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ARS病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景秋[1](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需求与困境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某地新冠抗疫医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末至2020年初,一种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病毒在我国迅速蔓延。经病原学筛查和诊断,结合现代的基因测序技术鉴定后发现这是人类疾病史上从来未出现的一种冠状病毒。该病毒被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艰难的环境下,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部署,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专业学科,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不少医务人员自发请命前赴一线,反映出危险情况下医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赢得了患者的感动以及社会的信任。但是,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这些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需求。本文通过对4位不同性别、年龄、工作资历以及岗位的山西省某地区赴鄂抗疫医生为例,以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其在抗疫工作过程中的真实的情况、特征以及日常状态等信息,探究其现实困境和需求,并以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危机中医生困境和需求的可行性策略。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在抗疫过程中的困境和需求分析,主要包括抗疫医生的自我介绍以及在抗疫期间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等信息,通过医生的叙事总结出他们在抗疫时期所面临的需求和困境,分析这些需求和困境的内在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是社会工作介入抗疫期间医生的困难和需求策略分析,此部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社会工作的介入优势,并从不同层面探索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以期缓解医生压力、提高医生应急能力,并从宏观角度提高社会对于医生的关注度与人文支持关怀。第四部分是总结反思与启示,分析总结社会工作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可行性,期待能够在未来此类事件发生中起到积极作用。
王惟一,程雪晴,张贵玲,时蕾,张志玉,时光刚[2](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嗅觉障碍》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疾病。该疾病可能导致从轻度到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COVID-19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咳痰、气短、咽喉痛、头痛等。伴随着COVID-19的大流行,世界各地的耳鼻咽喉科医师报道相当数量的COVID-19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出现嗅觉功能障碍。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回顾现有的文献和整理分析文献中COVID-19患者嗅觉减退的症状特点,并分析潜在机制和应对措施。对出现不明原因嗅觉减退的患者予以重视,以指导临床医师的实践。
王俊学,于乐成,李海峰,韩黎,谭庆,范姗红,陈炜,魏博,王长军,张宏雁,徐正梅[3](2020)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感染控制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区感染控制工作实践进行了总结与讨论。通过密切围绕传染病流行的3个核心环节,严格遵循普遍预防原则,对包括病区设置、人员管理、消毒管理、防护管理、诊疗路径、标本、物品复消及垃圾清运等进行系统管理;对重点患者及其周边环境、诊疗环境进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采样监测,摸排沾染路径,指导防控。任务期间,系统化、精细化病区感染控制管理有效地控制了各种交叉感染,在保障COVID-19患者有效、安全救治的同时,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也为今后应对类似疫情时的病区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永建[4](2020)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古至今,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003年SARS烈性传染病的爆发及传播,其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也给我国传染病控制及预防体系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内又爆发如禽流感、新型甲型H1N1流感、黄热病等新型传染病,其中有些传染病还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开始在全国蔓延,感染人数已高达8万余人,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恐慌;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印证了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存在不足;而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责任重大,但其自身面临着无法应对大规模疫情、经营困难、医疗学科不均衡、患者流失严重等种种问题;经过疫情大考,也反映出了我国现行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缺失部分内容,对医院建设指导不力。因此,当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提高传染病专科医院疫情应对能力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选取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研评估,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角度发现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层面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对研究的范畴、目的、意义、创新点、局限性进行阐释;第二章首先对传染病进行概述,然后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进行介绍,再然后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分级系统;第三章是对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内容涵盖前期策划层面、总体规划层面、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层面,并对其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第四章,在第三章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问题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内容包括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方面。
