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秦廷芹[1](2020)在《IL-23与TGF-β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及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 23,IL-23)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在外周血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从而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以期为评价子宫内膜癌的疾病进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以及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及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0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留取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内膜癌组)60例,并同期选择其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内膜癌组)60例,患者年龄38-87岁,平均年龄为57.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且无其他肿瘤病史,手术方式为腹腔镜或开腹筋膜外或广泛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病理分期参照2009年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标准,Ⅰ期33例,Ⅱ期19例,Ⅲ期8例,组织分级:G1 22例,G2 27例,G3 11例,另随机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30例,及其相应术前外周血(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内膜癌组(60例)、对照组(30例)外周血标本中IL-23与TGF-β的表达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即内膜癌组(6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即对照组(30例)中IL-23与TGF-β的表达情况。结果:1.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IL-23的表达浓度(308.704±122.702 pg/ml)与对照组(179.811±47.868 pg/ml)相比显着增高(P<0.001),并且随着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增加IL-23的表达浓度依次升高,各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IL-23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浓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层浸润深度≥1/2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浓度高于肌层浸润深度<1/2的患者(P<0.05),但IL-23在不同组织分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GF-β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浓度(2750.838±721.447 pg/ml)显着高于对照组(1676.027±678.759 pg/ml),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并且随着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增加TGF-β的表达浓度也依次升高,且各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TGF-β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浓度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GF-β在肌层浸润深度≥1/2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浓度高于肌层浸润深度<1/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浓度依次升高,其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IL-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3%、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67%、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IL-23与TGF-β的表达有相关性(r=0.39,P<0.01),二者存在正相关性。结论:1.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IL-23与TGF-β均呈高表达水平,并且随着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的分级越差,IL-23与TGF-β的表达水平亦逐渐升高,并且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L-23与TGF-β也呈现出表达明显升高的现象,表明IL-23与TGF-β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亦表明子宫内膜癌患者机体内可能存在免疫失衡的过程,二者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免疫过程。2.IL-23与TGF-β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高表达呈正相关,说明二者可能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丁巍[2](2020)在《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子宫内膜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病学显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关。肥胖症者脂肪组织增加,细胞分泌功能紊乱,导致体内多种脂肪因子水平异常。Chemer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在脂肪组织中高度表达,可参与糖脂代谢,调节细胞分化等过程,与受体CMKRL1结合后可促进胰岛素抵抗、炎症及癌症的发生。现已证实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在多种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多项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chemerin/CMKLR1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与子宫内膜癌是否存在联系,以及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采集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子宫内膜癌住院患者(20例)作为子宫内膜癌组,以BMI进行配对(1:2,40例)选择同一时期体检或因良性病变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chemerin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CMKLR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探究CMKLR1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的联系。2.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及HEC-1B中加入不同浓度重组chemerin因子,通过CCK-8和划痕实验观察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3.慢病毒转染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实验,经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敲低CMKLR1的稳定克隆细胞系;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干扰效率。利用CCK-8检测稳转细胞系与空载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敲减CMKLR1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能力。4.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敲减CMKLR1蛋白对稳转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为(871.4±302.2)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727.8±303.9)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免疫组化显示CMKLR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在TCGA数据库中,CMKLR1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02),在预后方面,与生存时间存在负相关性(P=0.005)。2.细胞学显示,外源性重组chemeri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及HEC-1B促增殖及迁移作用与对照组无差异。3.RT-PCR显示,HEC-1B细胞CMKLR1表达较其它子宫内膜癌细胞系高(P<0.01)。因此选择HEC-1B细胞进行细胞学实验。利用质粒敲减CMKLR1基因表达获得低表达CMKLR1蛋白的稳定克隆HEC-1B细胞系,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 CMKLR1组CMKLR1-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载组(P<0.01);CCK-8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空载组相比,si CMKLR1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目的基因组细胞迁移能力与空载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4.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i CMKLR1细胞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靶标,包括c-Myc、cyclin D1、MMP-7蛋白表达量减少,降低CMKLR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了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中磷酸化β-catenin蛋白的水平(P<0.01)。结论:1.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并且外源性脂肪因子chemerin对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2.子宫内膜癌组织CMKLR1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敲减CMKLR1基因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
