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歧双歧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生素,TMC3115,血糖,血脂
两歧双歧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周玮忻,苗钟化,程如越,李鸣,何方[1](2019)在《生命早期抗生素和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生命早期抗生素和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TMC3115)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72只2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抗生素组、TMC3115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100mg/kg头孢曲松、100mg/kg头孢曲松+TMC3115(含菌量为109CFU/d)连续灌胃至4周龄后停止灌胃,每组再分别采用普通和高脂饮食干预12周(N=12)。最后一周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并进行口服糖耐量测试,测定小鼠血液的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结果普通和高脂饮食各组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普通饮食相比,高脂饮食引起血糖、血糖曲线下面积、腹腔脂肪和血脂水平的增加(P<0.05);普通和高脂饮食中抗生素干预引起血糖升高但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饮食中发现抗生素干预引起腹腔脂肪增加(P<0.05);高脂饮食中TMC3115组的TC和LDL-C水平低于空白组,普通饮食中TMC3115组的LDL-C水平低于抗生素组(P<0.05);高脂饮食中TMC3115组的TG含量高于抗生素组和空白组(P<0.05),普通饮食和高脂饮食中TMC3115组的HDL-C含量低于抗生素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早期抗生素干预可能会引起小鼠腹腔脂肪的增加、血糖升高和血脂水平的异常,TMC3115可改善TC和LDL-C水平的升高,但其改善效果存在饮食特异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05-22)
罗子豪,郎春辉,万群,葛林,李鸣[2](2018)在《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对免疫及脂肪代谢调节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生菌调节宿主免疫及脂肪代谢功能的可能性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TMC3115(TMC3115)与小鼠巨噬细胞株J774.1(J774.1)共培养,通过RT-PCR、ELISA方法测定J774.1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及其分泌量的影响。使用0.5%、1.0%、5.0%浓度的TMC3115与J774.1巨噬细胞共培养后的培养液上清液干预小鼠胚胎成纤维前脂肪细胞株3T3-L1(3T3-L1)的成脂分化,用油红O染色测定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变化。结果:RT-PCR和ELISA实验结果显示,益生菌TMC3115能以菌株特异性的方式显着增强J774.1巨噬细胞中抗炎型基因Arg-1表达(P<0.05),抑制促炎型基因iNOS表达(P<0.05),同时促进了IL-6、TNF-α基因表达(P<0.05),且促进J774.1巨噬细胞分泌IL-6(P<0.05)。与J774.1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和TMC3115共培养的J774.1细胞上清液更显着地抑制了3T3-L1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P<0.05)。结论:TMC3115具有通过活化巨噬细胞、诱导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间接地抑制了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表明具有益生菌介导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影响其脂肪代谢功能的可能性,但其机制还需在今后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王圆圆[3](2018)在《植物乳杆菌ZDY2013与两歧双歧杆菌WBIN03对小鼠结肠炎缓解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性肠病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易复发,主要受遗传、环境、免疫和肠道菌群因素影响。益生菌可以改善机体肠道菌群结构,目前常用于预防、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本文选取了分离自酸豆角的植物乳杆菌ZDY2013,和分离自婴儿粪便的两歧双歧杆菌WBIN03,通过构建H_2O_2诱导的氧化损伤HT-29细胞模型,研究植物乳杆菌ZDY2013和两歧双歧杆菌WBIN03对结肠癌细胞的抗炎症及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ZDY2013、两歧双歧杆菌WBIN03及其1:1混合菌作用于细胞后可显着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P<0.05)。其中,植物乳杆菌ZDY2013可以显着提高细胞上清液中的GSH-Px的活性(P<0.05),显着上调细胞SOD2(P<0.05)和GPX2的相对表达量(P<0.001);两歧双歧杆菌WBIN03可以显着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P<0.05),显着上调SOD1的相对表达量(P<0.05);两菌混合作用可显着上调SOD1和GPX2的相对表达量(P<0.001)。叁组益生菌组细胞较模型组细胞促炎症因子(IL-6)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抑炎症因子(IL-10)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为进一步研究益生菌在体内的作用效果,本文选用4-5周龄的BALB/c小鼠,构建了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和TNBS诱导的克莱恩病小鼠模型。两种结肠炎小鼠在叁组益生菌作用下,体重得到显着恢复,结肠组织炎症状况得到改善,血清中抗氧化酶的活性(SOD、GSH-Px、CAT)有所提高,结肠组织的抗氧化酶相关因子(SOD1、SOD2、GPX2和CAT)相对表达量升高。促炎因子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抑炎因子IL-10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其中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实验中还发现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在益生菌作用下相对表达量均得到显着升高(P<0.05)。为深入研究益生菌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本文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粪便中的菌群变化。通过LefSe分析发现,植物乳杆菌ZDY2013处理可以提高小鼠肠道中Lactobacillus-animals的丰富度,两歧双歧杆菌WBIN03处理可以提高Lachnospiracea-bacterium-COE1的丰富度。综合菌群分析结果发现,叁组益生菌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主要集中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以上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ZDY2013和两歧双歧杆菌WBIN03可通过调节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并调节免疫反应,达到缓解小鼠结肠炎症的效果。本研究为益生菌作为结肠炎的缓解辅助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26)