梁翘楚[5](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提出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徐勇军[6](2020)在《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优质医疗服务和患者安全永远是医疗安全的最大保障。有报道称,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接近60%的死亡病例是由医疗质量差造成的,由此可见医疗质量的缺陷正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问题[1]。而在应急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更能反映一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2019年12月8号,武汉报道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后被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有报道称,这种不明原因肺炎被发现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相关,该病毒为目前发现的第7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3],并于2月20号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列为乙类甲级传染[4],武汉于1月23号果断“封城”,据统计,2月20号报道全国有310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其中确诊人数就接近1800人,除医护人员外,武汉包括湖北及全国各地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在不断增加,甚至有蔓延全球的风险[5][6],截至2020年3月1号上午09:09,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包括港澳台共计79968例,死亡2873例,这一结果远超2003年的非典,这是典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7]。从古至今,公共卫生类危机频发,不但威胁公众健康,而且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8]。2020年1月31日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新冠疫情给我们武汉人民和中国百姓以及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影响。我国早在2003年“非典”过后,就出台了相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制度流程,即我们所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经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5月9日实施,至今已有17年。由于武汉疫情尤为严重,几乎占全国患者总人数的60%以上,我RM医疗集团又是武汉医疗单位的龙头企业,所以最早成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集团之一,也是被国家定为武汉第三批收治新冠肺炎的医疗单位,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我RM医疗集团效果显着,多次被国家卫计委和省卫计委表彰。本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述概括了当今社会医疗发展现状及新冠肺炎相关状况,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概括了我RM医疗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冠肺炎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相关理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分级、标准预防及医护人员防护级别、马斯洛需要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及健康信念模式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还结合RM医疗集团临床实际和患者现实需要,总结并创新实施了一些优质的医疗服务理念。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的基本情况,抗击新冠肺炎医疗现状,通过PEST和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四部分是通过对RM医疗集团运营现状和抗击新冠肺炎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结合实际的方法,发现我RM医疗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存在“人机物法环”问题。第五部分是本研究讨论重点,主要阐述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我RM医疗集团运用PDCA理念,解决和优化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医疗问题。第六部分是全文总结,对我RM医疗集团和中国卫生行政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展望,不断优化和提升我们应急突发公共卫生方面的处置能力。
蔡文智[7](2009)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是公共卫生领域优先研究的问题之一。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但职业伤害仍然是全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死亡和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伤害的研究已渐成熟,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三级预防措施,但关于职业岗位引起的伤害研究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当中。医院是个特殊的职业场所,它不但是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的工作场所,同时也是受职业伤害影响的场所,医务人员(hospital staff)在医院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罹患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性因素等各种职业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的应急状态,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医务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急、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状态,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压力,导致医务人员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jury,OI)流行日趋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医疗卫生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该如何界定存在于医务人员群体中的职业伤害,因职业环境中有害因素所造成的伤害该如何防护和干预,国内外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直到近10余年来,不断出现的医务人员“过劳死”、医院暴力导致医务人员受伤、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官员的重视,才对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给予了较为积极的关注。尽管这些年我国卫生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疾病防护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卫生医疗体系的关注仍多倾向于患者的生命维护和身体健康,而对于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却关注得很少,国内现有的众多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职业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的伤害,更深层次的组织管理因素和个体特质等因素对职业伤害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报道,并且也少有多地区、多医疗机构的联合研究。有鉴于此,为了解国内医务人员群体中发生职业伤害的流行情况,为全面分析造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深层次因素,为明确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操作定义,界定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对国内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有利、有益的信息,将有助于下一步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御机制提供有力而客观的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形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评估量表建立有效的数据资源。