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演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损伤,风险因素,致因,模型
演进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姜志远,李晓焱[1](2019)在《运动损伤致因模型及其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动损伤对运动训练和比赛具有重要影响,理清运动损伤致因模型及其发展脉络能够清晰认识损伤成因,进而制定合理损伤预防策略。本文旨在以纵向视角梳理和剖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的运动损伤致因模型,厘清各种模型的构建思路和演进过程。以期为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相关研究者分析具运动损伤和提出预防策略提供一般性的应用指导。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研究结果:(1)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分类最初划分为内部-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但是此划分具有其局限性,后将其划分为可改变因素和不可改变因素,更有利于预防损伤。无论如何划分,从众多风险因素中寻找出关键风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更加重要。总体上,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归类与识别成为分析运动损伤和提出预防措施的前提条件。但仅停留在损伤因素层面,难以分析因素间相互作用和损伤机制引起运动损伤的复杂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研究者以风险因素为基础构建各种运动损伤致因模型。(2)运动损伤致因模型及演进历程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风险因素平衡为基础的线性模型和风险因素与损伤机制迭加的线性模型。前者强调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从人体组织的机械特性出发,依据外界刺激和机体的负荷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反应人体应对负荷的平衡过程。后者则依据内部风险因素、外部风险因素与损伤机制的迭加,借鉴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思路,在风险因素基础上增加损伤机制,获得了损伤研究的新视野。但是,线性模型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损伤线性模型仅单独地考虑风险因素和刺激事件对损伤形成的影响,难以明确风险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运动员在损伤前后频繁暴露于训练和比赛中,包含具有明确起点和止点的模型无法解释重复暴露与损伤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是以运动负荷为核心的动态循环模型。此模型内外部损伤风险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符合真实的运动实践情况,运动员在健康或者损伤状态下都可以应用动态循环模型,推动了运动损伤分析的巨大进展。该模型的缺陷在于未充分阐释多个风险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对风险因素进行孤立性改善,仍不能判断和预防运动员的损伤风险。动态循环模型的形成与运动负荷与损伤具有密切关系,根据训练负荷与体能水平、运动损伤风险和运动成绩的关系,衍生出"训练-损伤预防悖论"模型。此模型指出大负荷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降低软组织损伤风险,但同时也会增加运动员软组织过用性损伤的风险;低训练负荷会造成运动员就会产生较高损伤风险和较低竞技状态。在运动负荷与损伤关系的基础上,运动损伤综合模型出现,该模型显示了个性、竞争水平和训练如何与环境和生物力学特征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损伤风险。后来,动态循环模型进一步发展,以负荷与损伤风险的关系为核心,解释了负荷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动态和循环影响。第叁阶段是以系统科学为视角的复杂系统模型。该模型强调引起运动损伤最重要的缺陷/缺损因素及其变化情况,即从所有相关因素中识别出关键元素和关键因素之间的稳定关系,解释运动损伤的涌现性,进一步对这些关键元素和关系进行干预。模型的构建思路仅提出一年就被用于运动实践中。(3)运动损伤研究在原有传统基础上不断融入新学科的分析方法,探索运动损伤的风险因素和损伤机制。系统科学与传统学科相互结合才能促进运动损伤致因分析的发展。传统单一学科或者多学科构建的损伤模型力图使用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将损伤这一复杂现象简化为最基本的部分,进而推理解释这些部分如何相互作用。这类模型的还原视角有助于对损伤进行细致观察,明确引发损伤机制的具体风险因素以及存在的线性联系,但也限制了对于运动损伤复杂性和丰富性的认识。近几年,运动损伤研究逐渐转向系统科学范式,它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视角可以弥补传统学科研究的固有缺陷,增进对损伤原因的理解。运动损伤的未来研究是相互包容的,要继续采用传统的流行病学、生物力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也要接受系统科学技术,从而为运动损伤的多因素复杂性特征提供充分的解释。