刘利芬[3](2019)在《IncRNA TU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生物学行为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子宫内膜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生殖道恶性疾病,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及侵袭转移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lncRNA分子在调控子宫内膜癌进展过程中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而且该调节过程也受到上游分子及通路的复杂调控。研究表明lncRNA TUG1通过调控mirRNA及其靶细胞基因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但是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lncRNATUGl在子宫内膜癌瘤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转录情况,在细胞、动物水平验证lncRNA TUG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最后对lncRNA TUG1影响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方法:通过qPCR方法,检测10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其相对应的邻近正常组织lncRNA-TUGl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通过qPCR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检测lncRNA-TUG1和VEGFA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qPCR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VEGFA和miR-299、miR-34a-5p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qPCR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l-A细胞和ishikawa细胞)和HEK293细胞系lncRNA-TUGl的表达情况;构建lncRNA TUGl和VEGFA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在HEC-l-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敲低miR-299、miR-34a-5p的表达,然后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评价miR-299、miR-34a-5p 对 lncRNA TUG1 和 VEGFA 的表达影响;在 HECM-A 细胞和 ishikawa 细胞中,敲低miR-299、miR-34a-5p的表达,然后通过qPCR方法检测lncRNA TUG1和VEGFA的含量;构建lncRNATUG1的敲低质粒和VEGFA基因表达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共同转染HEC-l-A细胞和ishikawa细胞,检测lncRNATUGl敲低后对VEGFA基因表达的影响;在HEC-l-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通过shRNA方法转染细胞降低lncRNA TUG1的含量,然后检测转染的对照细胞和lncRNA TUG1敲低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将HEC-l-A细胞、ishikawa细胞、lncRNA-TUGl敲低的HEC-l-A细胞、lncRNA-TUG1敲低的ishikawa细胞在免疫缺陷的裸鼠体内进行皮下异种移植,然后检测各组细胞在皮下异种移植后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在10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lncRNA-TUG1表达相比于其对应的邻近正常组织出现明显的增高(71/104,68.27%,P<0.05);在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ncRNA-TUG1表达量增高,其VEGFA的表达量同样出现明显的上调,两者呈现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2=0.33,P<0.05);在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miR-299表达越高,其VEGFA的表达则越低,miR-299与VEGFA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43,P<0.05);同样在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iR-34a-5p表达越高,其VEGFA的表达越低,miR-34a-5p与VEGFA呈现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48,P<0.05);在HEC-1-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lncRNA-TUG1表达水平比对照组HEK-293细胞出现显着性的增加(P<0.05);在HEC-1-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miR-299与miR-34a-5p能够分别作用于其靶基因VEGFA的3’UTR区域和lncRNA-TUG1的3’UTR区域,干扰VEGFA和lncRNA-TUG1的mRNA表达水平;在HEC-1-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敲低lncRNA-TUG1能够明显的抑制VEFGA的表达;lncRNA-TUG1与miR-299、miR-34a-5p能够特异性结合,从而起到竞争性抑制的作用;在HEC-1-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敲低lncRNA-TUG1后,与正常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相比,其活力值于第4天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最后,在动物水平,敲低lncRNA-TUG1后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肿瘤增殖,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肿瘤增殖(lncRNA-TUG1敲低的HEC-1-A细胞/正常的HEC-1-A细胞:330±21.6 mm3/466.7±38.6 mm3/,P<0.05;lncRNA-TUG1 敲低的 ishikawa 细胞/正常的 ishikawa细胞:326.7±24.9 mm3/453.3±44.9 mm3,P<0.05)。结论:lncRNA-TUG1可以竞争性结合miR-299、miR-34a-5p,从而减弱miR-299、miR-34a-5p对其靶基因VEGFA的抑制作用,导致VEGFA基因过表达,加速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张艳芳[4](2015)在《内脂素通过PI3K/Akt及MAPK/ERK1/2信号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及机制仍不清楚。众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 Ovary Syndrome)是EC发病的高危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均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相关性疾病。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生理基础,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的多种代谢紊乱集结的症候群,与多种肿瘤发生及肿瘤相关性死亡相关。脂肪组织是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众多的脂肪因子,如脂联素、瘦素、抵抗素、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项研究表明脂肪因子肿瘤密切相关。内脂素是近年来发现的脂肪因子家族新成员。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内脂素在人类多种肿瘤,尤其在代谢综合征相关性肿瘤中(如乳腺癌、结肠癌、胃癌)过度表达,因此内脂素可能成为连接MS与肿瘤的一个关键点。然而,EC作为代谢综合征相关性肿瘤,其发病与内脂素的相关性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分三部分就内脂素与EC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分子机制做初步探讨。第一部分 血清内脂素水平、组织内脂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风险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水平及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脂素表达与E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EC患者及同期匹配的正常对照者人口学及代谢相关参数;ELISA检测其外周血血清内脂素水平,免疫组化检测EC癌组织内脂素表达。分析血清内脂素水平、EC癌组织内脂素表达与EC发病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内脂素与EC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C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水平、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围比(Waist-hip ratio,WHR)、糖尿病及高血压与EC正相关。