程如越,万群,郭佳汶,蒲芳芳,沈曦[4](2018)在《生命早期使用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可能降低乳鼠成年期IgE诱导的过敏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阐明生命早期使用双歧杆菌干预新生小鼠是否会影响其免疫功能,并降低成年期IgE诱导的过敏风险。54只新生BALB/C小鼠从出生开始灌胃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TMC3115),灌胃至出生后3周。灌胃后,所有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卵白蛋白(OVA)。每周称量体重,于出生后21天和56天分别处死,采集血液及组织。采用组织病理技术测定肠道形态和功能变化;采用qPCR和16S rRNA测序检测粪便基因组肠道菌群数量和组成的变化;采用GC-MS检测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变化;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NF-α、IL-6、IL-10和总IgE水平以及CD4+T细胞的数量。发现在小鼠的新生期和成年期,TMC3115并没有明显地改变体重,也没有造成显着的局部或系统性的炎症反应或其他临床症状。口服TMC3115明显增加了新生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以及盲肠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在干预后,采用TMC3115处理过的小鼠在成年期由OVA诱导的血清总IgE水平低于对照,而血清TNF-α和IL-10水平显着高于对照。本研究表明生命早期使用双歧杆菌,尤其是某些特定的菌株,例如TMC3115,可以降低宿主成年期的IgE诱导的过敏风险。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可能是其对宿主IgE诱导的免疫敏感性产生影响的可能潜在机制。(本文来源于《益生菌:技术及产业化——第十叁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5-22)
陈书巧,王柯,于晓红,李鸣,郭云[5](2018)在《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粪便性状及肠道症状的改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观察口服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粪便性状及肠道症状的改善效果。研究采用前后自身对照,选取46名健康中老年人,平均年龄64.1 6.6岁。受试者连续3周口服TMC3115菌粉,每天2次。试验结束后比较干预前与食用菌粉1周、3周以及停服1周后排便次数、粪便形状、颜色、数量、气味、硬度以及排便感受的变化情况,以及腹胀、疼痛、腹泻和肠鸣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干预第1周、第3周的排便次数较干预前有所增加,粪便气味较之干预前均有改善(P <0.05);干预第1周、停止干预1周后的肠鸣频率均低于干预前的肠鸣频率(P <0.05)。故口服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粪便性状和肠道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尤其能够帮助增加排便次数、改善粪便气味以及减少肠鸣频率,有利于改善中老年人肠道节律,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益生菌:技术及产业化——第十叁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5-22)
王柯,万群,于晓红,李鸣,郭云[6](2018)在《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对血糖、血脂异常的中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血糖、血脂异常的中老年受试者进行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菌粉干预,观察其对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征集自愿参加并符合标准的45岁至75岁成都市中老年人51人参加本次研究,受试者口服TMC3115菌粉,每天2次,持续3周,干预期间要求受试者保持既往饮食和运动等生活行为习惯。采用前后自身对照,收集干预前、第3周及停服后1周粪便样品,进行16SrRNA基因二代测序对不同时期样本粪便菌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菌粉干预导致粪便菌群产生动态变化,其特点是第叁周与干预前相比,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ioid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比例有所增加,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减少;在属水平上,毛螺菌属(Lachnospira)的比例显着减少(P <0.05)。停服后1周与干预前相比,厚壁菌门的比例显着增加(P <0.05),拟杆菌门的比例显着减少(P <0.05),在属水平上,多雷亚菌属的比例显着增加(P <0.05),毛螺菌属的比例显着减少(P <0.05)。本研究表明,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可增加有益菌的比例,减少有害菌,可能对血糖、血脂异常的中老人的肠道菌群具有有益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益生菌:技术及产业化——第十叁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5-22)
翁一洁,谭文凯,梁坚,喻才元,陈宗浩[7](2018)在《两歧双歧杆菌ATCC 29521在小鼠肠道的定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了解两歧双歧杆菌ATCC 29521在小鼠肠道中的定植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的菌体量。方法 :对C57BL/6雌性小鼠分组灌胃,单次灌胃组予1×10~9CFU灌胃一次,灌胃后0、2、4、6、8、10、12、16、20、24 h收取粪便;连续灌胃组同等剂量连续灌胃3周,灌胃的0、7、14、21、24、28 d取粪便,提取DNA后检测菌体情况。结果 :整体菌量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单次灌胃组在0 h、灌胃2h后未检测到,4 h后开始逐渐升高,10 h菌量达到最高峰为6.0×10~7 CFU/g粪便,之后菌量逐渐下降,灌胃12至16 h区间下降幅度最大;连续连续灌胃组灌胃1周后菌体量达2.0×10~7 CFU/g,2周后上升至1.0×10~8CFU/g,3周后菌量增加不明显,说明灌胃2周后达到平台期,两组分别于24 h和停止灌胃1周后菌量明显下降。结论 :两歧双歧杆菌ATCC 29521的给药周期至少需要2周,如果要维持此菌的治疗作用,需要持续给药,使体内的有效菌量维持在平台期。(本文来源于《肠外与肠内营养》期刊2018年02期)
