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雯沈玥武昌工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主流和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传之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破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荆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汉绣已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非物质汉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涵、传承的必要性,以高校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让其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教育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杰出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与精神支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它不仅有益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而且还有益于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整体软实力。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所淹没的危险。人们越来越担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不断地消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不远的将来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从一个陌生的名词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形式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家园,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传统技艺、艺术精品资源,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更是教育年轻一代正确地为人处事、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鲜活生动地了解历史文化,从而增加民族自豪感。所以说非物质文化可以熏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二、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文化主流和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传之既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和保护工作。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历史使命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的资源大国,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地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然而在经济强势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开放多元的生存环境,那些主要靠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某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由于老艺人的离世而不断地消亡,乃至成为绝响。
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非遗的保护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校是一个教育、文化的中心,每个学校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仅是某一特定精神文化的品牌标志,而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努力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构建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和迫切要求。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教育服务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势所必然。
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中国教育体系。各地教育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的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也是当仁不让。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精英,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高校还具有科研创新的优势,能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实践,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地方各界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展示研究成果,为非遗教育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保证。高校在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传承活动中,有相对于其他社会力量更加突出的优势。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提高教育精神文明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审美价值。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不同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积淀,反映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是现代和传统对接的见证;它的教育审美价值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工艺技能、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能够熏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提高教育精神文明质量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国家工程。校园传承关键在于学生,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及传承人。
校园传承能扭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剂良方。在学校中进行发展性传承,就是在保护其基因和文化生态的同时,树立发展性思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各种方式,用理解的方式来教学,探索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传承模式,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三、汉绣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传承发展
汉绣艺术既是湖北地域性民俗文化内容的象征,同时也是荆楚传统精神的标志。目前,湖北省多所高校都有关于汉绣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关课程。将汉绣艺术的精粹运用于艺术设计装饰图案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湖北传统图案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刻认识汉绣艺术传统图案之美。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整个传统图案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继承传统且不断创新的过程。
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鼓励学生更多地从中国传统图案中吸取灵感,并在继承中创新,在设计中突出自己的构思和个性,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装饰造型能力。将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图案的拷贝或挪用,而是在理解、挖掘、分析传统图案的内涵后,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以传统图案作为创意点和启示点,进行全新的设计,将传统图案艺术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在传承湖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优秀的文化元素、先进的创意形式与传统精髓深度融合,使汉绣市场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奉献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性,彰显院校的文化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汉绣”作为荆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汉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育传承中,要将课堂教学结合地方文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将汉绣传统艺术在新时期找到新的文化内涵,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产生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冯泽民汉绣历史沿革之探讨[C].武汉人民出版社,2009。
[3]刘志华教学系统设计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于海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J].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G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