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束缚方法及其在DNA电荷转移中的应用

紧束缚方法及其在DNA电荷转移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DNA中的电荷输运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一方面,研究发现与生命体密切相关的DNA损伤与修复过程伴随着DNA链内电荷的转移;另一方面,具有DNA结构的纳米电子元件等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DNA的电荷输运能力以及输运过程成为生理学、物理电子学和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有关DNA的导电性问题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在实验上,研究者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超导体、导体、半导体甚至是绝缘体。理论计算方面,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所得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自1993年Barton等人报道了DNA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实验中空穴转移距离大于4nm以来,有关DNA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Giese实验小组发现在GRnG(n<=4)组成的DNA链上,体系所负载的单位正电荷定域在单个碱基上,与晶格畸变耦合在一起形成空穴极化子,通过隧穿的方式发生转移;当n>=4时,在热扰动的作用下,空穴极化子跃迁到桥体Rn上,在桥体上相邻碱基间无衰减的跃迁,实验进一步证明极化子在穿过3个(A:T)碱基的时间内,可以获得跳跃到(A:T)桥体上需要的热能。Barton和Schuster等人认为DNA电荷的转移距离可以多于4个(A:T)碱基对,同时证明了DNA链上的空穴是离域的,并提出了声子辅助跃迁方式;在电离势相近的片段(A:T)n(n>3)上,电荷输运是通过无衰减的极化子的漂移实现的。理论计算方面,Conwell小组利用紧束缚模型方法,证明了DNA链上的电荷是离域的,并基于极化子模型,很好地模拟了GG、GA碱基之间的隧穿以及An碱基桥上的输运过程。实验工作者对DNA分子链内的电荷转移机理提出了种种猜想,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猜想能够合理解释已有的实验事实,因此,DNA电荷传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开展理论研究,以便弄清DNA链中电荷的传输机理,为DNA的损伤与修复提供理论解释,同时为有关的疾病治疗、蛋白质药物研究,以及新型DNA纳米器件的设计等提供理论知识。因此,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由于DNA分子尺寸大、结构复杂,目前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从头算方法、密度泛函方法)处理DNA分子体系存在困难。因此,研究者发展了一系列的半经验模型方法,其中紧束缚方法由于充分考虑了DNA分子体系中电荷与格点间的耦合性质,适合于描述无外场情形以及存在外场情形下电荷的输运行为。由于紧束缚方法计算过程中用拟合参数替代复杂的从头算积分过程,从而使得该计算方法在研究大尺度体系优势非常明显。计算结果表明在成熟的参数条件下,该方法可以得到定性甚至定量的结果。本文首先介绍了DNA分子结构特征,以及常见的量子化学方法(从头算方法、密度泛函方法和半经验方法),并指出这些方法对于处理DNA分子体系存在的困难;接着简单介绍了紧束缚方法。本文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两种紧束缚方法模型:一是紧束缚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二是紧束缚Peyrard-Bishop-Holstein(PBH)模型。在上述两种模型中,将DNA双螺旋结构简化为两条平行链,并将每个碱基或碱基对简化为一个格点。由于DNA四种碱基或碱基对具有不同的电离势(在位能),相对于电子或空穴而言,DNA链可以看作是由不同碱基组成的复杂的量子阱和势垒结构。在SSH模型与PBH模型中,分别考察了相邻格点间晶格畸变、互补碱基间氢键伸缩与电荷分布的耦合作用。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无外场情形下,DNA链上电荷分布性质研究无外场作用时,体系激发掉一个电子从而带有单位正电荷,利用SSH模型考察了这种体系的静态电荷的分布性质。计算中,考虑了电荷与相邻晶格畸变的耦合作用。电荷分布与晶格畸变耦合在一起时,形成空穴极化子,净电荷定域在晶格畸变最大位置;相应地,体系的能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极化子能级和相应的低能级。通常极化子局域在在位能最低的碱基附近,但当初始的扰动比较大时,极化子会出现在初始扰动位置处。另外,利用PBH模型考察了电荷与互补碱基氢键伸缩的耦合作用下,体系静态电荷分布与氢键涨落的关系。与SSH模型得出的静态性质类似,电荷分布与氢键涨落耦合在一起,形成极化子。2.在外电场作用下,DNA链上电荷传输过程的研究以静态时电荷分布与晶格畸变为初始状态,加入外电场作用,讨论外电场作用下不同DNA链上的电荷输运性质。(1)同种链或交替链在由同种碱基和交替碱基组成的DNA链中,极化子近似保持原来的形状沿着电场方向运动,直至随着晶格涨落的加剧,最终弥散。(2)量子阱结构链当初始极化子束缚于量子阱中时,极化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随着时间逐渐弥散;加大电场,会加速极化子弥散的速度,而无法使极化子摆脱量子阱的束缚继续沿着链向前运动。当极化子形成于DNA链的其它位置,而非束缚在量子阱中时,极化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沿着电场的方向前进,直至掉入量子阱中。量子阱较深时,比如在A30CA69上,极化子始终无法摆脱量子阱的束缚,最终在阱中完全弥散;当量子阱较浅时,极化子会在短暂的弛豫之后,摆脱量子阱的束缚继续沿着电场运动,如在A30TA69链上。(3)势垒结构链在外电场中势垒的高度与宽度对极化子传输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在弱电场下,空穴极化子无法穿越单势垒;而在强电场作用下,极化子可以穿过单个势垒继续沿着电场的方向运动。