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微反射镜论文-周浩,张涛,崔文楠

数字微反射镜论文-周浩,张涛,崔文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微反射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MD,PWM脉宽调制,提高帧频

数字微反射镜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张涛,崔文楠[1](2014)在《基于数字微反射镜器件(DMD)灰度显示帧频提高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微反射镜器件(DMD)相对于LCD、CRT,具有相对高对比度、高均匀性以及高稳定性的特点,特别相对高帧频的优势使其成为目标模拟器显示首选。为了进一步提高DMD显示帧频,分析DMD工作原理并研究叁种DMD灰度显示调制方法对帧频的影响,找出约束帧频进一步提高的因素,进而提出减小PWM调制的时间基数并采取补偿措施,从而提高8 bit灰度图像的显示帧频至457.45 Hz。(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21期)

王国庆,龙沪强,姜兆华,骆公序[2](2012)在《基于数字微反射镜的激光直写系统中控制软件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直写系统实现了数码面阵图像输入方式。对于大面积3D或光学可变图像,可以用面积分割法将大图像分割成许多小区域图像。计算机软件逐个完成小区域3D或光学可变图像,最后拼成最终图像。另一种方法,也可以采用分色显示图层,逐层光刻,最后合成最终图像。本软件系统是针对后者实现相应控制功能设计。要实现上述图像按色分层再合成为原始图像,须首先对原始图像预先进行数据定义,再进行分层处理成需要的光刻文件,这一过程由本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在得到所需要的光刻文件后,需要顺序读取光刻文件里的数据,并显示在DMD上。本文即该控制软件的设计。(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2年02期)

潘成[3](2012)在《基于数字微反射镜阵列的高速扫描成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DMD(数字微镜器件)是一种由多个高速数字式光反射开光组成的阵列。DMD是由许多小型铝制反射镜面构成的,镜片的多少由显示分辨率决定,一个小镜片对应一个像素。相对于TFT-LCD(液晶)的透射率低,对比度小,DMD的反射率高,对比度大。将物体成像于DMD器件上,通过DMD器件的像素级可控特性及其高速的翻转频率,再将每个像点依次扫描到探测器上,实现白天对可见光条件下物体的高速被动式点扫描成像。加入适当光源还可实现主动式扫描成像。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空间光调制器件,重点对比了目前较为常见的TFT-LCD透射式以及DMD反射式空间光调制器的优缺点,决定利用DMD设计高速扫描成像系统。第二部分是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包括光路,电路的设计。介于系统二次成像(第一次从物到DMD,第二次从DMD到可见光探测器)的特殊结构,着重介绍了光学设计的思路,利用光学设计手册以及光学设计软件对光学系统参数优化。第叁部分实现对DMD的控制,基于DMD的ALP-4库函数利用VC++编写DMD控制操作的代码。第四部分是系统的测试,实现扫描成像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系统的特点及不足,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2-02-01)

王国庆,吴宾初,姜兆华[4](2010)在《基于数字微反射镜的激光直写系统中控制软件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直写系统实现了数码面阵图像输入方式。对于大面积3D或光学可变图像,可以用面积分割法将大图像分割成许多小区域图像。计算机软件逐个完成小区域3D或光学可变图像,最后拼成最终图像。另一种方法,也可以采用分色显示图层,逐层光刻,最后合成最终图像。本软件系统是针对后者实现相应控制功能设计。要实现上述图像按色分层再合成为原始图像,须首先对原始图像预先进行数据定义,再进行分层处理成需要的光刻文件,这一过程由本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在得到所需要的光刻文件后,需要顺序读取光刻文件里的数据,并显示在DMD上。(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2010年04期)

胥光申,马训鸣,罗声,邱荣华,胡松桥[5](2010)在《基于数字微反射镜器件的快速成形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微小零件高精度低成本快速制作,构建了新型面曝光快速成形试验系统。该系统由视图发生器、精密升降工作台及控制系统构成。利用视图发生器生成的零件截面图形作为动态掩模,对光敏树脂整层曝光固化,实现微小叁维零件的制作。对视图平面紫外光强分布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光强分布关于被测点位置及视图灰度的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实现了视图平面紫外光强分布的均匀化,紫外光强的最大与最小值之差达到0.4μW/cm2。利用该快速成形系统,制作了具有复杂微小特征的叁维零件。测试件的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误差在±0.06 mm范围内尺寸数量占所有测量尺寸的72.2%。与扫描式光固化激光快速成形系统相比,该系统成本低,制作时间短。(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0年07期)

