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小学校课程标准目标体育与健康实施效果
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整体目标评价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与现代教育所承受的责任和使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加强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整个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体育教学始终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其运动兴趣,重视其主体地位,确保每一个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从而才能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一种身心发展的综合教学,更有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4个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包括5个方面: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2.1向大课程观的转变
学校的体育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但是,自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我们对课程的认识开始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整体的教育体系,各门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学校设立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模式。因此,课程设立的取舍取决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课程的学习内容将与时代、社会的需求挂钩。就体育课程而言,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健康型人才,时代发展呼唤人们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增强自己的体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更是与其它所有课程一起,共同担负起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成为一门经过学科之间整合后形成的课程。
2.2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新一轮的课程对相对滞后的教育观念等6个方面做了相应的改革,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角度与学生生活实际体验上做了拓展与充实,反映于课程标准则是以内容框架的形式和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方式来表述。教材内容改变的重要意义在于突出了教材的时代性和灵活性,也突出了教材的选取应该以学生发展和需求为主的服务性。全面地树立了“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新观念,要求我们努力地帮助教师转换观念,让大家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则是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会今后生存生活必备的多种能力,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
2.3向大众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了为学生服务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促进绝大多数学生健康而制定的目标体系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对学习运动技术这方面,有明确的表述,一是强调了运动技能与运动技术的区别,课程标准中专门设置了运动技能领域来表达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课程;二是强调了反对以运动训练模式来进行体育课教学;三是提出了教学中不强求技术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切入教学,从要体验、尝试入手组织教学,提倡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革新教学。
2.4向体能健康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下,首先是新课程引入了“体能”的概念,体能与身体素质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简单地表述就是身体素质是一个“绝对值”的概念,即身体素质的表述是可以进行量化比较的,是对任何人同样的衡量标准,而体能的表述是可以因人而异的,它只是一种对每个人的实际需要的表述,譬如个体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需要他速度达到某种速度,他为这种需要去努力获得,这就是体能的表现。
3实施新课程标准(实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3.1认真贯彻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体育学科的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相适应。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感受身心的愉悦;在体育活动中,体验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及习惯。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3.2深化体育学科教学改革,树立新的“三维”健康观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维”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学习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体育学科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把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所以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最终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4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作用
4.1突显出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摆正了体育与健康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位置,把“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既反映了整个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征。课程以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以及心理活动为主线,强调了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重视了与相关学科教育的联系,明确指出了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学科要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留恋关系与适应,改变了把体育课程只看成是系统地学习体育技术,健康只是没病的旧观念。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和合作、竞争以及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明确了为终身体育思想意识奠基的要求。
4.2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新课程,教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理解、领会并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种课程开发能力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新要求和新发展方向;三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方式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得更新学校体育基本理念。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放在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应用能力,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体育学习。
4.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体差异,导向全面兼具特长发展
与过去沿用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给学生可选择性学习的空间加大,注意了学生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在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中,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发展的特点。它包括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对运动项目选择学习,培养其对某一运动的兴趣和爱好特长的发展。切实地把学生放在了课程学习的主体位置上,锻炼和保护学生的身体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明确了体育教育的学科目标。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上
海体育学院报2004(10)第28卷第5期
[2]王占春《新课程标准实验与体育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3]李沙、杨志伟《略论社会转型期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1(6)第2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