目的本课题大规模的采集了影响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各种资料(如人口社会学特征、组织管理环境、个人特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职业损害情况等资料),以期了解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情况,形成一套有效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统计学分析理论,综合分析引起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各种危险因素,明确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类型的操作定义,筛选导致医院职业伤害发生的高危因素,锁定高危人群。为研制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量表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便界定医院工作场所的职业伤害高危人群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为下一步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御和经济补偿机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和专家咨询后确定,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职业危险因素表、职业伤害类型表4个部分。其中一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如单位性质、所在科室、性别、年龄、职称、岗位、学历、工作年限等。生活方式部分包括吸烟、饮酒、饮食、睡眠、娱乐活动、排便及体育锻炼等。职业危险因素表基于现存国内医疗单位职业性质现状和美国Gimeno等学者的职业伤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而形成,3个分表共49个条目,分别为组织管理因素(分表1)18个条目(条目1有5个子条目)、个人因素(分表2)10个条目、职业暴露因素(分表3)21个条目,基本可以涵盖国内医疗机构的职业特征情况。职业伤害类型表分为3个类型分表,即1类损伤:亚健康自评表;2类损伤:工作相关性损伤表;3类损伤:工作相关性疾病表。职业危险因素表和职业伤害类型表中的亚健康自评表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危险程度的评估。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地区、不同医院等级、岗位等进行分层抽样,于2008年4月-11月对国内1056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涵盖全国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西北等6个区域共138家医疗机构。人员比例按照PPS抽样法(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法),按三级医院(住院床位≥500张)100人,二级医院(住院床位100-499张)60人,一级医院(住院床位20-99张) 32人的比例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回收的调查数据经Epitada3.1数据库双人录入,核查后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5级评分归类为2级评分(即选择“非常满意、满意”或“从来没有、几乎没有”者确定为“满意”或“无”,赋值为1分,选择“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有时有、经常有、一贯有”者确定为“不满意”或“有”,赋值为2分)。对建立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评价。本研究收集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调查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后得出,职业伤害相关因素表Cronbach’α系数为0.947,分半信度为0.713,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45.193%,亚健康状态调查分表Cronbach’α系数为0.926,分半信度为0.902,结构效度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8.019%,提示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共发放调查问卷10560份,回收9510份,回收率90.0%,以完整填写无缺项视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9066份,有效率达95.3%。本研究完整调查127家单位包括三级医院74家,二级医院26家,一级医院27家,其中男性2823人,女性6243人,年龄17-63岁(平均32.8±8.5岁),95.4%医务人员为汉族,其余为少数民族。岗位:护理人员4263人(47.0%),医疗人员3604人(39.8%),技术人员627人(6.9%),行政管理人员212人(2.3%),后勤人员360人(4.0%);职称:初级4516人(49.8%),中级2561人(28.2%),高级(含正副高)1191人(13.1%),其他798人(8.8%)。3.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不容乐观,根据伤害程度分为3种类型,其中,Ⅰ类伤害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54.7%。其中轻度亚健康者为32.4%,中度亚健康者为19.5%,重度亚健康者为2.9%。前5位的亚健康状态表现是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60.8%);腰酸背痛,头昏眼花(60.4%);刺激性症状,如咳嗽、流泪、喷嚏(59.0%);做事反复核对,倍感精神大不如前(58.1%);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57.5%)。4.Ⅱ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损伤,发生率为16.53%。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损伤前10位的分别是针刺伤(49.4%)、口腔溃疡(38.4%)、切割伤(28.5%)、碰撞伤(28.5%)、月经异常(29.7%)、扭伤(20.5%)、皮肤皲裂(18.4%)、过敏性皮炎(16.8%)、皮疹(15.7%)及摔伤(14.3%)等。5.Ⅲ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疾病,患病率为6.06%。排在前十位的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疾病分别是慢性咽炎(25.7%)、神经衰弱(22.1%)、腰颈椎病(20.9%)、慢性鼻炎(17.6%)、胃溃疡(14.3%)、下肢静脉曲张(11.4%)、抑郁症(7.5%)、听神经受损(3.1%)、腕管综合症(2.7%)、肺炎(2.7%)等。6.医务人员对组织管理环境中的医院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满意度最低,其次是所处的安全工作环境,医务人员对医院重视员工健康问题方面的满意度最高;安全环境与安全操作之间的相关性最大;组织管理环境满意度与不同单位等级、科室、岗位、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变量具有相关性,高等级医院,非临床科室、非临床岗位对组织管理环境的满意度与认同感越高,而高学历、工作年限中等长的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的满意程度较低。7.不同性质的职业暴露因素对医务人员造成的职业暴露各不相同,生物性、化学性因素导致的职业暴露最高,其次是社会性、心理性以及物理性暴露。暴露率最高的生物性因素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其次为接触高危人群(AIDS/淋病/梅毒/SARS/结核病/乙肝等);化学性因素暴露率最高的是接触化学物质(消毒剂/药物/试剂);物理性因素中,工作中处于弯腰或被迫体位等不良姿势、噪音刺激、工作连续站立时间>4h/日、掰安瓿、使用剪、刀、针和各种锐器装置等暴露率较高。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职业伤害暴露最严重的是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各职业暴露因素的暴露危害率远高于其他临床岗位人员,生物性暴露最为显着。