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问题研究

穿青人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贵州西北毕节地区的穿青人族群的历史、地理、文化诸方面的研究,运用民族史和民族志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穿青人介于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中间化心理形成的原因、过程,结合当代中国民族学的发展,阐明了穿青人的族群建构过程,并对其认同趋势做出了预测。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穿青人的基本状况和穿青人问题的由来。在穿青人的人口、分布、地理文化环境方面作了全面的介绍,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识别认定其为汉族的过程和穿青人自己所作的自我识别过程作了交代,表明了民族识别过程当中他观和自观观点在穿青人识别当中的分歧,是为穿青人问题之由来。 第二部分,穿青人的历史。从现存的汉文史料及穿青人家谱传说中总结出穿青人的来源成份、迁移融合过程、族群性的文化标志。文章指出了穿青人既不完全是上个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所认为的汉族移民,也不是穿青人自己所认为的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而是两者融合的结果。文章分析了穿青人的来源组成部分,指出了他们实际上是一些人群在汉化过程当中并非有意为之的组合,其聚合与分离也是十分随意的。他们的文化当中吸取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并且把这些因子结合在一起,作为他们与周围人群相区别的标志。 第三部分,穿青人中间化心理形成分析。分析了由于历史上中央王朝对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发的不充分,加上贵州当地独特的政治