研究结论:(1)以运动损伤风险因素识别和分类为构建基础,运动损伤致因模型演进过程大致为:从平衡线性模型、迭加线性模型的线性致因模型,到以运动负荷为核心的动态循环模型,再到以系统科学为视角的复杂系统模型。(2)模型演进的动力主要包括:对运动损伤认识的深化、流行病学研究的启示和原有分析模型的局限性。(3)理解运动损伤复杂性的关键是损伤风险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4)系统科学视角下的损伤致因模型可以反映风险因素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有助于识别风险模式。(5)系统科学与传统学科的结合可能是运动损伤致因模型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克峰,马海霞[2](2019)在《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演进的哲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对这个核心概念的重要表征方式。1987年"木桶模型"被引入我国运动训练学之后,模型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者们或借用模型对竞技能力结构进行新的阐释,或构建新结构模型对学科实践进行思考,于2011年前后形成研究热潮。截止2018年,运动训练学界衍生出了至少18个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有学者认为,以往系统论学科研究成果的引入,为运动训练学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学者则认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的价值因其过浓的人文社会科学色彩而萎缩。事实上,如今包括"木桶模型"在内的所有模型在体育界学者圈没有形成广泛记忆。调研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78人,其中24人知道"木桶模型",10人知道"双子模型",5人知道"积木模型",对其它模型没有印象。此前对体育教师群体的调研数据(文中详述)也支持上述结果。知识的记忆是运用的前提,没有记忆就难有运用。这样看来,运动训练学中这个知识点的价值似乎真的在萎缩。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价值萎缩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方法:2.1文献分析法:查阅科学哲学、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和论文文献,对模型的分类、性质、作用进行考辨和分析,为文中模型作用的一致性评价打好理论基础。于2018年9月,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含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文献,并结合每篇既有文献与其参考文献的关系,进行文献追寻,查阅文献300余篇。最终收集到详述18个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对应标志性文献16篇,进行文献分析。以文献中所论证模型的实际作用、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为主线,总结相关依据。2.2访谈法:第一部分,在2018年9月至11月,共调查有工作经历的体育教师32名,采用"学习过程中了解过的模型""教学过程中运用过的模型""其它交流中用到过的模型"3个指标进行访谈,偶遇抽样,调研过程中向调查对象展示对应的模型图(没有模型图的除外),调研结果由调研人勾画填写,调查对象选取时尽量避免调查对象学缘结构重复。第二部分,调查福建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76名,整群抽样,作为补充,采用"学习过程中了解过的模型"单个问题,方法同上。一方面来考察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对年轻的体育界学者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学缘结构涵盖范围比较广,又便于调研。其余部分,用非正式的调研,对象包括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体育专业博士生、地区业余体校的教练等群体和个人,这部分数据没有作书面的记录,仅作为研究视野方面的参考。2.3逻辑法:通过观察承载这些模型的文本材料,从模型的分类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和创新观的视角,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实际作用、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失,并展望未来。研究结果:3.1多数模型的论证策略以"借鉴理论假说"阐释"理论假说"的路径,不符合模型的本体性质。3.2整个模型的演进过程呈现出复杂化趋势。3.3部分模型研究超出了表征的价值取向,超出了理论边界。3.4模型研究的创新方式集中在渐进性创新方式。研究结论:4.1从本体论角度看,模型的构建应该遵循"归纳理论假说——阐释原型"或"简化原型——演证理论假说"的路径,最终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路线。多数模型均存在"原型"缺位,陷入了以"借鉴理论假说"阐释"理论假说"的误区。是造成相关模型生命力减弱的重要内因之一。4.2从认识论角度看,整个模型的历史演进呈现出复杂化趋势,违背了模型应有的简洁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特征,是造成相关模型生命力减弱的又一重要内因。