不同职称人员中,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象最为显着(P<0.001),其次是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学生的职业暴露相对较低。8.医务人员对个人因素中自我认知和个人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好,只有约10.2%的人员不太满意与工作相关的个人能力,其中对面临继续医学教育问题与自主调节生物钟的能力不满意率分别为10. 3%、9.9%,面临继续医学教育问题的能力与应对新业务、新技术的能力,和处理临床职业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显着相关性。自主调节生物钟的能力与克服不良情绪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临床职业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显着相关。在自我认知问题上,有约22.7%的医务人员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现状,其中对个人待遇、及承受的精神压力满意率较低(分别为33.5%、23.3%)。高等级医院、非临床科室、非临床岗位、高收入等特征的医务人员对个人待遇的满意度要高,而初级职称、工作年限长、对工作满意度认可较低等特征的医务人员对个人待遇的满意度也低。临床科室人员较非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精神压力高,工作年限越长,长期轮班与超负荷工作,长期接受噪音刺激,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接触高危人群、面临急危重患者及受到埋怨或辱骂,其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满意度越低。9.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医院等级、所处地区区域环境、岗位、职称和学历、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工作负荷、安全工作环境和安全操作行为等。结论1.本次调查对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各级指标充分显示了本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建立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评估量表提供了有利信息。2.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发生于国内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情况较为严重,医务人员是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按照伤害的程度应将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归类为3种类型,1类伤害为亚健康状态,2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损伤,3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疾病。本研究创新性地界定了发生于医院工作场所的职业伤害定义,为今后规范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认证工作提供依据。3.导致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它们彼此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引起职业伤害的发生。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医务人员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职业环境、组织管理环境和个人特质等,具体有如下:医院等级、所处地区区域环境、岗位、职称和学历、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工作负荷、安全工作环境和安全操作行为等。提示减少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包括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委员会、建立有效的职业上报制度、改善生活方式、提供有效而合理的职业防护措施、满足临床合理人力资源等。4.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医务人员应引起医院管理层的重视,这类人群通过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干预,能避免职业伤害的进一步加重。当医务人员发生工作相关性损伤时,相关人员应严格对职业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和管理,加强相关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减少职业疾病的发生。而一旦有员工发生工作相关性疾病,医院管理决策层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伤害对他们的健康危害,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补偿,给予人性化关怀,使工作相关性疾病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减少到最小。5.职业伤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医务人员承担了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社会使命,他们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本次研究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和信息,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机制的研究。
梅志强[8](2006)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业务技术上全面总结山西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响流行的因素以及开展预防控制疫情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后进一步防控SARS特别是处理其它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经验。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和血清流行病学方法研究SARS疫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以及影响流行的因素,以揭示其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①调查全省448例SARS临床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史,绘制全省输入SARS原代病例的主要来源以及引起传播后被感染者的去向图,阐明SARS病例的输入与扩散原因;②用传播链图分析传播关系,了解SARS的主要传播过程;③选择SARS原代病例与续发病例接触日期、发病日期明确而完整的传播链病例计算不同传播链同一代之间以及同一传播链不同代之间的平均潜伏期,并计算观察病例潜伏期的中位数以及第5、第95百分位数,确定SARS的最短潜伏期和最长潜伏期;④对患者发病、就诊、住院时间以及医院诊断为SARS可疑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SARS就诊的及时性以及临床诊治情况;⑤计算不同接触方式、关系密切程度传播SARS的危险度,筛选形成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⑥检测不同人群和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SARS血清抗体,了解抗体的阳转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①山西省SARS原代病例主要从广东、北京输入,并在省人民医院形成大规模医源性传播,该院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严重交叉感染成为SARS疫情在省内扩散的“反应堆”、“转运站”;②448例SARS病例中,有明确接触史者411人,占91.74%,明确传播链31条,链上人数208人,占有明确接触史人数的50.61%,续发病例最多4代,以二代为多,占68.75%;③不同传播链同一代之间平均潜伏期为5.88天,同一传播链不同代之间平均潜伏期5天,观察病例潜伏期中位数为5.89天,最短潜伏期为0.93天(第5百分位数),最长潜伏期为13.6天(第95百分位数);④病人从发病到就诊的平均天数为2.64天,就诊到住院的平均天数为0.94天;从住院到做出疑似诊断平均天数为1.24天,从疑似诊断到临床诊断的平均天数为5.23天;从住院到临床确诊平均天数为5.37天;⑤陪侍病人、医院探视、共同居住等不同接触方式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1.90、7.28、2.93,夫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朋友等关系密切程度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9.90、19.00、15.83、9.09、11.40;⑥传播链病例SARS-IgG抗体阳性率远高于非传播链阳性率,两年后SARS患者的IgG抗体阳性率仍保持在88%以上。结论①减少或避免医院内感染是控制SARS疫情爆发的重要措施;②引起医院传播和家庭聚集性爆发,尽管与超级传播者有关,但就诊环境设置不合理,污染严重,个体防护