EC癌组织内脂素表达高于正常对照子宫内膜内脂素表达;EC癌组织内脂素表达与EC患者FIGO手术病理分期进展及子宫深肌层浸润正相关;癌灶组织内脂素高表达组EC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内脂素阴性表达组患者。EC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癌组织内脂素表达正相关。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脂素是EC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是EC发病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第二部分 人重组内脂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体外研究内脂素对EC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分化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及低分化KLE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内脂素对EC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内脂素对EC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内脂素对EC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结果:较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癌细胞光密度值,内脂素处理组光密度值增加、S期细胞比例增加、凋亡细胞比例降低;细胞穿膜数增加,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脂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G1/S周期进展,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侵袭。第三部分 内脂素通过PI3K/Akt、ERK1/2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恶性进展目的:探讨内脂素影响E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内脂素作用前后Ishikawa及KLE细胞信号通路蛋白 C-MYC、CyclinD1、MMP2、Caspase3,Akt、p-Akt、ERK1/2、p-ERK1/2,InsR、p-InsR、IRS1、p-IRS1、IRS2、p-IRS2 的表达情况;PI3K 抑制剂 LY294002、MEK抑制剂U0126对内脂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对上述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内脂素能够以时间依赖方式快速磷酸化Ishikawa、KLE细胞IR、IRS1、IRS2、Akt、ERK1/2;2.内脂素增加 C-MYC、CyclinD1、MMP2 表达,降低 Caspase 3表达;PI3K抑制剂LY294002、MEK1/2抑制剂U0126能够拮抗内脂素作用下C-MYC、CyclinD1、MMP2 表达增加及 Caspase3 表达降低;3.LY294002、U0126能够拮抗内脂素的促进细胞增殖、G1/S期进展、迁移侵袭作用及凋亡抑制作用。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脂素能够通过PI3K/AKT、MAPK/ERK1/2信号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生、G1/S周期进展及迁移侵袭、抑制细胞凋亡,参与EC恶性进展。
肖琳[5](2004)在《HGF、c-Met、PCNA、MV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其受体c-Met、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MVD、PCNA与HGF/c-Met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分析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判断其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子宫内膜腺癌、2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GF、c-Met、MVD、PCNA的表达,并结合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对结果进行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方差分析、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果:1.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GF及c-Met表达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明显增高(P<0.05)。 <WP=7>2. 子宫内膜癌期别越晚、分化越低,c-Met表达越强;c-Met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3.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指数(53.54±13.37)和MVD(45.53±7.71)较正常子宫内膜明显增高(P<0.05);且PCNA指数与MVD成正相关(r=0.6183,P<0.001)。4. 子宫内膜癌的期别越晚、分化越差,PCNA指数及MVD越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指数、MVD在HGF和/或c-Met阴性、阳性、强阳性表达组依次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 HGF、c-Met的过度表达以及PCNA指数、MVD增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c-Met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因素之一;HGF/c-Met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HGF及其受体c-Met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阻断HGF∕c-Met系统的表达或信号转导可作为抗肿瘤的策略。此外,抗血管生成治疗亦将为治疗子宫内膜癌、改善其预后,特别是复发和晚期病例,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何中慧[6](2008)在《Syndecan-1和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癌中Syndecan-1和E-cad的表达情况及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以探讨Syndecan-1和E-ca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2月至2007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变内膜组织51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28例,以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Syndecan-1和E-cad的表达情况。结果:1.Syndecan-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为5.00%,25.00%,56.86%,子宫内膜癌组织明显升高,三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yndecan-1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组织学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有无肌层浸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2.E-cad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为80.00%、64.29%、37.2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E-cad表达明显下调,三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子宫内膜癌的有无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子宫内膜癌中Syndecan-1与E-cad表达统计学上呈负相关(Rs=—0.196,P<0.05)。结论:1.Syndecan-1的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比正常子宫内膜显着升高,E-cad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与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明显比正常子宫内膜降低,提示Syndecan-1和E-cad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Syndecan-1、E-cad与子宫内膜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Syndecan-1的表达升高、E-cad的表达下调可能为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增高,预后差的信号。3.联合检测Syndecan-1和E-cad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可能有助于从多方面了解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
