融家 2010(06)
    • [22].1995年-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原因分析[J]. 智富时代 2015(07)
    • [23].我国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思路[J]. 金融发展研究 2013(12)
    • [24].国内真实收入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J]. 新经济 2011(04)
    • [25].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的经济学分析[J]. 现代商业 2010(14)
    • [26].国内[J]. 上海人大月刊 2013(03)
    • [27].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政策[J]. 旅游学刊 2008(12)
    • [28].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优化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J]. 投资研究 2008(09)
    • [29].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特点[J]. 大庆社会科学 2013(03)
    • [30].2013年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J]. 国际商务财会 2013(04)

    标签:;  ;  ;  

    我国“双顺差”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