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形纤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形纤维,过滤纸,空气过滤性能,液体过滤性能
异形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郝青青[1](2018)在《异形纤维在过滤纸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纤维是制备过滤材料的重要原料之一,其特性对过滤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纺丝技术的发展,合成纤维的形态越来越多样化,在过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研究了5种形态的PET纤维对湿法成型过滤纸结构和过滤性能的影响,以期为高性能过滤材料在纤维原料的选择上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论文首先对5种PET纤维的形态和抄造性能进行了分析,其次探究不同形态的PET纤维对过滤纸的结构、空气过滤性能及液体过滤性能的影响,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果如下:1、纤维的形态和抄造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5种PET纤维的截面形状分别为:圆形、叁角形、叁叶形、十字形和丰字形,外接圆直径分别约为:15μm、17μm、18μm、17.5μm、40μm。圆形和叁叶形纤维在水中的分散效果较好,叁角形、十字形和丰字形纤维在水中较难分散,容易絮聚,加入0.1%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改善纤维的分散性。2、研究了纤维形状对过滤纸结构和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T纤维含量相同时,与圆形纤维相比,含叁角形、叁叶形、十字形和丰字形纤维过滤纸的结构更疏松,厚度、孔径、透气度、品质因子和容尘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PET纤维含量为40%时,相比于圆形纤维(90.2 g/m~2),含叁角形、叁叶形、十字形和丰字形纤维过滤纸的容尘量分别增加了8.2 g/m~2、11.7 g/m~2、9.9 g/m~2、13.8 g/m~2。3、研究了叁叶形纤维对阔闪浆和针闪浆两种基体过滤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叁叶形纤维含量从0增加到80%,两种基体过滤纸的过滤效率分别从50%、15.6%降低到11.1%、9.4%,厚度、孔径、透气度和容尘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4、研究了叁叶形、丰字形和圆形叁种纤维对液体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T纤维含量相同时,含叁叶形和丰字形纤维过滤纸的纳污容量明显高于圆形纤维,同时流阻低于圆形纤维,当PET纤维含量为40%时,相比于圆形纤维(3.69 mg/cm~2),含叁叶形、丰字形纤维过滤纸的纳污容量分别增加了1.12 mg/cm~2、1.22 mg/cm~2。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异形纤维应用到过滤材料中可有效提高材料的容尘性能,是制备高性能过滤材料的良好的原料。(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2)
黄浩凯[2](2017)在《异形纤维捕集细颗粒物的格子Boltzmann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已经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纤维过滤器是应用最广泛的空气除尘器,整体捕集效率很高,但是它对于细颗粒物的分级捕集效率却难以满足更加严格的控制排放的要求。有研究发现,异形纤维由于其比表面积大的特点,相比于圆形纤维,对扩散机制主导时的细颗粒物有更大的捕集效率。异形纤维构成的纤维过滤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细颗粒物的扩散捕集效率,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还是不能满足某些特定场合的严格要求。当静电作用加入到纤维过滤器中时,能大大提高纤维过滤器的除尘效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本文以下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格子Boltzmann-元胞自动机概率(LB-CA)模型,模拟了矩形、叁叶形、四叶形和叁角形这四种典型异形纤维周围的流场分布和扩散捕集效率。并结合经典的圆形纤维的系统压降和扩散效率的公式,提出了异形纤维的压降比和扩散效率比的拟合公式。结果发现,异形纤维的系统压降由纤维的摩擦面积和迎风面积共同决定。异形纤维旋转对称性越好,系统压降随角度的变化就越小。异形纤维的扩散捕集效率比与纤维放置角度和贝克莱数基本无关,与长短轴比成正比。异形纤维的比表面积均大于同体积分数的圆形纤维,因此异形纤维的扩散捕集效率均大于圆形纤维,且椭圆纤维在相同比表面积下的扩散捕集效率最大。然后利用LB-CA模型模拟了扩散机制下椭圆纤维非稳态捕集颗粒过程与性能,包括沉积颗粒在纤维表面的生长过程,并且定量研究了系统压降和捕集效率随沉积颗粒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当扩散机制主导时,初始阶段细颗粒物会比较均匀地沉积在椭圆纤维表面,后面随着沉积颗粒枝簇长大,改变了流场的分布以及捕集面积,颗粒会更多地在迎风面上沉积,尤其是长轴的迎风端。