舒云[9](2006)在《解读小汤山奇迹——为中华民族战胜“非典”三周年而作(长篇连载)》文中研究表明面对“非典”蔓延,小汤山医院火速决策,火速建成,火速接受患者。然而,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也毕竟是血肉之躯,面对无孔不入的危险,他们能抗得住吗?这支来自全国各大军区、上千人的队伍,能磨合得好吗?57天医治680名“非典”患者,创造了零感染率、低死亡率的世界纪录,他们靠的是什么?请继续关注解读小汤山奇迹的下半部分。
汪萍[10](2005)在《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危机干预模式构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SARS流行期间,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揭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与躯体症状间的关系;建立一套医护人员心态、心理健康和健康信念的评价方法;依据心理变化特点制定危机干预措施;建立在紧急疫情下心态调研运行机制和整体危机干预的模式;为今后再次发生紧急疫情,建立有效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解放军小汤山医院治疗SARS一线420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所设计的《医护人员“非典”心态调查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表》和《医护人员健康信念调查表》一套共三种调查表。以无记名、自愿、自己填写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一线医护人员“SARS”心态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人员在疫情面前渴望“获取SARS的有关信息”;80%的人对疫情的认识层次较高;50.22%的人影响到心理行为;90%以上的人自信心高,能接受特殊而新型的管理方式;96.17%的人相信目前国家采取的措施有效。(2)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孤独均与性别、职业有显着性差异;女性、护士职业比男性、医师职业抑郁、焦虑、孤独水平均高;抑郁、焦虑、孤独三
二、SARS病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RS病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需求与困境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某地新冠抗疫医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一、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的在疫情中的状况回顾 |
(一)新冠抗疫医生的基本情况 |
(二)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特征表现 |
1.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心理和情绪特征 |
2.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日常工作特征 |
3.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社会交往特征 |
4.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身体健康方面特征 |
5.特殊时期的医患关系 |
(三)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
1.心理情绪方面 |
2.身体健康方面 |
3.社会因素方面 |
二、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需求与困境的策略分析 |
(一)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的优势 |
1.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优势 |
2.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优势 |
(二)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
1.抗疫医生层面 |
2.社会层面 |
(三)社会工作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之相关建议 |
1.微观层面 |
2.中观层面 |
3.宏观层面 |
三、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困境的反思与总结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总结 |
(三)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嗅觉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 COVID-19患者存在嗅觉障碍的症状 |
2 COVID-19患者嗅觉障碍症状的特点 |
2.1 COVID-19患者的出现嗅觉和/或味觉障碍(smell and/or taste disorders,STD)的频率明显高于流行性感冒患者。 |
2.2 嗅觉障碍的程度与性别、疾病严重程度或合并症之间的关系。 |
2.3 嗅觉和味觉丧失可能是感染SARS-Co V-2的最强预测因子。 |
2.4 嗅觉减退和嗅觉丧失症状对于筛选和检测COVID-19患者的意义。 |
2.5 COVID-19患者嗅觉障碍的恢复情况。 |
3 SARS-CoV-2引起嗅觉障碍的潜在机制 |
3.1 SARS-CoV-2的感染机制。 |
3.2 SARS-Co V-2造成嗅觉障碍的机制假说。 |
4 SARS-Co V-2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治疗 |
(3)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感染控制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COVID-19病区感染控制措施和效果 |
1.1 病区设置 |
1.1.1 病区改进完善 |
1.1.2 新风系统及病房气压监测 |
1.2 人员管理及职业暴露处置 |
1.2.1 患者管理 |
1.2.2 医务人员管理 |
1.2.3 职业暴露等意外事件处理 |
1.3 消毒管理 |
1.3.1 消毒范围 |
1.3.2?消毒方案选择? |
1.4?穿脱防护装备管理与督导 |
1.4.1?穿脱防护装备培训、督导? |
1.4.2?探索解决常见问题及严把防护装备质量关? |
1.5?诊疗路径管理? |
1.6?病区SARS-CoV-2核酸采样及耐药菌监测? |
1.7 污染物及潜在污染物的处理 |
2 讨 论 |
(4)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政策背景 |
1.1.2 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1.1.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
1.1.4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行规范指导难点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畴、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型与局限性 |
1.5.1 研究创新性 |
1.5.2 研究局限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研究 |
2.1 传染病基本概述 |
2.1.1 传染病定义 |
2.1.2 传染病传播途径及相应设计要求 |
2.2 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概述 |
2.3 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概述 |
2.4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4.1 系统论引入 |
2.4.2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传染病专科医院调研 |
3.1.1 调研内容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对象 |
3.2 前期策划 |
3.2.1 学科定位不完整 |
