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系统分类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茛叶报春组,花型,花粉形态,变异
系统分类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徐丛云[1](2019)在《报春花属(Primula L.)毛茛叶报春组花粉形态变异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茛叶报春组(Sect.Ranunculoides Chen et C.M.Hu)隶属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是重要的花卉种质资源。论文以居群为单位对毛茛叶报春组的花粉形态进行研究,并结合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探讨该组花粉形态变异的规律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毛茛叶报春组花粉形态变异毛茛叶报春组花粉形态根据萌发孔的类型可以分为散孔型、多沟型及孔沟结合型叁种类型。安徽羽叶报春因花瓣先端圆形与同组的其它物种区别明显,遗传上也构成一个独立分支,但它具有散孔型和多沟型两种类型的花粉,其中位于秋浦河流域的11个居群均为多沟型花粉,其它居群均为散孔型花粉,且花粉形态居群内稳定。其具多沟型花粉与散孔型花粉的居群在遗传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化。因此花粉形态显示安徽羽叶报春是一个包含两个(以上)物种的复合体。另外位于浙江省富阳市东山村(DSC)居群的花粉大小及萌发孔孔径与其他散孔型居群不同,也可以预示着它已分化形成独立物种。位于千岛湖北部的存疑种A在叶形态上及花冠形态上与堇叶报春相似,两者在遗传上也聚为一支,但前者为异型花(花序2-3层)与后者具同型花(花序一层)有明显区别。两者在花粉形态上也很相似,均具散孔型、孔沟结合型和多沟型花粉,且居群内部有较大的变异,因此在花粉形态暂无法区别两者是独立的物种还是同一物种的两种花型变异。九宫山羽叶报春、存疑种B、存疑种C及毛茛叶报春聚为一支,分布区也有一定重迭,但毛茛叶报春为多沟型花粉,而九宫山羽叶报春为散孔型花粉,且两者在种内(居群内)稳定,再加上它们在遗传上有明显的分化,因此花粉形态支持九宫山羽叶报春为一独立的物种。存疑种B在形态上及花粉形态上与存疑种C和九宫山羽叶报春相似,但前者为同型花与后两者异型花区别明显,从花粉形态上暂无法对其分类进行进一步处理。综上所述,毛茛叶报春组花粉萌发器类型(多沟和散孔)经历了多次起源和平行演化,具有较高的物种分类价值。2.同型花和异型花花粉大小的差异安徽羽叶报春(复合体)的部分居群(如QD和TL等)柱头和花药都在花冠筒的中部或口部,疑似长柱同型或短柱同型。花粉大小研究显示疑似长柱同型的花粉大小与短柱花(S)的花粉大小相近,明显大于疑似短柱同型花的花粉大小小,而后者与长柱花(L)的花粉大小相似。因此在花粉大小上支持安徽羽叶报春(复合体)存在四种典型的花型,即长柱型,短柱型,长柱同型和短柱同型。(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司马永康,马惠芬,徐涛,杨冀寅,张达[2](2018)在《木兰科喙木兰属3种植物的叶挥发油成分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木兰科喙木兰属3种植物叶挥发油成分的系统分类学价值,本研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分别提取采自昆明树木园的山玉兰、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叶片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山玉兰、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叶片经SDE提取所得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山玉兰30种,馨香木兰29种,夜香木兰22种,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86. 98%、97. 94%和78. 97%。3种植物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各有异同,共有的化合物有α-蒎烯、萜品-4醇、9-木罗烯、α-胡椒烯、α-花柏烯、1,3-Benzodioxole,4-Methoxy-6-(2-propenyl)-、1 (10),4-杜松二烯、反式-去氢白菖烯、α-菖蒲醇、异石竹烯、匙叶桉油醇、8-epi-gama-Eudesmol、. tau-杜松醇、. tau-木罗醇和α-杜松醇15种。3种植物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这3种植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姊妹群,而另一类是仅包括与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亲缘关系都较为疏远的山玉兰,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司马永康(2011年)有关喙木兰亚组(包括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和优昙花亚组(包括山玉兰)的划分。显然,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特征对木兰科喙木兰属植物种和种上等级具有一定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周喜乐,严岳鸿,赵国华,刘红梅[3](2016)在《14种剑蕨属植物的孢子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剑蕨属(Loxogramme)14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和表面纹饰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剑蕨属的孢子具有单裂缝和叁裂缝两种类型,个别物种具有中间过渡类型。