当颗粒粒径或入口速度越小时,椭圆标准化压降的增长速度就越快;不同长短轴比时椭圆纤维的标准化压降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椭圆纤维标准化压降随颗粒沉积质量呈指数增长关系。当颗粒粒径、入口速度或椭圆纤维长短轴比越小时,椭圆纤维标准化效率的增长速度就越快,且标准化效率随颗粒沉积质量呈线性增加关系。最后,利用LB-CA模型模拟了清洁工况下,单极性驻极体纤维捕集带电细颗粒物的效率。先模拟圆形驻极体纤维的捕集效率,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又模拟了不同条件下,椭圆驻极体纤维的捕集效率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椭圆驻极体纤维的捕集效率是由流体曳力、库伦力和布朗力共同作用决定的。当颗粒粒径增大时,捕集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捕集效率与纤维和颗粒带电量都成正比关系;当流体入口速度增大时,捕集效率不断下降;不同椭圆长短轴比时,捕集效率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9)
宁宁[3](2016)在《涤锦复合异形纤维的成形工艺与装备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差别化纤维是指通过化学改性或者物理变性制得的,有较大创新或具有与常规品种有明显差别特性的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一般包括超细纤维、异形纤维和复合纤维等。目前,复合纤维截面大多数是圆形的,异形纤维是单组分的,而且至今未有较大突破。本文提出开发的复合异形纤维兼顾复合纤维和异形纤维的优点,主要研究复合异形纤维的成型机理,设计典型的复合异形喷丝组件,并进行实验验证及新产品开发。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一)分析了异形度对异形纤维性能的影响。根据高聚物流变学控制方程及双组分的纺丝理论,在单组分异形和复合圆形的基础上,研究了复合异形纤维成形的数学模型。(二)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Polyflow软件对PA6/PET扁平(AB)纺丝熔体的挤出成型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复合扁平纤维成形的影响,讨论了两组分粘度、两组分流量比对复合异形纤维截面形状及形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度、两组分流量比对复合异形纤维的截面形状起决定性作用。(叁)在理论研究及数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复合扁平纤维(ABA)实验。通过复合异形纺丝试验线制备了PA6/PET复合扁平纤维,对其纤维的截面形状及形状系数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PA6/PET复合扁平纤维的形状系数随着总流量的增大而增大;2)PA6/PET复合扁平纤维的形状系数随着PA6与PET的流量比增大而减小;3)PA6/PET复合扁平纤维的形状系数随着纺丝温度的增大而减小;4)总流量、流量比、纺丝温度比对复合扁平纤维形状系数的影响较为明显,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趋势一致。(四)在扁平纤维开发基础上,分别对十字皮芯、中空皮芯的复合异形纤维的截面及异形度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PA6/PET十字皮芯纤维的形状系数随着总流量的增大而增大;2)PA6/PET十字皮芯纤维的形状系数随着PA6与PET的流量比增大而减小;3)PA6/PET中空皮芯纤维的中空度随着总流量的增大而减小;4)PA6/PET中空皮芯纤维的中空度随着PA6与PET的流量比增大而增大;5)总流量、两种组分的流量比、纺丝温度对纤维形状系数、中空度的影响比较大,吹风的速度对纤维形状系数、中空度的影响次之,吹风的起始高度对纤维形状系数、中空度的影响较小;6)PA6与PET的比值过大或过小会使PA6/PET中空皮芯纤维出现不闭合的情况。通过对涤锦复合异形纤维的成形工艺与装备的研发,证明了开发复合异形纤维想法的可行性,并提供了指导生产的数字化工艺方法;开发的复合异形纤维产品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6-05-25)
赵硕,吴万涛[4](2016)在《接触冷感型异形纤维专利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织物的接触冷感原理,针对涉及接触冷感型异形纤维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技术进行了分析,为国内厂家在开发接触冷感型纺织品技术以及相关的专利保护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同行》期刊2016年10期)
