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跨文化”为平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通过引入“正反馈”的概念,考察了中国的昆德拉热,探讨了昆德拉与中国知识界的关系。“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支点,旨在通过展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来寻找二者间的契合点;“接受美学”则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察外来文化对接受者的影响,审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审美差异。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的思想不是由作者单方面确定的,而是要通过接受者的理解和接受之后才能确定,这种接受的过程与接受者的因素(如读者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紧密相连。据此,本文将着重考察昆德拉在中国接受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借考察昆德拉的接受过程,梳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其他的外国作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相比,昆德拉在中国的影响更加特别,从作品研究的方面看,昆德拉的小说在中国得到了更多角度、多层次的阐释和解读,从为读者接受的方面看,昆德拉小说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更具振荡性,时效性也更强。这里的时效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昆德拉在中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鉴于这两点,对昆德拉的接受研究也就比对一般作家更加丰富,更具发掘性。昆德拉自20年前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之后,就不断得到各种各样的阐释与解读,这些阐释和解读无外乎分为三派:政治解读、哲学解读和美学解读。三种解读大体上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80年代中后期的政治解读,使得昆德拉在中国的知名度急剧攀升;90年代初的哲学解读和美学解读则为昆德拉的诗学研究初步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存在的思考和复调理论双双与昆德拉研究结合以后,更是为昆德拉作品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做了很好的过渡,为昆学的形成创造了可能,这些可以说,是昆德拉研究方面的不小成就。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三派解读的互相隔离,一度也造成了昆氏研究的一个误区,仿佛昆德拉小说在政治小说、哲理小说和爱情小说中间,只有一种是最适合其身份。鉴于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询一次又一次的昆德拉热背后和一种又一种的解读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动力。从而能以更客观的视角来认识昆德拉热,摆脱独立于历史背景之外,单凭小说就给昆德拉定性的情况。本文按照时间的维度,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从接受研究的角度入手,来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对昆德拉的解读以及接受情况。为了更加清楚明了的描绘昆德拉的波段性接受热潮,本文引入跨学科的名词“正反馈”,将昆德拉在中国一次又一次的热潮视为一个正反馈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振荡。本文在给出符合自身情况的正反馈的定义之后,认为这一工具对接受研究来说,具有很大的普适性。本文突破了单一的从微观方面解读昆德拉,而着力于从宏观的角度,尽可能全面的考察各种昆德拉的解读方法和接受原因,避免了昆德拉作品再次落入被“定性”的窠臼,并且对电影、商业利益及小资文化这些以往游离于昆德拉研究范围之外的因素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此外,文章还提出适合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正反馈”这一研究工具。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身份》中的游戏沉思和身份认知[J]. 飞天 2010(10)
- [2].穿透迷雾的阳光——中国的再一次“昆德拉热”[J]. 枣庄学院学报 2015(01)
- [3].再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 山东文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