相反,作为源头的"木桶模型"反而具有最强的生命力。4.3从模型价值观角度看,模型的价值在于表征,表征越有效价值越大。部分模型的研究诉求超出了理论边界,违背了模型的内在价值取向,可能是造成一部分模型生命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4.4从创新观的角度看,研究者面对渐进性创新的思维惯性,缺乏颠覆性创新的哲学思考。让许多模型建立在陈旧的理论之上,而没有去寻找其生命力本源的沃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马利平,侯精明,张大伟,夏军强,李丙尧[3](2019)在《耦合溃口演变的二维洪水演进数值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模拟溃坝洪水过程,本文采用源项法耦合了溃口演变模型DB-IWHR与基于GPU加速技术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建立了一个包含上游库区二维水动力过程、溃口演变和下游淹没区二维洪水演进的高性能耦合模型。模型中所用源项法为在同一时间步长内,通过二维浅水方程的源项将溃口演变模型计算的流量转换为二维水动力模型溃口上下游各标记网格水深的变化值,以此来实现溃口上下游之间的水量交互。该模型的优势在于所用源项法简单易实现,充分考虑溃口的冲刷过程及上下游水动力过程,同时引入GPU技术加速计算。最后,将耦合模型应用于一个土石坝和两个堰塞坝溃决算例,所得结果与实测吻合较好,模型运行快速高效,这表明基于源项法的耦合模型可实现对土石坝、堰塞坝溃坝等灾害事故的合理高效预测,为应急抢险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新仕,孙维辰[4](2019)在《收入确认模型演进的理论特征与经济后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会计体系均围绕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呈现出趋同态势。高质量的准则体系不仅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密切相关,而且能有效稳定资本市场,节约交易费用,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准则修订历程中收入确认模型的演进,以我国财政部修订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17)中基于合同的新收入确认模型为中心,纵向对比了叁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模型的确认理念、确认基础、确认时点及确认条件等核心要素,并从契约思想、准则导向、资产负债观以及责、权、利均衡制四个维度阐述了收入确认模型演进的理论特征,最后从社会资源配置和交易费用两个方面分析了收入确认模型演进的经济后果。(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9年19期)
耿艳芬,郑鑫,柯兴[5](2019)在《基于一维二维耦合模型的衢州城市洪涝演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模拟城市洪涝演进,建立一维河网和二维水深平均浅水模型.采用Preissmann隐式差分格式离散圣维南方程,并用叁级联解法求解一维河网水系;采用四边形和叁角形混合的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离散二维浅水方程,并用Roe格式的近似黎曼解法求解界面通量.模型采用衢州市2011年的实测洪涝淹没事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用该模型模拟4种不同重现期降雨量下的衢州市城区淹没情况,结果显示城区极端淹没深度超过3 m,但超过95%区域淹没深度小于0.5 m.此外,不同深度的淹没区域演进过程在同一降雨条件下呈现不同趋势.该模型能运用于具有复杂地形的沿江河城市洪涝数值模拟,亦能为城市防洪减灾研究和城市防洪规划提供精确数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谷政,赵慧敏[6](2019)在《基于L-V模型的中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结构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otka-Volterra模型也称猎食模型,是Logistic模型的延伸。笔者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以2002—2016年中国生猪年出栏量为样本数据,将生猪养殖户分为散户养殖和规模养殖两大类进行实证分析,以研究生猪市场结构演进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具有稳定点,该稳定点显示我国生猪市场均衡状态为散户养殖与规模养殖并存,其年出栏量均衡值分别为21 494.184 1万头和50 773.460 9万头。我国下一阶段发展生猪养殖规模化应当有序提高生猪养殖规模程度、加强散户养殖模式政府管理并严格制定生猪市场准入准出门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6期)
宗良,吴丹[7](2019)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思维与动态综合竞争优势转换——历史演进、理论创新和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同派别的理论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复杂的现实情况进行思考。本文在梳理现有国际贸易理论优势和不足后,基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结合的视角,构建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动态综合竞争优势转换点,以及两国贸易产品将随着产品的综合动态竞争优势变化而转换的思路。同时,基于新模型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解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金融》期刊2019年07期)