剑蕨属的孢子纹饰为蠕虫状或浅波纹状。经比较发现,具叁裂缝孢子的物种通常植株较小,而具单裂缝的种类则通常植株较大。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叁裂缝孢子为原始类型,单裂缝孢子为进化类型,因而从孢子形态特征的角度支持剑蕨属为水龙骨科基部类群。(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侯小燕,花保祯[4](2008)在《蝎蛉科(长翅目)昆虫雌性生殖系统构造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蝎蛉科Panorpidae6种蝎蛉的雌性生殖系统间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卵巢管数目、受精囊包膜颜色、附腺大小、及各部分相互间位置。卵巢管为多滋式,每个卵巢所含卵巢管数目在长瓣蝎蛉Panorpa longihypovalva Hua et Cai和路氏新蝎蛉Neopanorpa lui Chou et Ran中为10根,在大蝎蛉P.magna Chou中为16根,在太白蝎蛉P.obtusa Cheng中为18根,在染翅蝎蛉P.tincta Navas中有28根,在长白山蝎蛉P.changbaishana nom.nov.中,一个卵巢一般由8根卵巢管组成,而另一个经常为10根,表明在同一个体中有不对称性。长白山蝎蛉的受精囊包膜为红色,而其它种类透明。大蝎蛉附腺在6种蝎蛉中最大,几乎与卵巢等粗。表明雌性生殖系统可用于蝎蛉科的种类鉴别,并简要讨论了长翅目Mecoptera的系统发育关系。此外,长白山蝎蛉Panorpa changbaishana Hua是为Panorpa choui Hua,1998所提订的新名。(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雷文瑾,谢强,韦仕堂,卢柳燕,张海峰[5](2007)在《叁种国产兰属植物核型研究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3种国产兰属植物,即春兰、春剑、惠兰的核型,并结合已有的形态学及核型资料对其分类及核型进化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结果表明这3种兰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比较保守,变异不大,并且核型也具有较高的对称性。3种兰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差异与形态差异具明显的对应相关关系,说明兰属植物的形态变化更多的与遗传因素有关。(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马成亮[6](2003)在《山东蔊菜属种子形态学研究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山东菜属植物的种子,从大小、翅、颜色和种子微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的种子为卵形或近圆形,呈扁平状;种子表面纹饰为网状或乳突状。与近缘属种子形态的研究表明,菜属和豆瓣菜属亲缘关系较近。因种子的形态特点比较稳定,所以菜属的种子特点可以为其分类、生药鉴定以及演化提供种子形态学方面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3年02期)
刘建全[7](2001)在《东亚千里光族款冬亚族的花部微观性状及其系统与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所研究的东亚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的花部微观性状主要包括 :花药顶端不育组织、花药药室内壁、花药基部、花药领、花柱分枝顶端、花柱毛被、花柱分枝内表面构型和果柄细胞列数等。此外 ,根据所获证据 ,讨论了款冬亚族花部微观性状的演化趋势。花部微观性状研究表明 :毛冠菊属似乎应作为紫菀族中的一个孤立属 ;狗舌草亚族与千里光亚族和款冬亚族相比 ,似乎是一过渡类群 ;东亚款冬亚族 1 3个属似可划分为 6个自然属群。(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1年01期)
王文凯[8](2000)在《沟胫天牛亚科后翅翅脉特征在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研究了沟胫天牛亚科 1 8族 1 52种的后翅翅脉 ,结果表明 ,后翅翅脉特征在该亚科不同类群间具有显着的差异 ,可归纳为 3种基本脉型 ,即翅脉共柄型、基柄残留型和翅脉基干减退型。后翅翅脉特征具有族级、属级分类学意义 ,对阐述沟胫天牛亚科不同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农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黄衡宇,李鹂,马绍宾[9](1999)在《比较胚胎学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探讨——以小檗科鬼臼亚科为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檗科鬼臼亚科山荷叶属 (Diphylleia)、八角莲属 (Dysosma)、桃儿七属 (Sinopodophyllum)代表植物山荷叶 (DiphylleiasinensisLi)、八角莲 (Dysosmaversipellis (Hance)M .cheng)、桃儿七 (Sinopodophyllumhexandrum(Royle)Ying)为材料初步探讨了比较胚胎学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 比较胚胎学研究结果证明鬼臼亚科植物为 1个自然类群 ,与其他研究者通过其他研究途径得到的结论相一致 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了鬼臼亚科植物各属间的演化关系 ,即在所研究的 3个属中 ,山荷叶属最为原始 ,桃儿七属最为进化 ,八角莲属居于两者之间(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4期)