刘潇,李文桂[8](2017)在《两歧双歧杆菌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Bb-OprⅠ)疫苗免疫增强小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两歧双歧杆菌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Bb-OprⅠ)疫苗免疫及PA01株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后,小鼠肺细菌负荷和脾细胞的增殖、T细胞亚群分布及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5×10~9个菌落形成单位(CFU)疫苗灌胃接种BALB/c小鼠,每周3次,连续接种3周。在首次免疫后4周,用5×10~6个CFU的PA01株滴鼻攻击。在攻击后2周,处死小鼠取肺和脾脏,计数肺细菌负荷;MTT法检测脾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CD4~+T细胞亚群和CD8+T细胞亚群及脾细胞凋亡率。结果 Bb-OprⅠ疫苗免疫及PA01株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后,小鼠肺细菌菌落数减少,脾细胞增殖和CD4~+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重组Bb-OprⅠ疫苗灌胃接种可增加CD4~+T细胞比例,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朱德全,王茗悦,栗金柳,张跃华,张武[9](2017)在《两歧双歧杆菌PRL2010菌体外表面蛋白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两歧双歧杆菌PRL2010菌体外表面蛋白的功能。[方法]以两歧双歧杆菌PRL2010基因组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Perry等人分析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外表面蛋白(PSE蛋白)的Inmembrane方法,同时采用COG功能数据库对预测的外表面蛋白进行功能注释和聚类分析。[结果]PRL2010外表面蛋白包括28个细胞壁蛋白、12个脂蛋白、182个细胞膜蛋白、38个分泌蛋白。PRL2010外表面蛋白的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外表面蛋白与细胞壁、细胞膜的生物合成,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防御机制,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等有关。[结论]该研究可为探讨该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8期)
陈合,齐康儒,李轶超,刘誉,胡曼[10](2017)在《响应面法优化两歧双歧杆菌益生元类冻干保护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为试验菌株,以冻干存活率为评价指标,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对两歧双歧杆菌益生元类冻干保护剂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益生元类冻干保护剂的优化配方为菊糖13%,水苏糖11%,低聚木糖7%,经重复试验验证后的冻干存活率是(88.7±1.3)%,与预测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两歧双歧杆菌冻干保护剂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7年05期)
两歧双歧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益生菌调节宿主免疫及脂肪代谢功能的可能性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TMC3115(TMC3115)与小鼠巨噬细胞株J774.1(J774.1)共培养,通过RT-PCR、ELISA方法测定J774.1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及其分泌量的影响。使用0.5%、1.0%、5.0%浓度的TMC3115与J774.1巨噬细胞共培养后的培养液上清液干预小鼠胚胎成纤维前脂肪细胞株3T3-L1(3T3-L1)的成脂分化,用油红O染色测定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变化。结果:RT-PCR和ELISA实验结果显示,益生菌TMC3115能以菌株特异性的方式显着增强J774.1巨噬细胞中抗炎型基因Arg-1表达(P<0.05),抑制促炎型基因iNOS表达(P<0.05),同时促进了IL-6、TNF-α基因表达(P<0.05),且促进J774.1巨噬细胞分泌IL-6(P<0.05)。与J774.1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和TMC3115共培养的J774.1细胞上清液更显着地抑制了3T3-L1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P<0.05)。结论:TMC3115具有通过活化巨噬细胞、诱导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间接地抑制了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表明具有益生菌介导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影响其脂肪代谢功能的可能性,但其机制还需在今后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歧双歧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周玮忻,苗钟化,程如越,李鸣,何方.生命早期抗生素和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C].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9
[2].罗子豪,郎春辉,万群,葛林,李鸣.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对免疫及脂肪代谢调节功能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8
[3].王圆圆.植物乳杆菌ZDY2013与两歧双歧杆菌WBIN03对小鼠结肠炎缓解作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8
[4].程如越,万群,郭佳汶,蒲芳芳,沈曦.生命早期使用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可能降低乳鼠成年期IgE诱导的过敏风险[C].益生菌:技术及产业化——第十叁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8
[5].陈书巧,王柯,于晓红,李鸣,郭云.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对中老年人粪便性状及肠道症状的改善效果[C].益生菌:技术及产业化——第十叁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8
[6].王柯,万群,于晓红,李鸣,郭云.TMC3115两歧双歧杆菌对血糖、血脂异常的中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影响[C].益生菌:技术及产业化——第十叁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8
[7].翁一洁,谭文凯,梁坚,喻才元,陈宗浩.两歧双歧杆菌ATCC29521在小鼠肠道的定植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8
[8].刘潇,李文桂.两歧双歧杆菌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Ⅰ(Bb-OprⅠ)疫苗免疫增强小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7
[9].朱德全,王茗悦,栗金柳,张跃华,张武.两歧双歧杆菌PRL2010菌体外表面蛋白的功能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
[10].陈合,齐康儒,李轶超,刘誉,胡曼.响应面法优化两歧双歧杆菌益生元类冻干保护剂[J].中国酿造.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