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盘鲍数量遗传与育种研究

皱纹盘鲍数量遗传与育种研究

论文题目: 皱纹盘鲍数量遗传与育种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生物学

作者: 邓岳文

导师: 张国范,刘晓

关键词: 皱纹盘鲍,遗传力与遗传相关,路径分析,杂种优势与配合力,近交退化,家系比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皱纹盘鲍表型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路径分析、群体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近交效应、家系生物学性状比较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主要结果如下: 1 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路径分析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每个雄鲍与 3 个雌鲍建立交配组合,构建了 12 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 36 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定期分别测定每个全同胞家系的壳长与壳宽,分析皱纹盘鲍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与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在第 10、20 和 30 天,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 0.4891、0.4375 和 0.2022,壳宽的遗传力分别为 0.4275、0.3437 和 0.1423,壳长与壳宽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 0.8605、0.8494 和 0.7629。 分析壳长(X1)、壳宽(X2)、壳高(X3)、壳重(X4)、肌肉重(X5)和体重(Y)之间的表型相关系数,采用路径分析方法计算表型性状为自变量对全湿重为依变量的路径系数。结果表明:1)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显著(P<0.05);2)壳长与全湿重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但壳长对全湿重的直接影响较小,主要通过肌肉重和壳宽影响全湿重;3)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壳长、壳高、壳重和肌肉重估计全湿重的回归方程为 Y= -38.7123 + 0.5976 X1 +0.6156 X3 + 0.7753 X4+ 0.9981 X5。 2 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以采自中国长海(A)和日本宫城(B)海区的 2 个野生群体为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的方式,建立了 4 个交配组合(AA、AB、BA 和 BB),比较 2 个杂交组合受精率、孵化率、变态率和生长的优势率。结果表明:1)4 个组合间受精率、孵化率和变态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第 8、20、30、43、160、300 和 330 天,4 个组合间的壳长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2)组合 AB 和 BA 变态率的优势率分别为 9.33%和 7.22%。3)在各生长期,组合 AB 壳长的优势率分别为-2.29%-10.48%,组合 BA 壳长的优势率分别为-6.83%-3.36%。 邓岳文 皱纹盘鲍数量遗传与育种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以杂交子代 F1(CA,母本与父本分别来自日本和韩国)与辽宁长海(B)群体建立两个交配组合(BCA 和 BB),研究子代在受精率、孵化率、变态率和生长的优势率。结果表明:1)两个交配组合受精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孵化率和变态率的差异显著(P<0.05);2)在第 8 天两个交配组合间的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 20、43、160、300 和 330 天组合间的壳长差异显著(P<0.05);3)组合 BCA 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变态率的优势率分别为 3.96%、-20.09%和 13.61%。在各生长期,壳长优势率的变化范围为0.30%-10.24%。以采自日本仙台,辽宁长海与山东青岛皱纹盘鲍野生群体为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的设计,建立个 9 个交配组合,估计了在不同生长期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率。结果表明:1)在 8、20、40 和 94 天,一般配合力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在 20、40 和 94 天,壳长的特殊配合力和正反交效应均达显著水平(P<0.05)。2)随着生长,一般配合力方差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特殊配合力方差的比例逐渐增加,大部分组合的优势率逐渐增加。3)在各生长期,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与平均杂种优势率的相关不显著(P>0.05),但相关系数逐渐增加,特殊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率相关显著(P<0.05),总配合力与组合壳长值相关显著(P<0.05)。3 近交退化以同胞和半同胞家系为材料,设计两个完全双列杂交(Set I 和 Set II),研究近交和母本效应对皱纹盘鲍的变态率和早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 Set I 中,变态率和第 6、10 和 20 天生长的退化率分别为 8.65%,-1.06%,3.25%和 4.98%;在 Set II 中,变态率和第 6、10 和 20 天生长的退化率分别为 39.3%,1.92%,4.99%和 3.37%。2)在 SetI 中,母本效应对变态率和第 6 天生长的影响显著(P<0.05),但在第 10 和 20 天母本母本效应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 Set II 中,母本效应对变态率和第 6、10、20 天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利用全同胞和半同胞交配研究两种不同的近交水平(F = 0.125 和 F = 0.25)对皱纹盘鲍的变态和早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近交组合间的变态率和第 6、10、20 天的壳长没有存在显著差异(P<0.05)。2)近交组合间的变态率和第 6、10、20 天的壳长的平均退化率分别为 9.05%、-0.57%、1.58%和 3.81%。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综 述