3.2.2 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
3.3 总体规划 |
3.3.1 洁污分区界面不清 |
3.3.2 就诊流线冗长交叉 |
3.3.3 缺乏科学规划 |
3.3.4 应急用地预留不足 |
3.4 功能布局层面 |
3.4.1 功能配置缺失 |
3.4.2 空间配比不足 |
3.4.3 室内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 专项设计层面 |
3.5.1 室外疗愈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2 无障碍设计不达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功能空间设计指导 |
4.1 前期策划层面 |
4.1.1 完善学科设置 |
4.1.2 提高规模与需求匹配度 |
4.1.3 平战结合运营模式 |
4.2 院区总体规划设计 |
4.2.1 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
4.2.2 洁污分区明确合理 |
4.2.3 流线设计安全便捷 |
4.2.4 充分预留发展用地 |
4.3 门诊功能空间设计 |
4.3.1 诊疗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3.2 门诊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3.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4 住院功能空间设计 |
4.4.1 住院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4.2 住院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4.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5 医技功能空间设计 |
4.5.1 医技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5.2 诊疗空间布局 |
4.5.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6 专项设计层面 |
4.6.1 营造疗愈环境 |
4.6.2 提高空间辨识度 |
4.6.3 无障碍设计 |
4.6.4 智慧化医院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历程 |
第一节 初发阶段(2003年1月31日前) |
第二节 高发阶段(2003年2月1日~3月31日) |
第三节 控制阶段(2003年4月1日~30日) |
第四节 援外阶段(2003年5月1日~31日) |
第五节 基本胜利(2003年6月1日后) |
第二章 广州中医的集体记忆 |
第一节 “无畏”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团结”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奉献”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记忆内涵 |
第三章 广州中医的个体记忆 |
第一节 “机遇”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温暖”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伤痛”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幕后英雄”的记忆内涵 |
第五节 “警觉”的记忆内涵 |
第四章 中医抗击“非典”的影响与意义 |
第一节 中医抗击“非典”对个人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 |
第三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理论意义 |
3.现实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
1.研究重点和难点 |
2.研究创新之处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研究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
2.一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3.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4.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5.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6.突发传染疾病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示意图 |
(二)新冠肺炎相关研究及标准预防相关理论 |
1.新冠肺炎相关研究观点 |
2.新冠肺炎患者人文关怀 |
3.新冠肺炎患者医疗安全 |
4.院感和传染病 |
5.标准预防 |
(三)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研究 |
1.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理论研究观点 |
2.医疗服务质量其他方面内容 |
3.健康内涵 |
4.患者服务态度和满意度 |
(四)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理论 |
1.医疗服务质量评价 |
2.医疗质量服务评价特征 |
3.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要求和原则 |
4.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目的 |
(五)本文相关研究理论 |
1.马斯洛需要理论 |
2.认知行为理论 |
3.健康信念模式 |
4.PDCA理论 |
三、RM医疗集团公司及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医疗服务现状 |
(一)RM医疗集团抗击疫情医疗服务PEST分析 |
1.政策环境分析 |
2.经济环境分析 |
3.社会环境分析 |
4.技术环境分析 |
(二)RM医疗集团及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介绍 |
1.RM医疗集团概况 |
2.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概况 |
(三)抗击疫情相关科室医疗服务运营现状分析 |
1.感染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2.重症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3.呼吸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4.急救中心服务运营现状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疫新冠肺炎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RM医疗集团人力组织框架图 |
1.抗击新冠肺炎之前的原有组织框架图 |
2.抗击新冠肺炎之后的组织框架图 |
3.对比分析 |
(二)RM医疗集团科室布局情况 |
1.疫情之前原有科室布局情况 |
2.疫情之后科室布局情况 |
3.对比分析 |
(三)RM医疗集团患者就医状况 |
1.RM医疗集团疫情之前门诊患者就医现状 |
2.RM医疗集团疫情之前住院患者状况 |
3.RM医疗集团疫情之后门诊就医状况 |
4.RM医疗集团疫情之后住院患者状况 |
5.对比分析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存在“人机物法环”问题 |
1.“人员”方面问题 |
2.“机器”方面问题 |
3.“物料”方面问题 |
4.“方法”方面问题 |
5.“环境”方面问题 |
6.“人机物法环”问题小结 |
五、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
(一)运用PDCA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
(二)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人员”方面提升对策 |
1.提高抗击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整体防护意识 |
2.加强医护人员院感和防护方面培训学习 |
3.优化医护人员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
4.关爱一线人员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合理要求 |
5.合理快速安全转运和安置患者 |
6.灌输人文关怀理念 |
(三)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机器”方面提升对策 |
1.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
2.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
3.依托信息技术,注重环节管理 |
4.优化和合理利用医院现有仪器设备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物料”方面提升对策 |
