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中,黑洞、拓扑缺陷和孤子星是被经常讨论的三类相对论性紧致天体。黑洞是爱因斯坦方程的解,且是一种简单而优美的相对论性天体,它仅仅需要用几个参量如质量,电荷和角动量就能确定。研究黑洞拟正则模的动因之一就是确定黑洞的特征参量。拟正则模是指黑洞受到外界扰动后的后期出现的一类不断振荡衰减的特征信号,这些特征信号由黑洞的特征参量决定的。拓扑缺陷是早期宇宙相变而产生的相对论性紧致天体。自发对称破缺为拓扑缺陷提供了一个形成机制,在相对论性场论中得到了稳定拓扑缺陷的解。如果对称性是规范对称性,称拓扑缺陷为局部的;如果对称性是整体的,则称其为整体拓扑缺陷。这些拓扑缺陷能解释宇宙标准模型未能解决的很多问题,如宇宙结构的起源,重子不对称,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等。孤子星是相对论性非线性场论中的拓扑缺陷,这类拓扑缺陷具有恒星到星系的质量。孤子星很可能在早期宇宙中就已形成并可能是暗物质的候选者。我们在这篇论文中分别研究了Schwarzschild-AdS小黑洞,弦黑洞和声学黑洞的拟正则模与它们的特征参量之间的关系,还研究了暗能量对整体单极子演化的影响。本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我们对黑洞、拓扑缺陷和孤子星三类相对论性紧致天体作一个简明的,且与全文自洽的评述,作为论述我们研究结果的准备知识。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分别用有限差分法和谱方法计算了Schwarzschild黑洞的拟正则模。我们发现当黑洞处于基态(n=0)时,黑洞拟正则模的振动周期随着小黑洞的视界r+的变小而减小,而衰减频率缓慢地减小;拟正则模的振荡周期和衰减周期都随着角量子数l的增加而变小。此外,黑洞拟正则频率的实部和虚部都随着n的增加而增大,这里的n>0表示黑洞处在激发态。再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弦黑洞的拟正则模和弦黑洞的特征参量之间的关系。在1+1维弦黑洞时空中拟正则模的振荡周期随着黑洞质量的增加而变小,而其衰减周期稍微有所增大;拟正则模的振荡频率和衰减周期都随着参量Q的增加而增大。在1+3维弦黑洞时空中拟正则模的振荡周期和衰减周期都随着视界的增大而变大。在第三部分中,我们研究了声学黑洞的拟正则模和拖尾信号。声学黑洞是根据超声速流体理论在实验室里构造的一种类黑洞。我们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1+3维声学黑洞的拟正则模和它的特征参量的关系,同时也计算了它的晚期拖尾信号。对于l≥2,我们的数值结果与用WKB法的一阶,三阶和六阶近似得到的结果一致,它还表明声学黑洞的晚期拖尾信号是以幂律形式衰减的,其衰减表达式为φ≈7.36×10-32t-10。声学黑洞的拟正则模振荡频率和衰减周期都随着角动量l的增加而增大。当l趋于很大时,拟正则频率的实部随着角动量l的增加而线性增大而虚部则趋向于某个数。在第四部分中,我们研究了在quintessence中整体单极子的演化。讨论了在球对称quintessence中整体单极子的爱因斯坦方程解。这个新的爱因斯坦方程解跟状态方程参量wq有关。我们发现整体单极子在单极子核外产生一个类de Sitter的引力场以及一个立体欠缺角。当wq→-1/3时quintessence的密度趋于零,所以wq=-1/3的整体单极子解不存在。quintessence中整体单极子的外视界半径随着quintessence的密度减小而增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拓扑缺陷形成规律的激光束模拟[J]. 物理 2017(08)
- [2].CO_2电还原研究获进展[J]. 山西化工 2020(03)
- [3].Stone-Wales拓扑缺陷对石墨烯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J]. 固体力学学报 2011(06)
- [4].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课题组提出通过量子相变实现超导的新机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5].碳基介熵材料:理论与实验[J]. 化学学报 2020(09)
- [6].UFO现象是如何形成的[J]. 贵州科学 2015(02)
- [7].一种新的基于自组织映射的流形学习算法[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9(06)
- [8].基于自组织映射的流形学习与可视化[J]. 计算机应用 2013(07)
- [9].二维超导薄膜中拓扑缺陷数目与冷却速度关系研究[J]. 低温物理学报 2011(05)
- [10].单原子分辨原位研究石墨烯掺杂动态过程[J]. 电大理工 2014(03)
- [11].规范势分解与拓扑流理论及其在拓扑绝缘体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8(10)
- [12].基于数学形态学与拓扑规则的三角网格修补算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01)
- [13].富含碳空位多孔碳电催化还原脱氯邻二氯乙烷性能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9(06)
- [14].矿物晶体的缺陷[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2(02)
- [15].CAD模型面的拓扑缺陷检测算法的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