赵洋[8](2019)在《基于DB-IWHR和HEC-RAS模型的堰塞体溃决洪水及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比以往较频繁,由自然灾害带来的次生灾害更是严重制约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更是一个严重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国家,地震,暴雪,大洪水等等,给我国人民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地震和泥石流的作用滑坡体往往会阻塞河道,形成一种天然的坝体—堰塞体。堰塞体是由于地震或上游发生超强降雨导致岸坡失稳而在河道形成的一种天然坝体,并会给下游居民带来灾难性的威胁,由于堰塞体形成的突发性,因此给预测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陈祖煜院士团队提出的双曲线溃口扩展方式和下游洪水演进的基本思路,提出一套快速计算和预测堰塞体溃决洪水对于下游城镇淹没的评价方法。以唐家山堰塞体实际溃决为例,应用溃口扩展软件DB-IWHR对唐家山堰塞体溃决进行模拟,得出溃口时间—流量过程线,将此曲线作为下游洪水演进的上游边界条件进行河道洪水演进计算,得出下游河道断面的水文要素及洪水风险图,为下游人员和财产转移决策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堰塞体的水位—库容曲线是计算溃口扩展的重要基本数据,由于堰塞体发生的突发性和实测资料的缺乏性,因此快速得到堰塞体的库容曲线至关重要。本文采用GIS水文分析方法和迭加原理计算得出唐家山堰塞体水库在高程750m时,库容2.38亿m3,与实际堰塞体储水量相比较产生的误差为20.52%,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小,误差范围在20%~25%左右。因此在采用GIS水文分析方法和迭加原理计算堰塞体水位库容曲线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30%作为堰塞体特征库容数据。(2)溃口处时间—流量曲线是进行下游洪水演进的上游边界条件。本文分别通过DB-IWHR溃决模型和HEC-RAS溃决模型分别对唐家山堰塞体溃决过程进行模拟。DB-IWHR模型计算溃口峰值流量为7610 m/s,而实测值为6500m3/s,计算值比实测值大17%左右。HEC-RAS溃决模型计算溃口峰值流量为17424m3/s,是实测值的2.6倍,洪峰出现的时间为开始溃决后2.017h,洪峰流量过后流量曲线急剧下降。因此采用DB-IWHR溃决模型计算堰塞体溃口峰值流量比HEC-RAS溃决模型计算结果较好,并且可以减少对于下游洪水演进的上游边界输入误差。(3)通过对DB-IWHR溃决模型和HEC-RAS溃决模型两个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出溃坝历时和最终溃口底高程是影响溃口处洪峰流量的主要因素,而决定这两个因素的是坝体的材料组成。因此对于整体结构相对稳定,坝体由较大的块状岩体组成的堰塞体,溃口处的洪峰流量大小一般都较小。(4)将DB-IWHR计算得出的结果作为HEC-RAS洪水演进非恒定流计算的上游边界条件,计算得出北川水文站,通河口水文站,培江桥水文站洪峰流量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变化范围在2%左右,洪水演进计算结果较可靠。通过将叁个水文站的洪水过程线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对比,得出当叁个水文站洪水过程线在洪峰流量到来之前,过程线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拟合性很好,当洪峰流量过后,HEC-RAS洪水演进计算洪水过程线比实测值都偏大。叁个水文站最大水深计算值和实测资料值相比,计算值都偏大,变化范围在20%以内。根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SL250-2000)精度范围,此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5)将洪水演进计算结果和唐家山到绵阳市之间的地理位置信息相结合,假定超过断面最大淹没水位高程时的区域都处于淹没区域,考虑河道中两个断面之间的淹没情况时,采用插值方法逐步找到整个河道的淹没范围,最终得到整个研究区域的最大可能淹没范围,并绘制了洪水风险图。(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吴悠[9](2019)在《河道洪水演进与错峰调度模型方法组件化及系统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流域洪水到河道洪水,洪水的演进、干支流洪峰遭遇、用水库实施错峰调度等一直是传统研究主题,都很重视,但都没有十足的调控把握。河道洪水的发生发展,特别是与河道相关的水库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决策者十分关注。对河道洪水事件研究成果多,但受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影响,河道洪水灾害仍然是频发、广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洪水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发展过程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应对过程中,对洪水演进和错峰调度的可视可信可管理手段极为需要。