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论文题目: 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作者: 陈岩

导师: 李允,张烈辉

关键词: 低渗难采,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微相,测井精细解释,储层建模

文献来源: 西南石油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前CNPC已探明的未动用低渗难采储量高达37亿吨,其中新疆准噶尔盆地就达6亿多吨,尤以乌尔禾油田克拉玛依组(T2k,油层平均渗透率9.6×10-3μm2)、百口泉组(T1b,油层平均渗透率7.7×10-3μm2)油藏为典型代表,且今后我国陆上新增储量将有更大比例(70%以上)属于低渗难采油藏。这部分油气资源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描述和开发,很难开采和动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解决低渗难采油藏系列开采技术难题,发展先进适用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点之一。 本文以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的克拉玛依组和百口泉组油藏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将测井精细解释与地质建模相结合、勘探地质与开发地质相结合、确定性分析与随机模拟相结合、精细油藏描述与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相结合,采用多种新方法新技术,重点开展了以下7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地层划分对比与地层厚度模型的建立;②断裂系统精细解释与微构造模型研究:③储层沉积微相定量识别与微相分布模型的建立;④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⑤储层定量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储层物性特征分析;⑥油水分布规律研究与储量分布模型的建立;⑦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调整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丰富、难度大且工作量重,通过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1) 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结合标准层对比、沉积旋回对比、厚度对比等多种方法,完成了本区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地层厚度模型,弄清了地层的空间展布特征; (2) 利用静、动态资料对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系统进行了核实,确定了本区断裂的分布及产状; (3) 综合使用最佳方差聚类分层法、灰色关联法及测井曲线元法,实现了沉积微相的定量识别,建立了研究区块沉积微相平面分布模型,弄清了本区微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水分布规律的影响程度; (4) 基于测井、岩电、岩心和试油资料,采用适用性更强的多因素非线性的神经网络法、最优化多功能法和多参数交会图技术建立了储层四性参数分层精细解释模型,进行了储层物性参数的精细解释和油水层的准确识别,为储层建模、储量计算和油藏数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5) 综合多种方法搞清了研究区块的油水分布规律和地质储量的空间展布特征,根据储量分布模型计算的石油地质储量为3938.0×104t、溶解气地质储量为16.808×108m3,储量丰度为130.83×104t/km2,研究区块属中偏低丰度储量的中型油田; (6) 提出了合理开发本区低渗难采油藏的层系划分,井网、井距,注采系统及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界限,指出了油藏存在的潜力及今后挖潜的方向。 通过以上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实用有效的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和技术,为这类油藏的增储上产与合理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论文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现状

1.2.2 低渗透难采油藏描述现状

1.2.3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

1.4 本文创新点

2 地层划分对比与地层厚度模型的建立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砂体划分

2.2 研究工区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2.3 研究工区标志层特征

2.4 研究工区地层划分对比及地层厚度模型的建立

3 断裂系统精细解释与微构造模型研究

3.1 基于地震资料的断裂系统解释

3.1.1 断裂系统解释及结果分析

3.1.2 构造特征分析

3.2 基于开发期静态和动态资料的断裂核实与校正

3.2.1 地层水资料分析法

3.2.2 压力、温度系统分析法

3.2.3 注采系统分析法

3.2.4 生产动态分析法

3.2.5 校正与核实后的断裂系统

3.3 微构造特征分析

3.3.1 微构造研究方法

3.3.2 微构造建模结果及分析

4 储层沉积微相的定量识别与微相分布模型的建立

4.1 沉积微相分析方法及流程

4.2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微相类型及特征

4.2.1 工区沉积背景分析

4.2.2 岩石学特征

4.2.3 地震相特征

4.2.4 电相特征

4.2.5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描述

4.2.6 标准井微相分析

4.3 基于电相分析法的沉积微相识别研究

4.3.1 测井曲线的自动分层技术

4.3.2 测井相的灰色关联识别研究

4.3.3 基于测井曲线元分析的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方法

4.4 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

4.4.1 单井微相分析及成果

4.4.2 连井剖面微相研究

4.4.3 平面微相分布模型的建立

5 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

5.1 测井曲线的平滑和井眼影响校正处理

5.2 测井曲线的斜井校正处理

5.3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处理

5.4 岩电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5 储层物性参数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

5.5.1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储层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5.5.2 基于神经网络法的储层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5.6 储层含流体性质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

5.6.1 油水层判别参数的提取

5.6.2 基于电阻率和孔隙度两参数交会图法识别油水层

5.6.3 基于测井多参数的两判别向量 R_1-R_2交会图法识别油水层

5.7 基于多矿物模型分析的最优化测井多功能解释方法研究

6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6.1 研究区已知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6.2 储层建模的方法原理

6.2.1 储层建模流程

6.2.2 储层建模方法

6.2.3 工区建模方法优选

6.3 储层定量地质模型的建立

6.3.1 参数准备和网格化

6.3.2 地层、构造、砂体骨架及属性模型的建立

6.3.3 建模可靠性分析

6.4 储层特征分析

6.4.1 砂层组物性特征分析

6.4.2 单砂层物性特征分析

7 油水分布规律研究与储量分布模型的建立

7.1 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7.1.1 工区控油因素与油水分布特征分析

7.1.2 油水边界的确定

7.2 储量分布模型的建立

7.2.1 储量分布计算数学模型

7.2.2 油层定量地质模型的建立

7.2.3 储量分布模型的建立与储量分布特征分析

7.3 储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7.3.1 参数选取

7.3.2 储量计算结果及分析评价

8 研究区块的剩余油分布及开发调整研究

8.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

8.1.1 原油物性参数的确定

8.1.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8.1.3 油藏生产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8.2 油藏合理开发模式研究

8.2.1 合理开发层系和注采井网研究

8.2.2 合理采油速度研究

8.2.3 合理注采比研究

8.2.4 周期注水研究

8.3 油藏开发调整研究

8.3.1 新井部署

8.3.2 完善注采井网

8.3.3 多层合采、配产配注

8.3.4 技术经济评价与实施效果

9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1-11

参考文献

  • [1].华北平原含水层非均质性研究[D]. 马荣.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
  • [2].塔中隆起82区块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预测[D]. 杨世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 [3].大安沿江地区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模式研究[D]. 李婷婷.东北石油大学2011
  • [4].元城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孙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5].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D]. 张淑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
  • [6].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 王胜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 [7].辽河油区西部凹陷西斜坡薄层稠油带的评价与应用水平井开发研究[D]. 张忠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 [8].准噶尔盆地沙北油藏精细描述及变差函数的应用[D]. 郭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9].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描述及地质建模研究[D]. 邓万友.大庆石油学院2008
  • [10].克拉玛依油田三-2区克下组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研究[D]. 李辉.成都理工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在油田二次开发中的应用[D]. 解宏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2].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陈路原.西南石油学院2001
  • [3].陆相砂砾岩油藏精细描述[D]. 申本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4].文东深层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D]. 邓瑞健.西南石油学院2005
  • [5].碎屑岩储层建模方法研究[D]. 任宝生.西南石油学院2005
  • [6].洪积扇储层油藏描述及地质建模研究[D]. 王向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7].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 雷利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应用[D]. 程启贵.西南石油大学2006
  • [9].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特征及对油气聚集作用的研究[D]. 杜社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10].碎屑岩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应用研究[D]. 李毓.成都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  

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