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牡丹组培离体再生系统的建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作者: 安佰义
导师: 李玉花
关键词: 牡丹,组织培养,植株再生
文献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单瓣品种‘凤丹白’为主要试材,初步建立了牡丹组培离体再生系统。 实验测定了不同花型品种叶片间及‘凤丹白’5种不同类型外植体(幼叶、成龄叶、幼茎、暗处理叶片、子叶)间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分析了总酚含量、PPO活性与外植体褐化的关系;通过不同的消毒、预处理、培养基类型和培养条件的选择,对牡丹幼叶初始培养的褐变进行了研究;以幼叶、未木质化叶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类型、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碳源、培养条件等因素对牡丹组培离体再生系统建立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组分对成熟胚直接诱导丛生芽“玻璃化”程度的影响;以休眠侧芽为外植体比较了60个牡丹品种的扩繁能力。 研究结果如下: (1) 确定了牡丹初始培养的较佳外植体类型。不同品种间或同一品种的不同类型外植体间,总酚含量、PPO活性、初始外植体褐化率差异显著。子叶和幼茎的总酚含量、PPO活性较其它类型外植体低,是初始培养最佳的外植体。 (2) 筛选了有效降低外植体褐变的技术措施。外植体经过浓度为10%的次氯酸钠(有效氯1%)消毒10min后,用无菌的抗氧化剂预处理液(MS+150mg/L柠檬酸+100mg/L抗坏血酸,pH4.5)对外植体进行30min预处理,以WPM作为基本培养基,辅加500mg/L PVP或15mg/L Vc,在弱光、较低的温度(18~20℃)培养,可有效减轻外植体的褐变。 (3) 筛选出牡丹离体培养的培养基类型。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WPM培养基,添加2,4-D 0.5mg/L+TDZ 0.5mg/L或2,4-D 1mg/L+TDZ 1mg/L的激素组合。利用来源于子叶的愈伤组织进行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WPM+0.5mg/L TDZ。以成熟胚为外植体直接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WPM+6-BA2.5mg/L+2,4-D 0.1mg/L。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 WPM+2mg/L IBA。在低温、暗培养条件下处理10天,在生根前进行5周壮苗处理,有利于提高无根苗的生根率。移苗前打开瓶盖炼苗3~5天,培养室内保持温度严格控制在25℃±1℃,湿度大于80%,可使幼苗移栽成活率达到80%以上。 (4) 解决了牡丹丛生芽诱导后的“玻璃化”现象。在WPM培养基中添加NAA0.1mg/L+6-BA1mg/L,选用7g/L琼脂可有效改善丛生芽的“玻璃化”现象。 (5) 牡丹基因型的差异是影响离体扩繁的主要原因。以休眠侧芽为外植体,通过对60个牡丹品种间的扩繁能力比较,发现扩繁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基因型。不同品种间扩繁能力差异显著,不同品种间繁殖系数介于2~5之间。总的来看,在连续继代培养48周后(约1年),扩增率下降,只有‘大胡红’、‘紫金绫’、‘丛中笑’保持较高扩增率。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
1.2.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特点及理论基础
1.2.2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
1.2.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2.4 影响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
1.2.5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
1.3 牡丹繁殖、育种研究
1.3.1 传统的繁殖方式
1.3.2 传统繁殖方式的改进
1.3.3 牡丹组培研究进展
1.3.4 引种
1.3.5 杂交育种
1.3.6 牡丹繁殖、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 牡丹初始外植体的选择及褐化的防止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材
2.1.2 总酚含量和PPO活性测定方法
2.1.3 防止外植体褐变的预处理方法
2.1.4 抗褐化剂在防止外植体褐变上的应用方法
2.1.5 培养条件的选择
2.2 牡丹不同花型品种叶片总酚含量和PPO活性的差异
2.2.1 总酚含量的差异
2.2.2 PPO活性的差异
2.3 牡丹不同外植体类型总酚含量和PPO活性的差异
2.4 不同外植体类型接种褐化率的差异
2.5 褐化的防止研究
2.5.1 消毒方法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2.5.2 不同预处理措施对褐变的影响
2.5.3 抗褐化剂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2.5.4 培养基类型对组织褐变的影响
2.5.5 不同培养条件对褐变的影响
2.5.6 转接周期对褐变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牡丹离体再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材的选择
3.1.2 光照处理
3.1.3 不定芽的壮苗处理
3.2 牡丹愈伤组织诱导
3.2.1 外植体类型对愈伤诱导的差异
3.2.2 植物激素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碳源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幼叶为外植体)
3.2.4 琼脂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愈伤组织增殖及芽分化
3.3.1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的确定
3.3.2 植物激素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3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不定芽的诱导
3.4 根的诱导
3.4.1 NAA和IBA对生根率的影响
3.4.2 不同光照条件对生根的诱导
3.4.3 生根前壮苗期长短对生根率的影响
3.5 生根幼植株的壮苗和移栽
3.6 本章小结
4 以成熟胚为外植体直接诱导丛生芽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材
4.1.2 种子的低温处理
4.1.3 种胚的消毒及接种
4.2 低温层积处理对成熟胚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4.3 激素处理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4.4 不同培养基诱导丛生芽效果比较
4.5 培养基琼脂含量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4.6 继代培养中叶丛芽的“玻璃化”及克服
4.6.1 MS培养基和WPM培养基对玻璃化的影响
4.6.2 不同激素浓度对玻璃化的影响
4.6.3 琼脂浓度对玻璃化程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不同品种间扩繁能力差别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材
5.1.2 取材方法及处理
5.2 不同品种间扩繁能力差别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1
参考文献
- [1].葡萄风信子外植体直接分化花芽的研究[D]. 刘妮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 [2].阿月浑子和黄连木外植体启动培养研究[D]. 刘洋.北京林业大学2005
- [3].柚离体繁殖技术体系研究[D]. 邓群仙.四川农业大学2002
- [4].农杆菌介导茄子遗传转化体系研究[D]. 张国刚.上海交通大学2015
- [5].麒麟叶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研究[D]. 许渝花.四川农业大学2009
- [6].“楚魔花1号”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D]. 周涛.四川农业大学2016
- [7].高山杜鹃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D]. 何芳兰.甘肃农业大学2006
- [8].天彭牡丹‘红丹兰’不同外植体褐化防止及顶芽离体培养技术初步研究[D]. 朱悦凡.四川农业大学2012
- [9].香石竹愈伤组织的诱导及遗传转化的研究[D]. 程晓岩.华中农业大学2010
- [10].豇豆高效胚尖再生体系的建立[D]. 朱艳霞.四川农业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牡丹在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 左利娟.北京林业大学2005
- [2].冷藏和赤霉素(GA3)处理对牡丹促成栽培影响的研究[D]. 张文娟.北京林业大学2005
- [3].不同光强和外源蔗糖对‘洛阳红’牡丹花色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 朱丽娟.河南农业大学2005
- [4].紫斑牡丹不同芽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组织培养的研究[D]. 陈怡平.西北师范大学2001
- [5].牡丹初始外植体褐变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吴银凤.山东农业大学2003
- [6].牡丹壮芽形成过程中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D]. 于春堂.山东农业大学2000
- [7].露地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花期调控的研究[D]. 弓德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8].牡丹、芍药品种DNA指纹图谱绘制的初步研究[D]. 朱红霞.北京林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