围绕这一重要需求,本文采用组件技术,将洪水演进及错峰调度的模型方法粒度化为可控单元,按照组件标准把每个单元封装成组件,建立了模型方法组件库:以组件库为基础,提出了“人机交互”洪水错峰调度和适应性错峰调度两种调控方式;以渭河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集成平台,采用知识图和组件搭建了河道洪水演进及错峰调度的仿真系统,为河道洪水的错峰调度决策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应用尝试。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河道洪水演进及其模型方法组件化。对河道洪水演进的经典马斯京根模型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组单元化分析,采用组件技术封装了马斯京根模型方法,实现了河道洪水演进模型方法的组件化。(2)洪水错峰调度模型方法组件化及调度方式研究。水库调度的模型方法多,但实际应用上不灵活,脱离实际,同样可以采用组件技术对调度模型及方法组件化。针对单库和多库防洪调度分别建立了优化调度模型,并将其组件化,建立了洪水错峰调度模型方法组件库;为了提高调度过程中灵活适应性及可操作性,提出了“人机交互”下的洪水错峰调度和适应性错峰调度的两种错峰调度方式。(3)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开发实现了河道洪水演进及错峰调度仿真系统。在知识可视化技术、组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以渭河流域陕西段为对象,基于综合集成平台,搭建了河道洪水演进及错峰调度的仿真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及适应性强的可视化洪水调度决策。(4)以渭河“11.9”洪水事件为例开展了模拟仿真。对照渭河“11.9”洪水的实际发生发展过程,用开发的河道洪水演进及错峰调度仿真系统模拟仿真了“11.9”洪水的演进过程,用适应性错峰调度和“人机交互”错峰调度两种调度方式进行了人为控制下的对比验证;在洪水演进的过程中,把预警、应急响应、应急预案等关联;在水库有限的调蓄能力下,提高了错峰的效果,特别是可视化的过程,让洪水的发生发展都能够有所掌控,考验了系统的可行与有效。(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胡培红,吴映梅[10](2019)在《基于DSSM模型的保山市省域层面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山市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重要发展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优势资源丰富独特,本研究针对保山市农业产业结构演进错位的现状,在分析保山市农业产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DSSM模型评价省域层面保山市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状态及部门竞争力,提出保山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路。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农业发展规模化提质增效。(2)农业产业产值增长份额呈现"两强、两弱"发展态势,种植业、畜牧业省域层面结构比例和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较大,而林业和渔业则较小。(3)农业产业省域层面结构性增长优势不明显,存在结构性阻碍因素,种植业有省域层面结构性增长优势,林业、畜牧业、渔业均存在结构性阻碍因素。(4)农业产业部门竞争力差异明显,且演进态势不稳定。2009-2017年畜牧业竞争优势最强,波动幅度最大;种植业竞争优势较强,波动幅度较大;渔业竞争优势较弱,波动幅度最小;林业竞争优势最弱,波动幅度较小。保山市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品牌化竞争能力。(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演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对这个核心概念的重要表征方式。1987年"木桶模型"被引入我国运动训练学之后,模型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者们或借用模型对竞技能力结构进行新的阐释,或构建新结构模型对学科实践进行思考,于2011年前后形成研究热潮。截止2018年,运动训练学界衍生出了至少18个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有学者认为,以往系统论学科研究成果的引入,为运动训练学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学者则认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的价值因其过浓的人文社会科学色彩而萎缩。事实上,如今包括"木桶模型"在内的所有模型在体育界学者圈没有形成广泛记忆。调研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78人,其中24人知道"木桶模型",10人知道"双子模型",5人知道"积木模型",对其它模型没有印象。此前对体育教师群体的调研数据(文中详述)也支持上述结果。知识的记忆是运用的前提,没有记忆就难有运用。这样看来,运动训练学中这个知识点的价值似乎真的在萎缩。