吴立琦[7](2007)在《VEGF、COX-2、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VEGF、COX-2与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46例子宫内膜癌、2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19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COX-2与HIF-1α的表达情况,结合着色强度和阳性百分比进行半定量分析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VEGF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8%(45/46)、95.5%(21/22)、84.2%(16/19),在正常内膜组和内膜癌组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16,P=0.038);2.COX-2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8%(45/46)、95.5%(21/22)、78.9%(15/19),在正常内膜组和内膜癌组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49,P=0.009);3.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内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8%(45/46)、90.5%(20/22)、57.9%(11/19),在正常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间以及正常内膜组和内膜癌组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x2=6.026,P=0.014,后者x2=17.973,P=0.000);4.在病理分级上,VEGF、COX-2、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低分化组的表达高于高分化组(VEGF:x2=10.868,P=0.001:COX-2:x2=8.626,P=0.003;HIF-1α:x2=10.014,P=0.002);5.在临床分期上,FIGOⅡ期及以上内膜癌组织中VEGF和HIF-1α高表达的比例要高于Ⅰ期(VEGF:校正x2=4.024,P=0.045;HIF-1α:x2=5.347,P=0.021):6.VEGF、COX-2、HIF-1α两两间均具有较好的直线相关关系(VEGF和COX-2:r=0.775,P=0.000;HIF-1α和VEGF:r=0.692,P=0.000;HIF-1α和COX-2:r=0.682,P=0.000)。结论:1.VEGF、COX-2与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升高,且随分级分期的升高而升高,三者在子宫内膜病变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2.在子宫内膜组织中,COX-2和HIF-1α可能分别对VEGF起调控作用,有望成为内膜肿瘤抗血管治疗的有效靶标。
张彦收[8](2021)在《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并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同样为乳腺癌,每年发病人数约为30.4万。因此,对于乳腺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是目前医学领域工作的重点。当前,随着乳腺癌治疗模式的进步和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已取得了巨大突破。然而,乳腺癌耐药后出现的复发、转移仍然是困扰临床的难题之一。因此,研究乳腺癌的增殖、侵袭、转移机制,探寻新的治疗途径和靶点对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eucine-rich-alpha-2-glycoprotein1,LRG1)是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家族蛋白成员,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含有LRR结构的蛋白。人LRG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3,含有2810个碱基对,包括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第一个外显子含43个碱基对,第二个外显子含1737个碱基对,共编码347个氨基酸残基。前35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31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单个肽链。因其定位的染色体区域同时存在数个编码中性粒细胞颗粒酶的基因,并且LRG1在人类MPD和HL-60细胞嗜中性分化过程中上调,而在HL-60细胞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下调,早期研究认为LRG1可能是中性粒细胞早期分化的一种标志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LRG1的其它功能逐渐被发现:LRG1不仅参与细胞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在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黏附及发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研究显示LRG1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组织、血液、脑脊液、外泌体中异常表达,并且可以作为部分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记物。当前研究发现,LRG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上皮间质转化和异常血管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LRG1在抗肿瘤治疗领域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大家重视。然而,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提示LRG1在不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不同作用。如外泌体中LRG1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有关;肝癌组织中LRG1表达较正常组织下调,体外实验显示LRG1对肝癌细胞增殖没有影响;卵巢癌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LRG1表达升高程度与肿瘤分期相关。LRG1在不同肿瘤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积极探索之中。越来越多研究提示LRG1是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但是,LRG1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分三部分对LRG1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不同肿瘤中LRG1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一步法检测了33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分析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第三部分: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情况。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乳腺癌MD-MB-231细胞LRG1基因表达,通过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探讨LRG1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LRG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基于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http://www.tcga.org/)中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中RNA-seq的测序结果,使用TIMER2.0在线工具(https://cistrome.shinyapps.io/timer/)分析LRG1mRNA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从人类蛋白质图谱图像(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中(https://www.proteinatlas.org)中获取LRG1蛋白在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情况。基于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http://kmplot.com/analysis)中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资料,分析不同肿瘤中LRG1mRNA的表达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之间的关系,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结果:1.LRG1mRNA在乳腺浸润癌(breast invasive carcinoma,BRCA)(1097例)、肾透明细胞癌(kidney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KIRC)(533例)、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515例)、子宫内膜癌(uterine corpus endometrial carcinoma,UCEC)(545例)、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HCA)(501例)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分析The Human Protein Atlas(https://www.proteinatlas.org)数据库中LRG1蛋白在BRCA、KIRC、LUAD、UCEC、THCA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RG1蛋白在此五种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分析LRG1mRNA在BRCA不同亚型中表达情况。566例Luminal型乳腺癌中LRG1表达量为37.462(9.930-74.197),高于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乳腺癌(P<0.01)。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一步分析显示,1646例淋巴结阳性患者组LRG1mRNA表达量高于2415例淋巴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7例粘液腺癌中LRG1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它浸润性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及混合型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工具,分析TCGA数据库中生存数据,LRG1mRNA的表达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乳腺癌的OS无明显关系(均P>0.05),但在Basal-like亚型中,LRG1的表达与OS显着相关,LRG1表达低的乳腺癌患者OS较好(HR=3.12,95%CI=1.54-6.29,P<0.001)。