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加氢脱金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4-二氯苯氧乙酸,催化加氢还原,双金属,Pd-Fe,CeO_2
加氢脱金属论文文献综述
周鑫,罗豪鹏,王唯,陈泉源,周娟[1](2019)在《Pd基双金属催化剂对2,4-D的液相催化加氢脱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eO_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分别合成了负载型Pd基催化剂(Pd/CeO_2,Pd-Fe/CeO_2,Pd-Co/CeO_2和Pd-Cu/CeO_2),并用于水中2,4-二氯苯氧乙酸的催化加氢脱氯.使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CO化学吸附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eO_2作为载体可有效分散金属颗粒,双金属间的协同作用改善了其催化性能.其中Pd-Fe双金属催化剂具有相对优异的催化效果,随着Fe负载量的增加,Pd-Fe/CeO_2的催化活性先升后降.2,4-二氯苯氧乙酸的催化脱氯以同步脱氯和逐步脱氯2种方式同时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西良,俞威,刘兵,唐浩东,李瑛[2](2019)在《过渡金属磷化物制备及催化加氢脱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过渡金属磷化物优异的加氢脱硫、加氢脱氮活性和稳定性,这已成为加氢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可能取代部分贵金属而成为新一代加氢处理催化剂。叙述了过渡金属磷化物的性质、结构、制备方法,在所有的过渡金属磷化物中,磷化镍活性最高。并总结了不同P/Ni配比、载体对磷化镍活性的影响,以及磷化镍在加氢脱氯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金属磷酸盐的还原是传统的制备磷化物的方法,但过程涉及高温、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改进磷化物的还原过程、降低能耗,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来源于《化工生产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葛海龙,陈博,孟兆会,杨涛[3](2019)在《渣油加氢脱金属两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渣油加氢反应的特性,提出了将渣油中的金属划分为易脱、难脱两个集总,并假设易脱的金属组分直接脱除,难脱的金属组分经过反应变为易脱的金属组分后进行脱除。在反应温度为370~410℃、压力为15.0 MPa、氢油体积比600~800、液时空速0.2~2.2 h~(-1)的条件下,在1 000 mL固定床装置上进行了动力学试验并确定动力学参数,拟合得出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的平方R~2>0.9,可信度F检验中F统计?10×FT(α=0.01),由此可以得出,模型无论从局部还是从整体上来看都是高度显着和可信的。用两集总一级反应动力学来描述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过程是可靠的,脱镍率、脱钒率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65%,2.61%;同时将金属脱除率与脱硫率、密度、黏度、康氏残炭、沥青质转化率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孙昱东,王雪,魏成,赵小宁[4](2019)在《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废催化剂上焦炭结构和组成沿床层变化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取自中石油某装置不同床层轴向位置的工业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废催化剂,采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等,研究了催化剂上沉积焦炭的结构组成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轴向位置废催化剂上的焦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相同的碳类型和官能团等,但其结构和组成各不相同。模拟建立了基于各种表征结果的焦炭结构组成模型,并利用可计算核磁共振波谱化学位移和预测核磁共振谱图的gNMR软件对所建立焦炭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表明模型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景东,车晓瑞,王娇红[5](2018)在《孔道结构对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性制备3种不同孔道结构的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并进行渣油加氢脱金属和加氢脱硫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一定量大孔(>50 nm)的存在,能够提高催化剂单位表面积的加氢脱金属活性;加氢脱硫活性与体积比表面积成正比。(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8年09期)