1.保障一线医护人员一切合理需要 |
2.防护物资合理利用和筹集 |
3.医护人员日常生活物资必需品的优化利用和筹集 |
4.进一步优化医院硬件设施,满足患者需要 |
(五)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法”方面提升对策 |
1.快速高效的优化入院诊断标准,简化入院手续 |
2.严格掌握出院标准 |
3.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最新指南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 |
(六)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环境”方面提升对策 |
1.严格按照院感要求,合理规划和整改病房 |
2.为新冠肺炎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创造安全环境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
职业伤害定义 2 |
医院职业伤害的相关因素 3 |
展望 第一部分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设计与应用 1.1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形成 1.2 |
调查医院方法 1.3 |
资料收集方法 1.4 |
职业伤害调查表信度检验 1.5 |
职业伤害调查表效度检验 1.6 |
小结 第二部分 |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
研究对象 2.2 |
研究方法 2.3 |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
结果 3.1 |
一般情况描述 3.2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3.3 |
职业伤害流行情况 第四部分 |
讨论 4.1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2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 第五部分 |
结论 5.1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因素 5.2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管理现状 第六部分 |
建议 6.1 |
获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机制和管理办法 6.2 |
强化服务理念,一切以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为中心 6.3 |
提供有效的信息途径,建立专业的防护培训制度 6.4 |
大力开发及推广职业防护设施和设备 6.5 |
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6.6 |
人性化管理,建立激励体制,减少压力 6.7 |
按照职业伤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管理 第七部分 |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
(8)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s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描述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因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密切接触者不同接触方式危险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防控技术措施与体会 |
1 防控 SARS 的技术措施 |
2 防控 SARS 的经验 |
3 防控 SARS 的体会 |
第六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控制干预措施效果评价 |
1 控制干预措施 |
2 主要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3 评价结果 |
4 讨论 |
第七部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预防控制治疗的教训与反思 |
1 SARS 时期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利用存在的问题 |
2 SARS 时期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
3 SARS 流行不同阶段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特殊表现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1 SARS流行的三个环节 |
2 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 |
3 影响SARS流行的因素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危机干预模式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SARS暴发流行与心理危机 |
1.1 SARS对普通人群心理行为的影响 |
1.2 SARS对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影响 |
1.3.SARS对军队医护人员心理的影响 |
2.心理危机评估体系的现状 |
3.自我效能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研究现状 |
4.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 |
正文 |
1.实验设计 |
1.1 问题提出及课题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 研究设计 |
2.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态调查研究(实验一)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3.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实验二)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4.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健康信念调查研究(实验三)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5.干预模式构建设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SARS病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需求与困境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某地新冠抗疫医生为例[D]. 刘景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嗅觉障碍[J]. 王惟一,程雪晴,张贵玲,时蕾,张志玉,时光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0(09)
- [3]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感染控制实践探索[J]. 王俊学,于乐成,李海峰,韩黎,谭庆,范姗红,陈炜,魏博,王长军,张宏雁,徐正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0(09)
- [4]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D]. 陈永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5]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D]. 梁翘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D]. 徐勇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蔡文智.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8]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控制研究[D]. 梅志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9]解读小汤山奇迹——为中华民族战胜“非典”三周年而作(长篇连载)[J]. 舒云. 啄木鸟, 2006(05)
- [10]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危机干预模式构建的研究[D]. 汪萍. 第四军医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