4.在KIRC中,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LRG1mRN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Ⅳ期患者LRG1的表达量显着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中,呈现同样趋势,组织学分化3级患者组LRG1表达量显着高于1、2级(P<0.01)。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工具,分析TCGA数据库中530例KIRC患者的OS及RFS数据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367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低于163例低表达组,LRG1mRNA的表达与OS显着相关(HR=1.71,95%CI=1.18-2.47,P=0.0042)。LRG1mRNA的表达与RFS关系与OS一致,LRG1高表达组患者RFS低于低表达组(HR=3.57,95%CI=1.26-9.87,P=0.0089)。在肾乳头状细胞癌(kidney renal papillary cell carcinoma,KIRP)数据中,同样发现LRG1mRNA表达水平可以预测患者OS及RFS,高表达组患者OS及RFS均差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显着性(OS:HR=2.19,95%CI=1.2-4.01,P=0.0091;RFS:HR=5.32,95%CI=1.2-22.54,P=0.011)。5.LUAD组织中LRG1mRNA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组织。在正常肺组织中,LRG1mRNA中位表达量为25.277(20.394-30.683),在LUAD组织中表达量为35.431(20.538-53.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析503例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和52例正常组织的数据,发现LRG1mRNA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USC(26.701 vs 11.612,P<0.001)。LRG1mRNA在LUAD和LUSC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在LUAD组,222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低于282例低表达组,LRG1mRNA表达与OS显着相关(HR=1.34,95%CI=1-1.8,P=0.045)。6.LRG1mRNA在UCEC组织中表达量为24.37(10.368-48.392),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10.072,2.357-14.296),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LRG1mRNA在UCEC中呈现高表达,但与年龄、临床分期、月经状态及预后无显着相关性。7.LRG1mRNA在THCA中的表达量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增多而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预后方面,261例LRG1高表达组患者OS优于241例低表达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HR=0.11,95%CI=0.02-0.48,P=0.00035)。结论:1.LRG1mRNA及蛋白在BRCA、KIRC、LUAD、UCEC及THCA中表达显着上调,LRG1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2.Luminal型乳腺癌中LRG1mRNA表达量高于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LRG1与Basal-like亚型乳腺癌的OS呈负相关。3.KIRC中LRG1mRNA的表达可以预测OS及RFS,LRG1表达与OS、RFS呈负相关。4.LRG1mRNA在LUAD中表达上调,LRG1高表达提示患者OS较差。5.LRG1mRNA在UCEC中表达上调,但与临床特征及预后无显着相关性。6.LRG1mRNA在THCA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与OS呈显着正相关。第二部分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一步法检测33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LRG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LRG1与乳腺癌患者年龄、月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LRG1蛋白在原发性乳腺癌中表达情况。在33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58.48%(193例)患者LRG1呈阳性表达。LRG1着色部位主要位于细胞质,阳性信号表现为褐色颗粒状外观。2.LRG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0-3个淋巴结转移组LRG1阳性表达128例,阴性表达121例,阳性表达率51.41%;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组LRG1阳性表达65例,阴性表达16例,阳性表达率80.25%,两组间LRG1阳性表达率存在显着性差异(χ2=20.939,P<0.001)。LRG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负荷呈正相关,随着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多,LRG1的阳性表达率升高。Ⅰ-Ⅱ期患者组LRG1阳性表达124例,阴性表达125例,阳性表达率62.96%;Ⅲ期组LRG1阳性表达69例,阴性表达12例,阳性表达率85.19%。两组间LRG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0,P<0.001)。LRG1的表达与肿瘤负荷呈正相关,随着疾病的进展,LRG1的阳性表达率升高。3.LRG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DFS(disease-free survival,DFS)、OS的关系。3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9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80例患者死亡。LRG1阳性表达组72个月的DFS为61.14%(118/193),阴性表达组DFS为87.59%(120/137),两组间DFS存在显着差异(χ2=27.123,P<0.001)。72个月OS与DFS结果相似,共出现80例死亡事件,总体人群72个月OS为75.76%。LRG1阳性表达组72个月的OS为66.32%(128/193);LRG1阴性组为89.05%(122/137),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χ2=22.864,P<0.001)。4.影响DFS及OS的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COX多因素分析显示LRG1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年龄、月经状态与DFS、OS无显着相关性(P>0.05)。LRG1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对DFS的风险比分别为2.090、3.214和1.796;对于OS的风险比分别是2.112、2.628和1.755。结论:1.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无关。2.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呈正相关,随着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增多,LRG1的阳性表达显着升高。3.乳腺癌LRG1蛋白的表达与病理TNM分期相关,分期越晚,LRG1的阳性表达越高。4.LRG1蛋白的表达、TNM病理分期和分子亚型是影响乳腺癌DFS、OS的独立危险因素。LRG1表达水平与DFS、OS呈负相关。第三部分LRG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验证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是否与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一致,为LRG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主要应用了RNA干扰技术、RT-PCR、Western-blot技术和细胞划痕实验等方法,观察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LRG1的表达情况,抑制LRG1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1.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MDA-MB-231、MCF-7及SK-BR-3细胞中LRG1mRNA的表达。在三种不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及SK-BR-3)中,LRG1mRNA表达水平差别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F-7细胞中L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0.1260±0.0070),较MDA-MB-231细胞(0.1103±0.0081)、SK-BR-3细胞(0.0703±0.0027)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2.MDA-MB-231、MCF-7及SK-BR-3细胞中LRG1蛋白的表达。在三种不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及SK-BR-3中,LRG1蛋白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F-7细胞中LRG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最高(10.9510±0.6721),显着高于MDA-MB-231(7.8492±0.1327)、SK-BR-3细胞(4.3906±0.1914)。3.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乳腺癌MD-MB-231细胞LRG1基因表达。Western-blot技术检测检测转染成功后MDA-MB-231细胞中LRG1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组(MDA-MB-231-Si)中LRG1蛋白表达量(0.4105±0.1906)较对照组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量(0.8295±0.129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转染成功后,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在24h、48h、72h和96h后450 nm处OD值。