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价值萎缩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方法:2.1文献分析法:查阅科学哲学、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和论文文献,对模型的分类、性质、作用进行考辨和分析,为文中模型作用的一致性评价打好理论基础。于2018年9月,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含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文献,并结合每篇既有文献与其参考文献的关系,进行文献追寻,查阅文献300余篇。最终收集到详述18个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对应标志性文献16篇,进行文献分析。以文献中所论证模型的实际作用、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为主线,总结相关依据。2.2访谈法:第一部分,在2018年9月至11月,共调查有工作经历的体育教师32名,采用"学习过程中了解过的模型""教学过程中运用过的模型""其它交流中用到过的模型"3个指标进行访谈,偶遇抽样,调研过程中向调查对象展示对应的模型图(没有模型图的除外),调研结果由调研人勾画填写,调查对象选取时尽量避免调查对象学缘结构重复。第二部分,调查福建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76名,整群抽样,作为补充,采用"学习过程中了解过的模型"单个问题,方法同上。一方面来考察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对年轻的体育界学者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学缘结构涵盖范围比较广,又便于调研。其余部分,用非正式的调研,对象包括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体育专业博士生、地区业余体校的教练等群体和个人,这部分数据没有作书面的记录,仅作为研究视野方面的参考。2.3逻辑法:通过观察承载这些模型的文本材料,从模型的分类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和创新观的视角,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实际作用、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失,并展望未来。研究结果:3.1多数模型的论证策略以"借鉴理论假说"阐释"理论假说"的路径,不符合模型的本体性质。3.2整个模型的演进过程呈现出复杂化趋势。3.3部分模型研究超出了表征的价值取向,超出了理论边界。3.4模型研究的创新方式集中在渐进性创新方式。研究结论:4.1从本体论角度看,模型的构建应该遵循"归纳理论假说——阐释原型"或"简化原型——演证理论假说"的路径,最终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路线。多数模型均存在"原型"缺位,陷入了以"借鉴理论假说"阐释"理论假说"的误区。是造成相关模型生命力减弱的重要内因之一。4.2从认识论角度看,整个模型的历史演进呈现出复杂化趋势,违背了模型应有的简洁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特征,是造成相关模型生命力减弱的又一重要内因。相反,作为源头的"木桶模型"反而具有最强的生命力。4.3从模型价值观角度看,模型的价值在于表征,表征越有效价值越大。部分模型的研究诉求超出了理论边界,违背了模型的内在价值取向,可能是造成一部分模型生命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4.4从创新观的角度看,研究者面对渐进性创新的思维惯性,缺乏颠覆性创新的哲学思考。让许多模型建立在陈旧的理论之上,而没有去寻找其生命力本源的沃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演进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姜志远,李晓焱.运动损伤致因模型及其演进[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张克峰,马海霞.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演进的哲学思考[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马利平,侯精明,张大伟,夏军强,李丙尧.耦合溃口演变的二维洪水演进数值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19
[4].刘新仕,孙维辰.收入确认模型演进的理论特征与经济后果分析[J].会计之友.2019
[5].耿艳芬,郑鑫,柯兴.基于一维二维耦合模型的衢州城市洪涝演进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谷政,赵慧敏.基于L-V模型的中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结构演进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7].宗良,吴丹.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思维与动态综合竞争优势转换——历史演进、理论创新和模型构建[J].武汉金融.2019
[8].赵洋.基于DB-IWHR和HEC-RAS模型的堰塞体溃决洪水及演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9].吴悠.河道洪水演进与错峰调度模型方法组件化及系统案例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
[10].胡培红,吴映梅.基于DSSM模型的保山市省域层面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