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针对学界当前对于南朝时期佛寺题咏诗研究的空白,进行了相关诗歌的发掘、整理与论述工作,特别是对佛寺题咏诗一类文学价值与佛学价值以及宗教建筑价值三者交汇的题材进行了重点的辑录与考证,并兼论了南朝佛寺建筑与其时之佛教文化的演变传承。导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缘由及当前学术界对于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诗研究取得的成就与现有的憾缺,在肯定前人有关南朝佛寺诗体裁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南朝时期的佛寺题咏诗体裁进一步重点探析考证。本论第一章着重谈述南朝佛教得以迅猛发展的两个契机,即玄学的余波和乱世的影响;并纵向从时间上梳理了宋齐梁陈四朝各代佛教的发展趋势。通过四朝佛教各自的发展,又能总结出佛教在南朝的总体发展形势。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为南朝时期佛教主导思想的嬗变更迭,即般若、净土、涅槃三宗的次第消长;二是阐释了佛教烛照之下,南朝文人心态受佛理影响所生发的三点变化:即所谓“达死生”、“轻仕进”、“乐山水”三个方面。第三章从佛寺本身角度出发,阐明南朝佛寺勃兴的诸点外在表现,并述南朝时佛寺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分别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及慈善功能三点。继而点明南朝文人佛寺情结迸发的种种表因与内因。额外的,本章还从哲学美学两个本质层面对南朝文人钟情佛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第四章与第五章是本论核心所在。第四章综述南朝释门寺僧诗作,以图表形式,直观列出单个作者诗作数量,并汇总诗僧创作总数;另按其诗歌类型,举以标志性的诗僧,列专节分表,如以慧休、宝月、志公等人为代表人物;同时又按僧诗题材类型再次分类详叙,即如佛理诗、咏怀诗、咏物诗、山水诗、恋情诗等诸类。第五章则专门针对南朝佛寺题咏诗这一诗歌题材展开剖析,按寺内诗僧与寺外诗客两大主体进行别述。对于两类创作主体而言,前者中唯一的佛寺题咏诗创作者为释洪偃法师,列专节论之。后者中的创作主体较多,分举代表人物亦列专节探析,如谢客、王融、萧衍、江总之流。通过两类不同主体的不同代表性人物题咏诗文的观照,展示两类群体独有创作思想与趣旨的同时,亦对照出其不同的内在思维方式与处世倾向。在本章末篇,还围绕佛寺题咏诗中佛理趣味日渐趋淡这一现象进行了试探性的讨论和分析。本论最末一章复归佛寺,承接第三章对佛寺的扼要叙述,进一步阐释佛寺题咏诗之具象。并于本章中进一步阐释南朝佛教文化中的寺庙文化,诸如礼香、灯会、佛节等等文化现象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该章最后,简明述说了佛寺题咏诗题材的总体风貌:清、幽、达。三字寥寥,确正是佛寺题咏题材诗歌的风神所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瞿秋白诗词佛理蕴涵探微[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0(04)
- [2].北游对楚石通达佛理的影响——以《北游诗》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6(36)
- [3].是谁用毒箭射我[J]. 意林 2013(01)
- [4].鲁迅佛理观刍议[J]. 名作欣赏 2017(26)
- [5].这一生跟谁有过关系[J]. 晚报文萃 2011(13)
- [6].这一生跟谁有过关系[J]. 芳草(经典阅读) 2011(05)
- [7].佛理[J]. 咬文嚼字 2014(09)
- [8].朗费罗诗歌的禅境佛理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06)
- [9].网言网语·佛理[J]. 咬文嚼字 2014(02)
- [10].谈“空”说“有”话佛理[J]. 法音 2013(06)
- [11].萧衍佛理诗歌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12)
- [12].佛教兴盛对隋代诗歌的影响[J]. 滨州学院学报 2009(02)
- [13].寒山佛理诗的生命意识[J]. 五台山研究 2012(03)
- [14].中学生学点佛理可增进智慧[J]. 语文教学通讯 2012(10)
- [15].一分钟的价值[J]. 内蒙古林业 2017(05)
- [16].悟佛理 学哲学——《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例三则[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25)
- [17].论隋炀帝诗文中的佛事、佛理与佛情[J]. 贵州社会科学 2012(08)
- [18].六朝义理佛教中的学理型士人探析[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2(04)
- [19].圆梦之城[J]. 散文诗 2013(20)
- [20].佛商之道[J]. 企业观察家 2012(11)
- [21].柳宗元诗歌佛学渊源探析[J]. 北方论丛 2011(02)
- [22].网言网语·佛理[J]. 咬文嚼字 2014(06)
- [23].佛光里的苦乐人生——丰子恺散文作品中的佛理感悟[J]. 作家 2008(06)
- [24].佛理[J]. 咬文嚼字 2014(10)
- [25].为课堂寻找一个支点——《佛理禅趣》的教学反思[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05)
- [26].西娃的诗[J]. 新诗 2012(02)
- [27].信仰与怀疑——浅谈《佛理禅趣》对学生态度的培养[J]. 现代教育科学 2013(12)
- [28].中国古AI写作真观念的佛理禅意[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29].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之精髓[J]. 中国宗教 2012(05)
- [30].鲁迅的“佛文化”因缘[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