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转染组(MDA-MB-231-Si)增殖率明显低于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及对照组(MDA-MB-231),提示LRG1表达抑制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5.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组、转染组细胞(MDA-MB-231、MDA-MB-231-NC及MDA-MB-231-Si)细胞的迁移能力。划痕0小时测得的划痕区面积:对照组细胞(MDA-MB-231)、转染组细胞(MDA-MB-231-Si)、转染阴性对照组细胞(MDA-MB-231-NC)分别为:15.054±0.122,14.679±0.142,13.407±0.112。划痕24小时后测得的划痕区面积分别为:6.714±0.131,9.559±0.122,5.217±0.132。面积缩小的比值依次为:55.40%,34.88%,61.08%。乳腺癌MDA-MB-231-Si细胞在划痕24小时后的迁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DA-MB-231)、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差异有显着性(P<0.05)。6.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转染组(MDA-MB-231-Si)穿膜细胞数少于转染阴性对照组(MDA-MB-231-NC)及对照组(MDA-MB-231),提示LRG1表达抑制后,细胞侵袭能力下降。结论:1.MCF-7细胞中L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MDA-MB-231细胞、SK-BR-3细胞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2.MCF-7细胞中LRG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较MDA-MB-231细胞、SK-BR-3细胞显着增高。3.si-RNA干扰LRG1表达后可减弱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吴佳敏[9](2021)在《CKMT1B通过AKT/mTOR通路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意义:子宫内膜癌(Uterine Corpus Endometrial Carcinoma,UCEC)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病的发病因素有很多,比如肥胖、老化、初潮早、绝经晚、未产妇和绝经后雌激素治疗使用等。虽然很多病例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就被诊断出来,但其中有一小部分患者预后较差,且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率。找到与凋亡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来指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非常重要。经过转录组芯片筛选基因的表达谱发现CKMT1B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该基因是一种线粒体肌酸激酶,它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以抵抗凋亡。CKMT1B表达的增加不仅发生在肝脏恶性病变时,也发生在胃癌、肺癌等预后不良的肿瘤中。近期人们发现CKMT1B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因此,CKMT1B在子宫内膜癌中发病进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研究目的:1、探求CKMT1B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2、实验通过si RNA干扰CKMT1B的表达和构建重组腺病毒ad CKMT1B使CKMT1B过表达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增殖、凋亡、和迁移侵袭能力发生的变化,并探讨CKMT1B基因在Ishikawa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运用R语言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临床子宫内膜癌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IHC)、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验(RT-q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比较CKMT1B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以及癌组织内的表达;3、CKMT1B的下调及过表达后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细胞划痕试验评估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4、CCK8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检测CKMT1B下调及过表达后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的变化;5、流式细胞术验证CKMT1B表达水平变化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ATP的产生,明确CKMT1B在其中的作用;6、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KMT1B敲低及过表达后,细胞内增殖、迁移、凋亡及侵袭的特征标志物基因的表达,并且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研究结论:1、CKMT1B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并且与预后不良有关;2、CKMT1B的表达下调能够抑制Ishikaw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的凋亡;3、CKMT1B的表达下调还可以抑制AKT/mTOR通路,并且同时影响ATP的产生,降低LDH酶活力;4、CKMT1B过表达会影响Ishikawa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并且会激活AKT/mTOR通路。
王燕茹[10](2021)在《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以分析HOXB9在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探索HOXB9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病例及随访资料的石蜡标本176例,同时收集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石蜡标本作为正常对照。使用组织芯片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HOXB9蛋白表达情况。利用SPSS23.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对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HOXB9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非子宫内膜样癌、高组织学分级、高FIGO分期、高危险组及术后易发生复发、远处转移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OXB9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Log-rank分析显示HOXB9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累积生存率下降显着相关(p<0.05)。结论: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表明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OXB9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且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OXB9蛋白高表达与子宫内膜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提示HOXB9是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分子指标,可用于区分高危险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IL-23与TGF-β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结果判读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IL-23与TGF-β在内膜癌组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 |
2.2 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IL-23与TGF-β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2.3 IL-23与TGF-β在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4 IL-23与TGF-β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相关性 |
第三章 讨论 |
3.1 IL-2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意义 |
3.2 TGF-β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意义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2)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hemerin/CMKLR1 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临床标本收集 |
1.1.2 病理切片收集 |
1.1.3 TCGA数据库资料提取分析 |
1.1.4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1.1.5 实验方法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特征 |