刘文洁,张庆军,隋宝宽,袁胜华[6](2017)在《氧化镍含量对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活性金属氧化钼含量相近,氧化镍含量逐渐增大的3种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C1,C2,C3。采用X射线衍射、氮吸附脱附、红外光谱、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等方法分析了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孔性质、酸类型和酸强度分布、还原性等。结果表明:催化剂C2的X射线衍射谱图中没有明显的MoO_3的特征峰,催化剂C3的氧化镍含量较大,在2θ为26.5°处出现了比催化剂C1更加明显的MoO_3的特征峰。载体相同的情况下,浸渍不同含量的氧化镍,对催化剂的孔性质影响较小,3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45 m~2/g左右,孔体积大约为0.67 mL/g,最可几孔径均为17.5 nm。3种催化剂的低温酸中Lewis酸含量随着催化剂中氧化镍含量的增加而增加,Bronsted酸含量则是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催化剂C2比催化剂C1的还原温度略高,还原峰面积明显增大,催化剂C3的氧化镍含量较高,约340℃出现钼和镍相互作用物种的还原峰,与催化剂C1和C2相比,还原峰向低温方向移动,催化剂C3较催化剂C1和C2易于还原。(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曹东炜[7](2017)在《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对比研究与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渣油加氢过程反应复杂,渣油脱金属反应中生成的金属硫化物以及积碳反应产生的焦炭易堵塞催化剂孔道,从而使催化剂失活。因此,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HDM催化剂的改善需从提高容金属能力和抗积炭能力入手,在保证催化剂具有一定抗积碳能力的前提下,仍具有一定的加氢脱金属活性。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商业加氢脱金属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及加氢脱金属性能评价,根据表征评价结果自制一系列催化剂,探索对商业催化剂的进一步改进。本论文首先采用BET、XRF、SEM、TPD、TPR、TEM等分析方法,表征商业催化剂的孔道结构、活性金属组成、活性金属在催化剂中的分布情况、酸性位类型、酸强度分布、MoS_2片层的堆积层数和片层长度。结果表明,各催化剂活性组分中Mo含量均较低,但助剂Ni和P的用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催化剂中载体与活性组分间作用力不同。各催化剂酸类型一致,但酸强度分布差异明显,其中C-3、C-6、C-7强酸分布较多。渣油高压釜加氢实验结果显示,各催化剂的脱金属效果显着,其中C-9、C-10对Ni和V的脱除率较低。反应后油样的四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催化剂对原料中的胶质、沥青质大分子化合物有较强的反应能力。此外,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孔结构变化显着,反应过程中的积碳情况较严重,本文通过热重-差热分析对反应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抗积炭能力最强的是C-5催化剂,反应过程中对积炭的耐受能力强,加氢脱金属效果明显。催化剂TEM图片统计结果显示,C-6催化剂MoS_2片层长度短、堆积层数高理论上应该有更好的加氢活性,但初始加氢活性过高,造成金属硫化物快速沉积在催化剂表面,覆盖活性位、堵塞催化剂孔道,影响了催化剂加氢效果,使催化剂寿命变短。因此,商业HDM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组成仍需进一步优化。根据表征和评价结果对C-6催化剂进行改进,改变浸渍液中P的用量,随着P含量的增加,MoS_2片层的堆积层数先增加后减少。自制催化剂评价结果表明,反应后的油样饱和分比例与C-6相比有所增加,自制催化剂在饱和分产率方面优于C-6;P含量为2.5(wt%)时,对催化剂加氢活性提高最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许杭慧[8](2017)在《水热法制备过渡金属磷化镍及其加氢脱氯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磷化物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光学、电磁学等多个领域均表现出卓越性能,使其一度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磷化镍,作为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磷化物,在多类涉氢反应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磷化镍具有多种可调节的组成比,如Ni2P、Ni12P5、Ni3P和Ni5P2等,这就使得制备单一晶相组成的磷化镍成为一个难题。而本文另一个重要的研究物质——叁氯乙烯(TCE),作为脱脂剂、干洗剂和制冷剂等,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中。正因为如此,叁氯乙烯是当前环境中分布最广的污染物之一。在各种降解方法中,加氢脱氯被证明是一种最安全有效的降解方法。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出一系列不同组成的磷化镍,并在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PEG)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得到四方晶型和六方晶型两种晶型的磷化镍。同时,通过各种表征手段(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积测定等),探讨了磷化镍不同晶型结构的形成机理,并将磷化镍应用于叁氯乙烯的加氢脱氯反应中,来测定其催化性能,得到以下结论:(1)磷化镍的制备条件(反应物初始配比(Ni/P)、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溶剂)直接影响其最终组成。实验表明:在Ni/P≥1/2、T彡180℃或者t≥48h时,有利于Ni12P5生成,反之,更有利于Ni2P生成;而溶剂中乙二醇的加入会使部分Ni2P 转变成 Ni12P5。