对于存在双势垒的情况,会有部分电荷隧穿过势垒,形成小极化子,原来的部分保持极化子形式,定域在势垒前,直至最终弥散,而小极化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继续运动,直至最终弥散。对于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势垒,极化子几乎没有发生隧穿,最终弥散在势垒前;增加电场隧穿效应仍然不明显,反而增快了极化子的弥散速度。(4)(?)RN-R′M-R″p(?)三嵌段结构链在电场作用下极化子仍能通过“湮灭”与“产生”的方式转移。在此过程中“湮灭”与“产生”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在此过程中会有双极化子,多极化子的出现。并且极化子的这种传递过程是十分迅速的,是在皮秒量级,甚至更短的时间完成的。根据电荷与晶格间的能量传递与最终达到平衡状态,推测极化子的这种新的传输方式是由以下两种耦合作用引起的:一是电荷与晶格之间的耦合作用,二是互补碱基间氢键的耦合作用。3.环境因素对电荷传输的影响理论计算忽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用数值方法模拟实验的结果,在本文计算中采用SSH模型,利用方形随机分布模拟了环境因素(温度、溶剂化效应等)对于静态电荷分布与电荷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于体系静态电荷分布、能带结构以及电荷输运过程均产生了明显影响。总之,本文利用两种紧束缚模型(SSH模型和PBH模型)的静态和动态形式,分别考察了DNA带电体系的静态性质和在外电场作用下DNA链上电荷传输的规律。静态时,基于上述两种模型,即考虑两种不同的电荷晶格耦合作用时,分别得出了电荷分布与晶格畸变(氢键涨落)耦合在一起,形成静态极化子;加入外电场,并取DNA碱基的HOMO能量作为在位能,将由不同碱基组成的DNA链视为量子阱和能量势垒的交替,分别讨论了在两种耦合作用下,在不同DNA链上极化子的传输规律。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对于模型计算,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DNA结构的复杂性,加之易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无从得到特定构型下的精确参数。求得良好的参数或者修改模型,使得模型具有更普遍的应用性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上述研究过程中的极化子是定域电荷分布与晶格畸变耦合在一起,称为位置极化子,忽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表明,DNA的溶剂效应对于极化子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发现在水溶液中的DNA链存在净电荷时,极化子的束缚能约为0.5eV,该极化子不同于位置极化子,称为溶剂极化子;加之DNA链上存在较大的位置涨落,从而使得极化子变得很不稳定。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于在极性很强的水溶剂中DNA链上溶剂极化子的传输的研究也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面。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DNA的组成与化学结构
  • 1.1.1 DNA的组成
  • 1.1.2 DNA的化学结构
  • 1.2 DNA电荷转移的研究现状
  • 1.2.1 DNA电荷转移的实验研究
  • 1.2.2 DNA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
  • 1.2.3 DNA电荷迁移机理
  • 1.3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发展
  • 1.3.1 从头算方法(Hartree-Fock方法)
  • 1.3.2 密度泛函方法
  • 1.3.3 半经验方法
  • 1.4 紧束缚方法的提出与发展
  • 1.4.1 紧束缚方法的理论基础─Bloch定理
  • 1.4.2 紧束缚方法的发展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DNA紧束缚模型:静态Su-Schrieffer-Heeger模型
  • 2.1 引言
  • 2.2 SSH模型哈密顿
  • 2.2.1 SSH模型的建立
  • 2.2.2 SSH模型数值求解
  • 2.3 SSH模型静态解
  • 2.3.1 DNA链的SSH模型构建
  • 2.3.2 DNA静态极化子
  • 2.3.3 极化子理论
  • 2.4 参数对静态极化子的影响
  • 2.5 在位能对极化子形成的影响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DNA紧束缚模型:含时Su-Schrieffer-Heeger模型
  • 3.1 引言
  • 3.2 含时SSH模型与公式
  • 3.3 DNA空穴极化子动力学
  • 3.3.1 同种链上极化子的运动
  • 3.3.2 交替链上极化子的运动
  • 3.3.3 量子阱链上极化子的运动
  • 3.4 量子阱与势垒
  • 3.5 极化子在量子阱中的运动
  • 3.5.1 单格点量子阱
  • 3.5.2 双格点量子阱
  • 3.5.3 三格点量子阱与多格点量子阱
  • 3.6 极化子穿越势垒的运动
  • 3.6.1 单格点势垒
  • 3.6.2 双格点势垒
  • 3.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位置涨落对DNA电荷传输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计算模型和方法
  • 4.3 位置涨落对静态极化子的影响
  • 4.3.1 位置涨落对静态极化子的影响
  • 4.3.2 位置涨落对波函数定域度的影响
  • 4.3.3 位置涨落对能带结构的影响
  • 4.4 位置涨落对电荷传输的影响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DNA紧束缚模型:静态Peyrard-Bishop-Holstein模型
  • 5.1 引言
  • 5.2 PBH模型哈密顿
  • 5.2.1 PBH模型哈密顿的建立
  • 5.2.2 PBH模型数值求解
  • 5.3 PBH模型静态解
  • 5.4 参数对静态极化子的影响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DNA紧束缚模型:含时Peyrard-Bishop-Holstein模型