1.2.2 子宫内膜癌组与对照组血清chemerin水平无差异 |
1.2.3 Chemerin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分期、分级不相关 |
1.2.4 免疫组化显示CMKLR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增高 |
1.2.5 TCGA统计分析CMKLR1 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
1.3 讨论 |
1.3.1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 |
1.3.2 不良生活习惯与子宫内膜癌发病 |
1.3.3 子宫内膜癌与周围慢性炎症微环境 |
1.3.4 脂肪因子与子宫内膜癌 |
1.3.5 脂肪因子chemerin的命名和结构 |
1.3.6 Chemerin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
1.3.7 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 与恶性肿瘤发生的病因学说 |
1.3.8 血清chemerin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无差异性探讨 |
1.4 小结 |
二、脂肪因子chemeri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3 细胞培养及分组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CCK-8法鉴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无差异 |
2.2.2 划痕实验检测chemerin对细胞迁移能力无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CMKLR1 通过Wnt信号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细胞学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HEC-1B相较于其他子宫内膜癌细胞系CMKLR1 表达更高 |
3.2.2 划痕试验显示HEC-1B细胞体外迁移能力较强 |
3.2.3 携带CMKLR1-si RNA慢病毒感染HEC-1B细胞 |
3.2.4 鉴定敲低CMKLR1的HEC-1B细胞系构建成功 |
3.2.5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HEC-1B细胞增殖 |
3.2.6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HEC-1B细胞迁移 |
3.2.7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Wnt信号通路靶基因激活 |
3.3 讨论 |
3.3.1 CMKLR1的命名、结构和功能 |
3.3.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恶性肿瘤 |
3.3.3 子宫内膜癌转移特征 |
3.3.4 子宫内膜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现状 |
3.3.5 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 |
3.3.6 下调CMKLR1 蛋白通过Wnt信号途径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肪因子与癌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IncRNA TU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生物学行为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lncRNA TUG1和VEGF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lncRNA TUG1通过竞争性结合miR-299和miR-34a-5p调控VEGFA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结论及展望 |
1. 全文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lncRNA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博士生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4)内脂素通过PI3K/Akt及MAPK/ERK1/2信号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内脂素与子宫内膜癌风险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人口学特征及血清内脂素水平比较 |
1.2.2 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分析 |
1.2.3 病例组及对照组血清内脂素ROC曲线分析 |
1.2.4 血清内脂素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析 |
1.2.5 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脂素表达 |
1.2.6 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脂素高表达与分期进展及深肌层浸润相关 |
1.2.7 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脂素表达与生存预后分析 |
1.3 讨论 |
1.3.1 代谢综合征与子宫内膜癌 |
1.3.2 脂肪因子、内脂素与子宫内膜癌 |
1.4 小结 |
二、内脂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液体配置 |
2.1.5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内脂素对Ishikawa细胞、KLE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2 内脂素对Ishikawa细胞、KLE细胞周期的影响 |
2.2.3 内脂素对Ishikawa细胞、KLE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4 内脂素对Ishikawa细胞、KLE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内脂素的结够和生物学功能 |
2.3.2 内脂素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 |
2.3.3 内脂素与子宫内膜癌 |
2.4 小结 |
三、内脂素通过PI3K/Akt、ERK1/2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恶性进展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液体配置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内脂素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C-MYC、CyclinD1、MMP2,抑制Caspase-3表达 |
3.2.2 内脂素对子宫内膜癌细Ishikawa细胞、KLE细胞Akt、ERK1/2的活化作用 |
3.2.3 内脂素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KLE细胞IRβ、IRS1、IRS2的活化作用 |
3.2.4 PI3K抑制剂、MEK抑制剂对内脂素刺激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
3.3 讨论 |
3.3.1 内脂素活化的PI3K/Akt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癌 |
3.3.2 内脂素活化的ERK1/2与子宫内膜癌 |
3.3.3 PI3K/Akt、MAPK/ERK1/2信号通路交互协同作用与子宫内膜癌 |
3.3.4 内脂素、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底物活化与胰岛素信号通路 |
3.3.5 内脂素、C-MYC与子宫内膜癌细胞无限增殖 |
3.3.6 内脂素、Cyclin D1与子宫内膜癌细胞G1/S周期进展 |
3.3.7 内脂素与Caspase依赖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抑制 |
3.3.8 内脂素、MMP2与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侵袭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Visfatin/PBEF/Nampt与妇科恶性肿瘤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HGF、c-Met、PCNA、MV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
符号说明 |
论 文 HGF、c-Met、MVD、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HGF、c-Me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前 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小 结 |
第二部分 PCNA、MV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前 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小 结 |
全文小结 |
图 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 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Syndecan-1和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Syndecan-1和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yndecan-1的表达 |
2.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 |
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yndecan-1与E-cad表达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1.Syndecan-1与子宫内膜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 |
2.E-cad与子宫内膜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 |
3.Syndecan-1和E-cad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关系 |
4.Syndecan-1、E-cad的临床应用前景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二、文献综述:E-cadherin、Syndecan-1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
