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文学论争与当代文学规范的建构

四十年代文学论争与当代文学规范的建构

论文摘要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文学论争史,文学论争贯穿始终。从1917年文学革命发难到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大大小小的文学论争就有80余次。论争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属罕见。尤其是40年代的文学论争,因其特殊的战争背景和严酷的社会环境,使得论争的文学性淡出,论争往往体现为不同政治思想、观念和势力的冲突与交锋。论文主要截取现代文学史上“40年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段作为观测点,借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对40年代文学论争以及论争中的双方(或多方)的立场观点、问题提出的背景、争论展开的情况、依据的理论资源、潜隐的政治——文化逻辑等方面进行辨证考察,科学分析,力求在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中,揭示40年代文学论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影响,以及其与中国当代文学规范建构间的关系。即力求通过“文学论争”这一视角,较全面地接近40年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真实,较客观地窥视当代文学几个重要规范:“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主题”、“民族化大众化的审美品格”、“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政治标准第一的文学批评”等,在40年代的战争语境中具体建构的过程,从而在分析评述中达到对40年代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准确把握。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学论争与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主题
  • 第一节 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起源与散布
  • 第二节 民族与民主斗争主题的形成
  • 第三节 民族民主斗争主题的拓展与变奏
  • 第二章 文学论争与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
  • 第一节 文学论争与战时文学的“大众化”
  • 第二节 “民族形式”的讨论与文学的民族化追求
  • 第三章 文学论争与文学的“工农兵方向”
  • 第一节 文学“工农兵方向”的理想期待与现实根据
  • 第二节 延安文艺整风与文学“工农兵方向”的确立
  • 第三节 《讲话》的传播与“方向”的维护
  •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政治标准第一”的文学批评
  • 第一节 战时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新的文学规范的建构
  • 第三节 “政治标准第一”与文学批评话语的政治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四十年代文学论争与当代文学规范的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