吴晓光[5](2016)在《异形纤维的生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腈纤维又称腈纶丝,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化学纤维,有耐日光耐气候等优点,还因为其良好的保温保暖性被称为人造羊毛。(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王坤,赵海波[6](2015)在《异形纤维捕集颗粒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法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异形纤维的截面形状和放置角度对捕集效率、系统压降及除尘器综合性能的影响,对布袋除尘器中叁角形、十字形及叁叶形3种异形纤维捕集颗粒的过程进行研究;采用格子Boltzmann-元胞自动机气-固两相流模型定量描述颗粒的运动过程,计算扩散、拦截及惯性碰撞3种捕集机制下纤维的捕集效率,并且与相同体积分数的圆柱纤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十字形和叁叶形纤维,当长短轴比越大时,捕集效率也越大;对于拦截机制占主导时较难捕集的中等大小颗粒,叁角形和叁叶形纤维放置角度为60°时更有利于捕集。(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房鑫,齐乐华,周计明,卫新亮,关俊涛[7](2015)在《C_f/Mg复合材料异形纤维预成形体制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f/Mg复合材料异形纤维预成形体制备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纤维0°/90°等比例铺放、0°/90°不等比例铺放、纤维缠绕定型、纤维编织加固等4种不同的预成形体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内层采用碳纤维束环向缠绕可对预成形体进行有效增强,保证织物排列紧密,避免剪切造成的织物蓬松等问题,体积分数可提高至40%左右;表层采用编织工艺整体加固可以有效抵抗液态金属冲刷,尺寸稳定性良好,较未使用编织加固前提高了65%。(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5年19期)
倪志强[8](2014)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异形纤维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化纤工业中的异形纤维产品种类层出不穷。所谓异形纤维,是指横截面非圆形的化学纤维。异形纤维的品质特性与其横截面的形状参数密切相关。目前,国内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化学纤维横截面形状参数检测,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重复测量精度低。因此化纤生产中迫切需要一种异形纤维自动检测系统,实现纤维横截面形状参数的快速精确提取。本文主要研究了异形化纤横截面自动检测系统中的纤维图像处理与分析子系统,即针对制样装置所采集的纤维横截面图像,解决相互粘连化纤的横截面几何形状参数自动测量问题。本文所研究的纤维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包括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图像特征检测叁个模块。预处理模块完成异形纤维图像的二值化处理,实现目标区域与背景区域的粗分割;图像分割模块完成相互粘连纤维颗粒的二次分割,是后续精确获取单个纤维截面形状参数的关键;图像特征检测模块针对分割后的单个目标形态,自动获取周长、面积、最小外接圆、最小面积外接矩形等大小参数和形状参数。首先针对非均匀光照下的纤维图像,利用Niblack算法完成了纤维目标区域与背景区域粗分割。然后,针对纤维目标区域中的相互粘连的纤维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变换与标记控制的分水岭分割算法。即利用距离变换和灰度形态重构获取分水岭变换所需的种子区域,再根据种子区域对距离图强制最小,对强制最小后的距离图做分水岭变换,最终实现粘连纤维对象的分离。特征检测模块,研究了计算周长和面积的算法。针对类圆形纤维,还研究了计算其最小外接圆的算法。针对类矩形纤维,还研究了计算其最小面积外接矩形的算法。基于上述研究,使用Visual C++构建了一个异形纤维横截面显微图像检测系统。实现了图像的预处理、图像分割和特征检测。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面本课题所开发的软件能较好的完成图像分割和特征检测。(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3-01)
务文涛,鲁端峰,朱文魁,王宏生,于川芳[9](2013)在《截面异形纤维捕集烟气气溶胶的微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显微镜放大和CCD拍摄技术,在所建立的烟气捕集微观观测通道中对截面异形纤维捕集烟气气溶胶的过程进行拍摄,对所拍图片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考察单丝线密度、颗粒物浓度及气体流速对烟气气溶胶在纤维迎风面覆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捕集时间下,颗粒物在纤维丝迎风面的覆盖率随截面异形纤维丝单丝线密度减小而增加;颗粒物在纤维丝迎风面的覆盖率随颗粒物浓度升高而增加;在气体流速0.18~0.72 m/s范围内,颗粒物在纤维丝迎风面的覆盖率随气体流速增大而增加。(本文来源于《烟草科技》期刊2013年08期)