三、致谢 |
(7)VEGF、COX-2、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主要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二、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LRG1 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乳腺癌组织中LRG1 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RG1 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LRG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CKMT1B通过AKT/mTOR通路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子宫内膜癌 |
1.2 CKMT1B基因 |
1.2.1 CKMT1B基因功能 |
1.2.2 CKMT1B基因与肿瘤 |
1.3 AKT/mTOR信号通路 |
1.3.1 AKT/mTOR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 |
1.3.2 AKT/mTOR信号通路与肿瘤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CKMT1B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1 实验材料 |
2.1.1 癌及正常组织收集 |
2.1.2 细胞系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 |
2.1.5 实验所用抗体 |
2.1.6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免疫组化 |
2.2.2 细胞培养 |
2.2.3 组织中RNA提取及RT-qPCR实验 |
2.2.4 组织中蛋白质提取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预测CKMT1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预后 |
2.3.2 CKMT1B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及筛选CKMT1B高表达细胞系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CKMT1B基因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系 |
3.1.2 干扰序列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4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转染 |
3.2.3 RNA提取及RT-qPCR实验 |
3.2.4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 |
3.2.5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
3.2.6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 |
3.2.7 免疫荧光检测蛋白的表达 |
3.2.8 CCK8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
3.2.9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
3.2.10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3.2.11 ATP表达水平和LDH酶活力的测定 |
3.2.12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验证CKMT1B干扰序列的下调效率 |
3.3.2 CKMT1B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中乳酸脱氢酶与ATP的影响 |
3.3.3 CKMT1B下调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
3.3.4 CKMT1B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5 CKMT1B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6 CKMT1B下调后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
3.3.7 CKMT1B下调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关系 |
3.3.8 CKMT1B下调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CKMT1B过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所用细胞系及病毒 |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1.3 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腺病毒载体构建 |
4.2.3 腺病毒转染 |
4.2.4 蛋白的提取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 |
4.2.5 CCK8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
4.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4.2.7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 |
4.2.8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
4.2.9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RT-q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CKMT1B的表达水平 |
4.3.2 CKMT1B过表达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 |
4.3.3 CKMT1B过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4 CKMT1B过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
4.3.5 CKMT1B过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
4.3.6 CKMT1B过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中AKT/mTOR通路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简易组织芯片模型的制备及推广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组织芯片蜡块的制备 |
2 组织芯片HE切片染色及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 |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OXB9 蛋白的表达差异 |
3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
4 HOXB9 蛋白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5 HOXB9 蛋白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2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
3 子宫内膜癌术后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HOXB9 蛋白表达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5 HOXB9 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结论 |
1 主要结论 |
2 研究展望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同源盒基因B9 在恶性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POLE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荟萃分析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IL-23与TGF-β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秦廷芹. 青岛大学, 2020(01)
- [2]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D]. 丁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IncRNA TU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生物学行为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利芬. 苏州大学, 2019(04)
- [4]内脂素通过PI3K/Akt及MAPK/ERK1/2信号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D]. 张艳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6)
- [5]HGF、c-Met、PCNA、MV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肖琳. 重庆医科大学, 2004(03)
- [6]Syndecan-1和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何中慧.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7]VEGF、COX-2、HIF-1α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吴立琦.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8]LRG1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张彦收.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CKMT1B通过AKT/mTOR通路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D]. 吴佳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10]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D]. 王燕茹. 兰州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