  • 6.1 引言
  • 6.2 PBH模型与公式
  • 6.3 参数对极化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 6.3.1 跃迁积分对极化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 6.3.2 振动耦合积分对极化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 6.3.3 摩擦系数对极化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 6.4 在位能对电荷传输的影响
  • 6.4.1 同种链中极化子的运动
  • 6.4.2 RR'型链中极化子的运动
  • 6.4.3 三嵌段链中极化子的运动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外文论文
  • 外文论文Ⅰ
  • 外文论文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科学思维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J]. 教育观察 2019(30)
    • [2].基于粪便DNA的贺兰山岩羊亲权鉴定和婚配制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22)
    • [3].通过调节蛋白酶K消化时长优化DNA提取方法[J]. 生物化工 2019(06)
    • [4].蛹虫草线粒体DNA与细胞核DNA进化关系的比较[J]. 微生物学报 2019(12)
    • [5].有毒有机物影响DNA酶解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横向迁移[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1)
    • [6].蓝莓栽培品种的DNA条形码[J]. 林业科学 2019(12)
    • [7].应用于多个沉香属物种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筛选[J]. 中国药学杂志 2019(23)
    • [8].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3)
    • [9].幽门螺旋杆菌诱导的胃腺癌DNA甲基化基因修饰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06)
    • [10].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中的应用[J]. 法制博览 2020(03)
    • [11].磁性纳米颗粒负载质粒DNA的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12].DNA智慧扶贫工作室教育扶贫策略与实践[J]. 科技风 2020(06)
    • [13].家畜冷冻精液DNA的纯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14].蝙蝠蛾拟青霉及金水宝胶囊的DNA条形码鉴定[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08)
    • [15].3种DNA分子标记法联合鉴别草珊瑚及其混伪品[J]. 中草药 2020(03)
    • [16].探讨无创DNA检测和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的意义[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3)
    • [17].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线粒体DNA突变的研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0(01)
    • [18].非标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DNA检测中的应用[J]. 激光生物学报 2020(01)
    • [19].彗星电泳检测草胺磷对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1)
    • [20].基于DNA检测的肉制品鉴伪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08)
    • [21].绵羊血液中布氏杆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 畜牧与兽医 2020(03)
    • [22].环境DNA在水体中存留时间的检测研究——以中国对虾为例[J]. 渔业科学进展 2020(01)
    • [23].云斑白条天牛成虫不同组织部位DNA提取方法比较[J]. 滨州学院学报 2019(06)
    • [24].三七片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及方法学考察[J]. 中草药 2020(07)
    • [25].DNA倍体分析系统在脱落细胞学及术中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 2020(03)
    • [26].DNA免疫吸附治疗重度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07)
    • [27].红肉猕猴桃再生体系的建立及DNA条形码鉴定[J]. 植物生理学报 2020(03)
    • [28].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调控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凋亡[J]. 海洋科学 2020(03)
    • [29].基于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稳定同位素DNA的方法研究[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0(02)
    • [30].基于DNA链置换的可满足性问题的计算模型[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标签:;  ;  ;  

    紧束缚方法及其在DNA电荷转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