(2)PEG和PVP对磷化镍的晶型结构具有调控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当溶液中PEG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其亲水性一端会按一定优先次序吸附在Ni2P晶面上,被吸附的晶面就停止生长,这种择优吸附改变了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生长率,最终导致六方晶型的Ni2P逐渐转变成四方晶型的Ni12P5;而PVP具有还原性,浓度增大,还原能力增强,最终形成了氧化性更弱的Ni12P5°(3)PVP对磷化镍的粒径具有调节作用。在其作用下,磷化镍由不规则大块状转变成由均一小颗粒联接而成的叁维孔道结构。(4)磷化镍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进行改性后,加氢脱氯活性比原来可提高2-3倍,同时,最佳活性温度降低,活性温度区间变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3-07)
程涛,赵愉生,谭青峰,崔瑞利[9](2016)在《PHR系列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解决渣油加氢脱金属过程中沥青质和胶质等大分子物质的扩散、反应和沉积难题,提高催化剂脱杂质活性和容金属能力,对催化剂设计进行了优化集成,开发出了一系列催化剂制备关键技术,研制成功4个牌号的脱金属催化剂(PHR-101、PHR-102、PHR-103、PHR-104)。以非酸性的黏结剂代替胶溶酸实现氧化铝的无酸成型,大幅提高了载体孔容和孔径;采用复合扩孔方法制备出双峰孔结构载体,大于1000nm孔比例达到16.4%,改善了催化剂孔道结构;实现活性金属组分的非均匀负载,优化活性分布,促进杂质向催化剂内部的扩散和沉积。小型装置2000h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脱杂质(脱金属、脱硫、脱残炭)活性与稳定性明显高于常规催化剂。模拟工业运转条件下,在1L中型装置上进行了5500h长周期试验,结果表明,加氢全馏分产品金属含量满足指标要求,催化剂预期寿命达到8000h以上,满足工业应用要求。14个月的挂篮试验表明,与工业催化剂相比,所开发催化剂的金属容纳能力更高,金属沉积更为均匀。(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6年10期)
李灿,展学成,赵瑞玉,赵瑜生,赵元生[10](2015)在《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制备及失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载体孔结构、载体形貌和活性组分非均匀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制备HDM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同时从催化剂的金属沉积和积碳两大方面对催化剂失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评述,并展望了HDM催化剂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5年01期)
加氢脱金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过渡金属磷化物优异的加氢脱硫、加氢脱氮活性和稳定性,这已成为加氢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可能取代部分贵金属而成为新一代加氢处理催化剂。叙述了过渡金属磷化物的性质、结构、制备方法,在所有的过渡金属磷化物中,磷化镍活性最高。并总结了不同P/Ni配比、载体对磷化镍活性的影响,以及磷化镍在加氢脱氯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金属磷酸盐的还原是传统的制备磷化物的方法,但过程涉及高温、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改进磷化物的还原过程、降低能耗,成为研究的热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氢脱金属论文参考文献
[1].周鑫,罗豪鹏,王唯,陈泉源,周娟.Pd基双金属催化剂对2,4-D的液相催化加氢脱氯[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李西良,俞威,刘兵,唐浩东,李瑛.过渡金属磷化物制备及催化加氢脱氯研究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9
[3].葛海龙,陈博,孟兆会,杨涛.渣油加氢脱金属两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9
[4].孙昱东,王雪,魏成,赵小宁.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废催化剂上焦炭结构和组成沿床层变化研究(英文)[J].燃料化学学报.2019
[5].徐景东,车晓瑞,王娇红.孔道结构对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活性的影响[J].工业催化.2018
[6].刘文洁,张庆军,隋宝宽,袁胜华.氧化镍含量对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7
[7].曹东炜.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对比研究与改进[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8].许杭慧.水热法制备过渡金属磷化镍及其加氢脱氯性能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
[9].程涛,赵愉生,谭青峰,崔瑞利.PHR系列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研制[J].化工进展.2016
[10].李灿,展学成,赵瑞玉,赵瑜生,赵元生.固定床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制备及失活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