第一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综述

1.1.1 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

1.1.2 数量性状的特征和遗传方式

1.1.3 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

1.1.4 数量性状的数学模型

1.1.4.1 表现型值的分解

1.1.4.2 基因型值的遗传分解

1.1.4.2.1 加性效应

1.1.4.2.2 显性效应

1.1.4.2.3 上位效应

1.1.4.3 表现型值的数学模型

第二节 数量遗传理论在贝类育种的应用

1.2.1 贝类遗传力等参数研究进展

1.2.1.1 遗传力分析

1.2.1.1.1 估算遗传力的方法

1.2.1.1.2 影响遗传力估计的因素

1.2.1.1.3 估计遗传力的作用

1.2.1.2 遗传相关

1.2.1.3 通径分析

1.2.1.4 贝类遗传力和遗传相关估计研究进展

1.2.1.4.1 子代-父母本均值回归

1.2.1.4.2 利用同胞或半同胞估算遗传力

1.2.1.4.3 利用选择反应估算现实遗传力

1.2.2 贝类杂交与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2.2.1 杂交与杂种优势

1.2.2.1.1 杂种优势的基础

1.2.2.1.2 杂种优势的假说

1.2.2.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1.2.2.3 贝类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2.3.1 亲本遗传结构分析

1.2.2.3.2 杂交途径

1.2.2.3.3 杂交子代遗传结构分析

1.2.3 贝类近交与近交退化研究进展

1.2.3.1 近交与近交退化

1.2.3.1.1 近交退化的基础

1.2.3.1.2 近交退化的遗传假说

1.2.3.1.3 近交在育种中的应用

1.2.3.2 贝类近交退化研究进展

1.2.3.2.1 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近交退化

1.2.3.2.2 避免近交效应的育种策略

1.2.4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1.2.4.1 研究方法

1.2.4.1.1 线性回归

1.2.4.1.2 非线性回归

1.2.4.2 贝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研究进展

第二章 皱纹盘鲍表型性状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路径分析

第一节 皱纹盘鲍早期表型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第二节 皱纹盘鲍形态性状路径和回归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皱纹盘鲍群体杂交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第一节 两个地理群体间杂交优势率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第二节 三交组合优势率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第三节 群体间杂种优势率和配合力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近交对皱纹盘鲍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一节 近交和母本效应对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第二节 变态率和早期生长的非加性近交退化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皱纹盘鲍家系F_1生物学性状比较

第一节 在设定的温度条件下,家系生长与存活的比较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第二节 自然海区家系生长和存活比较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皱纹盘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 3讨论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05

参考文献

  • [1].养殖皱纹盘鲍杂交种对土著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及种间渐渗杂交的遗传分析[D]. 王明玲.中国海洋大学2011
  • [2].B族维生素影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主要营养物质代谢机理的研究[D]. 陈宏.中国海洋大学2004
  • [3].皱纹盘鲍遗传图谱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刘贤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4].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贝壳生物矿化的营养学机理初探[D]. 张文兵.青岛海洋大学2002
  • [5].脂溶性维生素对皱纹盘鲍代谢反应和贝壳生物矿化影响的研究[D]. 付京花.中国海洋大学2005
  • [6].刺参急性口围肿胀病和皱纹盘鲍肌肉萎缩症的病理学研究[D]. 王品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 [7].皱纹盘鲍表达序列标签及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 郑明刚.中国海洋大学2007
  • [8].光照对皱纹盘鲍生长、行为、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高霄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 [9].皱纹盘鲍Δ5脂肪酸去饱和酶研究[D]. 李明珠.中国海洋大学2013
  • [10].扇贝和皱纹盘鲍对温度变化的生理响应研究[D]. 姜娓娓.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相关论文

  • [1].皱纹盘鲍的遗传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D]. 吴富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 [2].鲍与扇贝遗传育种中的分子标记研究[D]. 万俊芬.中国海洋大学2003
  • [3].B族维生素影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主要营养物质代谢机理的研究[D]. 陈宏.中国海洋大学2004
  • [4].海湾扇贝两个养殖群体数量性状及壳色遗传研究[D]. 郑怀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5].海湾扇贝近交生物学效应和遗传改良研究[D]. 张海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6].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 闫喜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7].皱纹盘鲍遗传图谱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刘贤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8].皱纹盘鲍热休克蛋白7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应用[D]. 程培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
  • [9].海湾扇贝遗传图谱构建及壳色基因、生长相关QTL的定位研究[D]. 秦艳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
  • [10].中国对虾育种方法研究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 田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标签:;  ;  ;  ;  ;  ;  ;  

皱纹盘鲍数量遗传与育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