孙强,黄关葆[10](2012)在《聚丙烯/无机粉体/异形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丙烯为聚合物基体,以纳米碳酸钙为无机组分,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纤维截面形状分别为圆形、扁平形和叁角形,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纳米碳酸钙/异形纤维复合材料,并采用不同的改性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纳米碳酸钙的分散情况,重点分析了聚丙烯/纳米碳酸钙/异形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对碳酸钙表面有机化处理的效果好于硬脂酸;纤维截面形状不同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也不同,其中比表面积最大的叁角形纤维增强效果最佳;当纳米碳酸钙的含量为3%(质量分数,下同)(2%硅烷偶联剂处理)、叁角形PET纤维的长径比为80、含量为2%(体积分数,下同)(4%硅烷偶联剂处理)时,制得的聚丙烯/纳米碳酸钙/异形纤维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比纯聚丙烯提高近21%,弹性模量提高了约82%。(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2年04期)
异形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已经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纤维过滤器是应用最广泛的空气除尘器,整体捕集效率很高,但是它对于细颗粒物的分级捕集效率却难以满足更加严格的控制排放的要求。有研究发现,异形纤维由于其比表面积大的特点,相比于圆形纤维,对扩散机制主导时的细颗粒物有更大的捕集效率。异形纤维构成的纤维过滤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细颗粒物的扩散捕集效率,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还是不能满足某些特定场合的严格要求。当静电作用加入到纤维过滤器中时,能大大提高纤维过滤器的除尘效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本文以下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格子Boltzmann-元胞自动机概率(LB-CA)模型,模拟了矩形、叁叶形、四叶形和叁角形这四种典型异形纤维周围的流场分布和扩散捕集效率。并结合经典的圆形纤维的系统压降和扩散效率的公式,提出了异形纤维的压降比和扩散效率比的拟合公式。结果发现,异形纤维的系统压降由纤维的摩擦面积和迎风面积共同决定。异形纤维旋转对称性越好,系统压降随角度的变化就越小。异形纤维的扩散捕集效率比与纤维放置角度和贝克莱数基本无关,与长短轴比成正比。异形纤维的比表面积均大于同体积分数的圆形纤维,因此异形纤维的扩散捕集效率均大于圆形纤维,且椭圆纤维在相同比表面积下的扩散捕集效率最大。然后利用LB-CA模型模拟了扩散机制下椭圆纤维非稳态捕集颗粒过程与性能,包括沉积颗粒在纤维表面的生长过程,并且定量研究了系统压降和捕集效率随沉积颗粒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当扩散机制主导时,初始阶段细颗粒物会比较均匀地沉积在椭圆纤维表面,后面随着沉积颗粒枝簇长大,改变了流场的分布以及捕集面积,颗粒会更多地在迎风面上沉积,尤其是长轴的迎风端。当颗粒粒径或入口速度越小时,椭圆标准化压降的增长速度就越快;不同长短轴比时椭圆纤维的标准化压降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椭圆纤维标准化压降随颗粒沉积质量呈指数增长关系。当颗粒粒径、入口速度或椭圆纤维长短轴比越小时,椭圆纤维标准化效率的增长速度就越快,且标准化效率随颗粒沉积质量呈线性增加关系。最后,利用LB-CA模型模拟了清洁工况下,单极性驻极体纤维捕集带电细颗粒物的效率。先模拟圆形驻极体纤维的捕集效率,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又模拟了不同条件下,椭圆驻极体纤维的捕集效率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椭圆驻极体纤维的捕集效率是由流体曳力、库伦力和布朗力共同作用决定的。当颗粒粒径增大时,捕集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捕集效率与纤维和颗粒带电量都成正比关系;当流体入口速度增大时,捕集效率不断下降;不同椭圆长短轴比时,捕集效率基本相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形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1].郝青青.异形纤维在过滤纸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黄浩凯.异形纤维捕集细颗粒物的格子Boltzmann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7
[3].宁宁.涤锦复合异形纤维的成形工艺与装备的研发[D].东华大学.2016
[4].赵硕,吴万涛.接触冷感型异形纤维专利技术分析[J].同行.2016
[5].吴晓光.异形纤维的生产分析[J].石化技术.2016
[6].王坤,赵海波.异形纤维捕集颗粒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法数值模拟[J].中国粉体技术.2015
[7].房鑫,齐乐华,周计明,卫新亮,关俊涛.C_f/Mg复合材料异形纤维预成形体制备方法[J].航空制造技术.2015
[8].倪志强.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异形纤维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9].务文涛,鲁端峰,朱文魁,王宏生,于川芳.截面异形纤维捕集烟气气溶胶的微观研究[J].烟草科技.2013
[10].孙强,黄关葆.聚丙烯/无机粉体/异形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J].中国塑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