王年鹤,袁昌齐,马场きみ江,谷口雅彦,土井光畅[10](1997)在《铜山阿魏和草甸阿魏根的化学成分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铜山阿魏(FerulalicentianaHand.Mazz.var.tunshanicaShanetQ.X.Liu)和草甸阿魏(F.kingdonwardiWolf)的根的乙醚提取物中共提取分离得10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9为一新化合物:1(7,8二甲氧基5,6甲二氧基苯)丙基(Z)2甲基1丁烯酸酯。阿魏属的这两种植物分布于该属现代分布区的边缘,但都未检出本属植物的特征成分之一7氧倍半萜类香豆素,且两种植物所含成分较相似且较简单。作者推测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即:和伞形科其他某些属植物一样,阿魏属也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期刊1997年04期)
系统分类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木兰科喙木兰属3种植物叶挥发油成分的系统分类学价值,本研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分别提取采自昆明树木园的山玉兰、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叶片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山玉兰、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叶片经SDE提取所得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山玉兰30种,馨香木兰29种,夜香木兰22种,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86. 98%、97. 94%和78. 97%。3种植物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各有异同,共有的化合物有α-蒎烯、萜品-4醇、9-木罗烯、α-胡椒烯、α-花柏烯、1,3-Benzodioxole,4-Methoxy-6-(2-propenyl)-、1 (10),4-杜松二烯、反式-去氢白菖烯、α-菖蒲醇、异石竹烯、匙叶桉油醇、8-epi-gama-Eudesmol、. tau-杜松醇、. tau-木罗醇和α-杜松醇15种。3种植物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这3种植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的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姊妹群,而另一类是仅包括与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亲缘关系都较为疏远的山玉兰,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司马永康(2011年)有关喙木兰亚组(包括馨香木兰和夜香木兰)和优昙花亚组(包括山玉兰)的划分。显然,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特征对木兰科喙木兰属植物种和种上等级具有一定的系统分类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统分类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丛云.报春花属(PrimulaL.)毛茛叶报春组花粉形态变异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19
[2].司马永康,马惠芬,徐涛,杨冀寅,张达.木兰科喙木兰属3种植物的叶挥发油成分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J].西部林业科学.2018
[3].周喜乐,严岳鸿,赵国华,刘红梅.14种剑蕨属植物的孢子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J].植物科学学报.2016
[4].侯小燕,花保祯.蝎蛉科(长翅目)昆虫雌性生殖系统构造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8
[5].雷文瑾,谢强,韦仕堂,卢柳燕,张海峰.叁种国产兰属植物核型研究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J].河池学院学报.2007
[6].马成亮.山东蔊菜属种子形态学研究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J].广西植物.2003
[7].刘建全.东亚千里光族款冬亚族的花部微观性状及其系统与分类学意义[J].植物研究.2001
[8].王文凯.沟胫天牛亚科后翅翅脉特征在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
[9].黄衡宇,李鹂,马绍宾.比较胚胎学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探讨——以小檗科鬼臼亚科为材料[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10].王年鹤,袁昌齐,马场きみ江,谷口雅彦,土井光畅.铜山阿魏和草甸阿魏根的化学成分及其系统分类学意义[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