张云翠,刘龙,杨轶,曹冠英,张竞辉[6](2010)在《数字微反射镜的RGB叁色LED照明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功率RGB叁色LED的体积小、重量轻,成为投影仪、背投电视等显示仪器的新型光源。本文研究了基于RGB叁色LED的数字微反射镜的照明系统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光源和照明系统的设计结果,并对照明结果进行了分析。基于该新型光源的数字微反射镜照明系统与传统照明系统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降低、重量减轻、节能环保等优点。(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郭小伟,杜惊雷,罗铂靓,郭永康,杜春雷[7](2006)在《基于数字微反射镜灰度光刻的成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入探讨DMD(DigitalMirrorDevice)灰度图形传递的特点基础上,把曝光量分布作为分析数字光刻成像的物理量,建立了数字灰度光刻的成像模型.以制作微米量级微透镜为例,通过模拟分析,讨论了数字光刻过程中DMD的工作方式、成像系统参量对抗蚀剂曝光量分布的影响,揭示了数字灰度光刻成像机理,为开展数字光刻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杨世宁,李耀棠,王天及,张世超,范少武[8](2001)在《用数字微反射镜器件合成体视全息图拍摄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数字微反射镜器件 (DMD)的工作原理和使用 DMD的合成体视动态全息图拍摄系统。本系统采用计算机图形输入和处理技术 ,以在 DMD上分别产生的数十幅分立时间序列的物体的不同角度图像制做出有体视效果的动态全息图。(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01年07期)

陈恭华,贾建援[9](2001)在《数字微反射镜的机械光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数字微反射镜装置 ( DMD)和数字光处理技术 ( DL P)的工作原理。分析 DMD的机械光学特征。(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01年02期)

贾建援,邵彬,冯小平[10](2001)在《数字微反射镜装置的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数字微镜装置的微机械工作原理和数字光信号处理技术 ,建立了基于微米技术制作的数字微镜的机电动力学模型 ,并给出了微机械碰撞中考虑纳米尺寸效应的实用建模方法 .数值仿真分析了某微反射镜单元的运动状态和过程 ,分析结果与该微镜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此外 ,还设计了一种新型微镜阵列 ,提出了相应的分析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数字微反射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激光直写系统实现了数码面阵图像输入方式。对于大面积3D或光学可变图像,可以用面积分割法将大图像分割成许多小区域图像。计算机软件逐个完成小区域3D或光学可变图像,最后拼成最终图像。另一种方法,也可以采用分色显示图层,逐层光刻,最后合成最终图像。本软件系统是针对后者实现相应控制功能设计。要实现上述图像按色分层再合成为原始图像,须首先对原始图像预先进行数据定义,再进行分层处理成需要的光刻文件,这一过程由本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在得到所需要的光刻文件后,需要顺序读取光刻文件里的数据,并显示在DMD上。本文即该控制软件的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微反射镜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浩,张涛,崔文楠.基于数字微反射镜器件(DMD)灰度显示帧频提高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2].王国庆,龙沪强,姜兆华,骆公序.基于数字微反射镜的激光直写系统中控制软件的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

[3].潘成.基于数字微反射镜阵列的高速扫描成像系统[D].南京理工大学.2012

[4].王国庆,吴宾初,姜兆华.基于数字微反射镜的激光直写系统中控制软件的设计[J].应用激光.2010

[5].胥光申,马训鸣,罗声,邱荣华,胡松桥.基于数字微反射镜器件的快速成形系统[J].中国激光.2010

[6].张云翠,刘龙,杨轶,曹冠英,张竞辉.数字微反射镜的RGB叁色LED照明系统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0

[7].郭小伟,杜惊雷,罗铂靓,郭永康,杜春雷.基于数字微反射镜灰度光刻的成像模型[J].光子学报.2006

[8].杨世宁,李耀棠,王天及,张世超,范少武.用数字微反射镜器件合成体视全息图拍摄系统[J].光电子·激光.2001

[9].陈恭华,贾建援.数字微反射镜的机械光学特征研究[J].应用光学.2001

[10].贾建援,邵彬,冯小平.数字微反射镜装置的分析与设计[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

标签:;  ;  ;  

数字微反射镜论文-周浩,张涛,崔文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