论文目录

  • Ⅰ 绪论
  • Ⅰ.Ⅰ 第一节 穿青人的基本情况
  • Ⅰ.Ⅰ.Ⅰ 一、主要分布情况
  • Ⅰ.Ⅰ.Ⅱ 二、地理文化环境
  • Ⅰ.Ⅰ.Ⅲ 三、当地政治沿革
  • Ⅰ.Ⅱ 第二节 穿青人问题的由来
  • Ⅰ.Ⅱ.Ⅰ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成份调查
  • Ⅰ.Ⅱ.Ⅱ 二、穿青人的自我识别
  • Ⅰ.Ⅱ.Ⅲ 三、穿青知识份子的质疑
  • Ⅱ 第一章 穿青人的发展历史
  • Ⅱ.Ⅰ 第一节 穿青人的前身
  • Ⅱ.Ⅰ.Ⅰ 一、各地的“土人”
  • Ⅱ.Ⅰ.Ⅱ 二、江西移民的加入
  • Ⅱ.Ⅰ.Ⅲ 三、“土人”与汉人的合流
  • Ⅱ.Ⅱ 第二节 穿青人的形成过程
  • Ⅱ.Ⅱ.Ⅰ 一、穿青人祖先在贵州生活及迁徙的记载
  • Ⅱ.Ⅱ.Ⅱ 二、从“土人”到“里民子”、“县民(羡民)”
  • Ⅱ.Ⅱ.Ⅲ 三、“穿青人”成份及得名传说分析
  • Ⅱ.Ⅲ 第三节 穿青人群的标志性符号
  • Ⅱ.Ⅲ.Ⅰ 一、五显信仰
  • Ⅱ.Ⅲ.Ⅱ 二、穿青傩戏(庆坛)
  • Ⅱ.Ⅲ.Ⅲ 三、山魈和通背猴
  • Ⅲ 第二章 穿青人中间化形态成因分析
  • Ⅲ.Ⅰ 第一节 中央王朝的影响
  • Ⅲ.Ⅰ.Ⅰ 一、政治上加强控制及效果
  • Ⅲ.Ⅰ.Ⅱ 二、经济开发的效果
  • Ⅲ.Ⅰ.Ⅲ 三、文化教育的深入及不足
  • Ⅲ.Ⅱ 第二节 地方因素的影响
  • Ⅲ.Ⅱ.Ⅰ 一、当地人群的汉化倾向及表现
  • Ⅲ.Ⅱ.Ⅱ 二、当地人群的反汉化倾向及表现
  • Ⅲ.Ⅱ.Ⅲ 三、贵州独特的边缘文化
  • Ⅲ.Ⅲ 第三节 穿青人在夹缝中的两难选择
  • Ⅲ.Ⅲ.Ⅰ 一、与少数民族隔阂的产生
  • Ⅲ.Ⅲ.Ⅱ 二、与汉族的族际排斥现象
  • Ⅲ.Ⅲ.Ⅲ 三、作为汉化人群的尴尬地位
  • Ⅳ 第三章 穿青人的社会文化
  • Ⅳ.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Ⅳ.Ⅰ.Ⅰ 一、日常习俗
  • Ⅳ.Ⅰ.Ⅱ 二、婚俗
  • Ⅳ.Ⅰ.Ⅲ 三、丧俗
  • Ⅳ.Ⅱ 第二节 家庭和家族
  • Ⅳ.Ⅱ.Ⅰ 一、家庭与村寨
  • Ⅳ.Ⅱ.Ⅱ 二、家族与“民族”
  • Ⅳ.Ⅲ 第三节 文教艺术
  • Ⅳ.Ⅲ.Ⅰ 一、宗教信仰
  • Ⅳ.Ⅲ.Ⅱ 二、学校教育
  • Ⅳ.Ⅲ.Ⅲ 三、民间文艺
  • Ⅳ.Ⅳ 第四节 经济与生产
  • Ⅳ.Ⅳ.Ⅰ 一、传统经济方式
  • Ⅳ.Ⅳ.Ⅱ 二、农业与手工业生产
  • Ⅳ.Ⅳ.Ⅲ 三、当前社会经济环境
  • Ⅴ 第四章 穿青人族群的建构及发展趋向
  • Ⅴ.Ⅰ 第一节 “民族成份”的困惑
  • Ⅴ.Ⅰ.Ⅰ 一、对民族识别的反思
  • Ⅴ.Ⅰ.Ⅱ 二、尝试用族群理论分析穿青人问题
  • Ⅴ.Ⅰ.Ⅲ 三、穿青知识份子建构族群的努力
  • Ⅴ.Ⅱ 第二节 穿青人族群内部意见分化方向
  • Ⅴ.Ⅱ.Ⅰ 一、“民族意愿”强化的可能性分析
  • Ⅴ.Ⅱ.Ⅱ 二、“民族意愿”弱化的可能性分析
  • Ⅴ.Ⅲ 第三节 相关民族、族群的参照与启示
  • Ⅴ.Ⅲ.Ⅰ 一、“里民”人
  • Ⅴ.Ⅲ.Ⅱ 二、屯堡人
  • Ⅴ.Ⅲ.Ⅲ 三、土家族
  • Ⅵ 结语
  • 主要参考及引用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反思[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10)
    • [2].民族识别问题再探讨[J]. 文山学院学报 2015(01)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的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 2010(34)
    • [4].“文化族别化”的当代困境及其反思[J]. 广西民族研究 2020(02)
    • [5].民族识别对新中国民族关系的意义[J]. 戏剧之家 2018(26)
    • [6].中国56个民族的由来 读《中国的民族识别》[J]. 今日民族 2016(04)
    • [7].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实践——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二[J]. 广西民族研究 2009(02)
    • [8].基诺族·民族识别[J]. 中国民族 2009(Z1)
    • [9].本土化的中国民族识别——李绍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座(一)[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2)
    • [10].56个民族识别和确认的由来[J]. 中国统一战线 2008(07)
    • [11].形似而神异: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民族识别与美国种族识别(英文)[J]. China Tibetology 2016(01)
    • [12].评墨磊宁的《立国之道:现代中国的民族识别》[J]. 民族研究 2012(03)
    • [13].建国以来西江疍民社会的变迁及原因探析[J]. 肇庆学院学报 2017(03)
    • [14].关于土族族源及民族识别之我见兼评《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一书[J]. 中国土族 2016(03)
    • [15].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三[J]. 广西民族研究 2009(03)
    • [16].民族识别与更改民族成分[J]. 中国民族 2008(11)
    • [17].历史瞬间:黄淑娉教授与中国民族识别[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8].僜人:从大山里走来[J]. 中国西藏(中文版) 2008(01)
    • [19].如何处理族群身份的杂糅性——基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 [20].中国西部民族事务管理[J]. 西部发展研究 2013(00)
    • [21].近六十年我国民族识别研究述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22].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国家行动——20世纪中后期广西的民族识别研究之一[J]. 广西民族研究 2009(01)
    • [23].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探微——以民族平等为研究视角[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4].华夏民族也曾流浪迁徙[J]. 环球人文地理 2012(17)
    • [25].论我国的待识别民族——兼论对族群认同理论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08(15)
    • [26].关于制约当代民族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反思——迈向实践社会科学的视野[J]. 开放时代 2020(01)
    • [27].东南亚苗学中“苗人”的“民族与族群”问题[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8].关于台湾少数民族识别认定问题浅析[J]. 青春岁月 2013(12)
    • [29].当代云南民族识别的学术回顾[J]. 思想战线 2011(01)
    • [30].新时期以来仡佬族作家小说创作论[J]. 民族文学 2013(04)

    标签:;  ;  ;  ;  

    穿青人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